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纳兰·明珠有什么过人之处?康熙宁杀索额图,为何不杀他

纳兰·明珠有什么过人之处?康熙宁杀索额图,为何不杀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383 更新时间:2024/1/17 7:25:59

很多人都不了解纳兰·明珠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淮安、扬州接连发生水灾,康熙帝任命内阁学士汤斌担任江宁巡抚,并主导赈灾,汤斌是清朝著名的大儒(谥号“文正”),此时已经近60岁。汤斌接到任命后,为了能够尽快救灾,他不顾一把老骨头,放弃轿子,选择骑快马赶往江宁,汤斌到任后,拖着病体,立即开始赈灾。

既然要赈灾,就必须要和户部打交道,汤斌发现,户部每次答应给自己的钱粮,到最后都会被克扣许多。汤斌不解,直接写信去质问户部尚书余国柱。没想到的是,余国柱委婉地告诉汤斌:克扣的部分,是要孝敬“明相”的。还说,汤斌之所以能得到江宁巡抚这个职位,多亏“明相”举荐。

余国柱口中的这位“明相”,就是大名鼎鼎的纳兰·明珠。此人在康熙朝权倾朝野,余国柱正是他的党羽。

《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九》云:

汤斌继国柱抚江苏,国柱索斌献明珠金,斌不能应,由是倾之。

汤斌不愿意屈服于明珠的权势,最后,明珠便指使众多党羽联合倾轧汤斌。汤斌被明珠一党接连打压了3年,三年后,这位好官在任上蒙受冤屈,郁郁而终。直到雍正和乾隆年间,汤斌才被逐渐平反,乾隆更是追谥“文正”给他,但这是后话。

在清朝,明珠是一位大奸臣,同时,他也是一位大功臣。康熙年间,明珠和索额图斗法多年,康熙最终杀了索额图,却保明珠善终,明珠到底有何过人之处?本文,笔者来大家分享清朝名臣纳兰·明珠,希望从这位权臣身上,看到不一样的历史。

一、明明可以靠实力

明珠,字端范,隶属满洲正黄旗(上三旗)。因出自叶赫那拉家族,后人多称之为叶赫那拉·明珠,或纳兰·明珠。

明珠出生于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整整比康熙大了20岁。所以,笔者曾看过一些书籍,说明珠从小就是康熙的贴身侍卫兼伴读,这其实是不靠谱的。明珠和康熙的亲属关系,认真归纳起来,有两点:

第一,明珠的祖姑母名叫孟古哲哲,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算起来,明珠是皇太极的表侄子。

第二,明珠成年后,娶了英亲王阿济格(努尔哈赤第十二子)的女儿为妻。也就是说,明珠是顺治帝的堂姐夫。按辈分,康熙得叫明珠一声“姑父”。

另外,包括二月河在内的作家,曾认为康熙的宠妃惠妃(大阿哥胤褆的生母)是明珠的妹妹。其实,惠妃出身于乌拉那拉氏,和明珠所在的叶赫那拉氏并不是同族,所以这个亲戚,明珠攀不得。

《清史稿·明珠传》记载:

明珠自侍卫授銮仪卫治仪正,迁内务府郎中。

明珠最早就担任宫廷侍卫,不久后还被升迁为内务府郎中。康熙三年,明珠担任内务府总管,成为皇宫内务的大领导。康熙五年,明珠开始担任弘文院学士,参与国政,两年后,明珠被任命为刑部尚书。

注意,这个时候,康熙尚未亲政,正是鳌拜当权的时候。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明珠和鳌拜有什么关联,在这种情况下,明珠还能够稳步高升,并担任六部尚书之一,可见他是有真本事的。

康熙八年,康熙智擒鳌拜。这一年,清朝的人事调动比较频繁,大概因为康熙已经亲政,开始着力布局自己的亲信参与朝政。但是,明珠却并未得到康熙的格外重用,因为在第二年(康熙九年),明珠被调任为左都御史,后来担任经筵讲官。明珠真正引起康熙的青睐,发生子在康熙十二年。史载:

十二年,上幸南苑,阅八旗甲兵於晾鹰台。明珠先布条教使练习之,及期,军容整肃,上嘉其能,因著为令。

康熙十二年,20岁的康熙到南苑晾鹰台巡兵,明珠在康熙到来之前,颁布了士兵训练的教条,等康熙检阅时,发现八旗兵马庄严整齐,一打听,原来是明珠之功。从此,康熙认定明珠是个人才

