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昌龄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他为什么会被闾丘晓斩杀?

王昌龄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他为什么会被闾丘晓斩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548 更新时间:2024/1/20 11:16:33

说到王昌龄,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12月,北风呼号,飞雪飘零,河南道亳州刺史府内,灯火辉煌,莺歌燕舞。刺史闾(读如吕)丘晓和大诗人王昌龄推杯换盏,开怀畅饮。闾丘晓四十多岁,白面无须,长着一双细长蜂眼,喜怒不形于色。王昌龄六十多岁,一脸络腮胡,豪气纵横,时任龙标县尉。安史之乱爆发,他心忧远在长安的母亲,归心似箭。途中路过亳州,闾丘晓久闻王昌龄大名,留住宴饮,宾主两欢。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王昌龄喝的微醺,面色通红。闾丘晓清清嗓子,慢条斯理说道,久闻王龙标大名,奈何缘吝一面,今日一见,果然气宇不凡。不知王龙标肯否赏脸,即兴赋诗一首,以助今日之兴。

王昌龄慨然大笑,声震屋宇,脱口而出:奸雄乃得志,遂使群心摇。赤风荡中原,烈火无遗巢。一人计不用,万里空萧条。

闾丘晓脸色微变,强笑道,奸雄就是安禄山逆贼,闾某虽然愚钝,还是能听懂。不知“一人”是谁?王昌龄道,一人便是张公九龄。张公执宰期间,初见安逆,就看出此人脑生反骨,日后必成大患,劝圣人(李隆基)将其诛杀。奈何圣人听信李林甫谗言,不仅没杀,反而将其加官进爵,终于酿成今日之祸。

闾丘晓脸色大变,离座而起,叫道,大胆狂徒,竟敢指斥圣人之非。圣人明如日月,怎会受奸贼蒙蔽?再说你个小小从八品县尉,也敢信口雌黄?王昌龄由于多喝了几杯酒,忍不住气往上冲,也大喊道,国家倾颓,就坏在你们这帮溜须拍马之徒手里。现在安逆横肆,你不思厉兵秣马,勤王报国,反而恬嬉如昔,真正不知羞耻。

闾丘晓闻言,气急败坏的喊道,来人呐,给我拉出去,砍了。

武周圣历元年(698)初春,乍暖还寒,王昌龄诞生于长安城外灞上芷阳村。这一年,朝廷暗流潜涌,武则天在立侄儿梁王武三思还是儿子庐陵王李显为太子的问题上踌躇不决。就问狄仁杰,狄仁杰说,侄儿和儿子谁亲?你死后谁给你上坟烧纸?武则天遂悟。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仲夏,艳阳高照,王昌龄16岁,在㶚上混游侠。这一年,李隆基干翻太平公主,结束了三女乱唐的红妆时代,开了大唐中兴新纪元。我翻遍好多研究王昌龄这段时间行迹的论述,发现大家有个共识,便是王昌龄一直在家种地钓鱼,过着“薄暮垂钓,平明去耕”的养老生活。

《题灞池》:腰镰欲何之,东园刈秋韭。世事不复论,悲歌和樵叟。每天腰间别着一把镰刀去东园割韭菜,跟砍柴的樵夫唱山歌,不问世事。

《题灞池》:开门望长川,薄暮见渔者。借问白头翁,垂纶几年也?间或手持一根钓竿去河边钓鱼,问白发苍苍的钓友,大爷,您钓几年了?

但这显然与王昌龄成年后“跌宕豪横,不拘细行”的性格不符。一个人性格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水滴石穿的潜移默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李白从小在道上混,靴子里别着一把障刀带着一帮小弟横行乡里,看谁不顺眼,就把人捅倒在血泊中,所以成年后豪放肆意,霸气侧漏,谁见了都会被其超强气场震慑。比如王维从小就是乖孩子,每天窝在家里读书写字,长大后沉默寡言,内向收敛,逆来顺受,忍辱违心,被人算计了也不敢吭声,张九龄提拔了他,他却写诗恭维干翻张九龄的李林甫,最终皈依佛门,成为在家居士。

其实王昌龄跟李白一样,也是游侠出身,钓鱼割韭菜只是他的兴趣,不是他的本业。别人干活是生计所迫,王昌龄干活是体验生活。

《少年行》: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青槐夹两道,白马如流星。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有一天,一个游侠朋友要远行,他送完短亭送长亭,依依不舍。翠绿的槐树种在官道两侧,朋友骑着白马飞驰而去,宛若流星。为啥走的这么急?原来雁门关有了战事。朋友要去边境打仗,用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

