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宣太后一生最大的败笔是什么?掌权四十年未能一统

秦宣太后一生最大的败笔是什么?掌权四十年未能一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548 更新时间:2024/2/4 4:14:03

历史上太后这个称谓始见于芈八子,太后专权也是自芈八子而始。对于这样一位把持秦国朝政41年的女性,《史记》上对她的记载却只有一百多字,极不正常。对于这样一位风云人物,却在历史中被长期淡化,真正的原因是在几千年的男权世界里,无一例外地难以接受她叱咤风云的事实。宣太后芈八子代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换过程当中的封建阶级的代表,是新兴的阶层,是向上的、努力进取的阶级。她一直坚持法制,坚持商鞅变法。她反对分裂,有国家概念。她听政40多年,把四分五裂的秦国变得统一,积贫积弱的秦国变得强大。如果她是价值观有重大的问题,一天到晚跟人睡觉,可能吗?这是不可能的。

宣太后芈八子和她的长子嬴稷上位,靠的是芈八子同母异父长弟魏冉之力。魏冉随后平定了王室内部争夺君位的动乱,诛杀惠文后及公子壮、公子雍,将悼武王后驱逐至魏国,肃清了与秦昭襄王不和的诸公子。为了不让赵国得到好处,宣太后把儿子的权力架空,权力夺过来,自己管理国家。宣太后是楚国人,为了控制朝政,她把娘家的亲戚一个个提拔,魏冉被任命为相国。

芈八子由是开创了中国封建王朝外戚干政之先河。在她临朝称制的近四十年里,秦国由宣太后的异父同母弟弟魏冉、同父异母弟弟芈戎以及她另外的两个儿子公子悝、公子巿主政,魏冉被封为穰侯,芈戎被封为华阳君,嬴悝被封为高陵君,嬴巿被封为泾阳君,更番担任将军,都有封赐的领地,当时的各国把这四个人称为“四贵”。

前271年,宣太后芈八子之子秦昭襄王已经即位三十五年了。秦国在南面夺取了楚国的鄢、郢重镇,楚怀王已在秦国被囚禁而死。在东面攻破了齐国。此前齐湣王曾经自称东帝,不久又取消了这个帝号。还曾多次围攻韩、赵、魏三国,扩张了领土。武功赫赫的秦昭襄王,这时很讨厌那些说客,从不听信他们。

这一年,秦昭襄王派使臣王稽出访魏国。王稽发现魏国有位叫张禄的贤能人士。——这位张禄就是范雎。范雎,字叔。他曾周游列国希图那里的国君接受自己的主张而有所作为,但没有成功,便回到魏国打算给魏王任职服务,可是家境贫寒又没有办法筹集活动资金,就先在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做事,因被怀疑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机缘巧合,范雎在朋友郑安平的帮助下,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 在咸阳等待秦昭襄王接见有一年多。

前270年,范雎见秦昭襄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抨击穰侯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而进攻齐国的做法。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范遂被拜为客卿,之后,他又提醒昭襄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

《战国策·秦策三》云:范睢曰:“臣居山东,闻齐之内有田单,不闻其王。闻秦之有太后、穰侯、泾阳、华阳,高陵,不闻其有王。夫擅国之谓王,能专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威之谓王。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泾阳、华阳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为此四贵者下,下乃所谓无王已!然则权焉得不倾,而令焉得从王出乎?臣闻:‘善为国者,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权。穰侯使者操王之重,决裂诸侯,剖符于天下,征敌伐国,莫敢不听。战胜攻取,则利归于陶,国弊,御于诸侯;战败,则怨结于百姓,而祸归社稷。《诗》曰:‘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淖齿管齐之权,缩闵王之筋县之庙梁,宿昔而死;李兑用赵,减食主父,百日而饿死。今秦,太后、穰侯用事,高陵、泾阳佐之,卒无秦王,此亦淖齿、李兑之类已!臣今见王独立于庙朝矣,且臣将恐后世之有秦国者,非王之子孙也!”

秦王惧,于是乃废太后,逐穰侯,出高陵,走泾阳于关外。昭王谓范睢曰:“昔者齐公得管仲,时以为‘仲父’。今吾得子,亦以为‘叔父’。”