而此时的明珠,已经40岁了。四十不惑,明珠的高光时刻,才刚刚开始。

在康熙一朝,明珠和索额图相互斗争十余年,殊不知,索额图作为康熙的岳叔父(皇后赫舍里的叔叔)、索尼家族的顶梁柱,从一开始就拥有别人无法匹敌的政治资本,而明珠的崛起,是靠自己一步步“经营”来的。两人的起步不同,手段也不同,最后的结局更是不同。

不过,此时的索额图身为保和殿大学士,还没把明珠放在眼里。

二、索额图轻敌了

康熙十二年,三藩之乱爆发,索尔图第一次意识到,明珠可能会成为自己的政敌。当时,平南王尚可喜因年迈申请告老还乡,引发了“撤藩”之争。以索额图为首的大部分人都认为,三藩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而且有他们镇守南疆,对清朝有极大的好处,因此三藩不能撤。

但康熙内心不这么认为,康熙虽然只有20岁,但已显雄心,卧榻之下,不容他人酣睡。再加上三藩拥兵自重,早晚是朝廷的隐患,所以,康熙很希望有人能站出来主张撤藩。只是,康熙放眼望去,满朝文武,竟然只有三个人支持撤藩。即:

户部尚书米思翰、刑部尚书莫洛等主撤,明珠和之。

主张撤藩的人,最初只有两个,分别是米思翰、莫洛。但明珠敏锐地体会到了康熙的心思,立即附和上述两位官员。此时的明珠,身为兵部尚书,他力挺撤藩,让康熙深感欣慰。

随后,康熙不顾索额图等人的反对,坚持撤藩。吴三桂也非常“配合”,主动同意撤藩。

其实,和吴三桂比,康熙毕竟年轻,如果说康熙是一头初出茅庐的猛虎的话,那吴三桂就是一只历经沧桑的狐狸,吴三桂表面上配合撤藩,暗地里已经在准备造反。

当年底,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很快占领了贵州全境,云贵总督甘文焜宁死不降,举剑自杀。到了第二年春天,康熙才知道吴三桂已反,朝廷只能仓皇应对,结果连吃败仗。

康熙十五年,尚之信、耿精忠皆反,再加上甘肃提督王辅臣、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提督郑蛟麟等纷纷响应吴三桂,整个清朝的半壁江山,都落在了叛军手中,清廷的形势非常危急,甚至有大臣建议康熙迁都关外,以避时艰。这时,索额图也不安分了。《清史稿》云:

时争咎建议者,索额图请诛之。

索额图的意思是说,事情之所以会发展到这个地步,都因为明珠等三人当初建议撤藩,现如今,为了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不如把明珠等三人全部杀了。

如果索额图遇到的是宋钦宗这样软弱的帝王,为了撇清自己的责任,皇帝可能会找一个人来背黑锅。但康熙不是宋钦宗,康熙斥责索额图说:

“此出自朕意,他人何罪?”

康熙的意思是说:撤藩是朕的主意,怎能怪罪他人呢?

言下之意:你想把朕也杀掉,以谢天下吗?

索额图不敢吭声,但同在朝堂的明珠,已经嗅到了索额图的杀心。

明珠知道,索额图已经和他撕破脸,他们二人这辈子注定水火难容了。

五年后,三藩之乱平定,康熙得意洋洋地对大家说:

“当时有请诛建议者,朕若从之,皆含冤泉壤矣!”

意思是:当时,有人建议我把主张撤藩的人全杀了,还好朕没这样做,否则,这些人岂不被冤死。

康熙没有指名道姓,但大家都知道,康熙是在挖苦自己的岳叔父索额图。

三、你死我活的党争

自从明珠公开支持康熙撤藩之后,康熙看明珠就越来越顺眼。康熙十四年,明珠被调为吏部尚书,当时三藩之乱正酣,明珠为康熙安排各地的人事,也是出了大力的。两年后,也就是索额图建议康熙杀明珠的第二年,康熙升任明珠为武英殿大学士、加封太子太师,和索额图平起平坐。

索额图越要打压明珠,康熙为了制衡索额图,就越提拔明珠,于是,接下来就有了著名的索明党争。

康熙年间,议政王大臣会议衰微,军机处(雍正时期)也没有成立。内阁大学士就相当于宰相,索额图和明珠分别被称为“索相”和“明相”,《清史稿·明珠传》记载:

