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隋炀帝与唐太宗的冰火两重天

隋炀帝与唐太宗的冰火两重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050 更新时间:2023/12/15 1:55:27

在历史学家那里,隋炀帝杨广是一个被贴上亡国暴君的标签、遗臭万年的皇帝;而唐太宗李世民则是一位顶着千古明君的盛名、为历代歌功颂德的皇帝。两人看似遥不可及,但实际上,隋炀帝曾经离成为唐太宗那样的盛世贤主非常近,在文治武功方面,隋炀帝的能力也并不逊于唐太宗。

一样英姿飒爽的青年英主

隋炀帝年少时就展露出过人的军政才华。年仅20岁时,他被父亲隋文帝杨坚拜为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51万大军,一举平定偏安江南的南朝陈国,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割据的混乱时代,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统一,可谓意气风发。

唐太宗也是少年英主,自幼就通晓军政之事,并施计巧逼父亲李渊于晋阳起兵,举起反隋大旗,并一直担当唐军南征北战的主力军,对唐王朝的建立与发展立下了开创之功。

而且,隋炀帝还有比唐太宗更胜一筹的创举。他刚当上皇帝就不遗余力地开始了开凿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等规模巨大的工程。这些工程虽然有滥用民力、过于奢靡铺张之嫌,但是对中国南北的沟通,对中原统治的巩固,对中国经济重心由关中到中原再到南方的转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力,体现了隋炀帝的远见卓识。

网络配图

影响中国千年的科举制也是隋炀帝的创举。科举制虽有天然弊端,但是其重视才学而不重门第的选官方式,给下层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极大地扩大了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对封建王朝的兴盛与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唐太宗在创举方面就相对有所欠缺。他做的只是将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隋代制度进一步完善,合并州县,整修隋朝荒废的水利事业,力促农业发展等休养生息的事业。

旗鼓相当的开疆拓土之功

开疆拓土是隋炀帝一生的事业。他一登基就举兵大败契丹,随后,又攻灭了吐谷浑,向西开拓了数千里疆域,将今天的青海省大部纳入中原王朝的正式行政区划中,完成了以往中原帝王从未实现的事业。此后,他亲率大军远赴河西走廊的大漠边关张掖郡进行西巡。这次西巡在历史上绝无仅有,隋炀帝也成为历代中原帝王抵达西北最远的一个。这次西巡威震边疆各国,使其纷纷臣服。直到隋朝即将灭亡的前夕,仍有为数众多的藩国臣服于隋,可见当时威力之盛。

唐太宗则完成了对突厥的决定性胜利,不过,唐太宗并没有像隋炀帝那样,一味地采用武力征服,而是对边疆民族实行民族自治、和亲、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等安抚政策。这也使他获得了边疆民族的更大尊崇,并获得了“天可汗”的称号。这也体现了隋炀帝和唐太宗的区别,虽然唐太宗拓疆不及隋炀帝,但其在政策上的智慧胜出一筹。

网络配图

隋炀帝与唐太宗的差距

隋炀帝之所以没能成为受世人景仰的圣君,要从唐太宗最为后人推崇的知人善用、纳谏如流说起。

正因为唐太宗的善于纳谏,他的身边才有大批谏臣、能臣涌现,这也体现了唐太宗作为政治家的博大胸怀,放宽言路,利于进取。

隋炀帝在历史上留下的却多是嫉贤妒能的故事。其实,隋朝历经隋文帝开皇之治的开明统治之后,能人志士很多,但是隋炀帝对朝中贤臣心怀忌惮,只是一味严防位高大臣的膨胀。他认为朝中谏臣只是想通过进谏博取政治名声,对其极为反感,稍有不顺就会以各种借口将其治罪。言路的堵塞让皇帝难以准确了解下情,使其种种举措都建立在不适当的民情、民力之上,因此招致民怨沸腾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难以承受的国力之伤

隋炀帝只是隋朝第二代皇帝,虽然经历上一代开皇之治的盛世,但是这个刚刚结束几百年大分裂的王朝,还太年轻,虽然隋朝的国库已够丰盈,但是这个王朝还没有经过时间的考验,在人力、物力、军力、人心向背上的积累还远远不够。

隋炀帝显然没有考虑到长期战争对社会带来的破坏力和民众的承受力,就像一个无知的“富二代”一样,仰仗着上一辈积累的巨大社会财富,从一登基就肆无忌惮地进行无休止的战争。的确,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而来,大隋的江山越来越广阔,但是大隋短暂积累的国力,却难以承受战争之重。旷日持久的战争让大隋的子民陷入难以想象的贫困与无比沉重的徭役深渊,动乱的星火随时可燃,而高高在上的隋炀帝却还不知道自己已经站到了火山的顶端。

随着不堪其苦的百姓揭竿而起,这个还没形成深厚底蕴的年轻王朝,并没有像历史上那些经过几代累积的王朝那样,经历几次危机还能残喘,而是很快就失去了凝聚力,变成一盘散沙。随着隋炀帝被部下逼死,大隋就二世而终,而逼死隋炀帝的正是从前朝刚转化过来不久的贵族势力。

反观唐太宗,同为第二代皇帝,却深刻反思了隋朝短暂而亡的历史教训,领悟到君民的鱼水关系,施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大力恢复隋末遭到破坏的社会经济,在他执政时期,国家出现“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为日后大唐到达“开元盛世”的顶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网络配图

结局无关道德

作为亡国之君,隋炀帝常常被后代史家拿其个人品性说事。隋炀帝的个人品格的确一直为后人所不齿,不管他弑父登基的宫廷传闻是真是假,他总是洗脱不了沾血的嫌疑,再加上其调戏父亲嫔妃的艳闻,以及其奢靡淫欲的性格,就让后人毫不犹豫地给他的品行下了定论,就是道德沦丧,毫无廉耻可言。

