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乾隆朝奇才张裕昆:被朝鲜文人赞为“王羲之”

乾隆朝奇才张裕昆:被朝鲜文人赞为“王羲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402 更新时间:2024/1/21 1:54:04

张裕昆,清乾隆时期沈阳人,本名张又龄,字裕昆,号万泉居士。迄今为止,在现存所有清代官书以及东北地方文献中,都无法找到张裕昆这个名字。如果不是我在韩国首尔大学从事研究期间于奎章阁图书馆收藏的《入沈记》一书中读到他的事迹,怎能相信乾隆年间的沈阳城中竟有这样一位旷世奇才!请看朝鲜文人李成仲在书中写下的这段文字:

网络配图

“余观万泉翁三十岁写真,韶颜英风,蔼然芳华。方其品题图书,分列花石也,必有词朋墨徒、高释道流为之左右,如兰亭之群贤、竹溪之六逸也。又若梧桐月上、芰荷风来,鹤避烟而鱼吞墨也,必有玄谈穷道德之妙,佳句得风雅之余者矣。乃不使东海李成仲置身其间,而见翁于二十七年之后。”

文中将57岁的张裕昆赞美为“兰亭”群贤中的王羲之,“竹林”七贤中的阮籍。试问在中韩(朝)两国五千年的文化交流史中,哪一位中国学者得到过来自东邻文人的如此褒奖?以笔者之寡闻,恐怕无人超过张裕昆!

李成仲本名李晚秀,字成仲,他写下这篇文字的时间是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九月。当年乾隆皇帝出关祭祀祖陵,朝鲜派出以左议政李福源为首的“圣节及沈阳问安”使团,前往沈阳接驾。李成仲是朝鲜使团正使李福源的次子,考取了进士尚未补官,以李福源随员的身份前往沈阳。

张裕昆祖籍山东登州(今属烟台市),其先人在清初被编入汉军八旗。由于父亲早逝,他为了维持家庭生活,弃学从商,在30岁时过上了“品题图书,分列花石”的富裕生活。由于张裕昆一没有取得科举功名,二没有出仕做官,三没有文学著述,四没有巨额财产,所以在清代地方文献中见不到对他的任何记载。

由上述可知,他们两个人的社会地位相差极为悬殊。张裕昆出身普通的旗人家庭,不过是沈阳城中一个衣食无忧的满族商人,而李成仲却是邻国高官显宦之子,前途无限的年轻进士。因此,他们两人能够在沈阳城中万泉河畔(今沈阳市大东区小河沿路)相识,充满了偶然性。

欲识名士真面目

按照乾隆帝的谒陵计划,拟在七月末到达沈阳,并在城中度过他的73岁生日。因此,朝鲜政府派出的“圣节及沈阳问安”使团于六月十三日离开首都汉城,尽管在途中接到清朝礼部乾隆帝谒陵日期推迟至九月的通知,仍然于七月十九渡过鸭绿江,八月一日到达沈阳外城,入住清朝安排的三义庙内。李成仲与同行的从弟李君稷(李福源之侄,本名李田秀,字君稷)便利用充裕的等待时间,拜访沈阳城中名士。然而,从八月初一到二十二日,李氏兄弟连续拜访四位文士,均失望而归。

查桐是他们拜访的第一位名士(据阿桂等修《盛京通志》卷41记载:查桐为浙江海宁人,监生出身,时为辽阳州吏目)。岂知到沈阳后的一周内,尽管他们逢人就问,打听的结果却是:查桐本人在辽阳做官,不是沈阳人,由于官小,不可能来沈阳接驾。

宣聪是他们拜访的第二位名士(据阿桂等修《盛京通志》卷41记载:宣聪,乾隆乙未科进士,候选知县)。李成仲兄弟在数日内接连三访宣聪家,每次都碰壁而回。

张凤鸣是他们拜访的第三位名士(据阿桂等修《盛京通志》卷41记载:张凤鸣为湖北黄冈人)。但是,身为奉天府治中的张凤鸣以“此处多上官,不便见外人”为由,拒绝和李成仲见面。

周锦是他们拜访的第四位名士。因李成仲当天有事,由他的从弟李君稷与单姓生员一起去拜访周锦,岂料归来说:见周锦倒是非常顺利,就是一问三不知,“且令学堂先生代谈,颇失所望”。

