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袁绍不如曹操?揭秘袁绍性格特点哪三处不如曹操

袁绍不如曹操?揭秘袁绍性格特点哪三处不如曹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977 更新时间:2023/12/13 3:56:34

就《三国演义》的叙述而言,官渡之战这个桥段并不如赤壁之战写得精彩,但其中的胜败原因,特别是双方主要领导人的驭臣之术及其产生的迥异后果,足以让我们不必亲历刀光剑影,也能从中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尽管当时后世学人多有总结,唯其“多有总结”,才更值得我们去重视。那么,袁绍为何会输?他到底输在哪儿?

1、不懂因时乘势,错失良机。

在权术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等诸多环境因素,也只有这样,权术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施。这个不难理解吧?好比百姓深受洪涝之苦,政府乘机动水利项目,民众自然不会反对。这就叫因时乘势。袁绍的败因,正始于不懂得这一点。官渡之战前,曹操兵发徐州攻刘备,田丰建议袁绍偷袭许昌,这无疑是个非常正确的策略,但袁绍以儿子生病为由加以拒绝。等曹操回师,奇袭许都的时机已失,袁绍却开始兴师动众讨伐曹操了。田丰通过分析双方兵力部署优劣,认为曹军粮食不足,建议用持久战跟曹操拼消耗,袁绍又不予采纳,还把田丰关了起来。

我读到这儿的时候,总感觉袁绍不是个正常人,用现在的时髦词儿来形容,属“自愿精神病”.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曾提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这个评价太客气了。诸葛所谓的“人谋”,当指战略、智慧而言。袁绍手下不缺智囊,许攸、郭图、审配、逢纪、田丰、沮授等,都是有名的智士。可是外脑再多又有何用?领导不懂变通,一意孤行,跟神经病似的,焉能不惨败!

2、轻忽作用目标,输于沟通。

权术的作用目标是人,正确的沟通方式是第一位的。当袁绍南下,曹操曾聚集文武商议对策,孔融和荀彧之间的一段论辩特别引人注目。孔融:“袁绍势大,不可与战,只可与和。”荀彧曰:“袁绍无用之人,何必议和?”孔融:“袁绍士广民强。其部下如许攸、郭图、审配、逢纪皆智谋之士;田丰、沮授皆忠臣也……何谓绍为无用之人乎?”荀彧笑曰:“……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纵有百万,何足道哉!”孔融默然。

荀彧原来就是从袁绍阵营投奔过来的,对袁营的情况最了解。其后袁绍阵营发生的一连串内讧,果然验证了他的判断:田丰在大战前因直言忠谏被下狱,最终受逢纪谗言而死;审配在军情紧急之际,将许攸子侄收捕下狱,逼许攸临阵叛逃曹营;郭图用谗言逼走了袁绍手下大将张合与高览。实际上,战事相持到十月,曹营已经绝粮,必须向后方的许昌紧急求援。但许攸一反叛,向曹操献计火烧乌巢,整个战局随之翻盘,急转直下。这是官渡之战胜败的关键所在。

3、激励乏术,输在德行。

权术中的激励机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一句话可以动人心,让人死心塌地效命驱驰。而善于包容,则是领导权术里的德行体现(注意,并非个人德行),舍人小过,图己大业,鼓掌之中,才有南面之尊。所谓厚德者,治道也。在官渡之战桥段里,有几个情节值得提出来说说。关羽杀了颜良,沮授稍加挑拨,袁绍便迁怒于刘备:“汝弟斩吾爱将,汝必通谋,留尔何用?”待刘备一番巧言解释,袁绍反过来又责备沮授:“误听汝言,险杀好人。”作为一个领导人,批评下属不该是这样的,刘备到底是个外人,怎么可以当着外人的面让下属难看?权术不是冷冰冰的东西,其中的理智与情感因素很重要的。也难怪沮授一出来就叹曰:“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济乎!”遂托疾不出议事。

