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食蝗第一人是谁?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的愤怒

历史上食蝗第一人是谁?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的愤怒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696 更新时间:2024/1/27 13:04:50

历史上食蝗第一人是谁?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古代有三大灾,分别是水灾旱灾和蝗灾。但是据史料记载,水灾旱灾之后饿殍遍野,蝗虫却来得快去得快,连续两年出现蝗灾的情况,基本没有,尤其是唐代以后,蝗虫基本就掀不起什么风浪了——它们最后居然成了稀罕物,被当做虾米食用,一升蝗虫甚至能卖到五百个大钱,成了张翅膀的铜钱。

蝗虫从三大灾变成美味虾米,以至于有人开玩笑说:“现在的蝗虫是不敢三只一起出行的,因为三只蝗虫不可以做一个烤串儿了。”蝗虫为何如此悲剧?这还要从一代英主的一次愤怒说起,正是这位皇帝亲口证明蝗虫是可以吃的。

有史料记载的食蝗第一人,是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吃蝗虫,在《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唐纪八》《新唐书·卷二·本纪第二》和清朝陈芳生所著《捕蝗考》中均能找到相关记载。

唐太宗的愤怒之举,造就了蝗虫今天的悲剧

蝗虫为害,自古有之。按照唐朝名相姚崇的理解,《诗经》中那句“秉彼蟊贼,付畀炎火”,讲的是灭蝗之法——要求人们把蝗虫扔进火里。但是今天看来,上古之民把蝗虫扔进火里,可能在进行最早的烧烤。

姚崇引用的那句话,出自《诗经·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被称为“位面之子”的汉光武帝刘秀,也曾下诏灭蝗:“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螟域,以及蟊贼。”

虽然蝗虫发生频率较高(据统计,从公元前707年到公元1911年的2000多年中,大蝗灾发生约538次),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知道蝗虫会吃光人类的庄稼,却没想过把蝗虫当作盘中美餐,直到唐太宗李世民雷霆震怒,事情才出现了根本性的转折——人们越吃越香,吃得蝗虫都不敢三只一起出行了。

唐太宗吃蝗虫的事情,发生在贞观二年(公元628年)。

那一年大唐帝国闹起了蝗灾,闹蝗灾的起因,是上一年发大水而今年又比较干旱(去岁霖雨,今兹旱、蝗)。

按照惯例,好一点的皇帝在遭遇天灾的时候,都会向上天和百姓写检讨,李世民未必是好兄弟,但却绝对是位好皇帝,他也下了罪己诏:“若使年谷丰稔,天下又安,移灾朕身,以存万国,是所愿也,甘心无吝。”。

上天似乎很给李世民面子,收到“深刻检讨并承担责任”的信,很慷慨地下了大雨:“所在有雨,民大悦。”

蝗虫肯定是听不懂人话的,即使这话是天子皇帝说的,它们也不给面子,甚至飞到了李世民的皇宫里找食吃,这下子可把李世民惹急眼了,施展神箭手的手段,一把就抓住了好几个:“老百姓都把庄稼当做命根子,你把庄稼吃了,百姓吃啥?来来来,你不是厉害吗?我吞了你,看你能不能吃了我!”

李世民抓住蝗虫就往嘴里填,可把身边的文武群臣吓坏了——在此之前,从来就没有人吃过蝗虫,也不知道这玩意儿有没有毒能不能吃,所以他们抱住李世民的胳膊劝谏:“这肮脏的东西,吃了会得病的!”

李世民甩开群臣之手:“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

也许是被皇帝大嚼特嚼吓怕了,当年的蝗灾还真就消失了:“遂吞之。是岁,蝗不为灾。”

现在想来,蝗虫是不会怕皇帝的,它们之所以消停,很可能是被百姓吃光了。

有人说蝗虫是上天对人类的惩罚:“天灾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杀蝗多必戾和气。”

从李世民开始,唐朝流行起了食蝗之风,到了唐德宗李适执政的时候,老百姓已经发明了新吃法,不像李世民那样暴躁地生吃了:“贞元元年夏,民蒸蝗暴干,颺去翅足而食之。”

先蒸后晒,去掉翅膀和爪子,看来当时的人们吃蝗虫,已经比较讲究烹饪方法和口味了——其实蝗虫的大腿也挺好吃,笔者小时候吃蝗虫烧烤,主要就是吃那两条大腿。

要不是唐太宗李世民率先开口,蝗虫到底能不能吃,在唐朝可能还是个问题,所以我们可以说:蝗虫之所以悲剧到今天不敢三只一起出门,实际是起源于贞观二年李世民的大嚼特嚼。

从灾害到食物,从食物到商品,蝗虫的日子越过越惨

据说某一年山东闹了蝗虫(已经不能称之为灾),各地饕餮纷纷自驾前往,等到了地方,却发现野地里已经没有三只成群的蝗虫了——它们都被装在网兜里,摆在街边出售呢。当时蝗虫卖得比猪肉还贵,达到了每斤二十元(当年猪肉从十块钱三斤到七八元一斤,没有现在这么贵)。

