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乾隆和张廷玉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乾隆和张廷玉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25 更新时间:2024/1/20 13:55:07

乾隆和张廷玉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乾隆二十年(1755),雍正第一重臣张廷玉在家去世,消息传到京城,乾隆最终遵从雍正遗诏,允许张廷玉配享太庙。

张廷玉成为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百年之后,为晚清立下不朽之功的曾国藩也未能获此殊荣。唯一遗憾的是,乾隆给张廷玉的谥号是“文和”,在文臣中这算是很低的谥号了。这表明乾隆对张廷玉仍心存芥蒂,那么乾隆和张廷玉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张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历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刑部侍郎。雍正继位后,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协助雍正创立军机处,任首席军机大臣,是雍正的最信赖的大臣之一。

雍正去世前,遗命张廷玉为顾命大臣之一,辅佐新皇乾隆,并给了张廷玉一个梦寐以求的殊荣,配享太庙:

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命他日配享太庙。

乾隆继位之初,对张廷玉相当倚重,事事咨询,称他为柱石之臣。乾隆天资聪颖,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掌握处理政务的诀窍,对张廷玉的倚重逐渐减弱。

乾隆二十五岁英年继位,年富力胜,正是大展抱负的好时期。相比之下,张廷玉年过六十,尽显疲态。除此之外,张廷玉长期在中枢担任要职,身边聚集着一群汉人官员,有发展成朋党之势。乾隆正在寻找一个契机,将他踢出军机处,换上少壮派官员。

张廷玉毕竟是三朝元老,阅历丰富,做事越来越老道圆滑: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安安静静等退休,荣归故里,别无他求。张廷玉这种为人处事方式,说好听一点叫稳重,说难听一点叫不思进取。

乾隆十年(1745),另一位辅政大臣鄂尔泰去世,乾隆趁机调整军机处,任命少壮派讷亲代替鄂尔泰为军机处领班大臣,位列张廷玉之前。讷亲资质远低于自己,现在却排在自己前面,张廷玉多少有些不舒服。没过多久,乾隆下旨:廷玉年已过七十,不必向早入朝,炎暑风雪无强入。这实际上是将张廷玉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

乾隆十一年(1746),张廷玉儿子张若霭不幸去世,以七十四岁高龄白发人送黑人,这对张廷玉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

乾隆十三年(1748),张廷玉以年老体弱为由,向乾隆提出退休。张廷玉本以为自己快接近八十岁,现在主动提出退休,乾隆一定会答应。没想到被乾隆拒绝: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乾隆的想法是,像张廷玉这样的重臣老臣应该留在京城供养着,如果让他们离开京城,那天下的士子会觉得朝廷寡恩,对朝廷寒心。

张廷玉以为乾隆觉得他是在谦虚退让,并不是真心退休,继续说道:宋、明配享诸臣亦有乞休得请者,且七十悬车,古今通义。张廷玉怕乾隆再次拒绝,特地举了宋、明两朝大臣的典故,七十岁就要告老还乡了。

乾隆听了之后有点不开心了:不然,易称见几而作,非所论於国家关休戚、视君臣为一体者。使七十必令悬车,何以尚有八十杖朝之典?武侯鞠躬尽瘁,又何为耶?乾隆一下子把话提高到君臣之道的高度,还举了诸葛亮为蜀汉奉献一生鞠躬尽瘁的例子。

这次谈话张廷玉和乾隆明显不在同一频道上,乾隆的话已经表现出对张廷玉相当不满了,张廷玉还继续纠缠退休的事情:亮受任军旅,臣幸得优游太平,未可同日而语。张廷玉特地颂扬在乾隆的治理下,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跟三国时期军阀征伐,民不聊生不一样。张廷玉知道乾隆自负好面子,拍了拍马屁,这下子总该同意退休了吧。

张廷玉是了解乾隆的,但是了解还不够深,乾隆是想博得天下士民称颂,不是你张廷玉的拍马屁:

既以身任天下之重,则不以艰钜自诿,亦岂得以承平自逸?朕为卿思之,不独受皇祖、皇考优渥之恩,不可言去;即以朕十馀年眷待,亦不当言去。朕且不忍令卿去,卿顾能辞朕去耶?朕谓致仕之义,必古人遭逢不偶,不得已之苦衷。为人臣者,设预存此心,必将漠视一切,泛泛如秦、越,年至则奉身以退,谁复出力为国家治事?是不可以不辨。

乾隆把话已经说得很严厉:朕都没打算要抛弃你,你现在怎么能抛弃朕?如果每个人都像你一样,凡事为自己考虑,那还有谁肯为国家出力?张廷玉听出了乾隆话中的不满,也不再敢提退休的事。乾隆考虑到张廷玉年事已高,最终作出妥协,命张廷玉不在兼管吏部的事情,并特准其:十日一至都堂议事,四五日一入内廷备顾问。

乾隆十四年(1749),乾隆一心想效仿祖父康熙六次南巡,遂决定后年开始第一次南巡之旅。张廷玉看准时机,再次向乾隆提出退休请求:受上恩不敢言去,私意原得暂归。后年,上南巡,当於江宁迎驾。

乾隆这次动了恻隐之心,张廷玉毕竟是三朝元老,为大清兢兢业业奉献几十年,也算是劳苦功高。而且已年过七旬,让其荣归故里,安享晚年,不失为一桩美德。若继续强行将其留下,反而显得自己有些刻薄。于是乾隆:乃许廷玉致仕,命待来春冰泮,舟行归里,亲制诗三章以赐。

不出意外的话,张廷玉一生仕途到此算是画上圆满的句号了。但不知道怎么地,被特许致仕后,张廷玉关心起了另一个问题:配享太庙。乾隆在允许其致仕的上谕中并没有提到自己身后配享太庙的事,一想到之前乾隆提及的:“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朝廷之中也曾有人上书直言反对张廷玉配享太庙。张廷玉心想:如果万一因为荣归故里而失去配享太庙的资格,未免有些太过可惜了。

于是,张廷玉作出一个与身份严重不符的举动,让乾隆许诺其死后配享太庙,并写下保证书:

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上年奉恩谕,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恐身后不获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为券。

乾隆先是诧异了一下,接着十分不快,他没想张廷玉会得寸进尺,提出无理要求,以接近要挟的口气,让皇帝写保证书!先不说张廷玉有没有资格配享太庙,就算有,那也轮不到张廷玉指手画脚。张廷玉在搞什么,身体行动不便就算了,脑子也不好使了吗。

乾隆自负小心眼是出了名的,但是对张廷玉还是大度的,毕竟,张廷玉是三朝元老,雍正遗诏“命他日配享太庙”,乾隆也不敢忤逆父皇。遂颁手诏,申世宗成命,并制诗示意。

当然,身为九五至尊,保证书是不能写的,可以为其破例“以诗为券”。乾隆想了想,写了一首意味深长的诗给张廷玉:

造膝陈情乞一辞,动予羚侧动予悲。

先皇遗诏惟钦此,去国余思或过之。

可例青田原侑庙,漫愁郑国竟摧碑。

吾非舜谁皋契?汗简评论且听伊。

前面四句讲述了张廷玉请求致仕,乾隆同意,并遵循遗诏让其配享太庙的经过。后面四句的意思是:是有明朝刘基致仕仍可配享太庙的例子,但是也有唐朝郑国公魏征死后墓碑被唐太宗毁掉的例子,我不是尧舜那样下君主谁又是皋契那样的臣子,至于后世如何评价我们君臣就让他们评价去吧。

按礼第二天张廷玉应该亲自觐见谢恩,但是他却鬼使神差的安排儿子张若澄去谢恩。乾隆这首诗是带有情绪在里面的,张廷玉作为横行官场几十年的老油条,竟然看不到诗里面乾隆不满的情绪,难度真的是因为年纪大了,老眼昏花了吗。