张裕昆是他们拜访的第五位名士,时间是八月二十三日上午。李成仲兄弟根据周锦提供的线索找到张家:“门临万泉河,十数间屋子,仅蔽风雨,可知寒士生涯。 ”院中有一老妇人,对来客说主人不在家。李成仲请她取来纸笔,给主人留一个拜帖,以便再次前来。老妇人进入屋内去取纸笔,过了一会儿,屋内走出一位“颁(斑)白颜发,中人身材,颇有林下气”的男子,这是张裕昆留给李成仲的第一印象,似乎并无多少好感。

经商教子有华章

李氏兄弟被张裕昆请入内室,“四壁下放古今书籍,多是书铺所未见者。几硕茶香,净洒可喜”。主客落座寒暄数语后,客人以“不娴汉语”为由,请主人拿出纸、砚笔谈。李成仲书曰:“仆等东海鄙人也,初入大邦,愿一与沈中名士会面……昨者,有人袖示《潘梅轩诗集》,卷中有先生跋文,真好文章,读其文,不能不慕其人,今日特来相访。”这段文字既表明了来意,同时也解释了来拜访张裕昆的原因。

网络配图

张裕昆看后,连连拱手,并且提笔写道:“仆系布衣,并非名士。”客人问:“先生是民家,是旗下?”主人答称是旗下人,又书:“仆是市人,实非命士。”李氏兄弟见张裕昆一再谦称是“布衣”百姓,便接连写下徐乾学、朱彝尊、顾炎武等清初著名学者的名字,以试探张裕昆的学问。张裕昆看出朝鲜客人的用意,回答之后,便主动发问:“贵国有闺秀许素(景)樊,八九岁能咏诗,果然否?”李成仲大吃一惊,忙问:“何以知其人也?”张裕昆答称:“鄙所藏此文集矣。”而就这一答,足以让客人明白主人绝非等闲之辈。试想一下,商人出身的张裕昆不仅知道朝鲜有一个八九岁能咏诗的女诗人,而且还收藏其文集,恐怕当时的进士也达不到他的饱学程度。

接下来,李成仲笔问:“宣聪文章写的到底如何?”张裕昆答:“八股不过应制,诗文稍可。”其弟李君稷见进士出身的宣聪仅得到张裕昆“诗文稍可”的评价,趁机提笔写道:“今来宅下萧然,图书已令顿消鄙吝。先生虽欲谦挹,能辞沈阳名士之称乎!”

张裕昆连忙转移话题,问兄弟两人居何官职?李成仲回答说:自己是进士,兄弟是秀才。张裕昆议论说,朝鲜的科举制度强于清朝:“此中人汩没于八股中,更无可观”。他又拿笔写下:“现今官途甚难,学人出仕,等三十年,犹难作州县官。词林出身虽清高,非家道殷富培植不可。某退居林下,教子务本业,亦足自娱,何必慕名士之虚名,而不能副其实也。”这段文字巧妙地表达了张裕昆不参加科举考试的原因。例如,前面提到的进士宣聪就是如此。所以,张裕昆选择了经商教子,过着隐士的生活。

话说至此,李君稷顺势向张裕昆提出:“先生必有诗文华稿,请一玩。”张裕昆答称多年笔砚荒疏,没有留下存稿,何况即使有也不敢呈览,以免贻笑大方。随后,张裕昆拿出《潘梅轩诗集》,问他们是如何找到这本书的。李君稷说是一个来自海州(今海城)的单姓生员拿给他们的,并且翻到书中《题张裕昆桐阴小照》处,指着题诗中“手把玉版爱谈禅”句问道:“先生果爱此耶?”张裕昆笔答:“禅家顿悟,别有妙解。”表明自己确实很喜欢佛教的禅宗。

李氏兄弟向张裕昆告别时,双方约定:以后张裕昆如果有时间,请到朝鲜使团住地相会;张裕昆若是不在家,则请朝鲜客人到张家后边广发号当铺,或到城里长裕号、长春号店铺找他相叙。李君稷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数十日东寻西找,终未见一人。此子虽未见大可意,亦自肮脏朊略少城市态,谈说亦频频可喜,即其室中图书,足令人开眼。是日与仲兄相顾怡然。

在以后的频繁交往中李君稷才知道,说张裕昆的学识“令人开眼”,只说对了一半而已。

谁谓沈中无人士

八月二十六日,李君稷打算去拜访张裕昆却因雨受阻,正当他闷坐房中心情烦躁之时,忽然听说张裕昆前来看望,将其迎入屋内,略作寒暄后,仍用笔谈。李君稷问:“方今天下,谁为第一文章?”张裕昆答:“愚困守家庭,实不知谁为第一,不敢妄答。”李君稷又问:“天朝以朱彝尊为文宗,果然否,毛西河淹博不减古之学者,而所论多与宋儒相反,今之君子以为何如耶?”

