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唐太宗为什么是好皇帝但他的储君却不行?

揭秘:唐太宗为什么是好皇帝但他的储君却不行?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166 更新时间:2023/12/18 18:13:23

唐太宗是我们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明帝王。但是在选接班人问题上,他选择性情懦弱的晋王李治做接班人,结果酿成武后专权,改唐为周的悲剧。李唐王朝皇权旁落十几年,差一点断送了李唐王朝的前程。唐太宗是一个建储较早的帝王。早在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九月,他就立皇子中山王承乾为太子,当时的唐太宗年仅27岁,太子承乾也只有8岁。承乾的母亲是长孙皇后,和唐太宗非常恩爱。不知什么原因,唐太宗特别宠爱魏王泰。唐太宗宠爱魏王泰到了什么程度,仅举一例就可以说明,他听说三品以上的官员不尊重魏王泰,就把三品以上的官员召集起来,严加训斥。

网络配图

他对魏征等人说:“你们看不起他,我要是纵恿他,你们就会受到折辱。”在唐太宗的宠信之下,魏王泰有夺嫡之心是在所难免的。“魏王泰多艺能,有宠于上,见太子有足疾,潜有夺嫡之志,折节下士以求声誉。”在魏王泰的精心经营下,太子承乾的处境是可想而知的,一方面,太子承乾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任何靠山,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他的母亲长孙皇后就已病死了,太子随即失去了母亲的呵护;另一方面,太子“失德”的报告源源不断地传递到唐太宗跟前来。而魏王泰却深得唐太宗的喜爱。唐太宗知道“废长立幼”是大忌,开始比较冷静,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八月,他“以魏征为太子太师”,试图挽救太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春天,朝野上下把太子承乾与魏王泰做比较,认为太子有足疾,魏王泰聪颖,唐太宗告戒群臣说:“太子虽有病足,不废步履,且《礼》,嫡子死,立嫡孙。太子男已五岁。”他的意思已经很明确,太子就是不行,可以立太子的儿子!到了同年夏天,唐太宗突然改变了主意,“废太子承乾为庶人,幽于右领军府。”

承乾被废以后,唐太宗马上就当面口头允诺立魏王泰为太子。可见,唐太宗废太子之心早已有之,不过,没有急于公开罢了。

唐太宗既然口头立魏王泰为太子,为什么后来又改立李治为太子呢?魏王泰没有能够如愿当上太子,与太子承乾被废后发生的有两件事有很大关系。第一件事,唐太宗当面口头答应立魏王泰为太子的当天,魏王泰从唐太宗处出来,恰好碰到了去看望唐太宗的晋王李治。父亲已经口头许诺立自己为太子,魏王泰就神气起来,他教训李治说:“你和元昌关系不一般,元昌现在败没了,难道你一点也不忧愁吗?”李治当时就被吓哭了。元昌是唐高祖第七子,和太子承乾图谋不轨,被朝廷发现,受到了惩处。

网络配图

魏王泰意思是说李治和元昌同党,封建时代,同党是要受株连,一同治罪的,李治听了,当然很害怕。等到李治去见唐太宗,唐太宗见李治愁眉苦脸,满脸泪痕的样子,问为什么,李治如实把魏王泰对自己说的话说了,唐太宗听了很失望,开始后悔答应立魏王泰为太子了。第二件事,唐太宗当面责骂废太子承乾的时候,承乾辩解说:“儿臣已经是太子了,还有什么要谋求的,我被魏王泰算计,本来是要找一个保全自己的办法,没有想到,别有用心的人教我干了坏事。现在,魏王泰如果当了太子,正好遂了他的心愿,在他的计划之中。”

承乾的话,引起了唐太宗的警觉。太子承乾被废以后,立谁为太子,大臣们意见就很不一致,岑文本刘洎劝唐太宗立魏王泰,长孙无忌坚决要求立晋王李治,这个时候发生的两件事,恰恰使魏王泰的凶险的本性暴露无遗,魏王泰和承乾关系紧张,和晋王李治关系也不协调,魏王泰和李治相比较,李治当然占了优势和先机。

