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世民当初为什么要杀单熊信 事实证明李世民太精明了

李世民当初为什么要杀单熊信 事实证明李世民太精明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649 更新时间:2024/1/16 10:28:30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李世民和单熊信,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公元621年,对于大唐来言,是个值得纪念的年份。李世民率军,一举干掉了王世充窦建德,这两大强悍的竞争对手。“隋失其鹿,群雄并逐”的格局,在这一年变成了唐朝的独执牛耳。

但高兴了没多久的李世民,很快就遇到了件麻烦事,如何处置王世充手下头号名将单雄信

对于王世充和窦建德,李世民根本不必过于操心,更不敢过分介入。毕竟,王世充和窦建德,都是老大级别的人物,自然要对接唐朝的老大李渊。李世民若过深介入,纯属糊涂,授人以口实。

但单雄信却不同,是当年威震天下的第一势力,瓦岗军的首领之一,号称飞将。后来瓦岗军失败,老大李密投降唐朝。其手下名将,单雄信、秦琼程咬金,就都投奔了王世充。其中,单雄信最被王世充看中,被封为了大将军。

而且就在一年前,单雄信单枪匹马,直扑李世民而来。眼看李世民就要死于单雄信马下时,单雄信的好兄弟李勣疯狂赶来,用兄弟情义感化单雄信,这才使得单雄信退走,放过了李世民。

如今救过李世民的李勣,为了救单雄信,再一次东奔西走,上书给李渊替单雄信求情,天天来找李世民。秦琼等人的态度,虽未见于史书中,但想必当时,也会为单雄信说好话。

毕竟,谁都明白,李世民一直求贤若渴,如单雄信这等人才,正是求之不得。可哪料,李世民却跟李渊是一个态度,坚决杀掉了单雄信!

莫非是李世民记仇?根本不是。李世民之所以非要杀掉单雄信,是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的。

其一、单雄信的人品

单雄信虽将才难得,又威震江湖。可惜其人品却有问题,历来被鄙视。须知,最初的瓦岗山,是由三大原始股组成,分别是:翟让、单雄信和李勣(徐茂公),这三人关系非常密切。后来随着李密上山,翟让认识到自己能力不够后,让位给了李密。

哪料,李密却依然担心翟让影响太大,所以密谋杀掉了翟让。当时在场的,自然还有单雄信和李勣。李密的意思相当清楚,不服我,连你们也杀掉。结果单雄信当场就跪了,表示臣服李密。

后来李密失败后,单雄信又毫不犹豫地转投王世充。所以单雄信如此“有奶就是娘”的做派,岂能让李世民放心?

须知单雄信投降,不比秦琼等人,因为他一直是首领级别的,地位从来都是高过秦琼和程咬金等人。这就又引出了第二大原因。

其二、瓦岗山势力和关陇集团势力的隔膜

瓦岗军,在隋末唐初之时,曾威震江湖。连李渊当时都要软下身段,写信给李密表示:你的瓦岗势力才是老大,我老了,不行了。而真正能代表瓦岗势力的只有三个人,一个是李密,一个是单雄信,这两人死后就是李勣!

单雄信包括李勣,是代表着瓦岗军的军力。因为他是瓦岗大将军(五虎大将之首),李勣虽也是大将军,却排在他之后。

再看李世民,他属于关陇集团势力,对瓦岗势力一直存有戒心的。因为除了杀单雄信外,李世民对另一瓦岗势力的首领李勣,直到临死前还在试探。

他把李勣外放,并对儿子李治说:“若李勣有所不满,那就杀了他。若他听话,我死后你就把他召回来,如此就算对他有恩,可以驾驭他了”。

其三、总结

通过上面这两个原因就可以推测出,若李世民留下单雄信,就等于留下一个不知何时就要炸响的雷。

首先,留下单雄信,就必须要给予重任和很高的地位。如此一来,尉迟恭等跟着李世民出生入死的人会服气吗?

其次,留下单雄信,让秦琼、程咬金等这些,已经心悦诚服跟着李世民混的前瓦岗人,如何想?地位在秦琼等人之上?秦琼、程咬金会不服气?若在其下,单雄信能答应?

其三,单雄信和李勣关系太密切,一旦留下单雄信,万一哪天这两人若联了手,再反了大唐,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

这其实,就是李世民非杀单雄信的真正原因。且从事后看,李世民杀单雄信真是太精明了。

因为就在5年后,即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从整个过程来看,果然瓦岗势力没有跟李世民一条心,因为李勣就选择了袖手旁观!

倘若当时单雄信活着,以单雄信有奶就是娘的人品,一准会被太子李建成策反,而拉拢过去。倘若一旦出现了这种情况,本就惊险万分的玄武门之变,就极有可能以李世民的失败而告终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慈禧为什么死后一年才下葬 出殡当天为何会臭气熏天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乾隆死因太尴尬,人死后为什么要过一年下葬,为什么有些人死后一年才下葬

    对慈禧下葬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慈禧太后当年权倾朝野,连光绪皇帝都是她手中的傀儡。单论权势慈禧太后是清朝末期最强的人,她生前搜集了无数奇珍异宝,每天都要大摆排场,耗费了无数财力。慈禧特别注重保养,即便是到了晚年,其身体健康依旧相当不错,可她毕竟只是血肉之躯,不管

