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奇才庞统英年早逝竟因为这四点

奇才庞统英年早逝竟因为这四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726 更新时间:2023/12/30 5:06:27

导读:历史上最可惜的莫过于英雄英年早逝,提前退出了历史舞台。庞统就是这些人中的一员,他虽与诸葛亮一起为刘备的军事。可是却因为种种原因陨落了。导致庞统早逝的原因有哪些呢?

庞统,字士元,荆州襄阳人。生于三国时期,幸也不幸。虽然他出生时没什么奇异的天象,但是也曾有世外高人说过这样的话: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这伏龙不必多说,自是指的诸葛亮,这凤雏指的就是庞统了。地位竟然和诸葛亮有的一拼,这看起来也是个厉害的人物。

网络配图

也正是因为世外高人这番言语,使得人们将目光放在了这个无名小卒身上,从此庞统开了风光的人生。但是好像自古英雄也多薄命,庞统虽有才华,但也是英年早逝的下场,那么导致他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翻遍了整个三国时期的历史,小编总算理出点头绪,总结出了以下四条导致庞统英年早逝的原因。

一、相貌丑陋,输在起跑线

虽然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可是这毕竟还是一个看脸的时代,作为一个通行证,长的丑可是要吃大亏的。虽然在三国乱世时期,人们比较看重的是你的才华,难道脸真的不重要了吗?我们来看看庞统的经历,就知道这孩子在这方面吃了多少亏。

长的丑是庞统的一个致命缺陷,也是导致他英年早逝的间接原因。那他到底有多不好看呢?史书中是这样记载的。

周瑜死后,鲁肃便向孙权推荐,在赤壁之战中立下大功的庞统。孙权曰“孤亦闻其名久矣,快快请来相见。”孰料一见,差点被吓到。书中是这样写的“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这是得多丑呀!就这样庞统失去了一个晋升的机会。

接着他又往荆州去见刘备,“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于是大手一挥,安排他去了耒阳县当了个小小县令。就这样还没等显露才华,就先毁在了这副皮囊之上。

二、办事不够圆滑

在随刘备直入蜀中,谋取刘璋地盘的过程中。因为诸葛亮要留守荆州,所以庞统成为了刘备身边唯一的军师。按常理说这可是一个展示才华的好机会,可是奈何庞统这人不够圆滑,反而为自己买下了早死的种子。

当时,刘璋背腹受敌,所以修书一封请刘备过来,一起“以御外敌”。刘备携猛将黄忠、军师庞统,步马兵五万,西行入蜀。表面上,是助自己的同宗“老表”抵御外敌,其实是虎视眈眈刘璋的领地。

不过刘备素来以明德自居,刘璋和自己好歹也算亲戚,不能贸然下手。可是庞统明知道刘备的顾虑,却祭出了“鸿门宴项庄舞剑”的老招式。在二刘宴饮之时,让魏延上前“舞剑为戏”,最后事情没有办成,不欢而散。庞统这非但没立功,还把刘备得罪了。

网络配图

三、心胸不开阔,爱计较

都说大丈夫应不拘小节,可是庞统偏偏栽到了这点上,有个小心眼的毛病。二刘之争白热化,即将大决战之时。孔明夜卜星象,算得庞统此战恐怕“有妨”,即刻修书给刘备,劝大军先驻扎下来,择日再战。庞统看了信后,却认为是诸葛亮“故意将此书相阻耳”。

于是变执意要进军,刘备也劝不住啊!而且还硬要刘备大军走大路,自己从小路袭击,最后遇到伏军,葬身乱箭之下。

你说说,如果诸葛亮真的怕庞统抢功劳,当初也就不会将他推荐给刘备了。这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四、学术不精通

要做一军之师,一国之师,无论天文地理、人心鬼域,都要无一不精。在这里举一个成功的代表:诸葛亮同学。该同学凭借着先天的资质加后天的努力,最后成功帮助刘备巩固了江山。再举个反面教材:庞统同学。

初遇孙权时便说错了话,惹得孙权十分不悦。导致不被重用,可以视为失败。

网络配图

在自己带兵走小路袭击成都时,料算不足,以致兵败,可以看作他对地理方面的知识学得不够通透。

刘备拿出诸葛亮的书信,说孔明卜算到此战不利于庞统,规劝庞统勿进军时,庞统说道:“庞亦算太乙数,已知罡星在西,应主公合得西川。统亦占天文,见太白临于雒城,先斩蜀将泠苞,已应凶兆矣。”这证明庞统也是学过天文的,不过没有算出自己的命运吉凶,也可说是“天文”没有精通。

这几个弱点一齐暴露,最终落得了“谁知天狗流星坠,不使将军衣锦回”的结局。纵观庞统一生,有大智,有小谋,能言善辩,胸怀锦绣。经过多次名士推荐,也算是仕途平坦。可是奈何自身有很多的小缺点,在战争中这些缺点被放大,最终导致了自己英年早逝的结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满宠:料敌如神曹魏对抗东吴第一将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东吴和曹魏打了多少仗,蜀汉为什么打不过东吴,曹魏东吴蜀汉简介

