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杨贵妃是怎么死的?她的死为何会成了不解之谜

杨贵妃是怎么死的?她的死为何会成了不解之谜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400 更新时间:2024/2/15 12:10:24

第一、马嵬之变的性质是什么?《辞海》中提到马嵬坡,是这样解释的:“唐安史之乱,玄宗从长安西奔成都,缢死杨贵妃于此。”民间提到马嵬之变,第一反应肯定也是杀杨贵妃。但事实上,马嵬之变从本意来讲,绝不是要杀杨贵妃,而是要杀宰相杨国忠。我们讲过,杨国忠当政以后,基本上没有做任何一件好事,早就到了官怒民怨的程度了。另外,对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和潼关失守、玄宗出逃,杨国忠都难逃干系。在这种情况下,杨国忠已经成了众矢之的。不仅是禁军将士想要杀他,上至太子,下至普通老百姓,没有一个不恨他,不希望杀了他。正是在这种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普遍情绪下,陈玄礼才发动禁军将士,制造了马嵬之变。所以说,杀杨国忠,才是这场政变的主要目标,至于杨贵妃之死,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杨国忠牵连的结果,只能说是这个事情的副产品。

第二、既然政变的目标不是杨贵妃,为什么后来杨贵妃会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主角呢?我想,这就是人们的心理问题了。什么心理呢?首先就是对弱者的同情。一个弱女子,在乱军之中死于非命,这在任何时空背景中都会引起人们的同情。更何况是杨贵妃这样一个绝代佳人呢。有道是“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打碎给人看”,在所有悲剧之中,还有比佳人惨死更动人心弦的吗!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把目光集中在她身上,甚至编出好多贵妃不死的故事。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杨贵妃被侍女替死,本人后来流落日本的说法。八十年代,日本影星山口百惠还曾经声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

那么,杨贵妃是否有可能逃过一死,东渡日本呢?其实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唐朝和日本虽然有商贸往来,但是,受航海能力的限制,路途还是充满了艰辛。

鉴真和尚为例,他在太平年代东渡日本,前后历经11年,经历了5次的失败才最终成功。杨贵妃一个弱女子,在兵荒马乱之中,又怎么可能通过漫长的敌占区,渡海成功呢!这些传说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罢了。第二个心理就是对盛世的缅怀。安史之乱后,大唐的盛世也就一去不复返了,生活在唐后期的人们对那段安定、繁荣的历史产生了深深的缅怀之情。这时候,集丰满艳丽、能歌善舞和荣华富贵于一身的杨贵妃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盛世的象征。

她的惨死,也就成为盛世终结的标志。在这种情况下,马嵬之变的政治色彩就被逐渐淡化了,而它的悲剧意味则逐渐强化。也就是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政变的主人公最终从杨国忠变成了杨贵妃。

第三、我们到底应该怎杨评价杨贵妃呢?传统史家提起杨贵妃,主流评价当然是红颜祸水。认为唐玄宗正是在她的诱惑下由明变昏,甚至把安史之乱的罪责加在她身上。而现代则有很多人给杨贵妃鸣不平,说杨贵妃基本不干政,杨国忠发迹也和她关系不大,安史之乱更是跟她无关,是无辜的受害者,替罪羊。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她呢?我想,首先要知道,杨贵妃是不是玄宗政局由盛转衰的罪魁祸首啊?当然不是。

因为无论如何,她毕竟不是当时的政治主角,没有权力做出任何决策。众所周知,责任是和权力联系在一起的,她既然没有权力,又怎么能追究责任呢!其次,也要知道,杨贵妃虽然不是红颜祸水,但也绝不是一个贤妃。要知道,中国古代的后妃并不是一般的妻子,而是一种政治身份。人们对后妃的要求并不是不参政,而是以合理的方式参政。什么叫以合理的形式参政呢?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当好贤内助,经常劝导皇帝干好事,别干坏事。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汉朝的班婕妤。当时汉成帝宠幸她,想要带她一起乘车,班婕妤坚决拒绝了。

她说:据我所知,凡是有为的皇帝,身边一定总跟着贤臣,只有纣那样的昏君才整天带着女人出入。如果我和陛下一起乘车,不是有损陛下的令名吗!这才是贤后、贤妃的榜样。而杨贵妃呢?她虽然很少干政,但是就现有史料来看,她也从来没有劝导过皇帝要勤政,这难道不是她的失职吗!事实上,杨家一门能够飞扬跋扈,在很大程度上不也是和她的纵容有关吗?这样看来,传统史学一提到女人就是红颜祸水固然不对,但是,现在一味强调杨贵妃的无辜恐怕也有失偏颇。