等到关羽杀了文丑,郭图、审配又站出来质疑刘备的“佯推不知”,袁绍又大怒要杀刘备。当刘备为活命提出愿意让关羽来辅佐袁绍时,袁绍的表现再次让我大跌眼镜。他先喝退左右(郭图、审配等人):“玄德之言是也,汝等几使我受害贤之名”,后又大喜曰:“吾得云长,胜颜良、文丑十倍矣!”这两句话,前者伤谋士之心,后者失将士之心,权术使用之想当然、领导德行彰显之凉薄,已然到了极致。可以说,袁绍的领导形象,此时轰然倒塌。

而曹操恰恰相反,他不光依“事功”来奖罚,且能重赏提反对意见的人。207年,曹操不理曹洪等人的劝谏,出塞远征乌桓部族。结果虽取胜,却也吃了不少苦头。回到基地后,他便赏赐曾劝阻过他的人,承认自己只是侥幸成功,不足为法,希望大家不要因意见不被采纳而不敢建言。意见不被采纳都能得到奖赏,因此大家都能勇于提案,也不必相互妒忌。久而久之,曹营中一旦形成决议,就再没有第二种声音或阳奉阴违,而能向一致的目标去努力。不能不承认,曹操是个能让追随者愉悦工作的领导人,靠的正是激励机制与领导德行,这是驭人最基本的两个要素。

而袁绍则差得远了,假设一下,如果他能认识到这一点,稍加实践,那么官渡之战的结局,乃至整个中国的历史,可能都要改写了。权术如用兵,兵无常势,贵在应变。要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才能够成就大业。领导人对待下属或民众,要适时酌情的予以安抚,在讲明原则、制度和法律之后,不妨推己及人,多重民情,情真意切,民心必归。不是吗?官爱民,民桓爱之。这才是维稳致胜的大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孙坚为何拒绝董卓和亲封爵请求?董卓怕孙坚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董卓废帝的理由是刘辩,三国志战略版孙坚孙策甘宁,孙坚三国人物关系

    孙坚的官职虽然是豫州刺史,破虏将军,可是却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地盘,只不过是一个依附于袁术的二流诸侯,真正属于孙坚的不过就是二三十征战南北的兄弟。可就算是这样的孙坚,在董卓的心中,和拥有十万军队的诸侯一般无二。孙坚出道很早,早在十七岁时就独力智破海盗,名扬天下。而在黄巾之乱时,更屡立战功,擅长攻坚,啃

  • 江东美周郎:三国志里真君子还是三国演义里伪君子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史书《三国志》里,陈寿对于周瑜的评价很高,多次以“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盛赞之,并评价其:政治上高瞻远瞩,忠心耿耿;军事上“胆略兼人”,智勇双全;人格修养上,“性度恢廊”,情趣高雅。《三国志》记载,周瑜举贤荐能可比鲍叔;折节为国可比蔺相如;谦礼忠君无人能比。雅

  • 诸葛亮追随刘备前的神秘身份!诸葛亮的真实身份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诸葛亮的身份,诸葛亮和司马懿谁厉害,诸葛亮怎么被刘备发现的

    历代不少文人学者在他们撰写的有关诸葛亮的传说著作中,依据《三国志》中“玄卒,亮躬耕陇亩”、“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记载,认为他在叔父诸葛玄死后,孤苦无依、生活窘困,又不愿寄人篱下,便隐居隆中,过着自食其力、清贫素苦的生活,并且以此将诸葛亮自称的“布衣”解释为贫苦出身的百姓。上述见解是有欠妥当的。首

  • 唐朝安禄山是靠什么发家致富的?安禄山的马屁功夫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安禄山是唐朝哪个时期的,安禄山掌握唐朝多少兵力,唐朝的安禄山是现在的哪里人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十多万大军长驱直入,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携杨贵妃及朝中大员逃往四川。行至马嵬时,禁军将士哗变,诛杀杨国忠,逼迫玄宗赐死杨贵妃。这场叛乱,整整持续了八年时间。大唐王朝由此转入衰败。这场叛乱的发起者安禄山,曾经深得唐玄宗的