承乾的话,引起了唐太宗的警觉。太子承乾被废以后,立谁为太子,大臣们意见就很不一致,岑文本、刘洎劝唐太宗立魏王泰,长孙无忌坚决要求立晋王李治,这个时候发生的两件事,恰恰使魏王泰的凶险的本性暴露无遗,魏王泰和承乾关系紧张,和晋王李治关系也不协调,魏王泰和李治相比较,李治当然占了优势和先机。所以,当长孙无忌再一次建议立李治为太子的时候,唐太宗立即就同意了。李治被立为太子以后,唐太宗知道李治懦弱,难当大任,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冬天,唐太宗又要立吴王恪为太子,说:“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如何?”长孙无忌坚决不同意,唐太宗说:“吴王恪不是你的外甥你就不同意立他吗?”长孙无忌说:“太子李治仁厚,是守成的最好的人选,再说,太子不能经常更换。”唐太宗才放弃了另立太子的念头。

网络配图

宣布立晋王李治为太子的时候,唐太宗向群臣们交代了不立魏王泰而立晋王李治的原因:他说:“承乾悖逆,泰亦凶险,皆不可立。”又说,“如果立魏王泰,说明太子的位置通过经营能够得到;从今以后,太子失德和藩王窥视太子位置的,一概弃而不用。立魏王泰,承乾和李治都不能保全,立李治,承乾和魏王泰都能够保全。”从唐太宗这段话看,唐太宗立李治为太子的原因已经很清楚了,他是出于不得已,他自己为了当上皇帝,兄弟之间兵戎相向,结果闹得兄弟被杀,父子关系不和,他不希望自己身上发生过的悲剧在儿子身上重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揭秘:赵匡胤为何要在赵普脸上乱涂乱画?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宋太祖与赵普,赵匡胤与赵普的关系,赵匡胤为什么不传位给赵德芳

    在众将之外,朝臣当中最有权势的就是赵普。这位太祖故人,和太祖关系极好,连赵匡胤之母杜太后也对其极为尊敬。曾经有一次杜太后和赵匡胤谈起国事,杜太后非常担心,此时担任宰相的赵普入见,杜太后说:“赵书记,你要好好帮助陛下啊,有你的帮助,我才放心。”网络配图 赵普在当年曾经担任后周时期宋州节度使赵匡胤的掌书

  • 明朝宫廷移宫案:明朝统治末期的一桩奇案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移宫案为什么是疑案,明朝诅咒案,明朝三大奇案是什么

    移宫案背景复杂。移宫案这一案件在《明史》等相关史料都有相关记载,它是明朝宫廷内部权力斗争的产物,与万历朝的梃击案、泰昌朝的红丸案并称为三大悬案。移宫案发生在乾清宫,乾清宫乃内廷正殿,是皇帝寝宫,此地点是皇室立储,皇位更迭的关键地点。图片来源于网络移宫案背景与明熹宗朱由校,西李等人有关。西李是明光宗朱

  • 汉武帝刘彻为何要杀掉自己的红颜知己皇后卫子夫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汉武帝瞧不起卫子夫,汉武帝刘彻最爱的人是,汉武帝阿娇皇后

    刘彻到底喜欢卫子夫什么,史书没给答案。但在一般人眼里,她肯定是不适合给皇帝享用的女人。卫子夫的出身非常卑微。那时的娱乐界不像今天的文艺圈有那么崇高的地位。今天能吼两嗓子的,一不留神,就喊出一个受人尊敬的艺术家;再不济,也能叫出一个被人追捧的大明星。那时的歌手,就是成了“超女”,也还是没有社会地位,比

  • 西汉大臣黄霸:黄霸做宰相为什么没什么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宰相的权力有多大,陈廷敬是宰相吗,汉朝宰相田

