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在《荡寇志》的描述中,呼延绰如何害死了武松与施恩?

在《荡寇志》的描述中,呼延绰如何害死了武松与施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4360 更新时间:2023/12/12 10:53:40

在《荡寇志》中,双鞭呼延绰是结局最好的梁山头领之一。他原是官军将领,入伙梁山后成了招贤堂的头领。效力梁山期间,呼延灼并没有多大的作为,随军征战期间屡战屡败。随军洗掠沂州时,他被陈希真打得落荒而逃,桃花山之战中又被官军猛将闻达杀败。秦封山之战中,他和与老将庞毅、战将唐猛对阵,拼尽全力,仍旧被打得狼狈不堪。随后,呼延绰弃暗投明,向云天彪投降,成了害死武松施恩的帮凶,再度成为一名官军将领。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根据书中的描述,呼延绰是梁山马军五虎将之一、双鞭呼延灼的堂弟,生得方脸大耳、虎背熊腰,惯使双鞭、武艺高强。他原是朝廷任命的延安廉访使,因在职期间品行低劣、行为不法,被上司苛责了几句。呼延绰盛怒之下行凶杀人,从此亡命江湖。在得知梁山招贤纳士及堂兄呼延灼在梁山备受尊崇的消息后,呼延绰星夜兼程,只身来到梁山入伙,成了招贤堂中排名第十四位的好汉。

呼延绰首次登场亮相是在该书的第十一回。呼延绰入伙梁山时,恰好赶上蔡京归还嘉祥县和南旺营。呼延绰被宋江任命为堂兄呼延灼的先锋官,率部接管两处失地。城中官员听闻梁山兵马到来的消息,率领县中百姓在城外焚香迎接。谁知,呼延灼入城后想起南旺营村民反叛及活闪婆王定六、险道神郁保四两位兄弟惨死之事,盛怒难平,当即命呼延绰等头领率部血洗嘉祥县和南旺营,作为两地百姓当初背叛梁山的报复。

嘉祥事务处理完毕后,呼延绰只身返回山寨报捷,随后便跟随吴用等人前往青云山,参加了洗掠沂州府的行动。在此战中,呼延绰跟随没羽箭张清等人进攻沂州城,后来又参与洗劫附近村庄,没想到却遭受了一场惨败。

原来,当呼延绰跟随众头领来到安乐村时,迎面撞见身负重伤的周通,得知是被女将陈丽卿挑伤后,众头领群情激愤,嚷嚷着要率部追杀,为周通报仇。呼延绰对众人说道:“小弟自上山以来未有寸功,愿率部前去擒那婆娘,献与众位兄长。”说罢,挥鞭跃马带着众喽啰飞速追赶,口口声声要生擒陈丽卿。陈丽卿见梁山大队兵马蜂拥而来,勃然大怒,横枪立马,准备决一死战。恰在此时,陈希真施展法术,一股黑风遮天蔽日,席卷着河滩上的鹅卵石漫天飞舞,骤雨般向呼延绰等人打去。

梁山众人被打得魂飞魄散,只恨爹娘没生个铜头铁脊,一时间死伤甚众。呼延绰也被打得浑身是伤,险些落马,紧紧伏在马背上狼狈逃窜。后来,桃花山之战时,呼延绰和急先锋索超占得先机,杀得官军溃不成军,打得傅玉毫无还手之力。眼看即将大功告成之时,官军猛将闻达快马杀到,呼延绰急忙挥舞双鞭与之大战。不过,呼延绰技不如人,使尽手段也仅仅支撑了三十几个回合,鞭法凌乱,招架不住,只得收鞭勒马、落荒而逃。

此后,宋江亲率大军与云天彪在天长山对峙,呼延绰又被委以重任,随赤发鬼刘唐等人率领秦封山守军偷袭官军后路,企图对云天彪形成前后夹击之势。不料,云天彪用兵如神,对秦封山守军早有防备,命大将毕应元率领六千兵马迎击,并顺势抢攻秦封山。在此战中,呼延绰与老将庞毅及悍将唐猛先后展开了一番较量。庞、唐二人皆是官军中武艺高强之人,呼延绰与此二人对阵的结局可想而知。他用尽平生气力,也仅仅在两人手下支撑了二、三十个回合,便再也抵挡不住,只得败下阵来。

与庞、唐二将的交锋,使得呼延绰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暗想道:“这下可坏事了,我当初只因一念之差酿成大祸,本想投靠梁山谋个出路,却没曾想如今的官军将领如此厉害。眼看梁山大势已去,我若陪着众人殉葬,空废了这一身铜筋铁骨,实在不值啊!”仔细思虑了一番,呼延绰带着亲随趁夜下山,向官军投降。

呼延绰的归顺令官军攻占秦封山的行动变得异常顺利。毕应元命庞毅、唐猛换上呼延绰等人的衣服混上秦封山,不仅斩杀了施恩,还打得武松力竭身亡。至此,呼延绰也成了害死武松和施恩的帮凶。此战过后,呼延绰被官军正式接纳,摇身一变,又成了官军将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刘邦要实行分封同姓诸侯王的用意是什么?不得不这么做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邦分封的诸侯王地图,刘邦分封的诸侯王有哪些,刘邦分封同姓王