蝗虫变成商品,还真不是现代人的发明,这个发明权要属于比较坏的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七年,命百姓捕蝗,一斗以粟一斗”。

石敬瑭生逢乱世,当时米贵如珠,一斗蝗虫能换一斗小米,估计很多老百姓是很愿意做这笔买卖的。

石敬瑭以粟易蝗,主要是为了灭蝗,所以这买卖不可能常做。

宋神宗也是个暴脾气,他直接对蝗虫开出了悬赏灭杀令:“所有的县官都要亲自到灭蝗第一线动手扑打,打死收集到的蝗虫,给予同等体积(古代计量一般以升斗而不是斤两)的细粮,对于专业蝗虫猎手的赏金,按质论价,大蝗虫一斗给铜钱一百文,小蝗虫一斗给铜钱五百文!”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蝗虫刚飞起来就被灭了——带翅膀的铜钱,那可是飞来横财!

到了明朝,为了方便蝗虫捕手工作,一个叫过庭训的御史还想出了更高明的办法。

过庭训不是《论语》里的教子方式,而是却有其人,此公字尔韬,号成山,过庭训在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考中进士,并当上了江陵知县。

山东起蝗虫,明朝照例实行以物易物灭蝗之策,过庭训专门上了一道《赈济疏》,提出了更方便的解决办法并得到批准执行:这些蝗虫捕手“一面捕蝗,一面归家喫饭,未免稽时時候”,干脆到向市上买现成的白面做成饼子,直接拉到捕蝗现场,蝗虫不论大小,一升换饼三十个。

一升蝗虫换三十张大饼,这赏格已经足够高了:一升蝗虫肯定不到一斤,但三十张大饼,咋也得有五六斤吧?

除了鼓励大家拿蝗虫换粮换前,古人还学会了大忽悠:“虾子一物,在水为虾,在陆为蝗,即终岁食蝗,与食虾无异。”“(蝗虫)曝干可代虾米。——《范仲淹奏疏》”

“虾子”繁体字简体字不一样,有虫字旁的,也有鱼字旁的,但读音一样。既然官府这么说了,当时的老百姓当然信以为真,以为蝗虫也是虾的一种,既然是虾,那就吃起来没烦恼了。

现在的人都知道蝗是蝗虾是虾,一个陆生一个水产,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古人不知道呀。同样的高蛋白,炸出来一样香脆可口,于是蝗虫被当做“旱虾”端上了餐桌:“遇此灾,田间小民不论蝗蝻,悉将烹食。城市之内用相馈遗,亦有熟而干之,鬻于市者。”

蝗虫飞扬跋扈的日子就此终结,不论大小通通被清蒸干炸做烧烤,甚至成了馈赠佳品。

蝗虫的最佳吃法,是野外烧烤,现在的做法已经失去了很多乐趣

听说印度巴基斯坦都闹起了蝗虫,儿子一脸的神往:那年蝗虫多,妈妈还给我抓了油炸呢,好多年没见过也没吃过了!

这也难怪,现在的城市居民,尤其是九零后零零后,已经不见蝗虫好多年,就像他们不知道过去有人寻短见跳井一样——很多人连辘轳都没见过,当然不知道过去的水井什么样。

但是问起六零后七零后并有过乡村居住经历的人都知道,蝗虫是很好的蛋白质来源:放学时候,小学生们把书包一扔,三五成群跑到野甸子,开展一场“无风险狩猎”——抓蚂蚱。

蝗虫俗称蚂蚱、蚱蜢(直翅目下蚱总科、蜢总科、蝗总科),比直翅目螽斯科的蝈蝈好吃——蝈蝈肚子太大,卖相不好,一般都是抓来听鸣叫。

当时的小学生可能还没见过现在的烧烤,但是大家都无师自通地知道怎么做烤串:揪掉脑袋带出肠子,七八只蝗虫(我们叫蚂蚱,但为了统一名称,这里还是叫蝗虫)用细柳条或蒿子杆儿串成一串,找点干草麦秸,拢小小的一堆火,烤得滋滋作响香气四溢。

现在蝗虫已经进了城,但却绝不是它们自愿的——它们宁愿在荒郊野外自由飞翔,也不愿意到高档餐馆和大排档当招牌美食。

过去人们灭蝗食蝗,属于无奈之举,但是近些年来野生蝗虫被吃得几乎绝迹,有些地方还进行了人工养殖(前些年山东那次闹蝗虫,据说就是养殖大棚跑出来的),这就是人力的伟大之处:人类无所不吃,日子越来越好嘴也越来越叼,而蝗虫从灾害到食物,从食物到商品,日子是越过越凄惨。

我们不能说吃蝗虫是一种进步,但是必须要说,面对任何自然灾害,只要克服恐惧心理,就很容易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就是我们跟西方的区别,他们祈求上帝垂怜,咱们讲究人定胜天。

