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 北宋枭雄 仁宗赵祯之谜:北宋鼎盛时期的执政者

宋 北宋枭雄 仁宗赵祯之谜:北宋鼎盛时期的执政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3497 更新时间:2024/2/12 5:26:20

仁宗像仁宗赵祯,真宗子。大中祥符八年封寿春郡王,天禧二年(1018)封升王,立为太子。乾兴元年(1022)即位,由刘太后垂帘听政,明道二年(1033)太后死,始亲政。仁宗在位42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仁宗早年生活在养母刘太后阴影之下,作为一个守成之君,能守祖宗法度,性情文弱温厚,其武功谋略不及太祖、太宗,在与西夏王朝的长期对峙中表现平平,宋王朝屡战屡败,军事上处于弱势地位。然而,仁宗知人善任,也想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弊端,提拔重用了一大批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因而其在位时期名臣辈出。总体而言,仁宗算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但其中也不乏悲天悯人的情怀。

关于赵祯的身世,有一种至今流传的说法,这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主人公的传奇经历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清末成书的小说《三侠五义》称刘氏、李氏在真宗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刘妃工于心计,将李氏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将李妃打入冷宫,而将刘妃立为皇后。后来,天怒人怨,刘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婴在经过波折后被立为太子,并登上皇位,这就是仁宗。在包拯的帮助下,仁宗得知真相,并与已双目失明的李妃相认,而已升为皇太后的刘氏则畏罪自缢而死。

自宋朝以来,由于小说、戏剧等各种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演绎,仁宗生母之谜日益鲜活生动,备受世人关注。尽管历朝历代增加、删改了不少或虚假或真实的内容,而且,戏曲和小说中情节也不尽相同。然而,这一故事本身就是一件大案,仁宗究竟是真宗后刘氏之子,还是妃子李氏亲生,无论是小说,还是戏曲,几乎众口一辞,认定仁宗是李妃所生,而非刘皇后之子。

事实也大体如此。李氏本是刘后做妃子时的侍女,庄重寡言,后来被真宗看中,成为后宫嫔妃之一。在李妃之前,真宗后妃曾经生过5个男孩,都先后夭折。此时真宗正忧心如焚,处于无人继承皇位的难堪之中。据记载,李氏有身孕时,跟随真宗出游,不小心碰掉了玉钗。真宗心中暗卜道:玉钗若是完好,当生男孩儿。左右取来玉钗,果然完好如初。这一传说从侧面反映出真宗求子若渴的迫切心态,也是真宗无奈之余求助神灵降子的真实写照。虽然不尽可信,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氏后来的确产下一个男婴。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仁宗赵祯还未来得及睁开眼睛记住自己亲生母亲的容颜,便在父皇真宗的默许下,被一直未能生育的刘氏据为己子,由刘氏和杨淑妃一起抚养。生母李氏慑于刘后的权势,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别人夺去,却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满情绪,否则不仅会危害自身,也会给亲生儿子带来灾难。

乾兴元年,13岁的仁宗即位,刘氏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权倾朝野。后人或许是出于男权意识,或许是基于正统观念,将刘后比作唐代的武则天,而对她当政非议甚多。加上宋初有过兄终弟及的先例,而真宗又确有一个能干的弟弟泾王赵元俨,便出现了许多传闻,说刘后在真宗临终时,以不正当手段排斥赵元俨,从而攫取了最高权力。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称,在真宗病逝前最后一刻,真宗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又伸出五指,再展三指,以示意叩榻问疾的诸大臣。后有人臆测,当时真宗是想让自己的弟弟,也即小说戏文中知名度极高的“八千岁”元俨摄政并辅佐赵祯。但刘后于事后派人对大臣解释说,官家所示,仅指三、五日病可稍退,别无他意。元俨闻听此事后,发现自己已成为刘后当权的障碍。为了避免遭到刘后的残酷政治打击,他立即闭门谢客,不再参与朝中之事,直至刘后去世,仁宗亲政。

然而,传闻毕竟不是事实。据可靠资料记载,真宗病危时,惟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年幼的儿子,生怕皇位落入他人之手。他最后一次在寝殿召见了大臣们,宰相丁谓代表文武百官在真宗面前信誓旦旦地作出承诺,皇太子聪明睿智,已经作好了继承大统的准备,臣等定会尽力辅佐。更何况有皇后居中裁决军国大事,天下太平,四方归服。臣等若敢有异议,便是危害江山社稷,罪当万死。这实际上是向真宗保证将全力辅佐新皇帝,决不容许有废立之心。真宗当时已经不能说话,只是点头微笑,表示满意。事实上,真宗晚年,刘皇后的权势越来越大,基本上控制了朝政,再加上宰相丁谓等人的附和,因而真宗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真宗留下遗诏,要“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相当于让刘后掌握了最高权力。

