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商鞅变法后:对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影响有多大?

商鞅变法后:对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影响有多大?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770 更新时间:2024/1/30 11:41:52

有个说法,中国人对新事物的接受有个特点——对看得见的东西容易相信,对看不见的东西难以置信,所以对火车这种具体的东西容易接受,对电报这类抽象的玩意儿就难以理解。当年商鞅变法也面临这个问题:改革成果不能马上出来,大家一时看不到效果,怎么支持你?所以,商鞅得尽快拿出试点成果让大家看到,而军事改革成效最合适不过——敌军人头看得见摸得着好量化嘛。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经过商鞅雷厉风行的短期改革,秦军究竟有多强?今天,我们看到了商鞅改革的成效,看到了秦灭六国这个雷打不动的结果,所以就说商鞅变法很成功。可在当时,特别是改革之初,很多人脑子里萦绕着大大的问号。秦国上下除了商鞅信心满怀,绝大多数人都狐疑甚至反对,就连秦孝公心里也没底。改革就是去旧从新,开始大家很不习惯,但随着改革的推进,好处和实惠逐渐显现,大家就支持了。史载:“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

商鞅变法在军事上的成效体现得最快最显。战国七雄中,3个国家的特种部队最有名——齐国的“技击”,魏国的“武卒”,秦国的“锐士”。荀子认为,比来比去,秦国武士最厉害。秦相张仪曾形象地描述秦军与对手交战的情景:六国军士都是身披甲胄,秦军则不需任何保护,光着膀子就上去了,结果是“左挈人头,右挟生虏”,真是生猛!他还说,秦军与六国军士相比,就好像秦国大力士与婴儿打架一般,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经过军事改革,秦军就好像吃了兴奋剂,成为赫赫有名的“虎狼之师”。秦国把这些有组织有纪律的虎狼放出去,自然会有大量的受害者。据《史记六国年表》,六国发动的战争是38次,还不如秦国一国发动的战争次数(93次)打个对折。在秦国发动的93次战争中,22个有斩首数目的记录,累积达181万!除此之外,还有71次没有统计过,这里面也许有败仗,但即使败仗也会有斩首,只是没统计进去而已。由此可见,死于秦军刀下的六国亡魂该有多少!商鞅变法在军事上的成效,不仅立竿见影,而且影响深远,正如东汉名士王充所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韩非也说:“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

先来看近期影响。据《战国策》记载,改革后的秦国“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秦国首先击败了最大威胁者、卧榻之侧的魏国。魏国经过李悝变法和吴起治军,是战国七雄中最先称霸的国家,压迫得秦国喘不过气来。商鞅在魏国待过,深知魏国的实力,他承认:“以一秦而敌大魏,恐不如。”经过改革,秦国不仅从魏国手里夺回了河西之地(特别是函谷关要隘),还逼得魏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以避秦锋。而今,秦国进可攻,退可守,把战争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那个当初看不起商鞅的魏惠文王肠子都悔青了:“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之前,秦国在中原六国眼里一直是蛮夷之邦,不放在眼里,内地有盟会什么的,从来不请秦国参加。周显王26年,秦孝公终于大大扬眉吐气。这一年,秦国成为“武林盟主”,召开庆祝大会,六国都来参加,老有面子了。

再来看远期影响。秦孝公之后第六代国君也就是秦始皇时代,丞相李斯还在念商鞅之功:“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不仅如此,商鞅变法还成为改革楷模,不断激励着改革的后来者以及无数立志创新和强国的年轻人。

军功爵制充分释放了秦军的战斗力,成为秦国横扫六国的利器。其他国家看到秦国搞这套效果这么好,难道无动于衷,没什么动作?当然不是。这些国家也在限制官爵世袭,也在奖励军功,有的比秦国还搞得早。比如,魏国坚持“食有老而禄有功”,楚国则实行“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其爵,减绝百吏之禄秩”,燕国也有“公子无功不当封”的制度。既如此,为什么六国都被秦国灭了呢?这是因为秦国的军事改革更系统、更具体、更具操作性。“各国富国强兵之谋,都在旧制度中打转,而商鞅独运其智慧,从变法中建立新制度开始,从根本上树立其富强之基,所以能高人一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商鞅变法遭车裂之刑:“法虽成了,人却不能留”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社会,曾发生过很多“变法革新”事件,其中多以失败告终,但有一个人实行变法图强却成功了,他就是秦国著名的商鞅。提起中国古代历次失败的变法,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本原因就是变法触动了保守派(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革新派往往斗不过保守派,所以变法多次失败。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基本战胜了秦国当时

