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魏延之死真的跟诸葛亮有关系吗?真相是什么

魏延之死真的跟诸葛亮有关系吗?真相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4565 更新时间:2024/1/3 19:34:16

魏延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说起魏延和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魏延是能拿下长沙的主要功臣,当魏延被带到刘备面前的时候,一旁的诸葛亮都还等众人反应过来,就下令刀斧手推下去斩之,刘备都吓一跳,问道:“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军师何故欲杀之?”

诸葛亮回答道:

“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后患”。

诸葛亮的话虽然刘备很是斟酌,可刘备认为魏延确实是一个人才,于是替魏延求情,但诸葛亮却依然说到,只要魏延有异心就一定杀之,吓得魏延着实不轻,最后魏延诺诺连声而退。要知道魏延可是取下长沙的有功之人,竟然受到这般待遇,可想魏延怎么能服诸葛亮。

再等到诸葛亮七星灯被魏延扑灭时,可以说众人都非常生气,姜维甚至想直接杀了魏延,魏延的这一行为也被一些人认为是故意的,因为魏延与诸葛亮关系本身就不好,等到诸葛亮设计除掉魏延的时候,又有些人认为这又是诸葛亮故意的。

《三国演义》所写让大部分人都认为,魏延的死完全都是因为诸葛亮与魏延之间的矛盾,才招致的,这其实是一个误区。

实际上,按照正史来讲,魏延是诸葛亮手下的一大将,并且诸葛亮也是相当倚仗他,再加上身为汉中太守的他,常年驻扎在汉中,对于汉中地形再熟悉不过,所以在北伐战役中,魏延更是诸葛亮不可缺少的人物之一。

政治斗争牺牲品

魏延追随刘备一起入川帮助刘璋抵御张鲁,在平定西川战役中,魏延表现比较好,屡次建立战功,从而受到刘备的重用,逐渐成为刘备的主力干将,并在收得汉中之后,赢得了刘备信任,致使刘备没有选择呼声最高的张飞出任汉中太守,而是选择了他,让魏延一跃升至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了刘备手下能独当一方的大将。

刘备的信任让魏延十分忠心于蜀汉、忠于刘备,魏延这个人虽十分的勇猛,善于带兵,但他性格矜持高傲,不善于交际,导致他基本上没啥朋友,这样就会造成,懂魏延的人也会善于让魏延发挥他的长处,不懂魏延的人,就会视他为死对头,也就造成了刘备、诸葛亮这样善于“使用”魏延的人在世,魏延就不会受到致命的排挤,可等到刘备、诸葛亮死后,这一切都变得微妙起来。

本来远在汉中镇守的魏延其实参与不到什么朝中之事,随着诸葛亮北伐的开始,魏延与朝廷百官接触也越来越多,因为其性格的原因,经常与朝中文武百官发生争执,但很多人都选择了对他敬而远之,可有一人却总是与魏延不对付,并且也不惧怕魏延,此人便是杨仪

杨仪,也是刘备提拔上来的,在做事方面很多能力,尤其是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杨仪总是帮诸葛亮制定规划,筹备粮草,让诸葛亮非常的放心,他不仅做得好还做得快。因为杨仪有才干,诸葛亮也非常喜欢他,但杨仪与魏延之间的矛盾,让诸葛亮总是发愁,诸葛亮并不想偏袒任何一方。

诸葛亮临死前,交代由给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退军节度,并且命令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服从军令,便弃他于不顾,军队照常行动即可。

正如诸葛亮所想,魏延真的不服从军令,并且说道:

“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不难看出,魏延不想因为诸葛亮死耽误北伐,其实是忠心蜀汉的表现,但他因跟杨仪的较劲不做断后将军之事,又完全是因为私人恩怨,这也导致二人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

杨仪等人按照诸葛亮的安排一步一步退军,魏延十分震怒,于是趁杨仪没有发布撤退命令的时候,先把所有的栈道烧毁了,至此二人向后主刘禅相互控告对方叛变,因为魏延人缘不好,导致朝中文武百官都向着杨仪说话,魏延因为害怕便派兵阻击杨仪,最终行动失败,往南逃的时候被追上的马岱所杀。

其实魏延本可往北逃亡曹魏,但是魏延选择向南,其实本意仅仅是为了除掉杨仪,因为魏延本身就是武将,并没有那么多官场计谋可施,同时也反映出魏延并没有叛变的打算,他还是忠心于蜀汉的,只不过自己成为了政治争斗后的牺牲品。

魏延正史中是一个十分忠心耿耿的臣子,但政治斗争中的失败,也使得自己最终断送了性命,而诸葛亮是十分器重魏延的人,并不像《三国演义》中那样将魏延逼上死路,最后诸葛亮的遗言其实可以看出,他认为的不用管魏延,其实就证明魏延即使不撤退,他也不会投向曹魏,可见诸葛亮对他还是放心的,不过魏延的结局可能并不是诸葛亮能想到的。