网络配图

张裕昆的看法是:朱彝尊著作虽然很多,而文笔不如魏禧、侯朝宗、施润章、王士祯和汪琬诸人,毛西河知识渊博,而生平喜好攻击宋朝儒学大师朱熹,因此影响了个人的声誉。他又补充道:“魏、侯两人文集现在犯禁,故不传。”魏禧和侯朝宗两人参加过抗清斗争,思想上不承认清朝的统治,并在其作品中有所表现。乾隆帝借编纂《四库全书》之机,大兴文字狱,在全国范围内收缴销毁有反清思想的书籍,所以张裕昆说“两人文集现在犯禁”,这也是宣聪等文人不愿会见李氏兄弟的原因。

当日,李君稷在日记中再次写下感受:

此日所与讨论者,不过膜外说话,不足尽其所有,而即其数转语也,觉透露面目,显有暮年穷庐俯仰感慨之意。古今书籍亦可知涉猎颇广,谁谓沈中无人士也。

八月二十七日,李氏兄弟第二次回访张家,看到了张裕昆收藏的书法珍品:“淳化帖右军父子卷,玄秘塔、董其昌临黄庭经、松雪帖。皆非常品,玄秘、黄庭尤佳。”其中的“淳化帖”,又称《淳化阁帖》,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书法作品汇刻本,张裕昆收藏的“右军父子卷”,即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作品,因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故名。“玄秘塔”即《玄秘塔碑》,是唐朝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作品。“董其昌临黄庭经、松雪帖”,是明代书法家董其昌临摹的书法精品。李成仲对张裕昆收藏的这些书法绝品艳羡不已,鉴赏后评论道:

“玄秘塔”最难佳品,而此帖不失颜公面目;董太史(即董其昌)笔来东者亦不少,而赝本甚多,此帖独得晋人笔髓,尽难得矣。

九月初三日,李氏兄弟再次拜访张裕昆。由于彼此已经十分熟悉,所以朝鲜客人把话题由书法诗赋转向清朝的具体情况。例如,关于清朝的皇族姓氏,张裕昆答称:“本朝本觉罗氏,翻华姓为赵。”再如,关于旗地和民地的区别,张裕昆说:“旗地系自己买的,官兵有赏的,兵死则另给新兵;民地许旗下买,旗地不准民人买。”又如,关于汉军的来源,张裕昆的解释是:“国初,民人投顺,拨在旗下,故名汉军。”他的这些说法,不仅大致符合事实,而且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乾隆中期,清朝统一天山南北地区,设立伊犁将军统辖,号称“开疆展土二万余里”,并且陆续设立镇西府、迪化直隶州(今乌鲁木齐市)、阜康、昌吉、绥来、宜禾、奇台等府州县。李君稷表示不相信:“开疆若至二万之远,则西域诸国当尽入内服,恐是传闻之过也。”张裕昆肯定地回答:“此系实事,并非传闻。建立安西府,新设州县甚多,有《王会图》可考。”既对朝鲜客人宣传了清朝的强大,又展现了他丰富的地理知识。

双方谈兴正浓,到了吃饭时间,张裕昆“设小酌以待”李氏兄弟。张裕昆多喝了几杯,变得更加健谈。李君稷见张裕昆情绪兴奋,趁势提出:“弊邦僻陋,文籍鲜少,贵案上《经义考》及《楞严经》若蒙见惠,当以土宜数种为回礼。相契颇厚,冒羞奉凂,可许之否?”张裕昆当即痛快答应下来。

李君稷得到两部书还不满足,又向张裕昆请教书中的问题来。他提笔发问:“‘首楞’是何义?”张裕昆答:“佛三十二相,不见首相,不过最上义。”李君稷又书问:“乞食是何道理?”张裕昆十分幽默地写道:“佛书檀施系一义,无所不施也。二先生要此数部书,仆独不施乎?”说到这里,三个人大笑起来,愉快地结束了这次会面。