    在荆州建立军功之后,满宠已经名满天下。之后,欣赏满宠的曹操去世了,曹丕即位。曹丕对待这位做官公正严谨执法严明,为谋尽忠为国料敌在先的满宠也同样信任。满宠的官爵也因此跟上一个台阶,担任杨武将军。曹丕此人,为人为君,皆不如曹操,可是处处想要出人头地,让人不敢小视。于是,曹丕不顾众位大臣的反对,坚持要进攻

  • 嘉庆皇帝死亡真相:被闪电劈死?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嘉庆遇刺真相,被闪电劈中以后,嘉庆皇帝的儿子

    导读:历史上大家对嘉庆的认识可能不多,但是你绝对不会想不起和珅,更加不会不知道“和珅跌倒,嘉靖吃饱”这个民谚了,嘉靖皇帝做的最大的事情,便是铲除和珅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然而,据野史记载,嘉靖皇帝竟然是被闪电劈死!他究竟做了什么?清仁宗,爱新觉罗· 颙琰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

  • 朱元璋杀完公主又杀驸马 竟然是为了这?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驸马梅,朱元璋杀了哪几个兄弟,朱元璋杀公主

    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建立相应的沿途接待制度,由各地的地方官府设立“驿站”,负责过往官员的接待。驿站所需物资、经费由中央或地方政府负担。网络配图驿站在提供方便的同时,又免费又可以获得土特产。当然也是有等级的,但不影响官员的使用。这样的好事,得经过批准,有相关的证件才行。利益在前,自然有人会钻空子。明朝初

  • 荆州一定要关羽镇守赵云不行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关羽的荆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关羽不北伐能守住荆州吗,关羽镇守荆州有多少兵马

    导读:说起刘备的手下,真是文武齐全,良将奇才尽有。我们单说武将,关羽、张飞、赵云都是征战沙场的英雄。可是镇守荆州的任务却偏偏交给了关羽,难道赵云不可以完成这个任务吗?网络配图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历史虽时有偶然事件发生,但是结果却是必然的。关羽失荆州看似是偶然事件,可是细究起来,刘备手下大将无数,为何选

  • “二把手”的鼻祖萧何最后没有被刘邦所杀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萧何,其一生最大的功绩便是辅佐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萧何生于公元前257年,是沛丰人,与汉高祖刘邦是同乡。图片来源于网络萧何在幼时便十分的聪慧,才思敏捷,喜好研究历代的律令,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在年轻之时便做了沛县的主吏掾,任职期间认识了许多朋友。萧何虽年纪轻轻,但性格和善,善于识人。当萧何初见刘邦

  • 三国奇闻:刘备是杀死关羽张飞的凶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刘备和关羽张飞真的结义了吗,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谁先死的,张飞得知关羽被杀

    刘备是个很忠厚的人,尽管有时过于虚伪,但他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所以在涿郡务农的时候,就以天下为念,始终不忘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尽管先辈的荣誉已经模糊,可那也是实实在在的身份。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刘备遇到了关羽张飞。这是怎样的风云际会,我不知道,显然刘备对他们是非常珍惜的。网络配图刘备是战略家

  • 历史也爱开玩笑:刘备怎么没统一中国?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假如刘备统一了三国,刘备有过统一的机会吗,关羽失荆州真实历史

    导读:刘备以仁义明德蛊惑了很多人的心,所以理所应当在三国时期也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三权鼎立的局面中,刘备虽不强但也不差。可是在这样的局面中努努力似乎也有统一天下的机会,但是为什么刘备没能统一天下呢?“仁德”是刘备的一大法宝,所以在自己最初一无所有时,先是认识了结义的两个好兄弟,后来又感动了军师诸

  • 寻找建文帝?揭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郑和下西洋建文帝,建文帝后面是哪个皇帝,郑和下西洋为了找谁

    导读:郑和下西洋,相信大家都有学过这片课文,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3页给出的答案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那么真的只是这样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原因是郑和远航的官方档案,被明朝官员刘大夏隐藏而失踪了。刘大夏(14

  • 骨鲠之臣郅都一心为国为民为何招致窦太后怨恨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窦太后是谁的皇后,西汉窦太后简介,窦太后和吕后谁厉害

    郅都,西汉文景时期的酷吏,也是一位著名的军事人才,后人将他和战国时期的廉颇、赵奢这些名将并列在一起。他的生卒年都没有详细的记载,所以我们不知道,目前有史可考的就是他是哪里人,郅都是现在的山西洪河县人。图片来源于网络郅都在汉文帝时期担任郎官,就是汉文帝的侍从一类的官职。等到景帝即位,郅都的官职升到了中

  • 历史真相:刘备是如何认识诸葛亮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诸葛亮和刘备真实关系,刘备信任诸葛亮吗,真实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

    导读:刘备是如何认识诸葛亮的?我们一般听的最多的就是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师,然而在历史上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诸葛亮“北行见备”之说。网络配图关于刘备初识诸葛一事,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流传面颇广的刘备“三顾茅庐”说。诸葛亮在其《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