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70岁大臣被下令赐死,乾隆为何又放了他?

70岁大臣被下令赐死,乾隆为何又放了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948 更新时间:2024/1/21 11:20:05

70岁大臣被下令赐死,乾隆为何又放了他?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在文字狱最为巅峰的乾隆时期,竟然有一位70岁大臣因为在狱中吃断头饭的时候吃了2块肉喝了3杯酒就被释放了,这究竟是乾隆皇帝起了恻隐之心还是别的打算呢?

在清末政治家李岳瑞所著的《春冰室野乘》中写到了这个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乾隆时期的大儒,大理寺正卿,尹嘉铨。 尹嘉铨是名门之后,他的父亲尹会一曾经是吏部侍郎,更是清朝有名的道学家,和陆陇其、汤斌、张伯行并称为康熙朝四子。

有这样的家世,尹嘉铨从小就受到了很良好的教育,以承接道统为己任。 他确实也是天赋异禀,加上学习勤奋,在学术上为朱熹的《小学》加疏,汇编成《小学大全》,颇受乾隆好评,自己著作近百种,可称著作等身,仕途上官至大理寺正卿,位列“三公九卿”之一。

但是他为人性格狂悖,曾经自称自己是孟子后身,直接孔子真传,这种性格直接导致了他之后的悲剧。 乾隆四十六年,当时已经致仕在家的尹嘉铨听闻乾隆皇帝巡幸五台山,回京途中在保定休息,他便起了见驾的心思。

但其实乾隆并没有召他觐见,他就想了个法子,写了一篇奏章,让他儿子给乾隆送去,内容就是为他的父亲尹会一请谥号。

为什么是请谥号这件事呢,因为尹会一除了学问和治理能力出众之外,最为世人称道的就是他的孝道,当年他在河南治理洪灾得到,颇得民间好评,但是他都是把功劳归于母亲的教导,在那个及其重视“孝”的时代,他的言行是广受赞誉的。

尹嘉铨一直都以父亲为榜样,以孝子自居,这次上奏请谥号也是为了成全自己“孝子”的名声,同时他想着上奏之后,皇上必会召见自己,也可以在乡亲故友当中体现自己的圣眷不衰老。

但是他没想到乾隆皇帝并不想成全他,反而斥责他不安分守己,让他颜面扫地,于是他坚持上奏第二次,不光为他的父亲,还有范文程、汤斌、李光地、顾八代、张伯行几人一起,请谥号,还要请求共祭祀与孔庙。

乾隆皇帝没想到尹嘉铨竟然如此不知好歹,第一次的斥责没有用,还有变本加厉地再来一次,直接朱批到:“竟大肆狂吠,不可恕矣!钦此。” 这一下尹嘉铨不仅没有在乡亲面前露脸,直接被乾隆送到监狱里去了,遭受了牢狱之灾。

大丈夫死当谥文正,在古代,知识分子及其重视自己的生前身后名,谥号作为皇帝钦赐,可以说是一个人死后最大的荣耀,别说文正了,只要不是恶谥很多人就满足了。

对于这种帝王特权,竟然有人三番五次上书为自己的父亲,老师,父亲的朋友请谥号,即使这些人也都是清初大儒,也是触及到了乾隆的逆鳞。

下狱之后就是抄家了,从家里藏书大小311套,散书1539本,未装订书籍一柜,法帖册页65本,破字画58卷、书信一包计113封、书板1200块。

从这么多书籍字画里面找几个所谓违法的言论,实在是太简单了,下面就列举几个当时定下的“滔天大罪”。

第一条是尹嘉铨自己写了一本《名臣言行录》,里面收录了鳌拜、高士奇、徐乾学、鄂尔泰、张廷玉等等曾经被乾隆罢黜甚至初处死的人。

乾隆历来不喜欢所谓“奸臣”“名臣”的称谓,他自认“明君”,只需要执行他指示的奴才罢了。

再者,乾隆年间是严禁私人撰史,即使是国史馆也是采取“案而不断”的策略记录本朝人物,评史、定凡例以及初稿的审阅都是乾隆亲自动手,为的就是维护自己的英明形象。

第二条就是所谓的“帝师罪”,尹嘉铨时常自比孟子,所以模仿孟子的王者之师,结合《史记·张良传》中“学此则为帝者师矣”,自称帝师。

尹嘉铨

且不说尹嘉铨从来没有教授过皇家子弟,只是为旁支子弟编著了《小学大全》,就算是真正的太师也不敢说出这种话,这一下就坐实了狂悖妄上的罪名。

第三条是这个案子最出名的一条问题,也是这个案子被后世作为“文字狱”典范的原因,叫作“古稀罪”。

“古稀”一词出自于杜甫的“人生七十古来稀”,其实一直都是大家通用,但这个时候恰逢乾隆在70大寿自称“古稀天子”,又写了《古稀说》颁示天下,相当于直接把“古稀”二字据为己有了。