《少年行》:走马远相寻,西楼下夕阴。结交期一剑,留意赠千金。高阁歌声远,重关柳色深。夜闲须尽醉,莫负百年心。又有一天,他骑着马去找一个朋友,两人并不熟,王昌龄慕名而来。朋友在大酒店(西楼)请他吃饭,互相讨教剑术,一直喝到夕阳西下,意犹未尽。太晚了他要走,朋友强意留住,两人继续高歌唱和,直到夜深未散,喝的酩酊大醉。最后互相结了拜,发誓白首同心。

《观猎》:角鹰初下秋草稀,铁骢抛鞚去如飞。少年猎得平原兔,马后横捎意气归。还有一天,他跟朋友一起去郊外打猎,正是秋风萧瑟,草地枯黄,鸟肥兔笨之时。两人打了好多兔子,拴在马屁股上,得意而归。

当时的游侠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考武举,考试科目有射箭,马枪,负重等等,考中就能给个军职。但是录取率有限,消化不了这么多人。还有便是从军,开元年间,唐初府兵制已经破坏,改为募兵制。热血男儿纷纷投效边疆,既能解决吃饭问题,又能建功立业。

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这是有志男儿本人的梦想。虽然李贺身体孱弱,连马都不敢骑,只敢骑驴,走一步歇三歇,身后还得跟一个小童寸步不离随身服侍,但是挡不住有封侯大志啊。

杜甫: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这是一个即将走上沙场的有志男儿告别家人朋友的场景。没有悲戚哭啼,只有欢声笑语。家里给买了高配马鞍和陌刀,置酒送别,没参军的伙伴笑着看他新买的横刀,露出羡慕的表情。

王昌龄: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漫绾上青楼。金章紫绶千余骑,夫婿朝回初拜侯。这是听闻夫婿在战场上立了大功,回京受赏,妻子非常高兴,浓妆艳抹,登上高楼,看到夫君腰缠绶带,身后跟着一千多鲜衣怒马的下属,前呼后拥,在御道天街奔驰而来,好不威风。

当然也有久等夫婿经年没有消息的闺房怨女。王昌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一个悔字,一个教字,境界全出。就是说,夫婿征战沙场,妻子是支持的。只是多年不见,有点孤独寂寞。

当然还有一条路,但不是正路,便是投靠豪门当刺客,比如前些年非常火的电影《刺客聂隐娘》,聂隐娘就是藩镇豢养的刺客。或者啸聚山林当盗匪,比如唐初开国元勋李勣,便是游侠出身,带着小弟加入翟让的瓦岗山,成为远近闻名的盗匪。

但这都是在乱世,王昌龄生活的时代,正是开元全盛时期,杜甫有诗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出门远行不用挑黄道吉日,根本遇不到剪径抢劫的。所以干盗匪的不多。

开元十二年(724年)晚秋,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王昌龄告别了多年的游侠生活,决定从军入伍,征战沙场,出人头地,扬名立万,光耀门楣,时年26岁。

他沿着渭河平原向西进发,经周至,取道泾州、原州,出萧关道,往陇右。到达黄河之滨,隔岸不远,即是腾格里沙漠。再溯黄河而上,经会州(今甘肃省靖远县)至兰州。再沿洮水河谷,南下临洮。又由临洮出发,回到兰州,西游鄯州(今青海西宁市)。离鄯州,北上凉州、甘州,最后到达肃州,还去了肃州西部的玉门军驻地,最后远游李白的出生地碎叶城。

当然了,王昌龄没在碎叶遇到李白,李白早在五岁时就迁居四川江油了。

开元十三年(725年),王昌龄返回玉门关,又从凉州往东,沿黄河而行,经过腾格里沙漠南侧,溯蔚如水南上,过萧关入塞。沿黄河下行蔚如水回萧关。冬,过泾州,经扶风,返长安。

两年的军旅生涯彻底改变了王昌龄三观,他发现,当游侠和当士兵,绝对是两种不同的人生。

他有刚参军的踌躇满志。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他有征战沙场的冲天壮志。

《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他有长期行军的顽强励志。

《塞上曲》: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从军行》: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比起这些血染沙场的将士,长安城内那些终日飞鹰走马的游侠们,除了互相吹牛逼,夸夸自己马儿肥,简直废物不如。

可惜他的英雄梦很快破灭了。

《塞上曲》: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遥见胡地猎,鞲马宿严霜。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将军派出五支小分队出去打仗,王昌龄所在的一支遇到了敌人。大家伙在队长带领下浴血奋战,终于杀出重围,回来后却因延误军机,队长被下狱,士兵们伤心不已。