(明珠)与索额图互植党相倾轧。

索额图性格骜,喜欢排挤异己,朝中一旦出现新人,索额图总喜欢率先拉拢对方,逼对方站在自己这边,若对方不同意,索额图便开始打压。而明珠性格谦和,是一个笑面虎,看到索额图打击谁,他就主动拉拢谁。于是,几年下来,明珠虽然是后来者,但势力不输给索额图。例如,索额图和李光地交好,而明珠和徐乾学交好,双方势均力敌。

明珠和索额图把持朝政期间,整个朝堂,俨然分成两派,泾渭分明。两派官员相互弹劾,相互攻讦,相互倾轧。而明珠和索额图这两位大佬则藏在身后,不轻易留下把柄。所以,两人持续斗了十多年,是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同僚,更是背后捅刀子的敌人。

索明之争,除了争权夺利,还有一个核心的焦点,那就是皇储之争。史载:

索额图善事皇太子,而明珠反之,朝士有侍皇太子者,皆阴斥去。

索额图家族是太子胤礽的母族,也是胤礽最大的助力。因此,索额图一派,大多是太子党。而明珠则反其道,凡是不支持太子的人,他都要揽入麾下,凡是支持太子的人,他都要暗中打压。

两党相争,除了造成朝局混乱外,最终受苦的还是老百姓。例如,康熙十六年,黄河泛滥,康熙命靳辅和于成龙二人治水,靳辅是治水大家,他主张治理上游,下游任由冲荡。于成龙则认为,下游的百姓也很重要,治水的目的不仅仅是治水,更是要安民,因此吵了起来。其实,二人一个是从“水”的观点出发,一个是从“民”的观点出发,并没有绝对的对错。明珠本来觉得于成龙说得有道理,但得知索额图和李光地有意支持于成龙,明珠于是转而拉拢靳辅,开始支持靳辅,导致治水方案两年未决。

御史郭琇曾评价明珠:

“明珠对人柔颜甘语,百计款曲,而阴行鸷害,意毒谋险。”

意思是,明珠平时待人非常圆滑,但背地里却非常阴狠。

笔者认为,相比于索额图的桀骜,明珠这样的人,才是让人脊背发凉的。

四、明珠的三功三过

明珠从康熙十六年担任大学士,到康熙二十七年被罢黜,前后经历12年,12年间,明珠有三大功绩,三大罪过。其中,三大功绩,分别是平三藩、收台湾、御沙俄。

明珠的第一大功劳是平三藩,上文已经提过。

明珠的第二大功劳是收台湾。在收台湾这件大事上,明珠的作用非常关键。康熙二十年,台湾郑经(郑成功之子)病逝,康熙立即着手收复台湾,但当时康熙命福建总督姚圣和福建巡抚吴兴祚合力攻台,这两人有时候意见不一致。明珠认为,收复台湾不是普通的剿匪,这是一场硬仗,必须由一个人来统一指挥,才能政出一处,康熙觉得十分有道理,改任福建提督施琅独自统兵。后来,施琅攻克台湾,明珠虽然未亲临战场,但功不可没。

台湾收复之后,李光地、索额图等人认为应该“弃守”,意思是台湾是不毛之地,每年还要朝廷倒贴银子,不如不要。而明珠则建议寸土必争,康熙听从明珠的建议,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

明珠的第三大功劳是御沙俄。在清朝的北方,沙俄一直是心头大患,康熙二十一年,由明珠协调黑龙江将军萨布素打赢了雅克萨之战,成功促成了清朝和沙俄的谈判,虽然明珠没有参与《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但没有明珠之前的铺垫,该条约很难促成。

有人说,康熙帝一生雄才伟略,立下四大功绩,即平三藩、收台湾、御沙俄、征噶尔丹。这四大功绩,其中有三个都有明珠的直接参与,毫不夸张地说,若无明珠,康熙对应的三大功绩可能都会产生更多波折。所以,明珠不仅仅是权臣这么简单。

明珠除了立下三大功劳之外,还有三大过错,分别是结党营私、收受贿赂、卖官鬻爵。

其一,结党营私。这个不用多说,明珠和索额图党争多年,弄得朝堂乌烟瘴气。

其二,收受贿赂。《清史稿》云:

明珠既擅政,簠簋不饬,货贿山积。

意思是说,明珠当政期间,敞开大门受贿,家里的赃物堆积如山。明珠不仅公开受贿,还让党羽去敲诈其他人。本文开头提到的江宁巡抚汤斌,就曾不屈服明珠的欺压,被倾轧而终。

其三,卖官鬻爵。明珠身为武英殿大学士,长期分管吏部,这让他有了近水楼台之利。凡是有新官上任,他必会对别人说:这都是我的大力推荐。若有官员被贬,他也会对别人说:若不是我保你,你会被贬得更惨。一时间,人人感激明珠。《清史稿·明珠传》记载:

康熙二十三年学道报满应升者,率往论价,缺皆预定。

意思是说,康熙二十三年,学道有多个空缺职位,明珠竟然派人去谈论价钱,公开售卖官职。

纵然明珠立下三大功劳,但如此败坏朝纲,康熙自然不能忍。这就注定了明珠的结局。

四、孤寂20年,辜负春心

康熙二十六年冬,直隶巡抚于成龙率先弹劾明珠,于成龙把明珠卖官鬻爵的罪证呈给康熙,康熙大怒。康熙问身边的宠臣高士奇:“明珠败坏朝纲这么久,为何没人弹劾他呢?”高士奇趁机添了一把火:“人都怕死!”

高士奇的回答,让康熙非常震惊,明珠的权势竟然达到这个地步,于是,康熙透出口风,要整治明珠,御史郭琇等人闻风而动,纷纷弹劾明珠,康熙最终罢黜明珠大学士一职,但并没有一撸到底,康熙给明珠留了一个“内大臣”的职务。

因为康熙不想让明珠背着“罪臣”的压力,来过完余生。

此后20年,明珠几乎赋闲在家,除了康熙二十九年,康熙亲征噶尔丹时,明珠曾参与过督运粮草外,明珠再未参与过其他政务。

需要说明的是,明珠罢相的前四年(康熙二十二年),索额图已经被明珠一派压倒,当时,康熙查出索额图的种种罪状,免去索额图大部分职务,但因为要维护太子胤礽,康熙也没有置索额图于死地。

明珠罢相之后,索额图借着胤礽的势力,再度复起,担任领侍卫内大臣。此后几年,索额图起起落落,没有了之前的辉煌。

康熙四十一年,索额图被康熙下令赐死。根据《清史稿·索额图传》记载:

“索额图助允礽潜谋大事,朕知其情。”

这里的“谋大事”,意味深长。可见,索额图最终被杀,并非因为他结党、受贿等,而是因为涉嫌谋逆。

这就是索额图和明珠的不同,明珠虽然贪恋权力,但他对康熙、对清朝没有二心。可索额图不同,索额图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可以舍弃康熙。

自古以来,手腕超群的帝王都能忍受奸臣,但不能忍受逆臣,康熙虽然了不起,但也不能免俗。

索额图死后六年,即康熙四十七年,明珠病逝,善终。在明珠病重期间,康熙还曾派太医前去为明珠看病,可见,康熙内心没有忘记这个沉寂20年的“功臣”。明珠病逝时,康熙不在京城,念及其昔日之功,康熙特派皇三子胤祉亲自去祭奠明珠,算是全了这份君臣之情。

康熙曾评价明珠:

卿才能素着,持管丝纶重地,赞理机务,因卿夙稽典史,晓鬯古今责难陈善之理。

康熙认为,明珠学识渊博、才能卓然,是难得一遇的人才。

笔者认为:康熙打心里是认可明珠的,只是,明珠的有些做法,超出了一个臣子该有的样子。康熙固然欣赏明珠,但更爱自己的江山。

纳兰·明珠在位期间,参与了康熙朝的多项大事,明珠虽贪权,但他对康熙忠心耿耿,在康熙难以抉择时,明珠多次以犀利的眼光为康熙剖析实势,若明珠不是身居高位,他也能成为一位智囊。明珠的结局,虽然比索额图要好得多,但也算落寞而终。

最后,借用明珠之子纳兰·容若的一句词结尾:

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辜负春心……

明珠去世前,不知道是否后悔过,后悔自己辜负了康熙对他的那份“春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诸葛亮病逝后,李严也“激愤而死”,这是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诸葛亮为什么要害关羽,诸葛亮病死在哪里,诸葛亮李严

    诸葛亮病逝,为何李严也跟着“激愤而死”?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公元234年,丞相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蜀汉上到后主刘禅,下到每一个官吏、百姓,都痛不欲生,感觉天都快掉下来了。其中,李严在听闻诸葛亮的死讯后,伤痛欲绝,哭得很伤心,“激愤而死”。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得从李严和诸

