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隋炀帝不惜血本派出113万大军三征高丽,到底是为何?

隋炀帝不惜血本派出113万大军三征高丽,到底是为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767 更新时间:2024/1/17 4:36:42

隋炀帝出兵伐高丽,百万大军为无功而返,反倒使隋朝二世而亡?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千年前为了讨伐高丽势力,不惜血本派出113万大军三征高丽的隋炀帝,最终付出了迅速亡国的代价。接下来我们就回顾分析一下这段历史。

一、出师百万,只为维护大国威严

古朝鲜半岛与历代中原朝山水相连,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不仅在化上相互影响,每当一方领土中发生政治格局变动,另一方的海面上也总会扬起不小的波澜。偏偏朝鲜半岛虽然面积狭小,却地形复杂,派系林立,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自古是个多事之地。究其本质原因,古朝鲜半岛的内部矛盾从来不是由自身产生,而是外部势力交锋博弈的结果。

在唐朝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古朝鲜半岛呈现三足鼎立的局势,北部是高丽,东南是新罗,西南是百济。其中高丽国力最为雄厚,且拥有北方的坚强后盾靺鞨国,靺鞨人也就是后来满清的先祖;百济地理位置距离中国最近,却与东方海外的日本长期勾结,对中国怀有敌意;唯一一个和中原王朝关系不错的是相距最远的新罗,由于陆路的地理阻隔,两国只能通过海路互通有无。

中原王朝领土广袤,人口众多,雄据于亚洲大陆东方,历史上综合国力长期处于世界首位,以天朝上国自居是理所当然的事。可是作为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国家,中国历来追求的是自给自足,文化上推崇的是适可而止,并没有西方殖民者那样靠侵略战争强行掠夺别国的野心。

因此为维持国际间霸主地位,中国历史上长期采取的是朝贡制度。不管是一衣带水文化相近的邻国,还是远隔重洋语言不通的异邦,只要愿意按时派遣使者前来朝贡,就是给中国面子,就是给皇帝面子,就能得到中方的友好对待,礼尚往来,互惠互利。但就是这个充满仁爱精神的朝贡制度,也总有人不愿遵守,而隋炀帝之所以出动百万大军讨伐一个偏居一隅的小国,正是因为高丽拒不来朝,严重挑战了隋朝的权威地位所引起。

二、耀武扬威,隋炀帝打错了算盘

对隋炀帝杨广的评价,历史上一直是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横征暴敛荒淫无度,是个昏君,有人说他意识超前敢作敢为,是个天才。但不管怎么说,隋炀帝确实是个功过参半成败一身的矛盾统一体。好大喜功,爱慕虚荣,是他公认的弱点,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当高丽藐视大隋,独独不愿朝贡的时候,隋炀帝会那么怒不可遏了。

高丽人除了民族自尊心太强,来不把中原王朝放在眼里之外,还被情报部门发现和北方突厥人暗地里存在频繁往来,似乎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此前在隋朝建国之初,高丽就曾经联合靺鞨骚扰隋朝边境,面对隋文帝派出的30万大军他们才终于勉强收手。基于以上原因,这一年在隋炀帝的动员命令下,113万大军从洛阳出发,浩浩荡荡开往东北前线,一时间车马如梭尘土漫天,史料记载说,因为人数太多,队伍一连走了四十多天才出发完毕。

这场声势浩大的远征,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规模空前的,那么试问攻打高丽,真的需要如此数量的军队吗?众所周知,高丽不仅领土狭窄,而且以高寒山地居多,土壤贫瘠,根本不适宜耕种,因此国力很有限,军队数量并不太多,隋炀帝其实也不是不知道这一点。可正是由于太轻视敌人,又对己方实力过于自信,虚荣感爆棚的杨广才决定兴师动众,意图通过展示强大的军威,惊呆夜郎自大的高丽人,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可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隋炀帝却被重重打了脸,他显然低估了高丽人反抗的决心和斗争的意志。当隋朝的百万大军经过漫长跋涉,穿越狭窄的燕山走廊,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原,行军队伍绵延数百里,终于抵达高丽领土,竟发现这里的地势根本无法允许百万人马展开作战,只能一波接着一波发起进攻,丝毫发挥不出隋军兵数上的优势。

