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掌握最高权力的曹操为何至死都不敢称帝?

掌握最高权力的曹操为何至死都不敢称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159 更新时间:2024/1/16 17:45:29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颇受争议的一个人物,他出身卑微却志向远大,凭借着过人的权谋和智慧,在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中脱颖而出。董卓死后,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议,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迎接汉献帝至许昌,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历史,把15岁的小皇帝变成自己手中的傀儡,使自己的发号施令变得名正言顺。依靠天子这张王牌,曹操在政治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从此他挫袁绍、平吕布,逐步统一了黄河流域,官拜丞相,封魏王,成就了一番霸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对于曹操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一部《三国演义》将其描绘成了大奸大恶的代表,而且影响深远。相比之下,与他同时代的许邵用“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来形容更显客观。曹操的一生可谓是戎马倥偬、刀光剑影,历经无数次的征战杀伐,最终达到了权力的顶峰。然而,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世人:此时的曹操,可以说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他可以轻松地废掉小皇帝并取而代之,可是为什么在25年的时间里,也就是从公元196年“挟天子”直到公元220年去世,曹操始终没有跨越这一步呢?推究起来,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曹操不想背上乱臣贼子的骂名。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天下大乱,但朝纲伦常依然在形式上存在着,儒家文化的忠、孝、仁、义等理念依然是当时的价值标准,何进、董卓等把持朝政后都不敢贸然称帝。曹操虽然具有不同于其他军阀的雄才大略,但依然摆脱不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在他争夺权力、对外征战的过程中一直以朝廷的名义进行,以天子的名义兴师问罪,使自己站在正义的一面,取得道义上的支持。曹操平定董卓、吕布叛乱打的正是朝廷这张王牌,如果曹操废掉汉献帝,登上皇帝宝座,那他跟董卓、吕布还有什么区别呢?董卓、吕布可是当时天下公认的残暴之人,是人人欲得而诛之的对象,曹操的智慧谋略都远在这二人之上,当然不愿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

虽然曹操竭力宣称自己是奉天子诏,但天子权力被架空,却也是路人皆知之事。孙权、刘备早已唾骂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但曹操并不惧怕这种责骂,因为当时天下分裂,群雄并起,相互之间的责骂和攻讦本属正常,曹操同样以乱臣逆贼的名义指责他们,他所惧怕的乃是留下历史的骂名,那可是有口难辩、影响深远的。因此曹操一直保持宰相的身份而不敢随便僭越称帝。据《魏氏春秋》记载,夏侯敦曾对曹操说:“天下咸知汉祚已尽,异代方起。自古已来,能除民害为百姓所归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余年,功德著于黎庶,为天下所依归,应天顺民,复何疑哉!”王曰:“‘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由此可见,曹操为自己所设的标准是非常高的,他是想做周文王那样的圣人,成为千古传诵的对象。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亘古流传的圣人称号比一个身背骂名的皇帝的称号美好得多了!

曹操在《述志令》中进一步明示:“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意思是说齐桓公晋文公作为“春秋五霸”的霸主,称霸之后还名垂千秋,就是因为他们仍然以周王朝为尊。言外之意,如果两者之一取代了周王朝,就不会是这个结果了,而曹操也正是想借机澄清,尽管他势力非常大,但他决无二心,他并不是想篡汉的“奸雄”,而是一心辅佐幼主的“能臣”。这所有的一切都说明曹操深受儒家正统文化影响,不想背上千古罪人的历史骂名,而是想做一个流传千古的圣人。

第二,从当时形势来看,曹操生前还不具备称帝的条件。虽然当时曹操已经取得汉王室的绝对控制权,但他的势力还是局限于中国北方,孙权和刘备还在东南、西南虎视眈眈,国家还未统一,天下并不太平。如果曹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贸然称帝,势必成为众矢之的,让刘备、孙权抓住把柄,带领天下英雄讨伐他,这样,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便不复存在,就会陷于政治和道德上的被动,甚至引起新一轮军阀混战。虽说曹操此时兵精将广,但以乱臣贼子的身份与天下豪杰对抗,却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反而有可能使自己的大好形势得而复失,这显然是对曹操不利的,所以他对称帝一事非常谨慎。