蝗虫很难肆虐神州大地,我们还要感谢唐太宗李世民,是他做了第一个吃螃蟹(蝗虫)的勇士,而李世民吃蝗虫,表明的是一种态度,我们可以不效仿他粗暴的吃法,但要学习他的精神——面对灾害,哀求和逃避都不是办法,最好的办法,就是亮出我们的尖牙利齿勇敢面对,我们能吃苦敢吃苦,这样才能在于灾害的斗争中不吃亏。

李世民正是用自己冒着风险的大嚼特嚼,展现了一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没有人类不能战胜的灾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阴丽华当上皇后,是如何对待郭圣通的呢?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母仪天下,慈德昭彰。”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皇后容貌端庄,从小聪明好学,能作诗绘画,态度温婉,举止从容。婚后与朱元璋四处征战,患难与共;明朝建立被封为皇后,依然勤俭持家,以身作则,讲求学习古人风范,细心照顾家人们的饮食起居,耐心教导儿女,匡正丈夫之失误,且爱民如子,是中古历史上著名的贤后之一。我

  • 刘黑闼第二次起兵是为何?真是李世民战后处理不当引发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知道刘黑闼第二次起兵是为何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窦建德旧将刘黑闼曾经两次起兵反唐,第一次起兵是秦王李世民平定的,第二次起兵是太子李建成平定的。于是有观点认为刘黑闼第二次起兵是秦王李世民在第一次平定刘黑闼之后的处理不当引发的,进而以此吹捧太子李建成才是“牛人

  • 以俊美出名的皇帝:刘秀的一生如何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在提到东汉时期时就会想到,在东汉时期,曾经有一位皇帝被我们后人称之为开国皇帝,并且这位皇帝与200年前的皇帝刘邦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这位皇帝就是刘秀,为什么后人将刘秀称为开国皇帝,他这一位开国皇帝对当时的东汉创造了怎样的价值。刘秀名字的由来这些在史书上都是有非常多的记载?在东汉的时候,因为皇家的

  • 历史上唯一没有缺点的开国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从秦朝到清朝,历史上开国皇帝按照秦汉(西汉、东汉)唐宋元明清的顺序分别是嬴政、刘邦、刘秀、杨坚、李渊、赵匡胤、忽必烈、朱元璋、皇太极。这些皇帝中大部分是名门望族之后,要不就是出身农民之家。在这些开国皇帝之中,东汉的刘秀显得格格不入,因为他既不是名门望族之后,也不是贫苦之家出身,而是书生出身。俗话说人

  • 除了岳飞外,中兴四将中的另外三位是如何逃脱被杀命运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中兴四将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宋高宗在临安建立南宋小朝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得到了四位军事统帅的大力抗金,这四位分别是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在史上并称"中兴四将"。然而在这四将的结局不尽相同,大家都知道的是岳飞被残忍杀害在风波亭,另外三位将领则得以安度晚年

  • 杨贵妃与梅妃在后宫中,又是如何展开了各种明争暗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杨贵妃相信大家都对她很熟悉了,特别是喜欢看古装剧电视剧或电影的朋友,对于江采苹相信知道到的人恐怕就不多了。其实,杨贵妃和江采苹是唐玄宗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中一对势均力敌的情敌。江采苹,即梅妃,出生于福建莆田江东村,父亲江仲逊是个诗书满腹的秀才,同时也是个悬壶济世的医生。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

  • 齐宣王执政期间有哪些功绩?他的后宫有着遮掩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齐宣王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今天给大家介绍这位既爱美女,也爱丑女的君王是战国时期大名鼎鼎的齐宣王。齐宣王(约前350年-前301年),妫姓、田氏,名辟疆,战国时代齐国国君,齐威王之子。大家耳熟能详的滥竽充数故事就和他有关,相传齐宣王爱听吹竽,要三百人合奏,南郭

  • 细说杨国忠和安禄山之间的恩怨 杨国忠为何一直想除掉安禄山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杨国忠和安禄山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杨国忠和安禄山之间的仇恨,其实说到底就是“权力”二字,杨国忠虽然在妹妹杨贵妃和唐玄宗的支持下扳倒了老谋深算的李林甫,接替了他的右相大位,成为了唐帝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但混混出身的杨国忠,论其心机谋略却完全比不上正经贵

  • 安史之乱为唐朝灭亡埋下祸根 安禄山是怎么发动这场叛乱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安禄山。公元755年,安禄山以替唐玄宗诛杀奸臣杨国忠为名,发动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直接导致唐王朝出现分裂的局面,为唐王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唐玄宗开创了唐朝的巅峰盛世,却也是在他的统治期间唐王朝出现了动乱和崩裂,那么安史之乱的主角安禄

  • 信陵君魏无忌有哪些不足之处?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信陵君魏无忌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战国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魏无忌(?-前243年),魏昭王少子,安釐王的异母弟。因安厘王元年(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今河南省宁陵县),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