最后,我还想说,杨贵妃是一个悲剧人物。杨贵妃本来无心政治,她并不象长孙皇后那样有政治城府,更不象武则天那样有政治欲望,她只是一个爱好唱歌跳舞、爱好享乐的单纯女子,如果能够始终和寿王生活在一起,她本来可以过一种平凡而幸福的生活。但是,现实却是,她始终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李世民是怎样虚张声势的救隋炀帝的?有何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隋炀帝好巡游,出巡江南之后,又大张旗鼓地去巡视塞北。突厥国始毕可汗早就想夺取大隋天下,今见隋炀帝送上门来,心中大喜,秘密调兵数十万,把隋炀帝困在雁门关,驱兵猛攻。隋炀帝的御林军都是些能征惯战之士,在这个节骨眼上,当然拼死护驾。敌人攻了几次都没得手,于是把隋炀帝及御林军团团围住,妄图饿死他们,使隋军不

  • 董小宛出生于董家绣庄 本是富家千金却沦落青楼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一说到江苏苏州一说到九江嘉兴,你会想到古代历史上哪一位美女呢?当然了,就是董小宛,董小宛她是名副其实的江苏苏州人,她的家庭生活贫困,所以说后来她也逐渐沦落青楼。本来董小婉她是出生于董家绣庄,这个董家绣庄在苏州是特别富有名气的绣庄,因为她们的活计做得特别的精细,也就是说做事特别的认真,对待客户特别的负

  • 为何说宗唐顺宗李诵是做太子时间最长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君权体制下,太子是个非常特殊的角色,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显赫,身份尴尬,既是皇帝的宠儿,又是皇帝的忧患,如果摆不正位置,表现得太过锋芒,皇帝说你不讲政治,目中无君,甚至猜忌你图谋不轨,抢班夺权;那些觊觎储君之位的兄弟们也会伺机使坏水,下绊子,明争暗斗,趁火打劫,无不想取而代之。上有皇帝压着,外有

  • 唐宣宗与唐太宗有何共同点?为何说他是小太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唐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先是用极短的时间将武宗时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庙堂,远调荆南节度使,这样的雷霆手段甚至使李德裕的政敌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之后大加起用重视科举出身的牛党成员(宣宗本人极其重视科举),不但一举消灭了为患帝国长达半个世纪的“牛李党争”。武宗时曾经在全国范围内大举灭佛,在宣宗朝也得到了

  • 唐中宗李显为何会突然离世?唐中宗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景云元年(710年)五月,唐中宗李显去世终年55岁,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15里的凤凰山)。他的死因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一个地方小官燕钦融上书指责韦皇后淫乱,干预朝政。中宗亲自召燕钦融来京诘问,韦皇后指使信党喝令卫士当众将燕钦融摔死。唐中宗看了,露出了很难看的脸色。韦皇后怕唐中宗查究她的淫

  • 唐僖宗李儇为何会流亡?又为何被迫当“太上皇”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唐僖宗躲进四川之后,黄巢的军队就开进了长安,并且建立了新的政权,国号大齐,年号金统。在农民军沉醉在胜利中时,唐僖宗才得以组织力量进行反扑。巴蜀之地向来富庶,再加上义武镇节度使王处存、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等积极组织,各地藩镇为了借机向朝廷表明忠心,以赢得平反后的封赐,也很卖力地出兵。在各种势力的联合绞杀下

  • 唐宣宗李忱为何要装疯卖傻三十多年?有何目的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元和五年(810)六月二十二,唐宣宗李忱诞生在大明宫,是唐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按照皇位的继承顺序,李忱是永远也没有希望做皇帝的。而且,他的母亲郑氏出身卑微,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宫女,所以李忱虽然是皇子,却享受不到其他皇子的待遇。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宫中,李忱从小便感受到令人窒息的重压,因为自己的身份,他

  • 唐宣宗李忱有何人生经历?唐宣宗李忱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早年经历公元810年(元和五年),李忱生于唐长安城大明宫,为唐宪宗的第十三子,生母原为镇海节度使李锜侍妾郑氏,李锜谋反失败,郑氏入宫后当郭太后的侍儿,后来被唐宪宗临幸,生下李忱。论辈分,他是敬、文、武宗的皇叔,论年龄却比唐敬宗和唐文宗还小一岁。他在穆宗长庆元年(821)三月,被封为光王。登基称帝公元

  • 唐中宗李显是怎么死的?他是惨死在妻女手中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699年,李显再次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京城,被重新立为太子。这个时候,武则天已经病重,朝廷中两派势力都蠢蠢欲动,于是,在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突率羽林军五百余人,冲入玄武门,杀死张易之、张昌宗,来了个先下手为强,迫使武则天传位于中宗,改年号为“神龙”,次月复国号为唐。中宗是个重

  • 唐中宗李显是怎样被软禁的?唐中宗李显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当了短短两个月的皇帝,李显便被废黜,先后被软禁在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房州(今湖北省房县)长达十四年之久。在这十四年软禁生涯中,李显的身边只有妃子韦氏相伴,两人相依为命,艰难度日。这个韦氏在李显当太子的时候被立为太子妃,中宗即位的次年,加封皇后。在李显被废黜软禁期间,韦氏始终与他患难与共,为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