    黄霸,字次公,著名的西汉大臣,官至汉宣帝时期的丞相之位,经历过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皇帝,出生于公元前130年,逝于公元前51年, 黄霸为世人所铭记,是由于他为官清廉,治民有方,政绩突出,与龚遂并列为”循吏“的代表。图片来源于网络黄霸简介,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出生于今河南太康,少有才名

  • 南宋风流天子宋理宗当政时用过哪些年号?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宁宗年号,宋理宗年号,宋神宗为什么两个年号

    赵昀出生于1205年,卒于1264年,是南宋的第五任皇帝。他本名不叫赵昀,而是赵与莒,并且他原本不是皇子,只是宋宁宗的一个远房亲戚,他是赵匡胤的九世孙,但是宋代的皇帝都不是他这一脉来继承,因此其血脉早已跟皇家血脉有所疏远。而他的父亲赵希瓐生下来的时候,根本没有任何的爵位,只不过是一名小官,其生活跟平

  • 解析周静帝宇文阐和隋文帝杨坚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杨坚的妃子,隋文帝杨坚有几个孩子,隋文帝的皇后独孤皇后

    宇文阐出生于南北朝时期北周的帝王之家,出生时他的父亲还是太子,居住于东宫,后来父亲继位,史称宣帝,因为宇文阐是长子,在其七岁的时候被封为鲁王,之后又封为皇太子。图片来源于网络在579年,年仅七岁的宇文阐登基做皇帝,并在四个月之后册封皇后司马令姬,先帝也在第二年因重病驾崩,年仅二十二岁。他的外公杨坚作

  • 北周武帝宇文邕虔心向佛为何下令灭佛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大灭佛,宇文赟为什么禅位,北周武帝灭佛运动

    在当代年轻一代看来,北周武帝宇文邕这个皇帝其实并不是怎么出名的,毕竟他既没有像秦始皇一样统一天下,又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政治贡献夺人眼球。人们都知北周后的隋朝统一了国家,宇文邕比起隋文帝来说要逊色很多。图片来源于网络但实际上没有北周武帝宇文邕,那么隋文帝杨坚绝对不可能那么轻易地便统一了国家。为什么这么

  • 刘备是怎么通过三顾茅庐考核诸葛亮是不是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刘备三顾茅庐是哪一年,刘备遇到诸葛亮之前的情况,刘备为什么请诸葛亮出茅庐

    刘备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在早年“贩履织席”之时,便自称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与皇室攀宗亲,已有“我为天子”之语。及见黄巾起义,即生“上报國家,下安黎庶”之思,与关羽、张飞结拜,招兵买马,投军从戎,遂厕身政治。厕身政治后,刘备先后依于刘焉、卢植、朱隽、陶谦,甚至吕布也一度成为靠山。最后奔曹操,靠袁绍,依

  • 揭秘:崇祯帝临终遗言为何说文臣人人可杀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崇祯皇帝最后的遗言,崇祯皇帝之前是谁,一份真实的临终遗言

    对于朱由检而言,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的前半个月,是艰难的最后时日。在征调各方“勤王”之师的同时,还得筹措军饷。办法之一是,凡是押在监狱的犯罪官僚,可以用捐献军饷来抵赎他们的罪状;办法之二是,凡是皇亲国戚、高级官僚,一律按照官爵高低捐献军饷。前者似乎有一点效果,因为可以抵消罪状,所谓“花钱消灾”

  • 北周的大义公主:史上最悲惨的和亲公主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和亲公主历史,古代公主和亲很惨吗,和亲公主

    北周的大义公主可算是历史上身世最悲惨的和亲公主之一了,她一个弱女子经历了国破家亡,与隋朝的关系破裂,一生又几次改嫁,最后还死在自己的丈夫的剑下,实在是可怜之极,让人同情。图片来源于网络大义公主本来是北周武帝的亲侄女,最初被封为千金公主,这个称号恰如其分,这位公主不仅是真正的千金小姐,而且虽然是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