除掉魏延的杨仪,认为朝廷再没有敢于自己作对的人了,变得嚣张跋扈,仅仅一年之后被贬为平民,但仍不自省,又上书诽谤,言辞十分激烈,最后招致下狱,在狱中自杀身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刘备死后诸葛亮打仗为什么总是失败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诸葛亮打仗的故事,欢迎关注哦看过《三国演义》的读者,对于诸葛亮就一定非常的了解。蜀国之所以能够与其他两国抗争,诸葛亮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刘备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方法一步步进行,最终是成就了帝位。可是关羽的大意,让蜀国大好优势丧失。而为兄弟报仇的

  • 卫青和霍去病之后,汉武帝讨伐匈奴为何回屡战屡败?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汉武帝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汉武帝时期可谓是大汉王朝的翘楚,他文治武功,开疆拓土,使得大汉国富民强,政通人和,让大汉立于不败之地,让大汉成为一方主宰。说到汉武帝讨伐匈奴,功劳当属卫青霍去病。那么为什么在卫青和霍去病过世之后,汉武帝讨伐匈奴就没有成功过

  • 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如何 正史和演义区别有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刘备和诸葛亮关系,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前段时间在问答区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历史上刘备和诸葛亮真实的关系是怎样的?真像小说中那样如鱼得水,不分彼此吗?”针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谈谈我个人的看法。首先给这位提问者点个赞,能对这个问题提出质疑,说明提问者对三国历史的确是有些深度研究

  • 诸葛亮身为一个有才之人 诸葛亮为何会选择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诸葛亮和刘备的文章,欢迎阅读哦。这和诸葛亮找工作的方式有很大关系,诸葛亮选择主公的方式,类似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时曹操,孙权虽然都想招揽人才,但真正能屈尊上门相请的只有刘备。诸葛亮当时不过二十来岁,把他当作人才的没有几个人,诸葛亮传记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

  • 豫让是什么人?刺杀赵襄子的他真的是沽名钓誉吗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豫让刺赵襄子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在距今太原晋祠0.5公里的地方,座落一个村庄,名叫赤桥村,在村中现有一个石桥,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之后,在这里发生一起刺杀事件。豫让刺杀赵襄子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韩、赵、魏联手打败了晋国的执政大臣智伯瑶,杀死了智伯瑶进而瓜分

  • 从力战三英到畏惧张飞,最后还被夏侯惇吓住,吕布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战神吕布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在三国演义中,寻常武将碰见关二爷或张三爷要是能顶上十个回合,绝对已经是妥妥的一员勇将了。但就在虎牢关之战中,二人吃了瘪。虎雄之将张三爷和吕布的战斗中丈八蛇矛被打得"花枝乱颤",枪法更是越打越散乱。而关二爷下场之后,吕布更是与二人战三十

  • 雍正屡次为年妃破例 年贵妃到底有什么魅力存在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年羹尧和年贵妃的故事,欢迎关注哦。随着各大清宫剧热播,一位奇女子从历史的幕后走到了人们的眼前。她和雍正帝的爱情可能不如皇太极和海兰珠、顺治帝和董鄂妃那般轰烈,但却是细水流长。雍正屡次为她破例,对她的执着足以见其深情之处。史料记载,年氏名不详,自康熙五十年(

  • 为刘备效力7年的马超,至死不被重用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马超和刘备是亲家,为刘备效力7年,为何至死不被重用,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刘备攻打刘璋时,马超投降刘备,与刘备军合围成都,汉中之战后联名上书尊刘备为汉中王。蜀汉建立后,马超官至骠骑将军、斄乡侯。章武二年(222年)马超病死,终年四十七岁,刘禅时期被追谥为威侯。有

  • 康熙六次江南的时候 康熙为何多次都住在曹家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康熙和曹家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曹家是康熙为数不多,极其信任的家族之一,曹玺的妻子孙氏(红楼梦贾母原型人物)是康熙的奶妈。整个曹家算是康熙的“半个亲族”,康熙南下六次,后面的四次都是住在了曹家,其实于情于理,这样做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过康熙是皇帝,特别是满清皇帝,礼仪

  • 嘉庆上位之后着急除掉和珅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嘉庆皇帝上位之后,为何着急除掉和珅,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众所周知,清朝是我国漫长封建历史进程中,最后一任王朝,在清朝统治天下的过程中,为后世留下了诸多的史料趣闻,每每在说道清朝的史料之际,很多人首先能够想到的就是清朝有着历史上,最为有名的大贪官和珅,和珅的名号在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