前后折腾这么久,乾隆对张廷玉的不满不少一两日的事情,一再加恩容忍,没想到张廷玉竟然如此傲慢不知礼仪,这下张廷玉算是真的把乾隆惹怒了。乾隆遂即命军机大臣傅恒、汪由敦承旨,问责张廷玉。汪由敦为张廷玉求情,因此当日圣旨未下发。

张廷玉听到风声,知道自己闯了大祸,于是第二天一大早就到皇宫磕头认罪。这下乾隆更加火大了,圣旨还没下发,你张廷玉动作倒是快啊,一大清早就跑过来认罪。乾隆怀疑是汪由敦提前走漏风声,因为汪由敦是张廷玉的学生,也是他举荐进军机处的。乾隆向来反对大臣结党营私,威胁皇权,于是乾隆革去汪由敦协办大学士,保留刑部尚书之职,以观后效。

大臣们纷纷上奏,请求革去张廷玉大学士职位,伯爵,取消配享太庙的资格。乾隆先是责骂张廷玉:在朕平心论之,张廷玉实不当配享,其配享实为过分。而竟不自度量,以此冒昧自请,有是理乎?接着说:配享是先皇所赐,这个朕不能改。最终乾隆再次开恩,张廷玉被削伯爵,仍以大学士原衔休致,仍许配享。张廷玉致休、配享太庙的事情最终尘埃落定,告一段落。

不过张廷玉的运气实在太差了,乾隆十五年(1750),正当张廷玉收拾行李,准备程回乡时,乾隆的皇长子定亲王永璜不幸去世,没办法,曾经做过皇长子师傅的张廷玉只能留下来参加丧礼。好不容易熬到初祭结束,张廷玉归乡心切,上奏向乾隆辞程,照理来说,张廷玉已经把该做本分都做了。

没想到这次又撞到乾隆的枪口之上,皇长子因为在孝贤皇后丧礼上表现得不够伤心,被乾隆严厉责骂,为此皇长子终日寡欢,没三年就病死了。

正当乾隆因为自己的过失痛失长子时,收到张廷玉的辞程,乾隆气不打一处来,立即给张廷玉发去太庙配享的名单,让他自己评价自己是否有资格配享太庙。张廷玉收到乾隆发来的责问上谕,立马上书回奏道:······臣既无开疆汗马之力,复无经国赞襄之益······敢恳明示廷臣,罢臣配享,并治臣罪······最终乾隆根据大臣商讨的结果,取消张廷玉配享资格,但是还是保留大学士称号。

张廷玉致仕回乡后,深居简出,虽然失去了配享太庙的资格,以及伯爵爵位,但是至少还保留性命。五年后,乾隆二十年(1755),张廷玉去世,享年八十三岁。消息传到京城,乾隆最终还是遵循父皇的遗命:准许配享太庙,赐祭葬,谥文和。

雍正做事比较冲动急噪,张廷玉刚好相反办事稳重,有耐心,两个人共事刚好可以互补,关系十分融洽。在雍正看来,张廷玉能力突出,品格高尚,忠心耿耿,完全配得上配享太庙。

但是到乾隆这里就不一样了,乾隆天资聪颖,他眼里张廷玉表面精明能干,实际处事圆滑,手段高明,心机颇深。张廷玉和他是同一类人,这对乾隆来说是威胁。

所以乾隆认为张廷玉是没有资格配享太庙的,最终允许其配享太庙,也只是遵循先皇遗命罢了。对于一直标榜自己为“大孝子”乾隆,不会傻到作出“忤逆先皇”的行为。

不管乾隆是真心还是假意,反复折腾二十年后,太庙那块冰冷的肉最终还是摆到了张廷玉的嘴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闯王李自成是什么样的人 李自成的生平又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对闯王李自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黄昏,残阳如血正缓缓下落。牧马人李守忠收工回家。李守忠的家就在陕西米脂县李继迁寨,李家寨不远就是无定河,此时的无定河两岸茅草和芦苇都十分丰茂,正是放马牧羊的大好季节。野草沙沙,马儿嘶鸣,这些李守忠都无心欣赏。他快步向自己的家走去

