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孙权君臣友谊的小船为何说翻就翻

三国孙权君臣友谊的小船为何说翻就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115 更新时间:2023/12/16 11:38:51

臣子得君主信任,这叫知遇之恩;君臣关系好,这叫君臣契合,用现在的一种新说法,那就是君臣之间这条友谊的小船,就会一直向前,永不翻船。一个国家要想有一个好的发展,显示出它强大的力量,那他的君臣之间的关系必然是融洽的,臣子必然是得到信任的。三国是个乱世,对人才的需求就更加迫切,因而君主也就能够放手让臣子施展自己的才华。因而这种君臣友谊的小船,总体上还算比较平稳,多数不会翻船。可以成为典型的当属刘备,他对待关羽、张飞和兄弟一样;把自己和诸葛亮的关系说成是鱼水关系,得到诸葛亮是“如鱼得水”,因此,蜀汉国君臣那条友谊的小船始终不翻。不仅如此,这种关系还延续到了下一代,刘禅时期君臣这条友谊的小船还是那么平稳,始终没有翻船。曹操虽然比不上刘备,但他也有一大批信任有加的臣子,也有哭郭嘉,重张辽的美谈。也就是说,魏国君臣之间友谊的小船虽有摇晃,总体上也不翻船。可是孙权却是三国的一个另类,在孙权君臣这条友谊的小船上,总是说翻就翻。

网络配图

孙策死的时候,将弟弟孙权托付给两个人——张昭和周瑜,还说了“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话。孙策去世,张昭“下令各属地官吏、内外将官,让他们各自奉行职守”,同时告诫孙权不要只顾得哀戚悲伤,而是要赶紧出来视事。当时的东吴政权,虽然说是一个“独立”的小朝廷,但孙策一死,分崩离析的局面随时都会出现。外部除了“天下鼎沸”这个大的局面,内部更是“群盗满山”,东吴政权这条航船随时都可能倾覆。更重要的一点,孙策还没有称王,一些手里有兵又有地盘的太守、将军之类的人,随时都有可能自立。这个时候,不要说张昭的忠心究竟如何,就是张昭的能力稍有不及,孙权这个政权都不知道该怎样延续下去,毕竟这时候的孙权还没有表现出他父兄那般的才能。否则,孙策也不会说“如果这个弟弟不行,你就自己干吧!”这句话耳熟吧?没错,刘备对诸葛亮也说过,搞不好还是跟孙策学的。就是这样的一个顾命大臣,和孙权这条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孙权初次设置丞相,东吴众大臣都认为非张昭莫属,结果孙权两次任命都不是张昭。那理由更是一个笑话,说是丞相事情多,不是用来优待人的!仿佛张昭根本就干不了丞相,让他干属于优待似的。最严重的时候,孙权更是按着刀和张昭说话,威胁说害怕失手杀了他。结果人家张昭说,我知道我的话你听不进去,但我要竭尽自己的“愚忠”!因为这是太后和桓王(孙策)顾命遗言时时在我耳边响起的缘故。还说,太后和桓王是把你托付给我,不是把我托付给你。

孙权和张昭这条友谊的小船为什么说翻就翻?关键两点,一是张昭不让孙权干那些和猛兽搏斗、彻夜饮酒等轻狂之事;二是赤壁之战前张昭主张“权迎曹操”。这后一条需要说两句,你孙权既然是征求意见,人家就应该说出自己的意见,主张投降不一定就是为了他张昭自己;你孙权以为投降不好,可你自己为什么在此后形势更好时还要投降曹操?关键不是张昭这个主意好还是不好,而是孙权心中有另一个算盘。对此本博有专门论述,不再重复。类似的情况,官渡之战前,曹操手下有些人,写信给袁绍“通款”,这要比主张投降严重得多吧?可是胜利后,曹操一把火把这些信烧了。都说曹操是一个“奸雄”,可这件事孙权还真比不上曹操这个“奸雄”。