  • 名将韩世忠:历史上真实的韩世忠是个绝色美男?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岳飞会和韩世忠,南宋名将韩世忠的事迹,北宋名将韩世忠

    韩世忠,字良臣,是南宋时期又一位战功卓著的抗金名将。南宋抗金战争中,出现过无数的英雄人物,其中以韩世忠和岳飞最为著名,所以宋人总以韩、岳并称。韩世忠是南宋时著名的抗金名将,一生铁马金戈,叱咤风云,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据史书记载,他五绺长髯,面色白皙,肌肤光洁,是一个美男子。韩世忠年轻时勇气过人

  • 同治皇帝偏爱逛青楼 小小年纪一命呜呼死因是个谜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赵姨娘为何害王熙凤,同治帝死因之谜,怎样在家一命呜呼

    历史上的皇帝爱青楼女子的也不少,据说宋徽宗就曾喜欢一个青楼女子李师师,明朝的明武宗朱厚照也曾在民间寻花问柳。但是因逛青楼而染上花柳病因此死去的皇帝,估计就只有清朝的同治皇帝了。同治皇帝作为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慈禧老佛爷的儿子,如果得了病,理应得到最好的御医治疗才是。小小花柳病,按说不在话下,可是他小

  • 真实的刘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诸葛亮只是他的一张牌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备诸葛亮分别是什么样的人,评价刘备是什么样的人,刘备和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在本人看到好多文章都把刘备鄙视到地下。而抬高诸葛亮的时候~!小弟我都为刘哥打抱不平啊~~~咱们从刘备刚出茅庐时说起吧~刘备虽然是汉朝中山王的后代。但是传到他这代,已经是家境衰败。老父亲虽然是个县令。但是由于清廉早亡。刘备只能和老母亲一起生活。靠卖草鞋草帽子贴补家用。可见刘备出身贫寒而又孝敬长辈。当张

  • 不能生还是不愿生?赵飞燕无子嗣背后的真实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赵飞燕为什么没有孩子,测算子嗣,赵飞燕有孩子吗

    还记得那些年我们看过的《赵飞燕》吗?汉成帝专宠,权倾后宫,舞技迷人。不过在受汉成帝专宠的数十年中,这赵飞燕从来没有怀孕,究其原因是为何呢?想要知道赵飞燕为什么没有怀孕,要从她的家世说起,赵飞燕的父亲赵临是当朝的官府中的奴隶,在那个年代,奴隶的生活都是穷困潦倒的。赵飞燕在生下以后,因为赵临夫妻没有能力

  • 雍正的双重身份:雍正身兼俗王与法王的双重地位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什么是双重身份,双重身份的人是什么样的,雍正王朝睿亲王都罗

    雍正帝青年时代就喜欢阅读佛家典籍,与僧侣往还,并著《集云百问》论佛旨,自号“破尘居士”、“圆明居士”。即位初期自比“释主”,用比丘文觉密参帷幄,引起朝臣的反对。雍正帝否认缁衣参政,但对释氏有节制。到晚年,在宫中做法会,亲自收门徒。他大修古刹名寺,给僧人赐封号,支持禅宗中的一派,著作《拣魔辨异录》,参

  • 面对继位后的国库亏空惊人 雍正怎样填补了国库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乾隆留下多少国库,如果慈禧不垂帘听政历史会改变吗,雍正死的时候国库有多少

    至于康熙帝如何导致国库亏空的,小编已经在上一篇文章中介绍了,这里不再介绍了。下面主要介绍一下面对继位后的国库亏空惊人,雍正怎样填补了国库?雍正在位的时候,在税制上推动“摊丁入亩”,“废除贱籍”,“火耗归公”等制度,这些制度都是有利于增加国库的改革,清朝的人口在这个时候剧增。雍正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