  • 慈禧为什么会选择溥仪作为继承人 慈禧就不怕大权旁落吗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载沣溥仪,为什么溥仪的父亲不能做皇帝,溥仪继承的是谁的大统

    你真的了解慈禧和溥仪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咸丰死后,同治继任皇帝。没多久慈禧发动政变,掌握了大权,开始了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同治去世的时候,年纪还很轻,没有留下一儿半女。所以慈禧选择了光绪作为皇帝,而不是一个成年的接班人。这么做的目的是很明显的,就是为了继续控制大权。这个我们自然

  • 同是亡国投降之君 为什么说刘禅比李煜聪明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禅是昏君还是明君,历史上刘禅为什么投降,邓艾就几千人为什么刘禅投降

    大家知道,历史上的亡国之君一般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自尊心强的,就自杀了,比如明朝的崇祯皇帝;抵抗到底的,就被杀了,比如新朝的王莽;脸皮比较厚的,就投降了,比如蜀后主刘禅、南唐后主李煜。投降的,又分为两个结局:善终的,和半路被弄死的。下面,我就以这两种结局的代表人物刘禅和李煜为例,聊一聊亡国投降之君的

  • 揭秘司马懿小妾静姝死时肚子里是谁的孩子?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军师联盟司马懿的妾,司马懿静姝有孩子吗,司马懿之妾柏灵筠

    其实,在三国时期并没有一名叫静姝的女子。2010年,著名导演高希希执导了一部名为《三国》的古装历史电视剧。导演和编剧为了增强电视剧的可看性,特别加入了“静姝”这一角色。所以说,静姝这一个人并不是历史人物,只是电视剧《三国》中的虚构人物。图片来源于网络在电视剧《三国》中,静姝这一角色十分的复杂。静姝是

  • 三国闻名遐迩的司马懿和诸葛亮谁的年纪大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曹丕和司马懿的年龄,司马懿诸葛亮年龄,司马昭看穿了司马懿

    司马家八个兄弟,个个名声远扬。诸葛亮被刘备请出茅庐一起打天下,更是闻名遐迩。那么司马懿和诸葛亮谁大呢?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司马懿和诸葛亮谁大。图片来源于网络司马懿出生于179年,大诸葛亮2岁。两人同是三分天下的谋臣,同为政治家和军事家,却各为其主,各怀抱负。两个人性格迥异,一个千古忠臣、一个千古奸臣

  • 东晋司马炎优柔寡断立白痴的二儿子为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立白集团有几个儿子,司马衷的儿子,立白集团陈凯臣

    司马炎本来和杨皇后生的嫡长子是司马轨,可惜在两岁时就不幸夭折,二儿子司马衷就成为嫡长子,可二儿子司马衷是白痴,司马衷为太子一直遭到群臣的反对。司马炎一生共有18个儿子,其中8个儿子都夭折了。和杨皇后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死后,二儿子为太子,杨皇后为了巩固杨家的地位,一直保护司马衷的太子之位,死后,让皇

  • 司马懿老婆张春华默默支持丈夫年老却被嫌弃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张春华司马懿有爱情吗,司马懿真的爱张春华吗,司马懿和他的两个老婆

    司马懿老婆是个狠角色,司马懿谨慎做人离不开他老婆在一旁默默地支持和把关。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司马懿老婆。图片来源于网络张春华,小司马懿十岁,出生于189年,享年59岁。她为司马懿生育3子1女,是一个非常有智谋和胆识的女人。关于她的智识有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司马懿假装风痹来拒绝曹操的聘请,因为曹操在当

  • 他力能扛鼎!为何要杀死养母吕后的情夫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吕后的情人是谁,吕后与审食其,审食其和吕后有私情

    公元前177年,汉文帝刘恒接到了一个骇人听闻的消息,辟阳侯审食其(shěn yì jī)在大庭广众之下被人当场击杀,杀人凶手正是汉高祖第七子淮南王刘长(汉文帝的异母弟)。审食其的身份也非同寻常,他不仅是刘邦的同乡,更重要的他还曾是吕后的情夫。汉文帝正在诧异间,杀人凶手刘长驰马赶到,他袒露的上身向皇兄

  • 为何他可与张飞并称东汉末年最厉害的两大屠夫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吕布和赵子龙哪个厉害,张飞真的是鲁莽粗壮吗,马超和张飞哪个厉害

    世间的事千差万别,即便是同样的职业的人,也有高下之分。东汉末年有两个屠夫,起点不同,都曾经辉煌过,不过最后的结局却非常相似,那就是都被别人割下了头颅,这一点似乎和当年屠宰的牲畜差不多。这两个人一个是何进,一个是张飞。网络配图三国演义中,两个人都很牛气,第一个出场的是张飞,不过当时仅仅是屠夫,后来巧遇

  • 史上死得最冤三大伟人 范蠡商鞅伍子胥在列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上的范蠡,范蠡和伍子胥,范蠡是谁

    第一案,名为浮尸案中国历史上最为刚烈的大丈夫当数伍子胥。楚平王要杀伍奢,又担心他两个儿子回来报仇,派使者假借伍奢之名招其二子。哥哥伍尚说,父亲召我,若求生不往,为天下耻笑。弟弟伍员说,俱死无益,不如奔他国,借力雪耻。伍奢与伍尚俱被杀,伍员四处逃亡。民间对伍子胥多有好感和同情,因此有了“伍子胥过韶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