但其实,古代帝王不奢侈淫欲者甚少,而弑亲夺权的也大有人在,在这方面,隋炀帝不算最无耻的一个。就算是一代明君唐太宗,其登基之路也是充满血腥气味的。但这些却极少被后世史家提及,甚至有意回避,就足够说明问题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清初开国五大臣都有谁?你估计想不到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清朝出国考察五大臣,清朝五大臣考察团,清初汉大臣

    每一个朝代都一样,都有开国大臣。清初开国有五位功勋卓著的大臣,他们分别是瓜尔佳·费英东、额亦都、董鄂·何和礼、佟佳·扈尔汉、觉尔察·安费扬古五人。网络配图瓜尔佳·费英东:满洲镶黄旗人,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子,以骁勇善战著称。公元1588年,随父率部归顺努尔哈赤,授一等大臣。公元16

  • 后唐郭崇韬为了国家稳定竟然公开受贿?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鉴军出什么事了,郭崇韬后代,后唐郭崇韬

    后唐灭梁,郭崇韬功劳最大,是他建议奇兵偷袭,才得以灭掉后梁。因而,灭梁之后,郭崇韬被委任为枢密使,也就是国防部长,很得庄宗信任。一直以来,郭崇韬以清廉著称,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也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和同僚的敬佩。可是,自从进了开封,郭崇韬如突然换了一个人似的,让大家不敢相认。他大开府门,公然接受贿赂。当时

  • 诸葛亮都纳入帐下了!还有谁让刘备求之不得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诸葛亮如果没有遇到刘备,诸葛亮为什么不阻止刘备伐吴呢,刘备后来为什么不听诸葛亮的

    混乱出人才。多事之秋的三国,出现了许多志勇双全和才智过人的人物。刘巴就是这么一位。网络配图刘备在荆州时,听说刘巴特别有才华,经常巴结刘巴,这使本来对刘备有反感的刘巴,更加看不起刘备。刘备在长坂坡被曹操打败后,荆州有名望的人,都跟着刘备加入了逃难的大军,只有刘巴北上投奔了曹操。刘巴宁可效力曹操,也不效

  • 三国猛将纪灵十分勇猛善战但最后被何人所杀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国战纪最后一关是谁,猛将夺魁善战质量评测,猛将和钓佳尼哪个好

    纪灵是三国时期的猛将,在三国前期出场,他是袁术手下的大将。在当时的中原地区,袁术的势力是最大的,袁术占领着河南和安徽一带的地区,并且他的父祖都是汉朝的三公,因此有很多的门生故吏,当时有很多人去投靠袁术。图片来源于网络三国纪灵是袁术手下的第一员大将,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纪灵就出现了战场上,大出

  • 揭秘李罕之的绰号为什么是“李摩云”?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梁俨苧,朱贵绰号,朱仝的绰号

    人们评价李罕之为一个生性残暴的人。图片来源于网络李罕之此人屯守泽州之后,天天带兵对怀州、晋州、绛州、孟州各地进行烧杀抢掠,他们所到之处,郡邑无官吏,乡间无安民。所有河内百姓集结驻扎在山寨中,只要有出去的就会被李罕之兵士斩杀。虽然此地尽是奇峰绝壁,但也被李罕之军队攻取。绛州、蒲州之间有座山叫做摩云,百

  • 天子朱常洛为何服用以女人经血制成的红丸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来月经了但是血下不来,红丸是什么意思,取走少女红丸

    明光宗朱常洛身世和明神宗一样,都是父皇偶然临幸宫女所生。因此朱常洛从小得不到父爱,由于党争和皇权交替问题,朱常洛先后经历了国本之争、梃击案、红丸案等重大历史事件。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万历帝去世后,朱常洛登基即位,改元泰昌。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改革措施,罢除了万历朝的矿税,拨乱反正

  • 科学家徐光启在中外交流上做了哪些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科学家取得成就的原因,从国外回中国的科学家有哪些人,徐光启

    人物传记是对人物的典型生平和精神等进行系统记述、介绍的一个文学形式,是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关于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徐光启的传记对于对徐光启著作的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徐光启传》是《罪惟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徐光启传》的内容是什么,《罪惟录》又是一部

  • 三国历史中刘备竟是靠“虐童”收买人心?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备打天下靠的是什么,刘备靠什么吃饭,历史上的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这个歇后语在中国的使用率颇为广泛。它出自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赵子龙长坂坡救主”一段,写的是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曹操在消灭北方群雄之后,挥师南下荆州。此时割据荆州的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不战而降,屯兵樊城的刘备感到形势孤危,被迫带领人马和不愿投降的荆州官兵及

  • 历史上除了秦始皇焚书还有那些帝王也做过?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秦始皇焚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叫秦始皇造自己反的是什么书,秦始皇的下一个皇帝是什么

    焚书事件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四次,这其中以秦始皇焚书事件最出名,但是就破坏性而言,秦始皇的这一次焚书却远远比不上乾隆。后者焚书达到了惊人的71万卷,中国从此无古文化,只留下了大批宣传专制统治书籍。图片来源于网络秦孝公“焚书”: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据《韩非子·和氏》记载:“商君孝秦孝

  • 自寻死路:万历皇帝为何最终废除张居正新政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万历为什么推翻新政,张居正为什么要改革,万历废除新政

    明万历初年的张居正,是载誉青史的改革家,在十年首辅任内,扶持十岁幼帝推行新政,把混乱衰败的明朝治理得国富民安,史称“救时宰相”。然而,张居正死后一年,万历皇帝变卦,保守势力复辟。张家被削夺抄没,满门罹难,十年改革毁于一旦。历史何以如此荒唐,张居正新政何以失败?最近读到《改革家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似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