    明知分封制是开历史倒车,刘邦为什么还要分封同姓诸侯王?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刘邦很早就感觉七国之乱的吴王刘濞会造反。根据史书记载,刘邦很清楚同姓诸侯王是西汉统一的巨大威胁,知道分封制是开历史倒车。既然如此,刘邦为什么还要分封同姓诸侯王呢?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

  • 击败20万秦军的项燕为何没能力挽狂澜?他有何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项羽该不该杀二十万秦军,项燕与王翦之战,项羽杀害了秦军二十多万的投降士兵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的项燕的文章。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还是天子,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

  • 嘉靖作为高明的权术家,他参透了哪个本质性的问题?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真实的嘉靖权术,李自成与崇祯谈判条件,嘉靖皇帝指责王阳明

    公元1521 年,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突然死亡,并且没有留下继承皇位的太子。太后和大臣们几经斟酌,决定由最近支的皇室、明武宗的堂弟———兴献王世子朱厚熜(音cong,读“囱”)继承皇位。朱厚熜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就藩于湖广安陆州(今湖北钟祥),与明武宗朱厚照的父亲(明孝宗朱祐樘)是亲兄弟。下面我爱

  • 在真实的三国历史上,颜良文丑真的如想象中那么不堪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上颜良和文丑是谁斩杀了,颜良文丑真实战力,颜良和文丑谁更强

    在《三国演义》中,颜良被关羽斩于马下,文丑被关羽打得落荒而逃,然而颜良文丑真的如想象中那么不堪吗?实际上颜良文丑的实力绝没有想象中这么弱。今天我爱历史网就来简单的分析一下颜良文丑的实力,甚至有能力将夏侯惇斩于马下,吕布也不是这两人的对手。颜良在《三国演义》中被关羽一刀斩杀,很多人觉得颜良实力不行,实

  • 嫁去高丽国的元朝和亲公主,她们后来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和亲公主下场,公主嫁到五个公主结局,高阳公主结局

    我们知道有很多和亲的公主,有一些公主甚至流芳百世,我们一直到现在都铭记那些公主的事迹。曾经元朝的时候,也有一位和亲公主,当时就是高丽国和元朝和亲,两国联姻对于高丽来说,是一本万利的事情。当时远嫁的元朝公主在那个国家受到了尊重,甚至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不管高丽国王娶多少个妻子,那么我们元朝的公主肯定是

  • 如果崇祯一心想要南迁,京城中的那些士大夫拦得住吗?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崇祯南迁明朝还会亡吗,假如崇祯皇帝迁都南京,崇祯南迁吴三桂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凡有点求生欲,就不会跟死神较劲。崇祯作为大明最后一任老总,他同样也不想死,只不过在的任期内,内忧外患加上自然灾害,明朝已经无力支撑。如果在明亡之际,崇祯苟活于世,他无法原谅他自己,他也无法面对列祖列宗,所以崇祯选择自我了断。当然了,如果崇祯真的想活,也是有很多机会的。下面我爱历史

  • 作为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大将 关羽前世是什么神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关羽为什么被称为神,___让我的生活充满了色彩,关羽现在是什么样的神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关羽前世,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三国历史上武圣关羽的历史趣事。关羽是三国演义中无人不晓的大将,其形象一直是非常高大神圣的。早年因好打抱不平、拔刀相助得罪当地官府不得不远走他乡。后期跟随刘备征战沙场,先后阵斩颜良、镇守荆州、过五关斩六将威震华夏。那么这么

  • 关羽水淹七军曹操为什么反应那么大 七军到底有多少人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上有没有水淹七军,关羽是什么样的人,水淹七军的人是谁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水淹七军,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关羽作为三国中人气最高的武将,其败走麦城的下场,让无数人扼腕叹息。而发生这一切的前提,这是关羽自作主张的发动的针对曹魏集团的襄樊之战,这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战争,它直接让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破产,刘备集团再也没有机会实施这个总纲领了。襄樊

  • 孙权当初和关羽联姻 关羽拒绝后为什么还痛骂孙权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备打刘璋是什么时候,关羽拒绝和孙权联姻,孙权为什么杀关羽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孙权联姻,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管是各个诸侯之间,还是君臣之间,联姻都是巩固和维持关系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比如汉末三国时期,曹操就将自己的三个女儿嫁给了汉献帝刘协,再比如刘禅的皇后,就是蜀汉大将张飞的女儿。凡此种种,不可一一枚举。一般来说,联姻

  • 孙权为什么要杀关羽 孙权如果放走关羽会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孙权为啥杀关羽,孙权为什么杀关羽,吕蒙该不该杀关羽

    从正史的角度分析,孙权在偷袭荆州的时候,对关羽动手的战略就已经定下了,关羽和荆州就是计划好的,而不是中途听信谁的意见而改变的。正史中的,东吴所有的命令都是出于孙权手里,论能力甚至不输于刘备和曹操。偷袭荆州在前,杀人在后,荆州作为东吴的战略目标,关羽是必然的,孙权偷袭荆州,是因为长江关乎东吴生死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