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的张茂则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历史上的张茂则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716 更新时间:2023/12/12 14:45:13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张茂则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宋历史剧《清平乐》热播,剧中的宋仁宗刘太后、晏殊范仲淹韩琦等历史名人悉数登场,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然而,在这些名人的背后,有一个小人物却不得不提,此人就是宋仁宗的近侍张茂则。

在《清平乐》中,张茂则不仅是宋仁宗身边的当红宦官,而且还是一个头脑清醒,并且有七情六欲的宦官,甚至非常倾慕曹皇后。

和《清平乐》不同的是,历史上的张茂则曾帮助曹皇后平定宫乱,却被宋仁宗冤枉,差点自杀。但他为了保住曹皇后的清白,最终不敢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

据《宋史·宦者二》中记载:

张茂则,字平甫,开封人。初补小黄门,五迁至西头供奉官,干当内东门。禁庭夜有盗,茂则首登屋以入,既获贼,迁领御药院。

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张茂则几次得到升迁。宫中有盗贼,张茂则第一个冲进房内捉贼,可见他为人果敢,身手敏捷。

张茂则什么时候入宫的,史书并无记载,但在《宋史》中记载了宋哲宗登基不久,张茂则去世后,“年七十九岁”,宋哲宗登基是公元1085年,如此算来,张茂则应该出生于公元1006年之后,而宋仁宗赵祯出生在公元1010年,因此张茂则和宋仁宗年龄相近,应该服侍宋仁宗时间较久。但是不是从小跟着宋仁宗的,则无从考证。

历史上的张茂则头脑清醒,颇有谋臣之风。有一次,宋仁宗生病,半夜突然召张茂则,张茂则进入宋仁宗房间后,其他宦官赶紧关门。张茂则连忙制止说:

“事无可虑,何至使中外生疑耶?”(出自《宋史》)

意思是:皇帝生了小病,若是把门关了,外面人恐怕认为皇帝病重,于朝局不利。

在宋朝,宦官是可以外放的,张茂则曾担任过果州团练使等职,后来又被召回皇宫,庆历八年(1048年)正月十八,发生了一件大事,影响张茂则的一生。

这年的元宵节,宋仁宗本来打算在宫中张灯结彩,被曹皇后以“奢靡”为由劝阻。三天后(正月十八)的夜里,宋仁宗和曹皇后正在房内休息,几个侍卫突然持刀杀进皇后所在的中宫。曹皇后听闻后,急忙出门大呼时任都知的张茂则来杀贼,因为贼人已经开始在殿内杀人,被杀的宫女喊声震天,曹皇后担心宋仁宗有危险,便从外面把宋仁宗反锁在房内。

《宋史·曹皇后传》曰:

帝欲出,后闭閤拥持。

不一会,张茂则带人前来保护,曹皇后把杀贼的事情交给张茂则后,她担心贼人会趁乱放火,于是赶紧命令宫女宦官准备打水灭火。

当时宫女都被吓得不轻,场面混乱,为了逃命,不听曹皇后调遣。曹皇后拿起剪刀,剪掉宫女和宦官们的头发,对大家说:“天黑不能辨认,明天你们凭头发来请功!”宫女太监们一听,都拼尽全力灭火救人。

后度贼必纵火,阴遣人挈水踵其后,果举炬焚帘,水随灭之。

在曹皇后和张茂则的合力下,叛乱被平定。不得不说,从这件事的处理上来看,曹皇后镇定从容,调度有方,张茂则第一时间赶来,平息叛乱,这二人是平息此事的大功臣。然而,事后,宋仁宗却不这么认为。

宋仁宗认为这起叛乱平息得太过顺利,怀疑是曹皇后故意安排的,意欲显示她的处事能力,并且认为张茂则是曹皇后的同谋。宋仁宗甚至嚷嚷着要废掉曹皇后,不过,由于曹皇后深得人心,大臣们极力维护,宋仁宗也找不出曹皇后主谋此事的证据,最后,曹皇后继续执掌中宫,张茂则则被嘉奖,嘉奖张茂则的诏书上写道:

宫禁不惊,帑藏如故,惟忠与力,予固嘉之。

让人没想到的是,宋仁宗对这件事耿耿于怀,8年后,即嘉佑元年(1056年)正月,宋仁宗生了一场大病,病重语言错乱地高呼:“皇后和张茂则一起谋逆!”《续资治通鉴长篇》记载:

上自禁中大呼而出,曰:“皇后与张茂则谋大逆。”语极纷错。

这句话吓坏了众人,当时张茂则离得不远,听闻后,觉得蒙受天大的冤屈,便要自杀。

时任宰相的文彦博听闻后,赶紧制止张茂则,怒斥张茂则:

“天子有疾,谵语尔,汝何遽如是!汝若死,使中宫何所自容耶?”

文彦博不愧是一代名臣,他这句话是在告诉张茂则:皇帝生病了说胡话,你怎么能当真呢?若你自杀了,等于承认了此事,你让曹皇后怎么自处?难道让皇后也自杀?