但是,曹操的许多部下都曾劝说过他称帝,孙权也曾劝曹操废汉建魏,但曹操的态度却是截然相反的。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上书给曹操,表示愿意俯首称臣尊奉曹操为帝,曹操当即识破了孙权的伎俩,笑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也就是说,一旦自己称帝,势必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曹操的识见实非一般。曹操清楚:只要紧紧靠着汉献帝这棵大树,谁也奈何不了他,谁也动不了他,否则便是自取灭亡。曹操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内部的反对派和外部的敌对派凡有所行动者,都得不到好下场,就证实了这一点。

第三,曹操坚持实用主义,并不看重虚名。曹操是一个志向远大、雄心勃勃的人,年轻时即打算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然而生逢乱世、朝政废弛,才华得不到发挥,因而走上了军阀争战的道路。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统一天下,安邦定国,其他的都是手段,只要有利于他实现这个目的,什么方法都可以用。选择“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他非常高明的手段,这一选择让他在军阀混战中处于极大的优势。他的这种实用主义还表现在用人上,他的用人原则是不问出身,唯才是举,荀攸等人正是因此而被招到他的麾下,帮助他奠定了霸王功业。

这种讲究实际、不务虚表的作风在是否称帝的问题上得到了极致的体现。曹操平定北方之后一步步剥夺了汉献帝的权力,直到完全成为他的傀儡,成为他发号施令的道具。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以荀彧之死为代价受封魏公及九锡,并把全国合并为九州,最大的冀州归他管辖,魏郡也是最大的郡。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逼迫献帝诏令他设置只有天子才可使用的旌旗,头戴悬垂有十二根玉串的礼帽,乘坐专门的金银车,套六马。至此,曹操既把持了朝廷的一切大权,也具备了身为天子才能有的装束礼仪,此时,陈群桓阶、夏侯敦等人都劝曹操称帝,然而曹操不为所动,坚持不做皇帝。

其实此时的曹操称不称帝只是一个名号的问题,天子的诏令由他口授,官员的任命由他授意,朝廷的政策由他决定,他是以丞相的名义做皇帝的事,曹操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皇帝,何必去计较“皇帝”这个称号呢?汉献帝刘协倒有“皇帝”的名号,可又有什么用呢?曹操在《述志令》中说:“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意思是自己做到宰相已经非常尊贵,已经非常满足了。成为事实上的皇帝,曹操当然满足了,已经享受到了皇帝的各种待遇,也就没有必要去公然登基称帝了,那样反而会让刘备、孙权抓住把柄,陷于被动,实在是没有必要!如果一定要这个皇帝的名号,那就让自己的儿子去做吧,所以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后来的历史也证明,曹操的确是为自己的儿子称帝做好了准备。

总之,曹操在要不要称帝这件事上处理得非常聪明,他以丞相的名义做了应该由皇帝做的事,在形式上维持了儒家的伦理纲常,在实际上实现了自己的野心和欲望,既让刘备、孙权抓不住把柄,又为自己的儿子日后称帝准备了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最惨的蜀国五虎将:三国名将马超是被吓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读“三国演义”,谁不知蜀汉五虎将,谁不知五虎将中的马超,然而,“五虎将”这个头衔却正是马超职场生涯的悲剧,从一方雄主沦落到刘大叔手下的将军级“打手”,地位是升还是落,一目了然。诚然,“三国演义”里的“五虎将”只说属无稽之谈,子虚乌有,但《三国志 蜀书》里,确实将这位西北枭雄与刘备的手下关羽、张飞、黄