而且高丽属于半游牧半农耕部落,无论男女老少均骁勇善战,他们世代居住于此,非常熟悉道路地形,故而常常采用伏兵偷袭战术,搞得隋兵军心惶惶草木皆兵,始终不能占据上风。这时隋军后勤供应缺口也逐渐凸显,物资眼看就要用光,士气一天天低落下去。

隋炀帝无奈之下选择急战,命令30万大军迂回敌后实施包抄。没成想还未走到目的地,军中粮草已经吃完,士兵们只得忍饥挨饿缓缓撤退,却进入了敌人布置的埋伏圈,遭到高丽军队四面出击,几乎全军覆没。随后战斗惨败的消息不胫而走,迅速传遍全军,使本已涣散的军心彻底崩溃,高丽人乘胜掩杀,直杀得隋军尸积如山,血流成河。

三、积重难返,自以为是终致覆国

征服高丽的失败,狠狠打击了杨广的自信心,而更为要命的是,这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苦难和压力已经让他们不堪重负。战争还未结束,动乱便已开始,并逐渐蔓延至全国,刚刚如日中天的隋朝转眼间变得风雨飘摇,满目疮痍。百姓世世代代好不容易盼来了国家统一,还没过几天太平日子,就再次被裹挟进永无休止的战乱之中,隋炀帝也由此成为史书中彻头彻尾的昏君,遭到后世万人唾骂。

毫无疑问,伐高丽之战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首先,为了解决远征军的粮食补给问题,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枢纽,南通苏杭,北至北京,虽然中途充分利用了旧有河道,可在当时的落后条件下,仅仅依靠人力完成这项超级工程,人民的承受负担之大可想而知。

其次在征讨高丽的过程中,隋炀帝也丝毫不懂得顾及民情,滥用民力的现象比比皆是。供应百万大军即使放在现代也绝非易事,为了达成这一艰巨目标,自作聪明的隋炀帝决定征发200万民夫运送粮草,可没想到再加上大运河的运力还是无法满足所需。

面对决策失误,隋炀帝不思悔改,反倒错上加错,他命令再征发一批民夫,但实际情况是全国的牛车马车都已用尽,总不能让人肩挑背扛到高丽前线去吧!这事还是难不倒杨广,大车用完了,不是还有小车吗?于是第二批民夫人手一辆手推独轮车,载着几石粮,踏上了漫漫征途,结果不难推测,人是到了前线,粮食却已被民夫自己吃得一粒不剩。

最终引燃农民起义全面爆发导火索的,是苦难的山东民夫。为了组建一支从渤海湾直扑平壤的庞大舰队,沿海人民被迫泡在海水里日夜劳作,以至于下身严重溃烂,官府依然不允许他们休息。于是反抗暴政的大旗首先在山东举起,进而蔓延至大江南北,甚至大本营洛阳也爆发了贵族叛乱,隋朝的覆灭显然已经无法挽回。

想当年,隋文帝于乱世之中披荆斩棘,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居然因为儿子执意攻打一个远在边陲的蛮夷之国,而迅速灰飞烟灭。因此每当读起这段历史,很多人会感到惋惜和对隋炀帝的不理解。可是如果看看隋朝的取代者唐朝对待高丽的态度,我们就会明白,做出远攻高丽决定绝不是隋炀帝的一时兴起,而是势在必行的现实问题。不妨想一想,如果你是隋炀帝,面对当时的情况,是否有更为明智的解决策略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后,为何没有将权力归还给曹芳?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的司马懿的文章。嘉平元年(249年)正月,曹魏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今洛阳汝阳县大安乡工茹店村),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对于司马懿来说,终于等到了起兵造反的机会了。于是,在曹爽等人出城之后,司马懿乘机上奏郭太后,请废曹爽兄弟。当时