这样,仁宗就在养母的权力阴影下一天天长大。刘太后在世时,他一直不知先皇嫔妃中的顺容李氏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这大概与刘太后有直接关系,毕竟她在后宫及朝廷内外都能一手遮天。在这种情况下,恐怕不会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告诉仁宗身世秘密的。明道二年,刘太后病逝,仁宗刚刚亲政,这个秘密也就逐渐公开了。至于是谁最早告诉仁宗实情的,现在已很难弄清楚,凡是那些与刘太后不和的人均有可能向仁宗说明真相,但可能性最大的当是“八千岁”皇叔赵元俨和杨太妃。赵元俨自真宗死后,过了10余年的隐居生活,闭门谢客,不理朝政,在仁宗亲政之际,赵元俨突然复出,告以真相,应该是情理之中。杨太妃(杨淑妃)自仁宗幼年时期便一直照料其饮食起居,仁宗对她也极有感情,在宫中称刘后为大娘娘,呼杨太妃则为小娘娘,杨太妃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中说出实情也是极有可能的。无论如何,仁宗了解了自己的身世。

蒙受了20年的欺骗,生母也在明道元年不明不白地死去,当仁宗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其震惊无异于天崩地陷。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一面亲自乘坐牛车赶赴安放李妃灵柩的洪福院,一面派兵包围了刘后的住宅,以便查清事实真相后作出处理。此时的仁宗不仅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且听说自己的亲生母亲竟死于非命,他一定要打开棺木查验真相。当棺木打开,只见以水银浸泡、尸身不坏的李妃安详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饰华丽,仁宗这才叹道:“人言岂能信?”随即下令遣散了包围刘宅的兵士,并在刘太后遗像前焚香,道:“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言外之意就是刘太后是清白无辜的,她并没有谋害自己的母亲。

李氏是在临死时才被封为宸妃的,刘太后在李宸妃死后,最初是想秘而不宣,准备以一般宫人礼仪举办丧事。但宰相吕夷简力劝大权在握的刘太后,要想保全刘氏一门,就必须厚葬李妃,刘后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以高规格为李宸妃发丧。生母虽然厚葬,但却未能冲淡仁宗对李氏的无限愧疚,他一定要让自己的母亲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经过朝廷上下一番激烈争论,最终,将真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列于太庙之中,而另建一座奉慈庙分别供奉刘氏、李氏的牌位。刘氏被追谥为庄献明肃皇太后,李氏被追谥为庄懿皇太后。奉慈庙的建立,最终确立了仁宗生母的地位,同时也意味着年轻的仁宗在政治上的日益成熟,逐渐摆脱了刘太后的阴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西太后慈禧:不让吃马 看牌局中的无奈人际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东太后和西太后是什么关系,慈禧太后的重大错误,燕云台马奴对胡辇是真心的吗

    算起来,慈禧,这位能力非凡,恶毒心肠让中国蒙羞的女人,已经病逝107年了。她的病逝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慈禧是满洲正黄旗人,安徽宁池广太道惠徵女。咸丰二年,即公元1852年被选入宫,被册封为兰贵人。5年后,晋封为懿贵妃。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行宫,载淳即位,时年6岁,她与皇后钮祜禄氏并尊为皇

  • 杨素:隋朝史上一个集天使与魔鬼于一身的权臣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真实历史上的杨素,隋唐演义杨素,天使与魔鬼

    杨素跻身历史舞台,最初凭的是武人身份立下的军功。作为大将,他的统兵作战方法十分独特残忍,每次大战前都要在军中借故找一些犯错的士兵在阵前斩首,多者百余人,少者也不下十几个。还未开打,己方先流血盈前,人头齐刷刷落地,杨素却眉头都不皱一下,照样谈笑自若,而他这样做的目的竟然是为了鼓舞士气。两军对阵,他从不

  • 大唐太子李承乾:古代历史上命运最悲催的皇二代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回到大唐当皇帝,李世民的第一个太子李承乾,大唐太子李承乾

