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崇祯皇帝为什么不南迁?大明灭亡前夕的闹剧!

崇祯皇帝为什么不南迁?大明灭亡前夕的闹剧!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381 更新时间:2023/12/5 1:53:31

历史最令人感喟的是在于它的不可逆转性,孙中山先生说,世界大潮浩浩汤汤,顺之则生逆之则亡,历史大潮也是如此。但每每有各种时刻,我们会生出许多遐想,如崇祯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甲申之变。相信没有一个历史学家会指责崇祯皇帝是一位庸碌之主,那么如果崇祯皇帝选择了南迁会如何?南明还会不会迅速灭亡?大清的定鼎中原之路还会不会那么顺畅?大顺政权和大西政权又会如何?会不会出现农民军、南明、大清三家逐鹿中原的历史画卷?

可惜的是,这只能停留在遐想上,不过有一点倒是史有凭据,即崇祯皇帝是有机会南迁的,哪么他为什么放弃了这个选择呢?

网络配图

崇祯十七年的元旦,这是崇祯皇帝的最后一年,这就是在这一天,李自成在西安僭越称王,建国大顺,国号永昌,并且在坐上了宝座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冲着北京城就杀来了。一路之上摧枯拉朽,只有极少数的城市进行了艰苦的抵抗,大多数城市如大水崩沙,农民军还没来就开城等着封赏了。

李自成的皇帝之路已经进入到后方紧吃的地步,闯军的脚板有多快,进攻的速度有多快,截止到三月一日,除了大同宣府这两座重镇之外,西北部国土已经全部陷落。

自从二月份开始,前线的败报不停地传入北京,崇祯皇帝就深刻的认识到,大明王朝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于是从二月份开始,崇祯皇帝也比以往更加努力上班,他几乎每天都要召对,不光是朝会,私下也常常和大臣商量对策。

所有的证据都表明,西北前线几乎是空的,前线没有任何一支能够抵挡李自成大军的军队,唯一有可能阻挡的军队还顶在宁远,那是大明东北方向的最后一道屏障,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可用,不然,两面夹攻,灭亡的更快。似乎为今之计只有一条了:南迁。

大明疆土几百州,干嘛非要死守北京城。哪么有人提出这样的建议吗?有,还真不少,根据《明史·后妃传》则记载,崇祯的皇后周氏提过这样的建议:“周后尝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帝问之,遂不语,盖意在南迁也。”这话的意思是说,周后看着皇帝因为流寇闹得太凶很着急就提醒道:我南方还有一个家。皇帝问这话啥意思?

皇后没说什么,但是夫妻两人应该都清楚,这话是提醒崇祯应当考虑南迁。但是周皇后这话毕竟说的隐晦,因为后宫不好插手朝廷的事。但是这事还是走漏了风声,天皇帝的皇后,崇祯帝的寡嫂张皇后听说了这事,她就找到周皇后问了一句话:“宗庙陵寝在此,迁安往?”

网络配图

这话的意思清晰明了,你们两口子要是跑了,祖宗的宗庙社稷啥都不管了?这在宋明理学盛行的年代里是个十分严重的大帽子,崇祯皇帝可担不起,若是直接承认就等于承认自己是背弃祖宗,数典忘祖。于是这件事儿只好罢了。

而在崇祯十七年的正月初三,新近上任的左中允李明睿到德政殿觐见皇帝,为感谢皇帝的知遇之恩,他在客套之后就切入了正题,并且要求皇帝让内侍都下去。

李明睿张嘴就是爆炸的话:皇上,生死存亡的时刻到了,贼寇马上逼近京城,南迁吧?随后崇祯帝说出了自己的顾虑,但是李明睿的诚恳最终让崇祯帝同意了他的看法。不过崇祯最后说了这话:“此事重大,尔且密之,切不可轻洩,洩则罪坐汝。”

这件事在崇祯看来实在重大,张皇后的大帽子扣得他实在没什么好办法。不过事情总得扳,君臣之间就迁都的各种大事开始讨论,甚至护送军队,资金、路线等问题都一一谋划好了。半个月之后,李明睿认为时机成熟,就在朝臣大集时上奏,希望皇帝能够撤离北京南迁。

这话刚一说完立刻引起了一片吵闹,大臣们尤其是言官们纷纷打了鸡血,内阁大学士陈演和魏藻德带头反对,兵科给事中光时亨激烈谏阻,全是冠冕堂皇的高调,还有言官激动的痛哭流涕,仿佛崇祯帝要是南迁比要了他的命还难受。甚至出了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定人心的言论。崇祯帝一看,这不行,反弹太大只好暂时作罢。

网络配图

但是这事崇祯帝一直记在心里,到了二月下旬,眼看着李自成奔着大同就杀来,离北京成一巴掌就能扇到的距离了,崇祯帝再次坐不住了。在御前会议上,李明睿和李邦华再次提出南迁的提案。并且李邦华提出的建议更为折中:请皇帝守在北方,命太子前往南京监国。

