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秦献公迁都栎阳德真相是什么?为何这么做

历史上秦献公迁都栎阳德真相是什么?为何这么做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374 更新时间:2024/1/23 23:49:12

秦国是周朝时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这是《大秦帝国》里最常看到的一句话,每次读到这句话,心中总会涌起一种激动和热情。

老秦人这种热情,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体验,从一件事上就能看出来秦人的这种共赴国难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

秦国有两个比较有名的都城,一个是故都雍城,一个是后来的咸阳,然而在这两个比较稳定的都城中间,还有一个时间比较短的都城,他就是栎阳。

迁都栎阳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是秦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时刻,商鞅变法就发生在秦国迁都栎阳的这段时间,更重要的是,迁都栎阳对秦人还有个另一个更深的含义,那就是秦人骨子里的一种精神。

(01)老邻居一分为三

秦国自东周立国,不断在与西戎做斗争,苍凉贫瘠的土地再加上不断地与蛮族征战,秦人锤炼出来了一种坚韧不拔不服输的精神。

到了秦穆公的时代,秦国东出函谷关,成了与东方诸侯争霸的一股强大实力,秦穆公也被公认为是春秋时代的五霸之一。

但秦国这个国家,因为常年跟蛮夷打交道,所以文化上思想上,相对于中原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主要一个表现就是保留着人殉制度。

所谓人殉就是用活人陪葬,中原各诸侯早就不用这个了,但秦国还顽强保留着这个制度,一般王公贵族要奴隶陪葬也就算了,秦穆公贵为一代雄主,临死前却干了一件荒唐事。

他让秦国当时最著名的五个大臣给他陪葬去了,这一下子彻底让秦国衰落了,而且这是个很坏的榜样,此后历代国君,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想见,人殉制度尤其是秦穆公的这种做法,对秦国国力有多大伤害。

从此秦国直接衰落了一百多年,眼看着关东大国争霸,他就默默地在那里当个配角,还时不时跟义渠部落什么的打上一架。

这种小日子过得按理说也行,秦国所说穷点吧,但日子还算过得去,很快一个好消息就从东边传来,秦国的死敌晋国亡国了。

这可是个天大的好消息,秦国东边最强大的国家居然亡国了,晋国实在是太强了,当时几乎没有什么国家能够预料到他也能亡国。

晋国的确是很强,强到不可能有人打败他的地步,事实上的确如此,能打败他的只有他自己,战国的开端就是以晋国的灭亡开始的,从此天下没了晋国,多了韩赵魏三国。

这件事对于秦国来说实在是太好了,毕竟一个强大的有世仇的邻居,一分为三,这对于秦人而言绝对是好事儿啊,但秦人还没笑出声儿来,很快他们就发现,这世道变了。

(02)变法才能变强

自从三家分晋之后,华夏大地的风向开始变得紧张起来,春秋时代那种温文尔雅已经行不动了,大国开始逐渐吞并小国,再也不死春秋时期认大哥的那种模式了,而是开始了兼并战争。

这里面最先崛起的是魏国,因为魏国最早开始了变法运动,魏国变法的推动者是李悝,再加上吴起西门豹等人的全力支持,三家中的魏国最先崛起。

先说下变法,所谓变法就是原来的那一套不行了,需要改一改了,原来大家用的都是分封制度,贵族世袭,国君权力不大,无法对全国形成高效的统治。

这种情况一旦外部发生变化,当你需要调动全国力量的时候,世袭的贵族垄断了国家资源,显然不可能形成高效的国家动员能力,你要想让整个国家动员起来,抵抗外部压力,就必须改革内部结构,调动起每个人的积极性。

魏文侯最先改革,重用了一批改革家,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吴起,他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个人实在是太厉害,创建了一支非常强大的军队,魏武卒。