  • 关羽放狠话,还要入川去打马超的目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知道关羽为啥要入川揍马超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后汉三国年间,甚至在整个冷兵器时代,都不是靠单挑来决定战役胜负的,像关羽关云长、秦琼秦叔宝那样于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悍将如凤毛麟角。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关羽年迈之后,战斗力锐减,连庞德也打不过了(

  • 蒙古骑兵纵横天下,成吉思汗是如何组建他们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纵横天下,他是如何组建起来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700多年前,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纵横天下,是世界上最强悍的部队,他们靠个头不高的战马,以及锋利的弯刀,神出鬼没,驰骋天下无敌手。那么,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到底是如何组建起来的呢

  • 秦始皇即位后,背叛秦国的三人分别是谁?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秦始皇把皇位传给谁,秦始皇的结局,秦始皇怎么当的皇帝

    秦始皇即位后,背叛秦国的三人分别是谁?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大秦赋》是由延艺、顾其铭、强龙、刘永涛执导,李梦、张健编剧,张鲁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邬君梅等人领衔主演的古装历史剧。该剧讲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吕不韦、李斯、王翦、蒙恬等人的辅佐下平灭六国、一统

  • 同样都是蜀汉北伐 诸葛亮和姜维的评价为何完全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诸葛亮北伐到底对不对,诸葛亮北伐能成功吗,三国姜维简介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蜀汉北伐,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历史上,诸葛亮一共北伐五次,而姜维一共北伐十一次,从结果来看,诸葛亮是败多胜少,但姜维却是胜多败少。可是,与结果不同的是,人们对于诸葛亮北伐的评价很高,称赞他的伟大品格,但对于姜维北伐批评声却明显多于赞美声。同样是北伐,为何诸葛亮

  • 姜维都已经为国捐躯了 魏兵为什么还将他剖腹取胆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姜维最后一计如果成功,姜维手下的将领,姜维被剖腹取胆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姜维死后,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姜维作为蜀汉最后的名将,为国捐躯,可是死后姜维却被魏兵剖腹取胆,这到底是为何呢?裴松之注引《世语》:“维死时见剖,胆如斗大。”姜维假意投降公元263年,司马昭为了给自己创造禅位的条件,于是决定兵分两路伐蜀,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攻取

  • 宣华夫人陈氏是谁的女儿?南朝陈灭亡后她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宣夫人,宣华娘娘,宣华夫人有孩子吗

    宣华夫人陈氏,是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宣帝陈顼之女,陈后主陈叔宝的同父异母妹,母施氏(封号不明,《南史》称为施姬)。陈宣帝一生子女众多,史载其有子四十二人。陈氏封号为宁远公主,有同母兄弟临贺王陈叔敖、沅陵王陈叔兴。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陈氏大约两三岁时,与陈朝隔长江对峙的

  • 刘禅在蜀继位长达41年,他真的软弱无能吗?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刘禅在蜀继位长达41年,他真的软弱无能吗?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在《三国演义》中,刘禅可以说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物,作为刘备的继承人,他给现在读者印象最深的是“乐不思蜀”这个典故,为后人所耻笑。但是真正历史上的刘禅,其实非常聪明,并非软弱无能,在蜀继位长达41年。刘禅是刘备的长子

  • 汉中对蜀汉如此重要 刘备为什么不派张飞镇守汉中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汉中之战刘备为什么能赢,蜀国为什么叫蜀汉,汉中最后谁占领了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蜀汉汉中,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三国时期,蜀汉虽然是第一个灭亡的政权,但是曾经也有过短暂的辉煌。汉中之战以后,刘备的势力膨胀到了顶峰,横跨荆,益两州,成为了比肩孙曹的顶尖军阀。这时候蜀国便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那边是汉中的太守。因为汉中是益州的门户,其重要程度

  • 明光宗朱常洛的死因是什么?明朝最倒霉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常洛死因,朱由校与朱由检关系,明教最后被谁灭了

    我爱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明光宗朱常洛的死因是什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明光宗朱常洛,在明朝的皇帝里知名度比较高。不过,朱常洛的知名度并不是因为他多么治国有方,而是因为他的死因太过离奇。朱常洛是大明王朝第十四位皇帝,因为他的前任活得比较久,所以朱常洛将近四十岁时才堪堪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