论文谈艺真风雅

九月初八日,李氏兄弟与朝鲜使团官员柳景明同去张裕昆家作客。因为柳景明是朝鲜使团中的书法家,张裕昆通过李氏兄弟得其书法作品,所以邀请他前来做客。朝鲜客人发现主人做了精心准备:“东、西壁挂着数幅名人字画,南壁揭今皇帝(即乾隆)御笔。几砚炉碗,列觉净洒。”在主人的书案上头,还摆着一座古色香炉,上有明朝宣德年间的款识。

网络配图

柳景明已经从李氏兄弟处得知:张裕昆家中藏有不少书法珍品,“请见米元章、沈石田、赵松雪、仇十洲书”,然而,这一次张裕昆却回答说:“唯有沈画,赵则最多赝本矣。”随即拿出沈石田(本名沈周,号石田,明朝著名画家)的两轴画来,一轴是《淡墨山水图》,另一轴是《锦苋图》,供朝鲜客人欣赏把玩。对于那幅《淡墨山水图》,李氏兄弟和柳景明一致认为是沈石田的真迹,而且是他绘画中的佳品。对《锦苋图》尽管意见不一,也认为即使不是沈石田的原作,也出自名家临摹,绝非“俗笔锦苋”。

品评完沈石田的两轴画后,张裕昆又拿出一轴傅雯的《渔翁图》,这是一幅罕见的指头画作,“笔势苍然,极有古意”。三位朝鲜客人见到这幅珍品,真是惊喜交集,全部目光都凝视在画面上:

一渔翁被破布衣、穿麻鞋,右手持贯鱼,左手荷钓竿,须眉欲动,依然有山泽气味。上书“闾山傅雯写意”。

李氏兄弟和柳景明边观赏边赞叹“真是名画”,急欲知道画家傅雯的出身来历。于是他们从张裕昆的笔下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傅雯是当时有名的大画家,乾隆帝非常喜欢他的画风。有一天,乾隆帝召傅雯进宫,交给他一轴皇帝本人的画稿,“使之渲染”。谁知这幅画到了傅雯手里,便如石沉大海,没有任何音讯。乾隆帝再次召见傅雯,询问为什么迟迟未将画稿交还,岂料傅雯竟然回答:皇上的画稿中有一笔不符合标准,因此根本无法为其渲染。乾隆帝气得真是七窍生烟,命令卫士立即将此人打出去,今后不许他再给别人作画。傅雯因为得罪了皇上,从此再也没有人敢请他绘画,不幸饿死了。

张裕昆最后展示给客人的是一幅横轴:

中有一人,年可三十许,眉宇清秀,荫碧梧,手持一卷书而坐。前有太湖石一坐,杂花数朵,又其前朱栏俯池,荷花盛开,小鱼绕行。荷间一童方洗砚池水,坐后一童吹火煮茗,有鹤拳一足,回顾刷毛,其人颜貌依稀可认。

三位客人欣赏这幅画的时候,越看越觉得画中主人的颜容体貌似曾相识,却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此人。他们把这个疑问提出来后,引得主人大笑起来:“此仆之三十岁行乐图也。”客人也随之笑了起来,原来画中主人就是张裕昆本人。张裕昆请求李氏兄弟:“数轴画中,二公就一佳本题诗文,俾燕石增价,如何?”李成仲当场表示,他特别愿意为张裕昆的“行乐图”题写诗文,用以叙述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这就是本文最前面的引用的那段文字,使两百多年后的沈阳人得知当年“万泉居士”的流风溢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纂位者朱棣夺宫大肆屠杀 灭大儒方孝孺十族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高炽篡位,灭十族的是谁,朱棣灭十族

    所谓气节这样东西,平日被很多人挂在嘴边,也经常被当作大棒来打别人,但真正的气节总是在危急关头表现出来的。而在这种时候,坚持气节的下场往往不会是鲜花和掌声。网络配图只有那些真正的英雄,才能在面对屠刀时体现出自己的气节。这种气节才是真正的勇气。朱允炆呆坐在宫中,他并非对这一天的到来毫无预料,但当它终于来