  • 东汉时期的小皇帝为什么那么多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东汉小皇帝,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在历朝历代中,东汉小皇帝多那是出了名的。根据本人粗略统计,东汉十四位皇帝(包括前后少帝)中,除前少帝刘懿生卒年份不可考外,13位皇帝的即位平均年龄仅为12.3岁,其中即位时不满16岁的多达10位,占东汉皇帝的76.9%,远远低于其他朝代。那

  • 秦琼号称秦王麾下第一勇将,为何没在玄武门之变的记载中?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626年是大唐建国的第九个年头,是李世民虎牢关大捷,扫定中原的第五年后,这一年唐朝终于由战乱开始走进天下初定的和平。这一年的一个夏天,太白经天,这样一个往往预示某种重大事件的天文现象意味着什么,已经开始过上安定生活的长安百姓,并没有多少留意。四天之后的早晨,事情真的发生了。秦王李世民,带着秦王府

  • 孝端皇后王喜姐与明神宗的关系如何?王喜姐有着怎样的无奈?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孝端皇后王喜姐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1956年时,明朝定陵出土了四顶皇后凤冠,其中“六龙三凤冠”和“九龙九凤冠”的主人,正是明神宗原配皇后——孝端皇后王喜姐。孝端皇后的凤冠,缀以红蓝宝石、珍珠,并运用点翠技法饰以翠鸟羽毛,同时帽上饰有金龙、金凤,可谓是精美

  • 霍光对汉朝中兴有功 霍光最后为什么会被灭族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对霍光被灭族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皇帝一直以来都被尊称为九五之尊,权力大到可以掌控所有人的生死,但是这个皇帝究竟好不好当呢?看完你就知道其实皇帝也有无奈的时候。话说年过六十的汉武帝,知道自己不可能长生不老,他最担心的就是大汉政权的延续。本来,他已经册立了嫡长子刘

  • 王莽都已经杀了刘秀 王莽最后为什么会被刘秀所杀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王莽和刘秀,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西汉末年,汉平帝突然病死,年仅两岁的汉宣帝玄孙刘婴被立为皇太子,朝政为外戚王氏一族所把持,王莽趁机谋朝篡位,逼迫刘婴禅位,改国号为“新”,由此颠覆西汉。王莽继位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这些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却也没有

  • 宜妃在康熙后宫中的恩宠有多深厚?她得到了哪些厚待?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宜妃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康熙帝宜妃,应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位了。在一些影视剧作品中,有过她不少的身影。那么历史上的宜妃是否那般受宠?宜妃郭络罗氏,满洲镶黄旗包衣出身,父亲三官保为包衣佐领。宜妃是在康熙十六年时入宫,以宫女的身份。但没多久,她就得到了宠幸。

  • 刘秀为什么时位面之子 刘秀到底开了什么外挂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我爱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位面之子,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网络上人们一直将刘秀调侃为位面之子,为什么说刘秀是位面之子呢?位面之子的意思就是形容一个人的运气特别好,集整个世界的运气于一身就是开挂的人生。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刘秀开了哪些挂。我们先来说说刘秀的成名之战,同时

  • 《兴唐传》中的开隋九老,是指隋朝的哪九位开国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开隋九老指的是大隋朝开国的九位功臣,是清代长篇讲史小说《说唐演义全传》,评书《兴唐传》中的人物,分别是伍建章、高颎、杨林、贺若弼、鱼俱罗、邱瑞、韩擒虎、定彦平与杨素。小说广泛吸取民间传说而加以敷演,不拘泥于史实,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学色彩。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1、伍建

  • 在汉初的八位异性诸侯王中,有哪六位都没能得到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前202年正月,刘邦即皇帝位于汜水,国号“汉”,中国历史上最为瞩目的一个大帝国诞生了。或许有很多人不知道,也有很多人不记得,在建立汉汉帝国过程中汉高祖刘邦分封了八个异姓诸侯王,他们分别是赵王张耳、长沙王吴芮、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韩王韩信、齐王韩信(后徙为楚王)、梁王彭越、燕王卢绾。然而,当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