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时势造英雄:揭秘刘邦与朱元璋崛起的契机

时势造英雄:揭秘刘邦与朱元璋崛起的契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829 更新时间:2024/1/18 9:44:37

刘邦崛起的契机是陈胜吴广起义,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秦末各地的反抗暴秦起义。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受命带着一支数百人的民夫,前往渔阳戍边。他们行至半路,遇到滂沱大雨,道路塌方,行程受阻,停留在大泽乡,已经铁定无法如期到达渔阳。

此时秦法过于严苛的弊病再次显现,秦法规定戍边人员如果不能在限定时间内到达目的地,就会被全部处死。而当时秦朝的执法人员,根本就不管你有没有客观原因,全都“严格”地按照秦法规定办事。

在这种情况下,陈胜、吴广等认为,反正左右是个死,大家不如组织起来反抗,推翻秦朝暴政,说不定还能闯出一条活路。于是,在陈胜、吴广的领导下,这支数百人的民夫队伍,终于揭竿而起,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此次起义,史称大泽乡起义。

网络配图

大泽乡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迅速发展成燎原大火,各方势力纷纷响应,加入反抗暴秦的队伍中来。其中比较出名的有魏国魏咎、楚国项梁、齐国田儋、赵国武臣、燕国韩广所领导的起义等。

几乎就在各地起义风起云涌之时,刘邦也带着一队民夫前往骊山服徭役。他们没有遇到大雨阻道,但有许多役夫走到半路还是逃跑了。

刘邦自己估计,照此下去,未等到达郦山,他所带领的这些役夫大概都已经逃光了。所以,当他们走到丰西大泽之间时,刘邦干脆顺势而为,顺应民心,趁夜把剩下的役夫都给放了。

大部分的役夫就此逃之夭夭,但还有一小部分役夫觉得刘邦够义气,愿意跟随刘邦。刘邦于是带着这些人,躲到沛县附近的芒、砀一带的深山湖泽之间。

不久,沛县县令为了自保,也想响应各地起义。萧何曹参等刘邦的老哥们于是趁机建议沛县县令,应该让逃亡在外的刘邦回来领导大家起义。

沛县县令一开始还满口答应,但等到樊哙等人出发去请刘邦回来时,他就变卦了,悍然下令逮捕萧何、曹参等。

萧何、曹参逃出沛县,与刘邦等人汇合,杀回沛县。沛县县令下令紧闭城门,把刘邦等拒之门外。刘邦于是写了一封信,射入城中,鼓动城中父老杀县令,响应起义。

刘邦在信中说:“天下百姓为秦政所苦已经很久了(天下苦秦久矣),父老们却还在为县令守城。现在各地诸侯全都起来反叛了,并且很快就要杀到沛县。如果沛县父老现在能够一起把沛令杀掉,从年轻人中选择可以拥立的人立他为首领,来响应各地诸侯,那么你们的家室就可得到保全。不然的话,全县老少都要遭到屠杀,到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网络配图

沛县父老得到刘邦的信,带领年轻人杀死县令,开城迎接刘邦等人,并拥立刘邦为沛公。刘邦从此加入反秦起义的队伍,走上了开创大汉王朝的道路。

刘邦“斩白蛇起义”的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我们且不论到底有没有“斩白蛇”这回事,单说起义的时间、地点也不对。因为史料记载的刘邦“斩白蛇起义”,是发生在丰西大泽之间,刘邦私放民夫之时。那时候,刘邦顶多只是有点革命的自觉,放了民夫,然后自己躲进深山老林,还谈不上是真正的起义。

所以,刘邦真正参加起义的起点,严格来说应该是在沛县鼓动父老杀县令之时。这一年是公元前208年,刘邦时年48岁。这真是老骥伏枥,有志不在年高啊。

而在刘邦同志参加革命起义的1560年后的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年),有一个年轻的和尚,单枪匹马前往濠州投奔郭子兴,也要参加革命起义。这个年轻的和尚,就是时年25岁的朱元璋。

元朝建立统治政权后,把全国民众分卫四等:社会政治地位最高的是蒙古人,次之为色目人(西夏、回回),汉人再次之,南人(原南宋统治的民众)最低等。蒙古人无需劳动就可以享有汉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财产,杀一个南人只需罚交一头毛驴价钱。汉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原因就在于此。

如此一来,自元朝建立起,国内民族矛盾就从未消停过。到元惠宗统治时期,元朝政治更加腐败,民族矛盾不仅没有缓和,反而日益激化。与此同时,官府百般压榨,加上天灾频繁,真可谓是天灾人祸。老百姓走投无路,被逼得只好铤而走险,纷纷揭竿起义。

网络配图

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韩山童、刘福通率先在颍州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并推韩山童为明王。此后数月,在蕲州有徐寿辉起义、在徐州有李二、彭大、赵均用起义。第二年正月,定远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也率众起兵,并于次月攻下濠州,郭子兴自称元帅。加上数年前在东南沿海起义的方国珍,元末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元朝统治岌岌可危。