群臣都默不作声,这时候又是光时亨蹦出来了,他指责二李居心叵测,国难当头之际怎能弃城而逃?说完开始砸大帽子,砸的群臣更没人之声。

崇祯帝虽然心里赞同李邦华的建议,但是背弃祖宗的大帽子砸下来却没法说话。怕是光时亨认为自己就是明朝的寇准了,但是崇祯可不是宋真宗,大明朝也没有大宋几十年在北线上锻造出来的铁血禁军,实在是搞错了码头。不过,骂完了人的光时亨感觉自己很气顺,他认为自己纠正了歪风邪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成吉思汗总喜欢西征 竟是因为恐惧?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成吉思汗的领土扩张,一度引起争议,冉平却用民族性的角度去分析:在现代人的脑中,业已形成的思维定势是,侵略就一定是为了争夺能源、财产、人民。可对于成吉思汗来说,恰巧并非如此。蒙古族的生活就是不停行走,成吉思汗的征服不是为了敛财和统治,原动力是从日出之地走到日落之城的焦虑和不安。“一本书写完,和作者就没

  • 魏晋时期的风流名士谢安的趣闻轶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刘义庆组织人编著的笔记小说,主要记录了汉末、三国和两晋时期的上流人士们的生活,有言行举止,有趣闻轶事。书中所写对象以魏晋的风流名士为主,而其中又以谢安为最。图片来源于网络有人粗略作了一个统计,《世说新语》全书共有1100多条事迹,其中涉及谢安的就有114条。所以可以说,谢安是《

  • 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叛将他们最终的归宿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英布是秦末汉出的名将,因受秦法被黥(刺面),又被称为黥布。英布在陈胜吴广起义后,他聚众上千人也开始起义,投靠项梁,拥立楚怀王。图片来源于网络项梁被杀后,项羽杀宋义夺得楚军的指挥权,以英布为先锋,英布作战勇敢,被项羽封为九江王。在刘邦再次和项羽彭城大战,刘邦兵败时,刘邦派隋何去九江游说英布反项羽,英布

  • 著名军事家刘伯温退隐续命12年是真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刘基生于1311年7月1日,是元末明初的一名军事家、文学家以及政治家。他字伯温,是汉族人,祖籍是浙江省文成县人,因此,又有人称刘伯温为“刘青田”。在明朝建立了之后,朱元璋封刘伯温为诚意伯,被人称为“刘诚意”。死后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此又被成为“刘文成”、“文成公”。图片来源于网络刘伯温自幼便十分

  • 曾国藩名言: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曾国藩是清朝末期大臣,更是湘军的创立者。曾国藩一生都在为朝廷考虑,在军事,政治,文学各个领域都作出了突出贡献。可以说清朝的末期要是没有曾国藩,将会灭亡的更快。图片来源于网络咸丰二年,太平天国军攻占湖南,曾国藩奉旨前往抗击成立湘军,湘军一作战勇猛远近闻名,人们只知道湘军常打胜仗,并且士气高涨,却不知道

  • 胤禛与胤祯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为什么反目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在清朝,一共有两个人叫胤禛(祯),只是后边的字写法不一样,但是这两个人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图片来源于网络爱新觉罗·胤禛,是清朝康熙黄地的第四个儿子,最终经过激烈的争夺之后接替康熙做了皇帝,年号雍正,他一共做了十三年的皇帝,虽然时间不长,但是他的政绩是非常卓著的,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爱新觉罗·

  • 荒淫暴虐的北齐王爷:让狗当街吃掉美女和婴儿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玉体横陈是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它是南北朝时期北齐第五位皇帝高纬创造的。他的父亲是北齐武成帝高湛,母亲为胡皇后。高纬即位时,腐朽的北齐政权已经摇摇欲坠,他自己仍然荒淫无道,政治越来越腐败。网络配图高纬当了皇帝之后规定,只要出钱就可以当官,只要出钱,杀人也可以免死。总之,只要出钱干啥都行,于是北齐被闹得

  • 四阿哥胤禛为何能从众皇子中脱颖而出当上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四阿哥胤禛在电视剧《步步惊心》中是位非常沉稳而且有谋略的皇子,而且与十三阿哥胤祥的关系非常好。也正是因为四阿哥胤禛的毫无戒心的坦诚,最后赢得了若曦的芳心,在四阿哥胤禛舍命相救后若曦更是决定一生追随。《步步惊心》中的四阿哥胤禛是一个做事沉稳,而且敢爱敢恨的皇子。那么历史上的四阿哥胤禛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 张禧嫔是如何从一个平凡宫女成为成功上位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在朝鲜历史上张禧嫔一直是一个非常有手腕的后宫女子,她这一生中勾心斗角曾经陷害过皇后,这些宫廷故事流传到了民间张禧嫔的名声就不好了,张禧嫔曾被后来人称为妖女,一度受到人们的唾骂和鄙视。图片来源于网络专家对于张禧嫔为什么是妖女这个问题做出了解释:张禧嫔当初和仁显王后一同入宫侍奉皇帝,但是仁显王后由于家族

  • 汉成帝刘骜服赵飞燕所配春药导致死亡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汉成帝刘骜活了多少岁,汉朝刘骜是怎样的皇帝,刘邦项羽灭秦时秦军主力去哪了

    赵飞燕是汉成帝的第二个皇后。刘骜对她甚是宠爱,以至于听信了她和她的妹妹赵合德的谗言,废掉了一直宠信的许皇后。还亲手害死了自己的两个孩子。自赵飞燕进宫以来,就获得了刘骜的专宠。图片来源于网络赵飞燕自小便在舞蹈和歌唱方面有着超高的天资,所以在公主府当歌姬的时候她练出了精湛的歌舞技巧。恰好有一次刘骜微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