    众所周知,皇二代们不需要拼爹,只需要拼娘,因为他们都是同一个爹生的。李承乾是唐太宗和长孙皇后这对模范夫妻的长子,一出生就注定是理所当然的继承人。他从小被重点培养,老师都是全国最顶尖的高手,张玄素、孔颖达、于志宁,评人家个特级教师、终身教授啥的都觉得亏待了。李承乾同学也确实是个好同学,他尊敬师长,团结

  •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谜:建文帝朱允炆当了几年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谜又有新解,历史上的建文帝到底去了哪里,朱允炆真实下落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其父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早年立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死时,他已21岁了。继位后改“洪武”为“建文”,史称“建文帝”。但在位仅仅四年,即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用武力推翻,而下台后的建文帝下落,却又成了千古疑案,众说纷坛。主

  • 萧观音是哪个朝代的?历史上萧观音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萧何被谁杀,萧观音皇后,历史上的萧观音

    萧观音(1040~1075)辽代女作家,辽道宗耶律洪基懿德皇后,也是辽道宗耶律洪基的第一任皇后,重熙(1032年~1055年)年间,被燕赵国王耶律洪基纳为妃,清宁元年(1055年)十二月立为皇后,尊号懿德皇后。后因萧观音对辽道宗不顾死活的狩猎活动十分担扰,常常谏劝辽道宗停止田猎活动,而使辽道宗渐渐疏

  • 北宋时期仕途平坦的包拯:清官如水与吏猾如油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像包拯这样的清官还有哪些,包拯不持一砚归,历史上的包拯真的铁面无私吗

    包拯坐开封府南衙时,有个人犯法,按律当受脊杖,便事先贿赂值堂书吏。这个赃吏收钱后关照犯人:“审讯时你大喊冤枉,我自会为你辩解。”果然,审讯时犯人分辩不已大喊冤枉,那吏员大声骂道:“快吃了脊杖滚出去,别啰嗦!”包拯听后马上对这书吏的卖弄权势产生厌恶,便将他责罚一通,反而把那个犯人从轻发落了。在包拯看来

  • 暴虐的北齐皇帝高纬:杀人剥脸皮割活狗肉喂鹰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车臣俄罗斯被割头,绞杀1943周至雪,北齐皇帝高纬

    高纬(556年—578年)是北齐的最后一位皇帝,共在位12年,一生干尽荒唐之事,在历史上也属于恶君昏帝的“典范”。单看《北史》中记载的“或杀人, 剥面皮而视之”的大手笔,其残忍暴虐程度便可窥之一斑。高纬养鹰,“割犬肉以饲之,至数日乃死”。割活狗的肉喂鹰,狗好几天才死。额滴神啊,凌迟狗,这哥们玩的就是

  • 揭秘:秦始皇嬴政一统天下以后是如何统一文字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嬴政为什么能统一天下,嬴政一统天下多久,秦始皇把文字统一成了什么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最伟大的举措之一就是统一文字,由于六国的文字不仅杂乱无章,而且,六国的思想含有奴隶制度下的奴化、愚民思想,这也就决定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必须统一文字,废弃了六国使用的文字体系,焚书坑儒也是统一文字以后配套的措施。确定文字作为一个国家的法定地位。东汉的许慎虽然没有能力改变秦始皇统

  • 千古一帝冉闵帮汉人度过亡族之灾!却被曲解千年!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冉闵为何灭胡,五胡乱华汉人剩下多少,冉闵的武器

    距今1600多年前的中国北方大地,一场空前的灾祸降落在汉人头上。在这次大规模的人员灭杀中,汉人几乎接近亡族灭种的边际。是一个帝王的呈现,公布了一篇缺乏百字的“杀胡令”,把数以百万的入侵者赶出了华夏。他足智多谋,屡次以少胜多,可谓领兵奇才;他骁勇善战,每次都冲锋在前,令敌人丧魂落魄:他让对手恨得要死,

  • 晚清最厉害公主荣寿固伦公主 慈禧都怕她三分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荣寿公主年轻时候的照片,固伦和孝公主复原图,固伦公主和皇贵妃谁大

    在中国的晚清时期,慈禧太后是向来说一不二的“女汉子”,但是她也是有怕的人的。就是当时的“荣寿固伦公主”,怕到哪种地步呢?说出来可能大家都不相信,当公主来看望她的时候,她连身鲜艳的衣服都不敢穿!慈禧太后势力那么大,为什么要怕一位公主? 更何况,这个公主根本就不是她的亲生女儿,她是恭亲王奕訢的长女。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