在尹嘉铨家中找到了自号“古稀老人”的书稿证据,那么罪名就上升到了“僭越”的高度,直接就被奏请照大逆律凌迟处死,亲属照律缘坐。

其实乾隆也知道这个处理有点过分了,只是处了绞立决,免了家人连坐。

这里对于尹嘉铨的结局其实有点众说纷纭,根据《春冰室野乘》记载,李岳瑞有一个朋友的先人在乾隆年间任刑部郎中,留下了一篇《纪事》文章,是奉旨记载下狱官员行为,上呈给皇上的。

文中记载,在行刑之前,皇上命令御厨做了酒席给尹嘉铨,作为断头饭,尹嘉铨颜色不乱,并没有慌乱的神情,反而是不断自责,反思自己辜负了皇恩,坦然领罪。

在吃饭的时候,尹嘉铨坦然饮酒三杯,吃了火腿和肥肉各一片,泰然自若,监视的人回报给乾隆他的行为,乾隆沉思了片刻,决定再次召见尹嘉铨。 乾隆皇帝一生好名,到晚年更甚,所以乾隆晚年文字狱的情况比起早年已经缓和很多了,尹嘉铨素有文名,乾隆也担心会给自己留下不好的名声,加上看尹嘉铨悔过之心诚恳,死前坦然,并无异心,就决定放了他。

尹嘉铨得到召见,知道皇帝的态度动摇了,立马大拍马屁,说自己年事已高,无法为皇帝做太多的事,但是可以每天焚香祷告,祈福皇上万寿无疆。 听到他长篇大论的拍马屁,乾隆皇帝也消了火,嘲讽了一句“汝尚欲活到百年乎”,就放他回家了。

维护皇权的乾隆

对于尹嘉铨这次的“文字狱”事件,很多人把他和清初的“文字狱”视作一个类别,其实不然,之前的文字狱是因为清朝立国之初因为是异族当政,对于民间怀念前朝的风向的打压,以及康熙登基之初主少臣疑的情况下,对于权臣的打压。

但是到了乾隆朝末期,皇权其实已经稳固,这个时候更多就是皇权与“相权”之争了。 自从朱元璋废除宰相职务之后,一直到封建王朝被彻底推翻,都没有再有“宰相”这个职位了,但是高级知识分子在朝堂的影响力依然不减。

清朝延续前朝推崇程朱理学的传统,从好处看可以加强自上而下的思想统治,但是从坏处看,文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反而利于臣子们拉帮结派。

鲁迅先生对此就做出过犀利的评价,推崇朱子的理学,就要讲学,于是而有学说,于是而有门徒,于是而有门户,这样就变相形成了相权,所以其实乾隆一直对于朱子都是有尊崇但是抑制臣子们“学样”。

对这一点,从经筵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自乾隆二十一年,他首度在经筵中与朱子立异。

至乾隆六十年的32次经筵中,乾隆共有17次提出异议,对于当时文人颇为推崇的东林党,乾隆也多次表示是明末亡国的祸根,甚至直言:“夫明之亡,亡于门户,门户始于朋党,朋党始于讲学,讲学则始于东林。”

针对于乾隆皇帝这个意向,著名的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自著的《阅微草堂笔记》中就多次嘲讽道学先生,各种假道学的形象在民间也深入人心,对于理学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限制。

在这种风向之下,尹嘉铨不仅为自己父亲请谥号,还给各种道学大师请封,一旦答应,那么民间各种讲学之风必定死灰复燃,这是乾隆绝对不想看到的。 所以在对待尹嘉铨一案上,乾隆要的不是他的人头,而是批倒同时要批臭,要利用他的丑行来打到他的道学。

例如娶50岁的守贞女子,上奏之前给妻子吹嘘必带翎子归的事情都被在公堂上抖露出来,当时的尹嘉铨为了活命,只得一一认下,甚至直接说出自己惧内,是假道学,可谓是将读书人的颜面丢了个一干二净。

到最后尹嘉铨的生死其实对于乾隆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借这次事件,他已经完全把尹嘉铨道学先生的身份彻底打碎,给了天下道学学子一记响亮的耳光,目的已经达到了,最后放掉尹嘉铨反而又给了乾隆一个“仁君”的名声。

虽然没有被处死,但是身败名裂的尹嘉铨于次年就郁郁而终了,或许他在康熙年间,或是嘉庆年间,还可以名成身退,但是他遇到了乾隆,变成了一个悲剧又有一些滑稽的人物形象留在了史书上,不得不说可悲可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隋炀帝杨广被杀的真相是什么?与萧后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隋炀帝杨广杀兄弑父,杨广的真实历史,隋炀帝死因

    隋炀帝杨广,隋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位14年。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在中国历史上,有些非常有名的暴君形象,像夏桀商纣王秦始皇都是以暴君的形象出名,这其中隋炀帝杨广,应该是在人们的心目中位列前几大暴君之一了。古往今来,大凡我们说谁谁谁是暴君,那基本上就是荒淫无道,仿佛皇帝们没事干,最大的