  • 历史上的“华妃”:为人和蔼、恭敬 儿女全部夭折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年贵妃的父亲是湖广巡抚、后加太傅、一等公的年遐龄。她的哥哥则是大名鼎鼎、战功卓著的抚远大将军、川陕总督年羹尧。年氏于康熙五十年,由康熙皇帝指婚为当时的雍亲王胤禛为侧福晋,并于四年后为胤禛生下一个女儿。在之后的康熙五十九年五月和康熙六十年十月,年氏先后为雍亲王胤禛生下第七子福宜和第八子福惠。雍正即位当

  • 何皇后:从屠夫之女到皇后 最后竟死在董卓手里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何皇后,大将军何进和车骑将军何苗的妹妹,是东汉第十二任皇帝汉灵帝刘宏的第二任皇后,汉少帝刘辩的生母。何氏身高七尺一,其家本是屠户,以屠宰为业,后被选为宫女进入掖庭,得到汉灵帝刘宏的临幸,生下皇子刘辩。母凭子贵,自此,何氏在宫中如鱼得水。汉灵帝子嗣单薄,虽曾有数名皇子,但都先后夭折,所以对皇子十分宠爱

  • 独孤氏是唐代宗最爱的人竟将她遗体留在身边三年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独孤氏,唐代宗李豫的妃子,父亲是独孤颖,官至左威录事参军。李豫早年先是娶了沈氏,跟沈氏的关系很好。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携杨贵妃、太子李亨等人西逃避难,沈氏被叛军掳至洛阳。后来李亨即位,为唐肃宗,李豫被封为兵马大元帅,继续收复失地。后来李豫在洛阳找到了失散的沈氏,二人忍不住相拥而泣。但李豫有收复失

  • 一代奇人东方朔:写三千片竹简自荐书向皇帝要官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即位初年,即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征召天下贤良方正和有文学才能的人。各地士人、儒生纷纷上书应聘。东方朔也给汉武帝上书,《史记?滑稽列传》中这样记载:“朔初入长安,至公共汽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共汽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也就是说,东

  • 解密:清朝晚年的曾国藩到底该不该激流勇退?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摘要:曾国藩的晚年,是成就了他自己心目中的“圣贤”,却耽误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大好机会!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国都城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宣告失败,同时也宣告了曾国藩率领的湘军面对太平军经过长达十余年的作战后最终取得了胜利。其实,当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率湘军攻到天京城下的时候,很多人就已经看出来

  • 大汉天子:汉朝皇帝刘彻的传奇一生你了解多少?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刘彻幼名刘彘,字通,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谥法》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一公元前87年3月29日),

  • 揭秘:大汉朝皇后窦漪房在历史中真实存在吗?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窦太后(公元前205——前135),西汉景帝之母,名讳未详,传说有曰:漪、猗房、漪房,现代影视剧中多称作“漪房”。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人,窦氏出身贫寒,她的父亲为了逃避秦乱,隐居于观津钓鱼,却不幸堕河而死,遗下三个孤儿,汉初,朝廷到清河召募宫女,窦氏年幼应召入宫。公元前195年,高祖刘邦驾崩,吕雉

  • 汉朝皇帝刘恒:汉朝历史上最孝顺节俭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文帝当政之初,就运用母亲教给他的黄老之术治理天下,与民休息,惠及百姓。他登基后连发两道诏书,表示要做亲民的皇帝,大力发展经济。当时管理民政的中央机关发布通告:凡8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到当地政府领取米、肉、酒等;9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赐帛、棉絮等。通告还要求:赐给90岁以上老人的慰问品,必

  • 汉朝最惨皇帝:汉朝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汉献帝刘协(公元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字伯和,又字合。祖籍沛县(今江苏沛县,即高祖刘邦出生地),生于洛阳(今河南洛阳)。汉灵帝之子,汉朝最后一任皇帝,公元190——220年在位。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刘协,并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刘协被曹丕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