  • 揭秘:商鞅真正的死因是自杀?还是车裂之刑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提及商鞅,都想到了秦一统六国的战争,噢耶,没错,就是运用了商鞅的变法,但在秦孝公死后,有人说商鞅被旧贵族合谋害死了,真的吗?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探究。商鞅小研读刑名之学,摸索出一套变法理论。但是好法没人用还是废法,尽管商鞅对法律、军事的研究已超出前辈吴起、李悝,但他的这套办法卫国却根本看不上。 商鞅的第

  • 商鞅之死:为何说是他自己作法自毙导致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对于商鞅,人们最熟悉的就应该是他的变法革新了。商鞅生于战国时期,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老家在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卫国国君的后裔,因为商鞅发动了变法,这样秦始皇很欣赏他,所以,秦孝公赐给他一个封地在商邑,所以呢,他才叫商鞅,原名是公孙鞅。早年时期,商鞅在魏国待过一段时期,但是没有

  • 揭秘:商鞅变法之后为何会取得如此好的效果?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商鞅改革中对于法律责任的追究,固然规定了重刑来实现自己的主张,但是更重要的其实是法网之严密。相比刑法的重刑主义,法律责任的严密可能更能起到警戒作用。商鞅改革的另一个启示,就是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让社会的上中下层都予以信服,形成改革的合力。回顾商鞅改革的历史,其立法思想有的值得借鉴,如立法引导改革和注

  • 揭秘:雍正皇帝为何要杀一代功将年羹尧?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清朝康熙年间,西北地区边疆十分不稳定,屡次遭受准噶尔的侵扰,领土的统一与稳定日渐成为康熙帝的一块心病,而此时的年羹尧年纪尚轻未满三十,就已经骁勇善战,在平疆战事上尽显军事才能了。年羹尧进士出身,后入阁,由于十分受到皇上的欣赏与信任,于是迁至四川地区任巡抚,作为封疆大官。年羹尧为人聪慧,文武双全,对于

  • 与雍正风雨同舟40年的女子:乌喇那拉氏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近年来,关于雍正的电视剧可谓极多,同时为了吸引眼球,还给这位在历史上以冷血著称的皇帝,安排了很多风花雪月的故事。而其实,雍正的生活里,对他影响最大的女人,也无非就是年妃,熹妃,还有一直陪伴他多年的乌拉那拉氏而已。乌喇那拉氏原本是内大臣费扬古之女,生于康熙二十年,她出生的时候,四阿哥胤禛也才三岁。而康

  • 揭秘:现实中八阿哥胤禩真的爱他的八福晋吗?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八阿哥胤禩的福晋八福晋——郭络罗氏,她是安亲王岳乐的外孙女和硕额驸明尚之女,康熙的宠妃—宜妃(郭络罗氏)的侄女,也是九阿哥胤禟的表妹,她从小在宜妃身边长大,深的康熙的宠爱,虽不是格格却比格格更娇贵,可以说康熙除了娇惯太子以外就最娇惯这个女孩子了,是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天之娇女。而有趣的是,这位天之娇

  • 小时候的康熙帝玄烨竟经受了如此多的磨难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康熙帝曾说:“朕少时,天禀甚壮,从未知有疾病。”又说:“朕自幼强健,筋力颇佳,能挽十五力弓,发十三握箭,用兵临戎之事,皆所优为。”(《清圣祖实录》卷二七五)这样看来,他不但出身帝王之家,生活条件、教育条件优越,而且自幼身体强健,跟普通百姓相比,实在是有天壤之别。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康熙大帝的童年生

  • 揭秘:福康安是谁?为何会一直深得康熙喜爱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对于福康安的身世,长久以来都存有争议,因为一直都有传言福康安是乾隆的私生子。那么,福康安的父亲到底是乾隆还是傅恒呢?之所以会有福康安是乾隆私生子的传闻,是因为乾隆一直都很偏宠福康安,将他视为亲生儿子一般对待。在福康安年幼之时,乾隆就将其接到身边抚养,福康安受到的待遇与皇子无异。在福康安入仕之后,也一

  • 明珠在西征葛尔丹之后为何一直不被康熙帝所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纳兰明珠,叶赫那拉氏,字端范,满洲正黄旗人,康熙朝权臣。纳兰明珠对康熙议撤三藩、统一台湾以及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起到积极作用。纳兰明珠出身贵族,祖父叶赫那拉·金台吉是叶赫部统领,后在征战中败亡。父亲叶赫那拉·尼雅哈率领叶赫部投降努尔哈赤,被授予佐领官职。金台吉的妹妹孟古哲哲是努尔哈赤的妃子、皇太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