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鲍叔牙是什么人?成为齐国相国的他都有哪些过人之处?

鲍叔牙是什么人?成为齐国相国的他都有哪些过人之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796 更新时间:2024/1/22 23:03:21

春秋时期在齐国有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一个叫管仲,另外一个叫鲍叔牙,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管鲍之交在这个流传千古的故事中,鲍叔牙作为管仲的好友,当其他人都对管仲充满了误解的时候,只有鲍叔牙一直能够辨别出管仲真心的想法。鲍叔牙对管仲的了解与支持,使得管仲无比感慨地说出了“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这番话,而管仲最后也靠着鲍叔牙的强力推荐,从一介阶下囚一跃成为齐国的相国,助力齐桓公成就了春秋首霸的伟业。

千百年来,无数人赞颂着鲍叔牙的识人之明,将鲍叔牙与管仲之间的交往视为鲍叔牙识人之明的完美展现,以至于导致后世的人们说道鲍叔牙,便只知道他发掘了管仲这个治国奇才,而不知道鲍叔牙这个人除了识人之明这个最突出的特点以外的过人之处。因此,笔者将为大家在这篇文章中,描绘一个更加立体全面的鲍叔牙,使大家知道鲍叔牙除了识人之明以外,还有其他不为人知的优点。

在政治方面,鲍叔牙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的特点。首先,鲍叔牙性格刚正,眼里容不得沙子。所以,当管仲担任齐国相国以后,他就被齐桓公任命为大谏,而鲍叔牙也的确没有辜负自己所担任的这个官职的名称。当齐桓公在管仲的辅助下,顺利地成为了诸侯中无可置疑的霸主后,齐桓公有一次和郑国结盟后归国,与管仲以及宁戚还有鲍叔牙几个人一起饮酒,酒至酣时,齐桓公问鲍叔牙干嘛不给敬酒。

这本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在一般人眼里或许就是一群老友在酒桌上的玩笑罢了,但鲍叔牙却异常正式地捧杯而起,对齐桓公说道:“希望您不要忘记在莒国流亡的日子,希望管仲不要忘记曾经被绑在鲁国的日子,希望宁戚不要忘记在车下喂牛的日子。”在气氛热烈的酒会上说这种话,可见鲍叔牙性格之刚正,他丝毫没有想过可能会得罪到酒桌上的其他三个人,只想着趁此机会能够规劝包括齐桓公在内的三人,不要忘记居安思危。

齐桓公可能也没想到,自己继位已经快二十年了,天下早已承认了自己的霸主地位,鲍叔牙却依然充满了忧患意识,还不忘提醒君主和身边的重臣们,这使得齐桓公肃然起敬,他收起了一开始的玩笑模样,正式地对鲍叔牙离席再拜,表示如果自己和身边两位大臣能够不忘鲍叔牙的忠告,那么国家就一定不会有危险。

鲍叔牙政治上的刚正几乎贯穿一生,他在任期间,还曾主管官吏的选拔,他严格设定了评判标准,并对管理的选拔进行考核,层层挑选,最后才举荐给齐桓公,这使得齐国在好几十年的时间里人才济济,拥有众多可用之才。

甚至一直到晚年,鲍叔牙也不改其刚正,鲍叔牙晚年,管仲先于他去世,而接任管仲的相国也在接任仅仅一个月后去世,这时候齐桓公希望鲍叔牙接任相国之位,帮助他治理齐国,但齐国当时有三大乱臣,管仲死前就曾交代过齐桓公不能用他们,但齐桓公迟迟没有行动,于是鲍叔牙表示只有齐桓公将三人辞去,自己才答应担任相国,齐桓公照做了,但不久又将他们召回,鲍叔牙无法容忍他们的存在,不久抑郁而终。

除了政治上的刚正不阿这一特点以外,鲍叔牙还有着外交上的成就,而这个成就就是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尊攘夷,虽然后世经常谈到这个政策就会认为完全是管仲的功劳,其实想想也明白,齐国的事务基本上都是三人一起在商定,鲍叔牙在其中又怎么会没有对这个政策的支持。

当时东周王室早已没有了曾经的辉煌,迁都之后的周王室不再有压制诸侯一呼百应的实力,这也就导致不仅诸侯开始不敬王室,北方的少数民族和南方的楚国都会对中原有垂涎之意。于是鲍叔牙也主张“尊王攘夷”,不仅如此,鲍叔牙还多次随军征战,北伐山戎南征楚国,鲍叔牙都参与其中,可见他对这一政策的认同。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鲍叔牙其实不仅是个眼光毒辣的善于识人的人。他还敢于直言进谏;还懂得如何为齐国的霸业构建坚实的官员选拔体系,从而为齐国霸业的持续提供祖国的人才储备;他还敢于在晚年与君王身边的宠臣做斗争,哪怕最后遭遇失败;他也懂得利用国际形势为齐国打造利于称霸的外交政策。可以说,齐国的霸业,不只是齐桓公和管仲的功劳,鲍叔牙在其中的作用,不可或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三国时期赵云为何会被叫为常胜将军?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赵云曾经是谁的部下,三国赵云简介,赵云的原型