  • 蓝玉当初没有死的话 朱棣最后还敢不敢造反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蓝玉和朱棣,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朱棣造不造反和这些开国功臣死没死关系不大,唯一能让朱棣有所顾忌而不敢造反的人只有一个,就是他老爹朱元璋,其他人都不行,包括他大哥朱标估计都不行。靖难之役朱棣造反的原因众所周知,朱棣造反的原因无非就是他想当皇帝,这一点应该没有人怀疑,毕竟姚

  • 冒顿当初明明可以杀刘邦 莫顿最后为何没有下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冒顿和刘邦,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当时,冒顿单于望着满身珠光宝气,浓桃艳李的阏氏不禁一怔。阏氏趁机甜如浸蜜耳语,“大王,两主不相困。虽暂得些汉土,终非长久之计。且说这汉王有神助,望大王仔细思量。”阏氏这一番话,让冒顿单于不能自已拥紧了阏氏说:正合我意,你我想法不谋而合!

  • 李邈是是什么人?刘禅为何要杀他?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于228年至234年,对曹魏发起的五次进攻战。 我爱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因未能成功抢占北原而与魏军僵持达百余日。秋,诸葛亮逝世,汉军退回汉中,至此诸葛北伐结束。当诸葛

  • 婉贵妃陈氏是如何进宫成为乾隆妃子的?最后是何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乾隆是清朝历史上最有名的风流天子,以上问题我爱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去年夏天大火的那部清宫影视剧《如懿传》,相信很多人都已经看过了。其中有个名叫陈婉茵的角色大家应该都有些印象,她这一生似乎都没得到过乾隆皇帝的宠爱,但是却一直陪伴乾隆皇帝到最后。其实她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她的原型就是清高宗

  • 清朝时期和珅最为最大的贪官,他背后的真正靠山是乾隆吗?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对于和珅这个人,相信很多人都是从《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了解到的。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和珅素来以贪官著称,他贪到什么地步呢?据说,和珅直接贪了乾隆55年到60年清政府总税收的一半。历史上也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2001年,《亚洲华尔街日报》将和珅列入世界级富翁名录。大家不

  • 高顺和张辽都是吕布的手下 高顺被杀时为何没有人求情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同样都是被抓,论人品和能力,高顺都强于张辽,高顺被杀的时候,为何无人为其求情?高顺到底差在什么地方?曹操抓到吕布、陈宫、高顺、张辽等后,四个人的表现也完全不同,最终,吕布、陈宫、高顺被杀,而张辽却投入曹操怀抱,后成为五子良将之首。高顺和张辽都是难得的大将,刘备和关羽能给张辽求情,两人为什么不顺带为高

  • 历史上娄昭君为何会被说是最“会生”皇后?她最后是何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武明皇后娄昭君,代郡平城人,鲜卑族。接下来听听我爱历史网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封建王朝时期女性地位极低,很多时候女性都视作是男性的附属品,而男性拥有指挥甚至是使用女性的权利,而皇帝作为当时最高权利拥有者,他的正室妻子皇后也相应成为了女性最高地位者。自古以来皇帝都只有一位皇后,这位皇后就是皇帝的正妻

  • 东吴军中最重要的三代老臣是谁?老将程普的传奇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我爱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东吴军中最重要的三代老臣是谁?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三国东吴老将程普的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程普,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人。《三国志》记载他“有容貌计略,善于应对。从孙坚征伐,讨黄巾于宛、邓,破董卓于阳人,攻城野战,身被创夷。”不错,当孙坚刚开始出道时,最早跟随孙坚南征北战

  • 汉名臣宋弘是什么人?他为何不愿意娶公主?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公主 出生于皇家,一生可谓风光无限,锦衣玉食。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俗话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在汉朝时就有这样一个臣子竟然拒绝娶公主为妻,还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这个不娶公主为妻的人就是东汉名臣宋弘。宋弘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父亲宋尚是汉成帝时的少府。他自己在汉哀帝和汉平帝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