上述两段战国策的记载说,范睢对秦昭襄王讲:“臣在山东时,只知道齐有相国田单,不曾听说过有齐王;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泾阳君、华阳君,高陵君,而不晓得有秦王。能手握国政、独断专谋、操生杀大权的,方称得上国君。但如今宣太后专行无忌,穰侯遣使臣不上报,泾阳、华阳只按自己心意判决事务,高陵君出入不奏报。国家有这四个显贵操纵朝政,不出危险,是不可能的。文武诸臣都屈从于这四人,心中哪里还有大王!如此下去,大权旁落,政令又怎能出自大王之手?臣听说善于治国的君主,一方面在国内加强权威,一方面亲自执掌外交政策。穰侯派出的使者操纵王权,任意和诸侯结盟或断交,擅自对外用兵,征伐敌国,朝野上下,莫敢不从。于是,打了胜仗,战果全归穰侯他们所有,以致国家困弱,受制于诸侯;一旦失利,则令百姓怨声载道,祸害由国家承受。《诗经》上说:‘果子多会压损枝条,树枝折了会伤及根本;扩大封君城邑会危及到国家安全,过分尊宠大臣会削弱君王权威。’淖齿控制齐政,到头来将闵王吊在庙堂大梁上面,使闵王一夜之间横遭惨死。李兑执掌赵国,围困赵武灵王,只一百天功夫,便将他活活饿死。当今秦国,太后、穰侯呼风唤雨,高陵、泾阳推波助澜,没有臣民知道上有大王。这些都是淖齿、李兑一类的人。臣可幸今日尚能看见大王孤立于朝堂,真担心将来秦国主持国政的君王,不再是大王的子孙!”

听了这番话,秦昭襄王不寒而栗,便废太后,逐穰侯,将高陵、泾阳赶出函谷关。他对范睢说:“当年齐桓公得到管仲,把他称为‘仲父’,寡人今日得到先生,先生也是寡人的‘叔父’啊!”范睢献策后,秦昭襄王遂于前266年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秦昭襄王是前306年即位的,至前266年废太后,秦昭襄王已经即位四十一年了,也就是说,宣太后芈八子执掌秦国四十一年。宣太后交出了政权后,于第二年带着无上荣耀离开咸阳来到自己的封地,彻底退居到幕后。芈八子享年71岁死后,其子秦昭襄王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一代女枭雄就此灰飞烟灭!

在《史记.穰侯列传》的末尾太史公司马迁说:穰侯是秦昭王的亲舅舅。秦国之所以能够向东扩张领土,削弱诸侯,曾经称帝于天下,各国诸侯无不俯首称臣,这当是穰侯的功劳。等到显贵至极豪富无比之时,一人说破,便屈居下位,权势被夺,忧愁而死,何况那些寄居异国的臣子呢!

《穰侯列传》指出,魏冉是秦宣太后之弟,运用杀伐手段拥立宣太后之子昭王即位,又凭着他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国独揽大权,被封为穰侯,四次为相,起用名将白起,连续东伐,攻城略地,战绩卓著。太史公为魏冉立传既着眼于“苞河山,围大梁,使诸侯敛手而事秦”的功绩;又有意揭示其最后“身折势夺而以忧死”的原因。传文中对穰侯由发迹到忧死的全过程作了确切而简要的记述。这样一位权势赫赫的人物何以“一夫开说”而“身折势夺”呢?传文中揭示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他假秦国的武力专注于攻齐。“以广其陶邑”,经营自家的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这是与秦孝公之后的历代秦王着眼于统一中国的战略目标背道而驰的。其二,他“擅权于诸侯”,“富于王室”,对秦王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因而,他的垮台具有必然性,太史公的记述无疑是深刻的。

清吴见思对《穰侯列传》曾作过如下评论:“穰侯事大都备于《范睢传》,此只用点次法,以须贾说词及苏代书词,两篇出色,前后以简略相配,以成章法。”(《史记论文》)从该传的章法特点看,吴氏的说法是正确的,但他没有指明太史公何以不惜篇幅插入这两大段说词和书词,而这恰恰是太史公行文的周到、细密之处。其实引入大段的说词和书词旨在说明处于飞黄腾达时期的穰侯已经露出了垮台的肇端。须贾已经看到穰侯一味经营陶邑的用心,所以劝穰侯不可围攻大梁,否则“陶邑必亡,则前功必弃”。苏代的书词则正是后来范睢“一夫开说”的注脚。因此,这两段说词和书词在传文中居于重要地位,是表达传旨不可或缺的部分。

以穰侯魏冉为首的四贵的专权极大限制了秦昭襄王的权力,魏国人范雎逃亡至秦国后,向秦王点出了天下人只知秦国有太后和四贵,不知有秦王的局面。范雎作为客卿向秦昭王建议,收回五人的权力,以免造成像赵国李兑那样弑君篡国的祸乱。于是秦昭襄王废宣太后,将穰侯魏冉、华阳君芈戎、高陵君嬴悝、泾阳君嬴巿等四贵驱逐出秦国。

四贵成也宣太后,废也宣太后。一手培植出了四贵,这是宣太后人生的大败笔,这才是后世之人应从宣太后执政40多年中吸取的深刻教训,外戚干政,尾大不掉,四贵富可敌国,显然与与秦孝公之后的历代秦王着眼于统一中国的战略目标背道而驰,从而延缓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历史进程。秦昭襄王逐步取代其母宣太后执政是可以通过文字资料进行合理推定的,试想想如果没有宣太后的默许,位高权重的穰候四贵们能轻易被解决吗?宣太后为什么会默许秦昭襄王的杀亲行为?因为宣太后是个真正的政治家,为了大秦,没有儿女情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朱载垕:又懒又傻的皇帝如何挽救濒死的大明朝?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大明隆庆元年(1567年),是一个明朝人记忆中,景况极度残酷的年头。这年的困难程度,以这时的五品学士,几年后铁腕强人张居正的晚年回忆讲:曾有异于汉唐末世乎?从辽东到甘肃,鞑靼土蛮骑兵动辄十几万人,组团打砸抢烧,从江西到广东,不是民乱就是海匪。还有水旱地震等自然灾害组团闹,中央的钱粮储备,最窘只够用三