开元十四年(726)仲春,王昌龄隐居于长安郊外蓝田县石门谷,刻苦攻读,为明年的春试做准备。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当兵没出路,只好考科举了。

《咏青》:雾辟天光远,春回日道临。草浓河畔色,槐结路旁阴。欲映君王史,先摽胄子襟。经明如何拾,自有致云心。

王昌龄踌躇满志,意欲青云直上。

开元十五年(727年)晚春,百花盛开,王昌龄一举中进士第,补秘书省校书郎。校书郎顾名思义,就是校正上古典籍的学术职务。在任期间,王昌龄认识了高适和王之涣,这两位也是写豪放诗的高手。有一天三人去酒楼喝酒,不大一会儿上来三位美艳不可方物的歌女。三人于是打赌,最漂亮的歌女唱谁的诗,谁就结账。

一位歌女首先唱王昌龄的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随后一位歌女唱高适的诗: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最后一位歌女唱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最后压轴这位最漂亮,三人开怀大笑。

但是终日埋头搞学问不是王昌龄的兴趣所在。诸葛亮说了,儒有君子小人之分。君子之儒,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攻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但是人生一世,能当个小人之儒,写点东西显名一时,也就挺好了,不是人人都能有诸葛亮辗转腾挪的本事。古人云,上者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身,其下立言。就如我,最多是个小人儒,每天看看书,喝喝茶,听听歌,写写字,迎朝阳东升,看落日西斜,出上几本书,也算不枉此生。

但是王昌龄志不在此。他不想当小人儒,他想立功。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考中博学鸿词科,改任汜水县尉。当时大唐王朝考试形式琳琅满目,除了进士科,还有明经、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科目,只要你有才,总有一科适合你。只不过每一科录取率都很低,最多不到十个人。但是有志者事竟成,你可以每年都考啊。

王昌龄在汜水县尉任上,真正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写了很多田园诗。

见河中有姑娘采莲,他写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见岸边有姑娘浣纱,他写道: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见路上有民间老艺人击磐,他写道:双峰褐衣久,一磐白眉长。谁识野人意,徒看春草芳。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仲夏,烈日炎炎,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罢相,王昌龄酒后狂言,因有同情张九龄的言论,被同僚告发,李林甫大怒,将其贬往岭南。岭南正是张九龄家乡。你不是同情他么,可以和他一起去啊,虽然有福不能同享,但是有难可以同当么。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晚秋,西风萧瑟,王昌龄路过襄阳,拜访隐居于此的孟浩然。孟浩然也是开元十五年参加的科考,王昌龄考上了,孟浩然落榜了。知音相见,分外眼红。两人开怀畅饮,还吃了当地有名的查头鳊鱼。此时孟浩然背上生了毒疮,医生告诉他,不能吃“发”的东西,比如鹅肉,比如鱼肉,也不能喝酒。想活命,管住嘴。但是王昌龄来了,孟浩然开了戒。孟浩然以为自己没事,王昌龄不知道孟浩然有病。

盘恒半月有余,王昌龄继续南下,孟浩然写诗送别: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王昌龄走后数日,孟浩然毒疮复发,不治而卒。

王昌龄接着南下,在巴陵遇到了李白,盘恒数日,作诗送别: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天宝七年(748)初春,王昌龄再次以“不护细行”之罪,被谪龙标(今黔城)县尉。李白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相送: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几经多年的宦海沉浮,王昌龄一颗心冷了。他已经五十岁了,孔子云,五十知天命。王昌龄明白,自己此生就不是建功封侯的命,还是歇了吧。他在龙标县尉任上的诗风是这样的。

《云山清晓》:苍深翠浅瀑峥潺,岂谓讥秦始爱山。一炬咸阳机冢赤,紫霄巍立晓云间。

《送程六》:冬夜觞离在五溪,青鱼雪落脍橙荠。武冈前路看斜月,片片舟中云向西。

《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除了吟山诵水,他心无波澜。

天宝十四年(755)初冬,安禄山起兵造反,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第二年六月,李隆基仓皇西遁,下诏勤王。十一月,王昌龄离开龙标,道经安徽毫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闾丘晓“素愎戾,驭下少恩,好独任己”。愎即刚愎,戾即残忍。我们常说一个人戾气重,意指该人有反社会人格,心地暗黑阴冷。用现在一句通用的话,便是“垃圾人”。对于垃圾人,我们最好的应对方法当然是远离他,不招惹。

可惜王昌龄却是游侠出身,天生傲骨,放言无忌,连李林甫都敢得罪,更何况区区一个州刺史?所以才出现了开头这一幕悲剧。

王昌龄死后不久,张镐率大军救援张巡,让闾丘晓打头阵,闾丘晓逗留不进,导致张巡被叛军杀害。张镐大怒,要杀闾丘晓,闾丘晓摇尾乞怜道,我家里还有八十岁老母要我养活,希望留我一命。张镐说,你的老母要你养活,王昌龄的老母,谁给养活?

