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三杨内阁分别指哪三位内阁重臣?他们对明朝都有哪些功绩?

明朝三杨内阁分别指哪三位内阁重臣?他们对明朝都有哪些功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675 更新时间:2024/1/22 17:25:46

明朝三杨内阁,指杨士奇杨荣杨溥,为明代“台阁体”诗文的代表人物。三人均历仕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先后位至台阁重臣,正统时加大学士衔辅政,人称“三杨内阁”。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他们在任辅臣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明朝的国力继续沿着鼎盛的轨道发展,并使明代阁臣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由原来的皇帝办事员转变为具有丞相性质的辅臣,他们因此被史家视为名臣。

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诗文,内容上歌功颂德,粉饰现实;艺术上追求雅正,流于平实。永乐至成化年间,明代文坛几乎为台阁体垄断。时人咸称杨士奇有学行,杨荣有才识,杨溥有雅操。又以居所,称士奇为“西杨”、荣为“东杨”、溥为“南杨”。评价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

明朝三杨内阁“西杨”

杨士奇(1366年2月3日-1444年4月2日),名寓,字士奇,号东里,以字行。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吉安市泰和县澄江镇)人。明朝初年重臣、学者。

杨士奇少时丧父,游学四方。建文帝时入仕,累官礼部侍郎,拜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先后历经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任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一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并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祖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后因其子横暴杀人事而致仕归乡,遂忧虑不起。

正统九年(1444年),杨士奇去世,年八十。获赠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贞”。

明朝三杨内阁“东杨”

杨荣(1372年1月4日-1440年7月30日),原名道应、子荣,字勉仁,福建建宁府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内阁首辅,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因居地所处,时人称为“东杨”。

建文二年(1400年),杨荣进士及第,授翰林编修。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杨荣受其赏识,得以入阁,累迁至文渊阁大学士、翰林侍读,任首辅。在朱棣去世后,帮助明仁宗朱高炽顺利即位,拜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此后随从明宣宗朱瞻基平朱高煦叛乱。

宣德十年(1435年),进升少傅。明英宗即位后,与杨士奇等同心辅佐。正统三年(1438年),杨荣升任少师。正统五年(1440年),杨荣病逝,年七十,赠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敏。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

杨荣性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尤其是在明成祖时最为突出。在文渊阁治事三十八年,谋而能断,老成持重,尤其擅长谋划边防事务。史称其“挥斤游刃,遇事立断”,被比作唐代的姚崇。杨荣既以武略见重,又好诗文,他和杨士奇、杨溥等多有唱和,为“台阁体”文学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后北征记》、《杨文敏集》等。

明朝三杨内阁“南杨”

杨溥(1372年-1446年8月6日,字弘济,号澹庵。湖广石首(今湖北石首人)。明朝初年政治家、诗人、内阁首辅,与杨士奇、杨荣并称“三杨”,因居地所处,时人称为“南杨”。

建文二年(1400年),杨溥登进士第,授翰林编修。永乐初年,任太子洗马,侍奉太子朱高炽(明仁宗)。后因汉王朱高煦诬陷,被关进诏狱,在狱中仍勤奋读书,从不间断。十年之间,将经书史籍通读数遍。

仁宗即位,杨溥获释出狱,授官翰林学士。仁宗建弘文阁,命杨溥掌阁事,旋即升任太常寺卿。明宣宗即位后,入内阁,与杨士奇、杨荣等人共典机务。宣德九年(1434年),升礼部尚书。明英宗即位后,与杨士奇、杨荣等同心辅佐。

正统三年(1438年),升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学士。杨溥在内阁供职十六年,于杨士奇去世后接任首辅(1444年-1446年)。他有“相度”,为人谨慎,有时就连上朝时也总是低头循墙而行。晚年时眼见王振权势益振,却无能为力。

正统十一年(1446年),杨溥去世,年七十五。获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定”。有《杨文定公诗集》、《杨文定公奏疏》等传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嘉庆上位后为什么立刻就处死和珅 和珅难道一点也没有准备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嘉庆处死和珅,和珅为什么怕嘉庆,和珅为什么不反抗嘉庆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嘉庆与和珅,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嘉庆在乾隆死后,之所以要急着处死和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嘉庆要维护自己的地位,必须得找一个像和珅这样的人来开刀。所以,不管和珅作何准备,其实都难逃一死。和珅的财富,可以说是富可敌国。而和珅之所以能够有富可敌国的资本,主要还是因为乾隆皇帝的宠