  • 曹操曾任济南国相三年多 整饬十县奸宄逃窜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魏延被马岱杀死之前,在和谁对骂,张辽阵斩蹋顿

    魏武帝曹操(公元155年7月18日~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网络配图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由于在镇压黄巾起义之中“有功”,曹操由骑都尉升任济南国国相。济南国是属于青州的一个王国,依据汉律,王只能臣民不能治

  • 秦始皇真的下令,秦朝灭亡之际岭南军团不能回援?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秦始皇攻打岭南,秦始皇统一岭南,秦始皇为什么征岭南

    秦始皇下令岭南军团不回援是真的吗?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秦与百越的战争,始于公元前219年,正值秦灭楚之后、统一六国之前。百越是古人对生活在今中国东南沿海的诸部落、方国的统称,相对于中原文化,百越的文化十分落后,秦攻百越之战,是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降维打击”,本来是应该十分顺

  • 唐朝外戚大臣武承嗣简介:曾遭到狄仁杰反对立为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裹儿,唐朝武承嗣,唐太宗立李治为太子原因

    武承嗣(649年—698年9月19日),字奉先,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唐朝外戚大臣,武则天侄子。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起家尚书奉御,迁秘书监,袭封周国公。光宅元年(684),授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垂拱元年(685),加同平章事,成为宰相,月余罢免。载初元

  • 赵武灵王成就了赵国,为何说也差点毁了赵国?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原文,赵武灵王能灭秦国吗,赵武灵王时期赵国地图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赵武灵王成就了赵国,为何说也差点毁了赵国?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周显王四十三年(前326),征战一生的赵肃侯去世,而仅有十五岁的赵武灵王需要面对的是居心叵测的六国和如何维持赵国在北方的霸主地位,甚至如何将赵国的霸业推至中原。“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

  • 汉景帝之子刘非简介:西汉少数得以善终的诸侯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汉武大帝伊稚斜单于,汉文帝和汉景帝是什么关系,汉武帝是东汉还是西汉的皇帝

    刘非(前168年―前128年),即江都易王。汉景帝之子,汉武帝第五个哥哥,母程姬。前155年立为汝南王。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前154年,吴楚七国叛乱,他年十五岁,有勇力。上书自请击吴,被任为将军,吴破,徙为江都王,治故吴王所属之地。汉武帝元光年间,匈奴入边,又上书

  • 木氏第一代土司木得简介:明朝皇帝朱元璋给其赐姓“木”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朝皇族字辈,最后的土司,明朝方孝孺

    木得(1304年—1390年11月11日),字自然,号恒忠,又名阿甲阿得,纳西族,第一任丽江世袭土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纳西族首领,麦良的后人。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阿甲阿得是土司阿烈阿甲的长子。元朝末年,阿烈阿甲病死,阿甲阿得继承了通安州知州之职,后升丽江宣抚司

  • 朱元璋临死前为什么连喊三声朱棣来否 朱棣当初为何没有进京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不死朱棣敢反吗,朱棣死的时候,朱棣有多怕朱元璋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朱元璋临死前,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我就不明白了,过去的皇帝为什么活着的时候不传位?非要自己不行了才传!自己健在的时候。先把大局稳定。传位与心中理想的人。自己再加以辅助。这样不更稳妥一点吗?过去的皇帝真不知道怎么想的。胜者王败者寇 现在说朱棣是永乐大帝,如果他当

  • 朱棣明明比朱允炆还要出色 朱元璋为什么不传位给朱棣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朱棣和朱元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3月,朱元璋又经历了一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他的第三个儿子晋王朱棡走在了老父亲前头,年仅40岁。这时候朱元璋还在世的儿子里就属燕王朱棣年纪最长,但朱元璋并没将皇位交给朱棣,他仍然把朱棣作为一枚镇

  • 韩信的军事才能举世无双,手段却玩不过刘邦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邦为什么敢封韩信大将军,刘邦和项羽是什么关系啊,刘邦为什么要杀韩信

    韩信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军事才能最顶尖的几个人之一,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军事才能举世无双,大汉江山可以说有一半都是他打下来的。然而,这样一位绝世人才,却因为功高震主,被刘邦吕后忌惮,最终逃不过死于妇人之手的命运,不禁令人惋惜。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在韩信光辉的一生中,曾经有过很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