闾丘晓默然,遂杖杀之。

王昌龄被杀那天,片片飞雪如席,大地银装素裹。望着旷缈苍穹,他吟诵道: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他和母亲虽然身处异乡,却都在大唐明月的照耀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刘辩:东汉第一位被废黜的皇帝,最后什么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魏王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继位。其时,虽然有孙权、刘备的不断犯边,但基本不成气候,中原腹地的和平已成定局。各种力量都在推动曹丕采取行动。那些曹氏部属也在设想着如何弹冠相庆,如何分新朝一杯羹。于是便有小臣去逼迫汉献帝效唐虞旧例,把帝位禅让给魏王。延康元年(220年)12月10日,

  • 高适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为什么说他混得很好?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高适,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正月初七,寒风刺骨,浮云遮日,长安城一片萧瑟,天街行人寥寥。这天是“人日”,相传女娲于此日造人。长安城百姓纷纷戴人胜(用彩纸、丝帛等制成小人形状戴于头上,用以辟邪祛灾),吃七宝羹(七种蔬菜加米粉制

  • 宋仁宗在位的时候,他都做了哪些勤政爱民的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宋仁宗赵祯是宋朝历史上的第四位皇帝,他在历史上或许没有那么强烈的存在感,但是他在位期间实现了仁宗盛治。那赵祯是个好皇帝吗?宋仁宗在位的时候,都做了哪些勤政爱民的事情?关于宋仁宗是不是明君历史又是如何评价的?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有很多短命的皇帝,他

  • 骆宾王的一生是怎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骆宾王,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正月二十五,艳阳高照,长安城的百姓们还沉浸在节日气氛中,意犹未尽。宰相姚崇给李隆基上表,现在出家当和尚的太多,应该管管了。"佛图澄不能存赵,鸠摩罗什不能存秦。但使苍生安乐,即是佛身;何用妄度奸人

  • 安禄山、史思明最后为何都被亲儿子所杀?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安禄山、史思明最后为何都死于亲儿子之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安史之乱”的两位主角:安禄山、史思明作为唐军统帅,为了攫取更大权力,起兵反叛自己效力的朝廷,让繁华的大唐生灵涂炭;戏剧的是,这俩人后来都被各自的亲儿子杀死,其原因也是为了权力。这可真

  • 杜牧临终前对子女说了什么?他的一生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杜牧,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唐宣宗大中六年(853年)初冬,寒风凛冽,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内,身染沉疴的杜牧须发皆白,正在安排后事。夫人裴氏两年前已经先他而去,留下子女五人,最长者曹师,年仅十六岁。五个孩子跪在病榻前,杜牧面容严肃的告诫孩子们:老爸我平生

  • 东周最后一位天子周赧王,为何还能在位59年?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朝代,和西周相对应。众所周知,在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引发了周王朝的内乱。西周覆灭后,郑国、卫国、晋国等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公元前453年

  • 宋仁宗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他的皇后前前后后有哪三个?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的宋仁宗不仅在政治上善于纳谏一片清明,他也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一生之中三个儿子全部早夭,而他的皇后前前后后也有三个。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他的第一任皇后是平卢军节度使郭崇的孙女郭氏。当时的皇太后刘娥认为郭氏比较合适,宋仁宗只好听从刘娥的意见让郭氏进宫成为

  • 刘邦能赢得楚汉之争,韩信在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兵仙韩信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韩信作为“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兵仙”、“汉初三杰”的他,不仅在指挥作战方面能力出色,在战略谋划方面同样极为突出。在“楚汉争霸”之中,张良、陈平等人固然是重要的谋士,但韩信两次在战略方面提出的谋划,却充分体现出了“破局

  • 白居易临终前喊着谁的名字?他的一生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白居易,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午夜,月上中天,将清冷的月光洒下人间,把洛阳城团团罩住。洛阳郊外一处清幽的院落内,75岁的白居易躺在病榻上,气息奄奄。他须发皆白,半身麻痹,早已神志不清。儿孙们罗列在堂,神情悲戚。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