而且纵观春秋战国这500年, 吴起是唯一吊打过秦国的人,如果不是卫国内讧,把吴起逼走了,那秦国就不是被吴起吊打,而很有可能就是被灭国了。

在吴起的打击下,秦国失去了河西之地,连函谷关这个重要的关口,都变成了魏国的一个不重要的小城门,魏国把秦国的生存空间完全压缩到了华山以西,秦国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后来尽管吴起走了,但魏国强大的实力还在,秦人的个性就是从不会向困难低头,秦献公做出了迁都栎阳的决定,这个栎阳位置特殊,直逼秦魏两国边界,向魏国坚定的表明了秦人绝不会向后再退一步的决定,栎阳也成了秦人命运的转折点。

为什么秦献公有如此的魄力呢,面对不断压缩的生存空间,还能正面迎敌,这跟他的个人经历有关系,后面我们会看到,一个国君的经历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这个国君的能力。

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国君,基本上也就是个守城的君主,有魄力的君主,往往都是有不一样经历的,秦献公就是死这样一个经历不同的人。

在他5岁的时候,国内发动了政变,忠心地属下把他带出了秦国,开始了流浪生涯,这一流浪可就是几十年,而且不像中原那些流亡公子,秦献公的流亡之路,更加崎岖,很多时候都是在那些野蛮地区生存,这也就磨练了秦献公的不屈的精神。

回国继位的秦献公面对不断被魏国压缩的国土,做出了迁都栎阳的决定,他要向全体秦人表明,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秦人绝不再后退一步。

(03)迁都与国运

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当秦孝公在栎阳完成了商鞅变法之后,秦魏两国的实力就开始发生变化了,秦国越来越强,魏国却越来越弱。

这里面很明显能看出来秦魏两国的精神,魏国原来的首都是安邑,后来感觉不行,这地方离秦国太近了,于是迁都到了大梁,这种做法看上去是比较稳妥,但很明显跟秦孝公比起来,秦魏两国的精神气质一目了然。

国都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城市,也是核心之所谓,迁都的话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一件非常浩大的工程,历来迁都都有主动与被动的区别。

被动迁都的都是因为战事的原因,外敌入侵不得不迁都,战国时很多国家都曾迁都,楚国就曾经多次迁都,大部分都是被动迁都的,而且楚国比价坑,迁都后那地方还叫郢,这个地名折磨了无数历史学家好久,因为你不管把这个地方定义为哪里,都有相反的证据出现。

知道近些年出土文献中有楚居这篇文字,才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原来楚国人迁都后,都城名字还叫郢,只不过为了区分可能会在前面加一个字来区分。

迁都事关国运,北魏迁都洛阳后很快就衰落了,北宋想迁都到洛阳,结果大家都反对,结果一百多年国都无险可守就被攻破。

这里面最值得一说的就是明朝的迁都,跟秦献公一样,也是迎难而上,直面敌人,当时明朝最大的敌人就是北方的游牧部落,都城在南京,可以说离边疆地区非常远,从安全角度来讲是非常安全。

但明成祖朱棣偏要迎难而上,执意要把首都定在北京,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也成了中国历史上骨头最硬的朝代,不和亲不纳贡,很有当年老秦人的那股子不服输的尽头。

你现在看看北京的位置,实在是太靠北了,但是那又如何,大明王朝照样活得好好的,至于说亡国,那也是逃不脱历史的规律,因为中国历史上就没有超过300年的封建王朝,倒是有一个,宋朝,但很明显宋朝有点憋屈,毕竟是迁都才保存了下来。

相比之下,大明朝迁都的骨气,足以傲视历代王朝,每每看到北京城直挺挺的抵在长城边上,心中都无限感慨,这样的骨气,怎么到了后面,中国人的骨气越来越少了呢。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我们的原生文明,有不屈不挠永不服输的精神,这种气质化作我们民族气血的一部分,时刻在呼唤着我们心中伟大的梦想,为统一天下而不断进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欧阳修和狄青关系如何?他们之间有何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宋朝建于五代末宋太祖赵匡胤,共计将近320年。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在这段岁月中,我们可以点出的名人有很多,比如欧阳修、苏轼、晏殊、范仲淹、狄青等等。而这些人,很多其实是有所交集的,比如欧阳修和狄青便是曾经的同事,前者因为才华横溢而闻名天下,后者因为骁勇善战而为人们所