网络配图

周瑜也是孙权的顾命大臣之一。周瑜是最早以臣子对待君主的礼节来对待孙权的,周瑜死后,孙权穿上丧服为周瑜举哀。看起来这条友谊的小船是一生都没有翻船了,问题在于两件事,一是赤壁之战前,孙权为什么不赶紧把周瑜调回来,非要等着鲁肃提醒?二是赤壁之战后,孙权决定让周瑜和刘备一起进攻蜀地,为什么周瑜死后这个计划就不再实施了呢?只因为周瑜死的早,这些疑问也就无从解答。假如周瑜能够活得长一些,联系到前面的张昭和后面的陆逊,孙权周瑜两人这条友谊的小船,会不会也是说翻就翻呢?

鲁肃是周瑜介绍、推荐给孙权,后来接替周瑜领兵。鲁肃初见孙权,提出了“不与曹操直接对抗、鼎足江东,静观天下之变、消灭黄祖,进攻刘表,将长江完全据为己有,然后再称帝图谋天下”,这可以称得上是东吴版的“隆中对”,比诸葛亮的还要早。功绩是促使孙权下决心抗曹,并让他召回周瑜授予军事指挥权;最早预见了刘表死后荆州可依靠的力量只有刘备,并和诸葛亮共同促成了孙、刘联盟,协助周瑜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鲁肃在周瑜去世后七年病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孙权倒也给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这儿要说的是孙权在鲁肃死后对鲁肃的评价上。孙权说鲁肃两个短处,一是他曾经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二是说鲁肃没有办法对付关羽,嘴上还说大话。将荆州借给刘备,周瑜是反对的,孙权不用周瑜的意见而接受鲁肃的建议,这证明他自己也是这么想的。曹操听说后,正在写字的笔落在了地上,证明这是曹操最不愿看到的结果。接任鲁肃的吕蒙偷袭江陵,关羽从樊城退兵后被杀,这导致了刘备发起了夷陵之战。这次战役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从此两家即便是结盟,也不能对曹魏造成任何致命威胁。从这个角度看问题,鲁肃和好关羽,也说不上是对还是不对。

是非问题可以不论,关键是,这两个短处是在鲁肃死后说出的。在一个最重要的大臣去世后,再去议论这个人的过错缺短,不是一个大度之人所为。曹操说郭嘉,如果他还在,可能就不会有赤壁之败;诸葛亮说法正,如果他还在,就可以劝阻刘备不东征。帝王在一意孤行之时,哪一个臣子能够阻止得了?曹操说郭嘉好,有一点自己揽责后责备其他谋士的意思;诸葛亮说法正好,有点儿变相揽责的意思,但这两人都用的是说别人好话的方式。人已经去了,可以盖棺论定了,一些不足和缺失,还是不说的好。鲁肃死的时候四十六岁,假如鲁肃再活十年,这些“短处”难道不会成为小辫子被揪出来吗?所以说,鲁肃和孙权友谊的小船不翻,是在于鲁肃掌兵时间短,假如时间长,让孙权感到鲁肃权力太重,两人友谊的小船也同样会是说翻就翻。

网络配图

吕蒙在东吴最大的功绩是为孙权策划了夺回江陵,接替鲁肃领兵仅三年去世。临死前,孙权亲自关心他的治疗和进展情况,死后为他穿丧服,一个臣子的荣耀都享受到了。这条友谊的小船没有翻,也应该没有什么可说的。只对史家行文留下一个疑问,为什么挑鲁肃的那些个短处要放在《吕蒙传》后?还说他的言谈、才华不如周瑜又是什么意思?