  • 汉宣帝刘询在上位后,又是如何稳住权倾朝野的霍光?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霍光乱政,刘询汉宣帝有几个儿子,霍光废除汉宣帝

    身为汉武帝的皇曾孙,因为巫蛊之祸,尚在襁褓就被下诏入狱,早年的刘询命运如此坎坷,所以又名刘病已,农村人称贱名可养活,成为史上第一位即位前进过牢房的皇帝。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也正是这段经历让刘询深知民间之事,百姓之苦,方有宣帝中兴之举。那么汉宣帝刘询是如何稳住权倾天

  • 白起为秦国立下大功 秦王为什么还要杀他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秦王是谁,秦国白起简介,秦王是秦始皇吗

    对白起被杀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秦昭王为何逼迫白起自杀呢?原因就是白起与国相范睢不和,范睢进谗言先被贬为士卒,后被迫自杀。1.白起精于用兵,为秦国立下了大功白起是秦国秦昭襄王手下的高级将领,被封为国尉、武安君。在秦国与六国的征战中,屡战屡胜,攻下韩、赵、魏、楚许

  • 康熙和汉武帝到底有什么相似之处 为什么说两人实在太像了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为什么是秦皇汉武不是秦皇汉祖,为什么汉武帝评价那么高,汉宣帝比汉武帝厉害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汉武帝和康熙,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抛开一切成见而言的话,汉武帝和康熙皇帝都是中国古代史中非常伟大的两位帝王,而且由于他们两位的经历实在是太类似了,所以有很多人都说,汉武帝和康熙皇帝实在太像了。其实看到这番言论后,也很仔细的研究过这两位,没想到还真的是,现在这里就来看看这

  • 广德公主为何会代替自己的姐姐出嫁?她又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巧姐儿结局,王熙凤女儿巧姐结局,平儿为什么对尤二姐那么好

    广德公主为何会代替自己的姐姐出嫁?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现在,小公主是一个非常流行的词汇,寓意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因为在封建社会中,公主是皇帝的女儿或姐妹,最天下最尊贵的女子类别之一。然而,如果我们细读历史,就会发现,真正的公主大部分都无法像我们想象中那样,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 汉武帝真的害怕窦太后吗 有所忌惮也是正常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窦太后为何不喜欢刘启,窦漪房是汉武帝的什么,汉武帝对窦太后的评价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汉武帝和窦太后,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汉武帝为什么害怕窦太后?其实用害怕这个词并不准确,不单单是怕,更多的是一种孙子对奶奶的敬畏和爱戴。如果非要用怕这个字,是因为窦太后在朝中的势力过于庞大。而汉武帝刘彻能当上这个位置靠的也是窦太后这层关系,所以说在窦太后活着的时候,汉武帝

  • 曹魏将领田豫:刘备都直言“恨不能与君一起建立大业”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曹魏五路大军,张辽为什么不跟刘备,刘备先伐魏会成功吗

    田豫(171年-252年),字国让,渔阳雍奴(今天津市武清区东北)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初从刘备,因母亲年老回乡,后跟随公孙瓒,公孙瓒败亡,劝说鲜于辅加入曹操。曹操攻略河北时,田豫正式得到曹操任用,历任颖阴、郎陵令、弋阳太守等。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后来田豫常年镇守

  • 同样都是发布告缗令 汉武帝平安无事,隋炀帝为何却亡国了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隋炀帝死因,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和告缗的目的,汉武帝成就

    对告缗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告缗令是汉武帝的发明,这个“缗”字念mín,音同“民”,本意是串钱的绳子,汉时一缗指一千钱。告缗令应该与算缗令结合在一起理解,算缗令类似于现代的财产税,告缗令是鼓励百姓告发藏匿家财、逃避算缗令的行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动辄出动几十万大

  • 历史上与齐桓公并称的晋文,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齐桓公称霸历史小故事,乙文中的齐桓公是个怎样的人,齐桓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中的“晋文”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物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我爱历史网小编告诉你。公元前697年,重耳出生,他是晋献公和狐姬之子,姬姓,名重耳,在晋献公还是太子的时候,重耳就已长大成年公元前677年,晋武公去世,晋献公继位,此时的重耳已经二十一岁了。而晋献公继位后,因为宠爱骊姬

  • 著名的蜀汉四相分别是哪四位?他们对蜀汉都有哪些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蜀汉贤相诸葛亮,蜀汉的谋士,蜀汉四大势力

    蜀汉四相也被称为蜀汉四英其中有: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 蜀汉政权四位有名的治国能臣,都怀相国之才。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蜀汉四相之一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