  • 司马炎放进刘禅棺材里的三件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炎放进刘禅棺材里的三件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公元271年,蜀汉后主刘禅因病在洛阳逝世,享年64岁。后主死后,据说晋帝司马炎曾把三样东西放入刘禅墓葬中,即草鞋一双、酒杯一盏、女人衣服一件。不过司马炎放东西进刘禅墓葬这说法大概率是假的,大多是后世谣传并给予

  • 历史上曹丕称帝后为何不打蜀汉?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魏国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于洛阳,曹丕从邺城至洛阳继位丞相、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延康元年十月,汉献帝正式禅让帝位,曹丕三次上书辞让之后,登受禅台称帝,改元黄初。由此,曹丕正式登基称帝,促使曹魏取

  • 吕不韦到底有多厉害?吕不韦传奇又璀璨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吕不韦到底有多厉害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想知道的问题,吕不韦是一个谜一样的传奇人物,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吕不韦他经过商,摄过政,打过仗,编过书,是秦完成最后统一的大功巨。而这一切,皆源于一笔最大的商业买卖。善投机,会取巧,最懂生意经。深谙商业与政治的关系,这是他致

  • 三次易主的唐朝名将,为何还能进入凌烟阁?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三次易主的唐朝名将,为何还能进入凌烟阁?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程咬金是不仅是小说中的人物,在历史上也是列有其名的,并为大众所耳熟能详。但,少有人知道的是,程咬金早在成为李密麾下的时候,就已经把名字改为程知节,直到去世。但更为人所知的还是程咬金这个名字,因此我们就以程咬金为主来讲

  • 秦始皇焚书坑儒残暴无比?焚书坑儒背后的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相信大家小时候都从课本上学到过“焚书坑儒”这个词,意思就是说秦始皇下令把天下的书烧了,把读书人挖个坑埋了,听上去就无比残暴。不过其实,关于焚书坑儒,真相或许不是大家一直认为的那样,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讲解一下。《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

  • 一斤口粮换三斤麸糠,和珅为什么这样做?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一斤口粮换三斤麸糠,和珅为什么这样做?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纪晓岚的观点,贵在“仁”,失之“迂”;和大人的观点,贵在“巧”,失之“贼”。纪晓岚“迂”在何处纪晓岚的“迂”,在于他不懂得审时度势,空有理想而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这是儒家士大夫清流党的一贯缺点,道德上立得住,但是实操上

  • 徐世勣:唐朝三朝元老,唐高祖亲自赐他皇姓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徐世勣:唐朝三朝元老,唐高祖亲自赐他皇姓,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这个人就是徐世勣又叫做李勣,服侍了唐朝三代的元老级人物。在最初的时候他只是一个小小的人物,17岁的时候加入了李密的队伍才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但是由于李密才能有限个人经营不善,后来李渊都势力壮大之后,就有了投靠他的

  • 辛弃疾与陈亮临别之际,写下一首词表达离别时的怀念与不舍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的杰出代表,也是一位“文能提笔安天下 武能上马定乾坤”的人物。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但他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还遭到投

  • 历史上崇祯才刚刚继位,为何能斗得过魏忠贤?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崇祯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1627年-1644年在位。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十七岁的崇祯帝一即位就将魏忠贤逼得上吊自尽,他是如何做到的?跋扈一世的魏忠贤怎么就如此不堪一击?是崇祯城府过人,还是魏忠贤外强中干?下面我们就来讲讲这段历史,分析一下其中缘由。魏忠贤,明末宦官,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