陆逊在《三国志·吴书十三》当中自己占有一卷,这在《三国志》当中除帝王外,只有诸葛亮有这个待遇,可见这个人在三国当中是多么的重要。陆逊最重要的功绩是取得了吴蜀夷陵之战的完全胜利,从此蜀国再也没有能力向东用兵。陆逊从魏黄初元年(公元220)代替吕蒙领兵,到吴赤乌八年(公元245)去世,任东吴要职达二十五年。先后任荆州牧、上大将军、右都护,后官至丞相。官位的一步步提升,时间又是这样的长,看起来这条友谊的小船该是够稳固的吧?且慢!赤乌七年(公元244),孙权所立的太子孙和与鲁王争夺继承权达到了公开化的程度,朝中大臣也明显的分为两派,纷纷安排自己的子弟前去依附。陆逊觉得高官子弟应该凭才能得到升迁,为此还得罪了另一个权臣,因而被人诬告。实际上,孙权这时候已经有了废太子之念,而拥护太子的一派官员就让陆逊出来规劝孙权。陆逊写信给孙权,说明了嫡庶之间是有分别的,反对废太子另立。陆逊还要求回到都城当面向孙权陈说,孙权根本就不予理睬。不仅如此,孙权还把陆逊的几个外甥定罪流放,将给陆逊写信的人关进监狱,同时还派人前去责备陆逊。就这样,孙权君臣最长久的这条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孙权真的是因为陆逊参与太子之争吗?恐怕未必。立嫡立长,这是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陆逊坚持不废太子并没有错,何况他还坚持不要官员的子弟选边站。关键是,陆逊长期掌兵,他死后,他儿子陆抗带领着属于自己的五千“陆家军”为父亲送葬,到了京城就被控制了起来。等到派去的宦官把他人诬告的二十条罪状说出来,陆抗一一做了解答,孙权这才饶过了他。后来孙权说他听信了谗言,对陆逊的“君臣大义不厚”,可是这条君臣友谊的小船已经翻了,难道不是削弱臣子权力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吗?陆逊“愤怒痛恨”而死后,最终太子也换了,皇后也变了,也就是说,在孙权父子、夫妻之间那条友谊的小船也是说翻就翻了。

网络配图

孙权君臣友谊的小船为什么说翻就翻?

封建社会,君臣关系就是一种失衡状态,君重臣轻,这是一种历史形态,谁也改变不了。有的臣子即便是拥立新君有功,但君主一旦即位,他的分量也是难以和君主相比,比如春秋时期吴国的那个夫差伍子胥。不管是大船小船,要想一直向前航行,就必须保持相对的平衡,否则就要翻船。既然君臣之间轻重不在一个等量级上,又怎样保持这种平衡使这条友谊的小船不翻沉呢?这就需要君主给臣子那一侧放一块压仓石,这块压仓石就叫做“信任”。你撤掉了这块压仓石,臣子还能不落水吗?臣子落水,这条友谊的小船还能不翻沉吗?当然也有臣子使这条友谊的小船翻沉的时候。臣子取得这块压仓石的途径是显示才能和忠贞,当他跳船了,或者是看见有他船从旁边经过跳帮了,这条友谊的小船也是会说翻就翻的。但孙权的臣子显然不属于这种情况。

关键在于他没有一统天下的胸怀,容他人的度量。在张昭问题上他和哥哥孙策有一个比较。张昭是江北彭城人,这让一些北方籍的士大夫在上书时,会专门把一些功绩归于张昭。张昭想藏匿不报,怕有私情之嫌;呈报上去又觉得不合适,可说是左右为难。孙策听说后笑着说,从前管仲做齐国相,人们开口仲父,闭口仲父,齐桓公却为争霸天下的人尊崇。现在你很贤能,我重用你,这个功名难道不属于我吗?由此看来,孙权不要说没有齐桓公的胸怀度量,就是和他哥哥也没法相比。这就是孙权君臣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原因所在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曹操时期三国第一勇将非曹仁莫属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曹操手下有个“五子良将”,这让人会联想到戏曲、演义当中的“五虎上将”,由于这些人的确是战功赫赫,再加上话本小说给予他们的戏份要重一些,所以会让人们误认为,这“五子良将”就是曹操手下最勇猛、最能打仗的将领。这些人能够在战将如云的曹操手下成为大将名将,在战争频繁的三国自然不缺乏武力和勇气,否则像华雄和颜