    说到三国时代最完美的武将,相信有不少读者都会立马想到赵云, 我爱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三国猛将多如云,其中最耳熟能详的当属“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三国第一猛将”的名号非吕布莫属,赵云则是公认的第二名,甚至超越了“武神”关羽、有“万人敌”之称的张飞。然而

  • 裴元庆的武功到底有多厉害?是何方神圣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裴锡荣武当武功,裴元庆和宇文成都差距,唐经天和金世遗谁的武功高

    《说唐全传》塑造了许多生龙活虎、颇具个性魅力的人物形象,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说唐全传》:隋朝第三条好汉。与宇文成都属于一个档次,伯仲之间。《兴唐传》:与李元霸两次交手一负一胜,可以说两人不相上下。不过兴唐传武力排行很混乱,比如裴元庆就输给过秦琼。实际排名,裴元庆前面还有不下

  • 吕布被称为战神,为何没能在三国分一杯羹?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三国吕布打不过谁,重生三国猛将赵云,吕布为何被称三国第一

    吕布,三国名将,可以说是三国武将中天花板的人物,接下来听听我爱历史网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吕布,汉末枭雄之一,是当时叱咤风云的大军阀。吕布从边军一小兵起家,通过自己的奋斗逆袭为让曹操和袁绍都为之忌惮的一方雄霸。虽然世人都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一人拥有三国时代的双绝,却依然免不了四处逃亡,被

  • 张九龄的一首《望月怀远》,开头便是千古佳句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张九龄简介,张九龄:望月怀远,张九龄《望月怀远》的诗名句

    张九龄的诗歌高雅超逸,清丽情深,《望月怀远》便是最好的例子之一。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诗歌的首联,便是千古流传的佳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诗人在此描绘了一幅中秋月

  • 唐初名将薛万彻,最后为什么被处死了?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单雄信历史上确有其人吗,薛刚反唐成功了吗,唐朝开国名将

    他是唐初名将,参与谋反被处死,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唐初时期发生一次宫廷政变。高阳公主与驸马房遗爱暗中纠结党羽,打算反叛唐高宗,改立荆王李元景为帝。但是这个策划很快就泄露出去,唐高宗杀掉房遗爱,赐死高阳公主。其他参与“房遗爱谋反案”的叛党也被诛杀。其中就包括唐初名将薛万彻。薛万彻

  • 霍去病射杀了李敢后,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射杀李光之子,霍去病射杀李广之子李敢,霍去病射杀李敢是第几集

    霍去病射杀了李广的儿子李敢后,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在史书记载中,被卫霍害死的两个英雄是对父子,他们分别是李广和李敢。李广在战场上阵亡,自然不用说,但是李敢就实在太悲剧了,他是被霍去病给射杀的。如此英雄死于自家长官之手,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霍去病杀人后又付出了

  • 从开国名将到身败名裂,马援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马援是哪里人,马援是个什么样的人,马援为什么叫伏波将军

    从开国名将到身败名裂,马援经历了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马姓在东汉时期是一个值得让人怀念的姓氏,《姓谱》中记载“马氏,出自赢姓,伯益之后,赵王子奢为惠文王将,有功赐爵为马服君。”从战国时期赵国开始计算,当时赵国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将领名为赵奢,而其被赐为马服君的称号,所以后人以马

  • 三国演义中,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会是什么结果?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容道最后一关蜀国武将,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关羽在华容道放走了谁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华容道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在正史上,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吃了败仗,的确败走华容道,但此时追击他的并不是关羽,而是刘备。这里单从小说《三国演义》的角度来探讨这个话题。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很精

  • 朱棣身边的和尚是谁 朱棣能当皇帝谁的功劳最大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棣老和尚是谁,永乐大帝朱棣的功绩,朱棣皇位怎么来的

    对朱棣与和尚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棣的首席谋士到底是谁?朱棣身边的和尚是真和尚吗?他的身份是什么?历史上说朱棣靖难起兵,从燕王一路做大,直至登基为帝。若不细看,便就略过了。若仔细去想,历来成大事者皆有谋士出谋划策,朱棣能一步步走至如此,其中主要是谁的功劳?只是

  • 历史上蔡文姬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她与曹操是何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典韦蔡文姬历史有关系吗,蔡文姬生平经历,蔡文姬是哪里人

    在中国历史上,能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者,曹操是空前绝后的一人,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时期女性文学家,文学家蔡邕之女。蔡文姬的一生,诠释了东汉末年佳人的悲惨命运。蔡文姬塑像出生于书香门第的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就曾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