  • 李存孝为什么会被五马分尸?李存孝死亡原因解谜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李存孝五马分尸是真的吗,李存孝打虎的故事,李存孝之死

    李存孝,曾经是号称天下第一的大将军,最后的结局确是五马分尸,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今天就来看看太山龙泉寺,太山龙泉寺山下有一座坟墓,是大唐李将军存孝之墓,这就是他的衣冠冢。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王不过霸,将不过李,这王不过霸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李指的

  • 汉元帝刘奭是如何登基的?他在位期间有哪些作为?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刘奭,即汉元帝,西汉第十一位皇帝,汉宣帝刘询与嫡妻许平君所生之子,他在位后宠信宦官,导致皇权式微,导致朝政混乱不堪,西汉自此走向衰落。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秦始皇坑儒,公子扶苏数次劝谏始皇,始皇大怒把他派到上郡(今陕西榆林)去监军.随后公子胡亥等矫诏赐死扶苏。历

  • 探索汉成帝刘骜的情感故事,他有哪些宠妃?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汉成帝赵合德,汉成帝和班婕妤,汉朝刘骜是怎样的皇帝

    刘骜,即汉成帝,西汉第十二位皇帝,汉元帝刘奭与孝元皇后王政君所生的嫡子,他即位后,荒于酒色,朝中大权都由外戚掌握,为之后的王莽篡汉埋下祸根。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刘奭崩。19岁的太子刘骜即位,是为汉成帝,其生母为皇后王政君,即王莽姑

  • 三国时期担任过蜀汉前将军这一官职的,分别都是哪些人?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蜀汉前后左右四大将军,三国蜀汉后期将领,蜀国前后左右将军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前将军,官名。战国已有。秦因之。汉不常置。金印紫绶,位次上卿。职务或典京师兵卫,或屯兵边境。在汉末三国时期,前将军是一个地位相对较高的武将官职,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官职。而且,在前后左右这四方将军中,前将

  • 薛仁贵到底为什么坐牢?薛仁贵坐牢真相大公开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上真实的薛仁贵,皇帝为什么要杀薛仁贵,蓝月亮精选资料期期大公开

    很多人都很好奇薛仁贵为什么坐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薛仁贵3年牢狱之灾到底是怎么回事,感兴趣的小伙伴就一起往下看吧。某日太宗恶梦。见铁世文追杀。李掉入陷阱。铁欲杀之。生死之际。一白袍小将手执方天画戟救了太宗。并诛了铁世文。太宗感激。问其身世。突然巨龙出现。张开大嘴。只见小将骑上白马往

  • 汉哀帝刘欣与董贤之间有什么故事?“断袖之癖”的典故是怎样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刘欣为什么叫汉哀帝,董贤与汉哀帝什么关系,汉哀帝刘欣与董贤

    刘欣,即汉哀帝,西汉第十三位皇帝,他与董贤的故事成为成语典故”断袖之癖“。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汉孝成帝在自己先天‘劣势’的情况下,再加上赵合德的帮忙,成功的让自己绝嗣。元延四年(公元前9年),为延续汉家天下,成帝刘骜诏定陶王刘欣和中山王刘兴进京,准备从中选一人

  • 为什么说汉平帝刘衎是个孤家寡人?他的亲属们去哪了?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汉平帝和王莽的关系,汉平帝被王莽毒死,汉武帝和王娡关系好吗

    刘衎,原名刘箕子,即汉平帝,西汉第十四位皇帝,他的一生都是一个孤家寡人。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元寿二年六月(公元前1年8月),汉孝哀帝病逝,无遗诏立储,也未对身后事进行安排,因此汉朝在太皇太后王政君的主导下,基本正式进入王莽统治时期,虽然此时距王莽篡汉还有七年之

  • 王莽代汉的经过是怎样的?他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王莽篡汉之时是什么时间,王莽改制的目的实质与失败原因

    王莽,西汉时期外戚、权臣,在皇权旁落的情况下,夺取西汉大权,建立新朝。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元帝死后,成帝即位,成帝生母皇太后王政君母家王氏家族开始掌权,成帝在位25年,王家也掌权了那么久,后虽有哀帝把王莽等罢免,任用外戚丁氏家族和傅氏家族,但并未影响王家实力,

  • 刘衎:被王莽选中的傀儡皇帝,死因存在争议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王莽是谁打败的,王莽失败的真正原因

    西汉王朝后期有好几位皇帝逝世后都没有留下子嗣,因此继承人要从诸侯王中挑选,这也造成了西汉末期另立宗室的混乱局面,刘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继承皇位的。汉哀帝刘欣去世后,没有留下皇嗣,也没有对身后事进行安排,朝政就由太皇太后王政君主导,她下诏夺去汉哀帝宠臣董贤的大司马之位,任命外戚王莽为大司马,为之后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