在元末农民风起云涌、如火如荼的起义浪潮席卷下,极少有人能够独善其身、置身事外,特别是像朱元璋这种置身于风暴中心的年轻人。

于是,朱元璋终于被卷进起义的浪潮。这,也算是时势造英雄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第一个遭腰斩的卫长公主早年究竟有多受宠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大汉天子》一共有三部,讲述了一代皇帝汉武帝的一生,从幼年到暮年,而第三部是在06年的时候上映。其主要讲述的就是刘彻在称帝20多年后,国家整体实力上升,使大汉王朝开始走向强盛的时期。但是汉武帝永远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对外扩张,想要建立起最强大的大汉王朝,并让后世称自己为最不朽的“六帝”。图片来源于网络

  • 朝鲜著名王后文定皇后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文定王后简介:文定王后尹氏,是朝鲜国著名的王后,她一生历经三朝而不倒,是当时朝鲜政界的风云人物。图片来源于网络文定王后的父亲是坡山府院君尹之任,母亲是全城府夫人全义李氏。她有两个哥哥在朝鲜非常有名,是后来小尹派的首领,尹元老和尹元衡。她还有一个远房的叔叔,是后来大尹派的首领尹任。从此可以看出,后来朝

  • 汉武帝用这种方法惩治儒生,是高明还是狠辣?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命令卫青与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并组织几十万步兵和转运物资的民夫跟随其后,保障后勤补给,分两路征讨匈奴。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漠北之战。在漠北之战中,大将军卫青深入边塞,总共斩获敌兵一万九千人。但在卫青与匈奴单于会战时,前将军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的军队从东路进军,迷了路,未能如期同

  • “官n代”苻坚:一代帝王却被男宠逼死夺位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苻坚是一个大家熟悉的名字,十六国时期,天下四分五裂,其中之一便有前秦。而苻坚,就是这个国家的君主。他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一招不慎,并没有好的结局。图片来源于网络他是出生于贵族世家的孩子,就是现在人们说的“官n代”。但是苻坚是个好孩子,从小不败家。他是氐族,这个民族马背取得天下,因此对于读书一类

  • 王政君开创的王氏专权最终断送西汉江山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王政君和王莽的关系,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解读。首先,先从血缘上解读王政君和王莽的关系。王莽的父亲为王曼,而王曼是王政君的亲弟弟,所以从辈分上来讲的话,王政君是王莽的姑姑。图片来源于网络王政君之子刘骜登基后,便将母后王政君的兄弟们一并加官进爵。王政君念及弟弟王曼去世早,膝下还有一子王莽,便让王莽继承父

  • 崇祯皇帝为何宁愿自杀也不敢南迁?只因这10个字!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在明朝末年,最令人可惜的就是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之后,吴三桂投降清朝,引清军入关,误我华夏300年。在当时情况下,崇祯皇帝迁都南京是最好选择,大明实行的是两都制度,南京和北京,南京当时有完整的朝廷统治机构。网络配图而且明朝末年,中原大乱,尤其是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地破坏很大,赤地千里,经济遭受严重

  • 揭秘汉元帝宠妃傅瑶与王政君之间的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傅瑶是汉哀帝的祖母,汉元帝的妃嫔。由于傅瑶的父亲早逝,所以傅瑶的母亲便改嫁魏郡郑翁,婚后生了一个儿子叫郑挥。年纪轻轻的傅瑶入宫成为皇后身边的红人,汉元帝即位后非常宠爱傅瑶并立傅瑶为婕妤。傅婕妤是一个善于为人处事,在后宫的勾心斗角中游刃有余,并且傅婕妤也是一个略有才华的女子。 那么历史上傅瑶怎么死的呢

  • 解密隋唐明君如何治贪惩腐:手段颇为奇特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在古代,为官者行贿受贿、贪赃枉法者的确不少。如何去治贪惩腐,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历代的明君圣主对之均十分重视,所践行的反腐招数五花八门。其中,隋唐时期两位明君的反腐手段,颇为奇特。隋文帝“钓鱼”反腐前几年,上海的“钓鱼”执法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历史上也曾有过类似“钓鱼”行为,抛鱼钩的幕后操纵者就是隋文

  • 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不婚是因为有女同倾向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出生于1626年,于1689年去世。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出生在一个皇族家庭。克里斯蒂娜本来还有两位姐姐,可是都夭折了。所以克里斯蒂娜出生后,她的父亲非常宠爱她。图片来源于网络在克里斯蒂娜刚出生的时候,因为护士失误把克里斯蒂娜给掉到地上了,导致她的一块肩骨被摔断了,所以在克里斯蒂娜长大

  • 历史上出身民间的肃孝杭皇后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明代宗肃孝杭皇后是朱祁钰的第二位皇后,出身在民间,被当时还是郕王的朱祁钰看中,纳为王妃。图片来源于网络在朱祁钰和杭皇后结婚后不久,大明王朝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郕王朱祁钰的哥哥,当时的大明王朝的君王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讨伐瓦剌,结果在土木堡一带被瓦剌的大军击败,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