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清初文豪王渔洋频游南京:燕子矶题诗传为佳话

清初文豪王渔洋频游南京:燕子矶题诗传为佳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3881 更新时间:2024/2/5 3:54:58

“阮亭先生官扬州,江淮山水无不搜。最爱旧京多古迹,公余辄作金陵游。燕子矶边每停棹,凤凰台上几登眺。雨花木末恣扶筇,桃叶青溪仍垂钓。城南牛首与献花,城北摄山复宝华。皆因僻远不曾到,见人惆怅还咨嗟。今年五月迁官去,重访金陵旧游处,拾遗补缺谐素心……知君厌听俗人语,为赋金陵五峰行”。“阮亭”即王渔洋(1634——1711),名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桓台人。从他留下的诗来看,他对南京似乎有种特别的钟爱。

清初文坛的领袖人物

王渔洋为清初文坛的领袖人物,他是中国历史上颇为少见的,既能在官场上叱咤风云,又能在诗词创作上取得辉煌成就的人物。

当时人陆昕曾这样称赞王渔洋:“辞章之美,比于柳子厚。”柳子厚何许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将王渔洋与柳宗元相比较,足见王渔洋在诗坛的地位。

王渔洋被尊为诗坛圭臬、一代正宗。他首创论诗“神韵说”,以清新平淡的风格取代了遗民诗凄清愁怨的格调,对当代和后代都有很大影响。

王渔洋虽然诗名鹊起于扬州,但他与南京颇有渊源。他一生多次来过南京,遍访胜迹,留下脍炙人口的游记及诗作。

燕子矶题诗传为佳话

顺治十七年(1660),王渔洋到扬州做起了“推官”,“推官”说白了就是基层司法官员。这一年的八月,王渔洋来到金陵。这是他第一次踏上南京的土地,这一次来是因为科举乡试,王渔洋被委任为同考官。

闲暇之余,王渔洋登上燕子矶,看着滚滚不息的大江,想到了明朝的覆亡,他感慨万千,诗意正浓,于是,留下了数首诗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王渔洋在燕子矶题诗的消息,传播的速度极快,第二天就传遍了整个金陵城。生活在这里的十多位大明遗民诗人,纷纷倡和,此事传为佳话。

第二年,即顺治十八年(1661),王渔洋“以谳至”,也就是因为审判的原因来到金陵。公事之余,王渔洋先后赴乌龙潭、灵谷寺、瓦官寺及城南的高座寺、长干寺等地探幽访古。

这次来金陵,王渔洋请人画了一册《青溪遗事》。

有一次诗人雅集,好友陈其年看到《青溪遗事》画册后,兴致勃勃在画上题诗,王渔洋见状又填写了小词八阕。

王渔洋新作问世,激起千层浪,一时江南名士和者甚众。这些暂居在金陵的遗民诗人,把王渔洋的诗韵作为标准,纷纷陶醉在王渔洋的诗韵中浅吟低唱。其实,不仅在清代,即使到了民国,文人们仍然钟情于王渔洋的诗韵,题诗时,还念念不忘以和王渔洋诗韵为题做诗。

结集成《金陵游记》

王渔洋第三次来到金陵是康熙二年(1663)十月,再一次登临燕子矶时,他写下游记《登燕子矶记》。他在《登燕子矶记》中说:“矶上有祠,祀汉寿亭侯。”汉寿亭侯,也就是三国时期的关羽

翻开王渔洋的游记,可以找到古人在燕子矶留下的题刻,如:“天空海阔”。这个题刻是明代大司马湛若水所题,在这四字题刻旁,还有湛若水的诗刻和明代杨继盛的《绝句》、明代画家文徵明之子文寿承题写的《关祠颂》及陆五台《谒祠诗》等。可惜的是,如今这些题刻,已经难觅踪迹了。

康熙三年(1664)五月,王渔洋第四次来到金陵。这一次王渔洋写下了《游鸡鸣山乌龙潭诸胜记》、《游钟山灵谷寺记》、《游金陵城南诸刹记》、《游瓦官寺记》、《雨登木末亭记》、《六朝松石记》、《夜登弘济寺观石壁记》等七篇游记。这些游记篇幅都不算长,王渔洋遂将这七篇游记与《登燕子矶记》结集成册,并取名《金陵游记》。

南京的名胜实在太多,以至于王渔洋来了四次,还是有一些名胜不曾游览,如:牛首山、献花岩、栖霞山等,这也让他一直记挂在心。

为南京留下宝贵资料

康熙四年(1665),王渔洋内迁礼部。为使自己不留遗憾,王渔洋利用内迁的间隙,与好友方文一同游历了此前“皆因僻远不曾到”的牛首山、献花岩、栖霞山和句容的宝华山。在游历栖霞山时,王渔洋写下了《送楚云和尚还栖霞》、《栖霞天开岩观禹碑》、《中峰涧》、《雨夜宿德云庵》、《德云庵早起》等诗和《游摄山记》,被收录于《摄山志》中。

除了这些作品外,王渔洋还留下了《秦淮杂诗》、《清凉寺》、《石头城早发》及描写六合的《皇厂河》、《瓜步道上作》等。这些作品收录在王渔洋的《白门集》和《白门后集》中,“白门”为南京的别称,这些作品广为流传的同时,也为南京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多年以后,王渔洋在《送马生归金陵》一诗中写道:“随身钵袋与军持,惭负年年白社期。君到献花岩畔去,为予一谢懒融师。”可见其对金陵感情之深。