  • 历史上唯一一位真正吃过牢饭的皇帝竟是他!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诠释的这个道理,既适用于普通百姓,也验证于尊贵帝王。汉宣帝刘询,就是出生后遭遇家破人亡,幼年时经历牢狱之灾,少年时饱受民间疾苦,即位后低调务实,并把西汉王朝推向中兴态势的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刘询(网络配图)

  • 三国逃灭门大祸 马超后代扎根亚美尼亚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提起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人们都不会忘记那位面如冠玉、目如朗星、名列蜀国“五虎上将”之一的马超。公元211年,马超起兵十万反对曹操,将曹操打得“割须弃袍”,狼狈逃跑。后来,马超被曹操以离间计打败后,辗转投奔刘备,但他的整个家族都被诛杀。没想到在近1800年后,记者在亚美尼亚工作期间却遇到了当地一群自称

  • 揭秘历史上唯一被强行逼上龙椅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皇位的诱惑力不知道让多少人头破血流、魂断九泉,演绎了多少了惊心动魄、腥风血雨的政变。可见,他们为了做皇帝,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然而,历史上却有一位本是皇位继选者,但又是一位自愿让位,不想做皇帝的人,如此反常之人到底是谁呢?他就是后赵明帝石勒的次子石弘。网络配图石弘,公元314年出

  • 把杀人当做“行为艺术”来修炼的昏庸帝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厉王苻生,就不能不说他的残忍。这个把杀人当做“行为艺术”来修炼的昏庸帝王,仅用丧心病狂、令人发指几个字来形容,或许还远远不够。他如野兽般演绎的那一幕幕近乎疯狂变态的血腥影像,无时不刻不在挑战着人们承受力的极限,也最大限度的冲击着人们脆弱的神经。网络配图不用亲见,仅凭正史留下的简约记载,读来都会让

  • 诸葛亮为何娶丑女黄月英为妻?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的英名人尽皆知,可关于其妻的介绍就少之又少,他的妻子叫黄月英是当时有名的丑女,那么,一世聪明的孔明为何要娶丑女黄月英为妻呢?虽然黄月英相貌丑陋,但是知识广博、非常有才华。她的父亲黄承彦向诸葛亮提出要将女儿嫁给他时就曾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配。”诸葛亮并非以貌取人的庸常之辈,

  • 诸葛亮一生中犯下最致命的八大错误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祖籍琅琊诸县(今诸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尽管如此,每个人对于诸葛亮的评价都不一样,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物,但是再高明的人都

  • 刘备成功除了诸葛亮还该感谢谁?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刘备自打三顾茅庐请动诸葛孔明出山后,势力逐日扩大。这其中诸葛亮自然功不可没,但除了诸葛亮的原因外,还有别的原因了吗?三国三个霸主,每一个霸主都有他们的成功故事和成功经历。网络配图曹操靠的是自己,孙权靠的是父兄。刘备靠的是谁呢?是诸葛亮吗?没错,是诸葛亮。但是除了诸葛亮之外还有一个人也有很大关系。我们

  • “草原雄鹰”蒙哥攻宋之战为何以失败结尾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大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的长兄蒙哥汗,在蒙古草原上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大英雄。早在元世祖之前,他是继窝阔台之后蒙古部族的领袖,据《元史》记载,蒙哥汗骁勇善战,一生致力于元朝入主中原的大业,因而穷后半生之力攻宋,为后来忽必烈坐拥江山奠定了坚不可摧的基础。图片来源于网络宝佑六年,刚刚继任汗位的蒙哥急于建功立业,

  • 解读东魏孝静帝:最屈辱的傀儡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在皇帝——权力——大臣的政治格局中,权力就像是一台天平的指针。指针偏左,可能会出现独裁皇帝;指针偏右,多半要产生傀儡皇帝。因为有命无运、有名无实、有位无权,所以,傀儡皇帝大都被权臣搞得很郁闷,很狼狈。在历代傀儡皇帝中,被人挟持者有之,被人废黜者有之,被人幽禁者有之,被人砍头者有之;但是,被人当众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