张茂则听了文彦博一顿呵斥,内心不寒而栗,他自认为一生忠诚,却被宋仁宗如此冤枉。终张茂则一生,为了保住皇后的清白,再不敢自杀。但这件事对他影响巨大,他后半生为此事战战兢兢,内心备受煎熬。

《宋史》曾评价张茂则:

茂则性俭素,食不重味,衣裘累十数年不易。

身为宦官,张茂则生活简朴,曾数十年不换新衣。可见,这位为宋朝的宦官值得后世尊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唐朝一代名将李光弼,在后世的名气远远不如郭子仪?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一代名将李光弼,名气为何不如郭子仪?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在安史之乱那段时期,如果单论军事能力,李光弼若自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甚至连郭子仪也得甘拜下风。但为啥他在后世的名气远远不如郭子仪?说得直白点:在国人的心目中,既能做事、又会做人,那才是顶级人才(就像如今被捧上天的曾国

  • 前朝都已经有分封制的教训了 朱元璋为什么还要分封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朱元璋分封,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朱元璋登基后,分封自己的孩子为藩王去各地就封,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想依靠这些儿子们能够保卫自己创立下的大明江山,使得明朝朱姓天下能够永远流传下去直到永远。而朱元璋最信任的人还是自己的孩子们,在他看来只有自己的家人才不会背叛自己,这和

  • 杨凝式“杨疯子”的绰号是怎么来的?他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杨凝式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元代诗人刘因作有《冯道》一诗,嘲讽道:“亡国降臣固位难,痴顽老子几朝官。朝梁暮晋浑闲事,更舍残骸与契丹。” 后人便用“朝梁暮晋”比喻人反复无常,没有节操。在古代官场,我们常常把一个人资格老说成“三朝元老”,但在朝代更迭频繁的乱世,却有一个

  • 杨坚作为皇帝为什么只有一个皇后 杨坚真的很怕老婆吗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杨坚娶老婆,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杨坚是个很出色的皇帝,他是第四个完成了统一大业的皇帝,在登基之后注重民生,实行改革,创立了很多影响后世的政策和制度,在他的努力之下,迎来了开皇之治的盛世景象。当然他最被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和皇后独孤氏的爱情故事,一个皇帝的后宫却只有这一个皇后

  • 袁绍集团败亡的原因是什么?与东汉帝王的寿命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袁绍集团败亡的原因是什么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我爱历史网小编告诉你。公元200年,袁绍率领大军与曹操决战于官渡。十月,曹操在谋士许攸的建议下火烧乌巢,此后张郃与高览等人投降曹操,袁绍大军内部就此溃散,曹操得以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两年之后,袁绍病死,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和袁尚,彼此之间因不和而发生火拼

  • 李皇次子胤礽为太子,为何会成为康熙一生最大的败笔?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对皇次子胤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作为帝王,康熙在大多数情况下无疑是优秀的,然而正如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英明睿智的帝王目光再怎么长远,思虑多么周全,最终也还是犯了大错——立皇次子胤礽为皇太子。他的这个决定其实还是基于自己的私人感情的,因为他一直都非

  • 孝庄太后手里权力那么大 孝庄为何没有选择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对孝庄太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孝庄出生于蒙古贵族,是黄金家族的后裔,而且美貌过人,在十三岁的时候就嫁给了皇太极。她所处的时代是满清发展的重要时期,不仅要面临宫廷的争斗,还有明朝和李自成这样的外在对手。但是孝庄却极其的沉稳和果敢,辅佐了两个幼帝,为国家的稳定和发

  • 与自己杀子之仇,曹操还去接纳张绣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杀子之仇理应不共戴天,为何曹操却放过了张绣?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痛失长子曹昂、爱将典韦、侄儿曹安民,加上最心爱的丁夫人因为这件事和自己分道扬镳,当再次面对张绣时,想必曹操的心情也十分不好受。然而当张绣再次选择投降时,曹操没有把愤怒挂在脸上,当场把张绣处死为

  • 如果朱标没有早逝,朱棣还会选择造反吗?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如果朱标没有早逝,朱棣还会选择造反吗?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很多读者都认为,如果太子朱标尚在,燕王朱棣根本就没有理由发动靖难之役,即使他有谋反之心,也绝无成功可能。事实果真如此吗?笔者认为恐怕未必,即使太子朱标成功继位,而且不实行削藩之策,朱棣仍有可能谋反。至于燕王朱棣敢不敢谋

  • 赵构为什么能够成为南宋开国皇帝 这件事情是偶然发生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赵构皇帝,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赵构成为南宋皇帝,很多人评价他称帝具有偶然性,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虏后,北宋就此灭亡,大宋子民对金国充满仇恨,赵构迫于民心,派出将领抵抗金军,实际上站在赵构角度,他不想做出这些措施,不然自己皇位就可能不保,这也导致民族英雄被冤杀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