王渔洋赋诗极丰,他的诗旖旎风华,情致绵密。如此频繁的出游,使王渔洋的名声和诗作迅速传播江淮,乃至全国。这种看似平常的游历活动,客观上为王渔洋流传诗作、迅速提升人气,奠定了坚实基础。以至于天下士子,莫不仰之如泰山,翕然“奉以为宗”,甚至尊他为清代第一诗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柳如是与李清照:国破家亡之下的巾帼风骨奇女子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写出了诗人的什么风骨,李清照面对国破家亡,夏日绝句风骨凛然

    风骨嶒峻柳如是,气节铿锵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女性作家,柳如是与李清照展现的不仅是女性的缠绵悱恻,同时也显示出中国古代女性对国破家亡之际的巾帼风骨。一、背景(一)早年际遇1.柳如是:身世堪怜的秦淮名妓。史上并无记载柳如是的身世,但从她沦落风尘的际遇看来,她身世堪怜。尽管历尽生活的磨难,柳如是并没有自暴

  • 宋朝历史上有如此敬业的奸臣?揭秘真实的庞太师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的庞太师,名庞籍,年轻有为,文治武功,忠心不二,是难得的好臣子。要是他知道以后的编剧们都这么诬蔑他,哎,可怜的老人家。。庞籍(庞太师)(988年—1063年4月7日),字醇之,单州成武(今山东成武县)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后,任黄州司理参军,深得知州夏竦的赞许,认为庞籍极

  • 传奇皇帝朱元璋:为什么历史选择了乞丐皇帝朱元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又被称之为乞丐皇帝,他从一个穷到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平民到南征北战拼搏了近二十年一朝登上龙位的皇帝,这样前后身份的悬殊想必历史上并不多见,然而也许正是因为自己是谋反起家,正是因为自己出身贫苦对失去权力有着异乎寻常的恐惧,朱元璋在打下江山后,选择了对身边那些当初共患难同生死的兄弟们下

  • 明太祖朱元璋手下大将的惨死状况 死得仅剩下一位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得天下后封34位开国功臣仅一位得善终,因为是朱元璋的心腹,放他一马。所以,开国功臣能得善终的,只有郭英一个人。朱元璋思考元朝失败的原因,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元朝的武力,天下第一,然而这么快就失败,是因为朝廷没有权力。权力都在地方手上掌握着,导致国家出大乱子。朱元璋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将地方的权力

  • 宋理宗赵昀:中国历史上有名血统最不纯正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曾有人提出过这样的疑问:南宋的第五位皇帝宋理宗并不是一位皇子,最终却能登上皇帝的宝座,这是为什么呢?他到底是不是一位冒牌皇帝呢?他的继位经历到底是怎样的呢?宋理宗(1205~1264),原名赵与莒,于1222年被立为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又于1224年被立为宋宁宗皇子,赐名昀。他是南宋的第五位皇

  • 北宋宋仁宗赵祯为何能创造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时代?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宋仁宗是历代帝王中屈指可数的明君圣主,他是北宋第四个皇帝,也是大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做了42年。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着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言所说的“造极”的“赵宋之世”,主要是指宋仁宗统治时期。中国古文唐宋八大家

  • 赵恒皇后刘俄:靠美色从卖唱女一路攀升到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刘氏本名刘娥,太原人,后迁移到四川。父亲刘通为虎捷都节度使、嘉州刺史。随太宗皇帝出征太原,死在途中,刘家自此衰落。其母梦见月亮入怀而怀孕。父亲死在军中时,刘娥还在襁褓之中,被寄养在外婆家,后母亲又病亡。开始,还有外祖父家可以依靠,但外祖父家门庭衰弱、人丁稀少,朝暮也得为生活发愁,刘娥对他们而言,也是

  • 哥舒翰:唐朝史上让游牧族不敢南下的唐朝将军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哥舒翰,是西突厥哥舒部落人。按突厥的习惯,常常以部落的名称为姓氏,他的父亲是哥舒部落的首领,叫做哥舒道元,曾经做过唐代安西大都护府的副大都护,哥舒翰的家族世居安西,他也生在安西大都护府的所在地龟兹。哥舒翰生在旺族,他家有权有势,也很有钱财。他在青少年时代,讲侠义,好纵酒,凡是别人有求于他,只要他答应

  • 解密:蜀汉诸多名将中谁可以被称为大将军?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蜀汉名将辈出,关张赵马黄号称五虎上将,连同魏延马岱等人在三国的舞台上崭露头角,不过谁可以做大将军呢?有人说关羽,有人说是魏延,也有人说赵云。那么谁可以做大将军呢?这要进行分析:其一,关羽。作为一名大将,关羽似乎是无可挑剔的,本人身先士卒,勇猛善战,在小说中有过过五关斩六将斩颜良诛文丑的壮举,同时在正

  • 解密:中国历史上最牛逼的小商贩到底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读《晋书·石勒载记》,会发现两个前后反差巨大的场景。场景一:公元287年,“石勒……年十四,随邑人行贩洛阳,倚啸上东门,王衍见而异之,顾谓左右曰:‘向者胡雏,吾观其声视有奇志,恐将为天下之患。’驰遣收之,会勒已去。”场景二:公元311年,“众推太尉王衍为主,率众东下,勒轻骑追及之。衍遣将军钱端与勒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