  • 解密:属于阉党的马士英为何会推荐阮大铖?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马士英推荐阮大铖,是有几分理由的,也不是随心所欲尽说瞎话:第一,阮大铖是个学习型的干部,通过这些年的自学,已经成为适用的军事人才;第二,过去对他的处理,事实并不清楚,不能老揪着历史问题不放;第三,到底能不能用,面试以后再研究决定。马士英本是朱由崧倚重的人物,既然言之有理,自然要表示接受。朱由崧同意了

  • 解密:同时代的外国人是如何看待慈禧太后?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慈禧死后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这顶超长桂冠,超过了所有的大清皇后,也超过入关后大清所有的皇帝。如何评价这个人物?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的帝制时代中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面对来自内部与外国的种种威胁,她所作之举虽收效甚微,但多数允称合理。她毕竟启动了中国的近代工业,意

  • 为何皇帝很少被砍头而死?死后头颅被做成酒杯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我国古代,皇帝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手里掌握着生杀大权,一言不合就施以杀手的事情简直是司空见惯,前一秒还跟你勾肩搭背,下一秒就可以给你按个欺君枉上的罪名,没株连你九族算你好福气。相比于西方帝王受到教会的制约不同,在我国天子是高于一切的,他说的说的话就是规矩,所谓君无戏言,只

  • 赫舍里氏12岁嫁给康熙成为皇后 22岁却难产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顺治帝去世以后,年仅八岁的康熙即位。按照大清传统,皇帝太过年幼,国家政务需由宗室亲王主政。由于顺治即位初期,多尔衮对皇权构成了极大威胁,顺治在临终前废除旧制,委托四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共同辅政。随着四大臣内部权势的变化,鳌拜的势力日益壮大,专横跋扈,根本不把年幼的康熙和其他三位大臣放在眼

  • 褚蒜子是个弱女子却服侍六任皇帝 四次临朝摄政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褚蒜子,河南阳翟人,东晋第八位皇帝,晋康帝司马岳的皇后。褚蒜子出生于官宦世家,爷爷褚洽官拜武昌太守,父亲褚裒也曾担任卫将军、徐兖二州刺史。褚蒜子从小冰雪聪明,丽质天成,再加上家教优良,所以非常有见识,而且端庄大气。当时司马岳还是琅琊王,听得褚家有此佳女,便前往求亲,褚蒜子便成了司马岳的王妃。不久,晋

  • 梁女莹姿色平庸却靠权势当上皇后 死后惨遭贬黜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梁女莹,东汉西凉安定人,东汉第十任皇帝——汉桓帝刘志的第一任皇后。与大多数皇后不同,梁女莹长的并不漂亮,更不端庄,可以说是毫无出彩之处。按说,这样的女人,根本没有资格当一国之母。可是,她却有一般女人没有的优势——显赫出身。梁女莹是东汉大将军梁商之女,大将军梁冀、顺帝皇后梁妠之妹,可谓豪门之中的豪门。

  • 汉武帝一生最重要的四个女人 汉武帝最爱李夫人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王朝的著名皇帝。他七岁时被册立为太子,十六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汉武帝一生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建立了不朽丰功伟绩,不仅使汉朝在他统治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同时,汉武帝刘彻也是一个荒淫无度的人物。做为一个“能三日不食,不能一日无妇人”的男人,汉

  • 历代帝王的谋权智慧:隋炀帝擅长布局下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真正的权力较量,暗斗也许是个漫长的过程,但亮底牌的机会却往往只有一次,所以容不得丝毫闪失。杨广是个设局的高手,不仅无处不在,不仅将对手尽收局中,而且一律全都是铁定的死局。杨广从他踏上人生之旅的第一天就把目光瞄准了皇位,同时也就开始了他谋取皇位的征程。在他实现目标之前,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只下这一盘棋。隋

  • 李淳风曾向唐太宗谏言赐死武氏 或为宝鸡岐山人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近日,《武媚娘传奇》热播,在第20集中,李淳风向唐太宗谏言唐三代将会毁在武氏的手里,希望陛下赐死朝堂内外的所有武氏。作为预言相当准确的李淳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近日,宝鸡岐山县一村民说,李淳风就是他们村人,到现在村里还保留有李淳风墓和祭拜李淳风的祠堂,已有上千年历史。岐山有个李淳风墓 还是县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