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范仲淹的身世是怎样的?探索范仲淹的仕途之路

范仲淹的身世是怎样的?探索范仲淹的仕途之路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871 更新时间:2024/1/23 14:13:32

说到范仲淹,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范仲淹,北宋名臣,思想家,文学家。

若说起宋朝的士大夫,那范仲淹一定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位,单就是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便已让他再誉千年。

但其实,范仲淹并不只有“身后名”,在他生前便已经是一个传奇。布衣时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战场为名将,在朝堂则是良相。同时代人称他为“本朝人物第一”,朱熹更是尊其为“天地间第一风流人物”。所谓“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说的则是范仲淹这样的人。

如今,我们再从各种史书传记中看范仲淹的一生,除了敬仰,或许也能生出一些悲悯,他一生为国为民,心系天下忧乐,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可我们却只见他的忧,有何曾见他“乐”过。

两岁而孤,少而贫困,母亲改嫁,范仲淹入朱家,改名“朱说”。少年无“乐”;

数年寒窗苦读,划粥断齑,冷水浇面,终以“朱说”之名登中进士。青年无“乐”;

基层为官,心系百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仕途坎坷,三进三出。中年无“乐”;

大军压境,国难当头,范仲淹临危受命,白发出征,举兵抗敌。老年无“乐”;

朝纲混乱,范仲淹领命改革,惨遭失败,几度调迁,病逝他乡。晚年无“乐”;

有人说,我们只认识了半个范仲淹,因为只看到他的“忧”,而没看见他的“乐”。而我想说,哪怕国富民强,国泰民安,范仲淹依然有“先天下之忧”,或许,那才是他的全部。

少年孤贫,改随他姓

公元989年,范仲淹生于徐州,父亲范墉时任徐州节度掌书记,七品小官,不算特别富裕,但也绝对谈不上穷,范家前前后后有五位公子,可有三位都早逝,所以,范仲淹自小就得到了父母的百般照料,能够健康的长大。

好景不长,在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原本就不太富裕的家庭一下子失去了顶梁柱,生活压力扑面而来,母亲谢氏被迫改嫁到了山东朱家,范仲淹随着母亲过去,改名为“朱说”。

那时的范仲淹刚过两岁,不谙世事,不幸的家世没有给范仲淹带来很大的影响,他与朱家的兄弟一起长大。

寒窗苦读,志向高远

和朱家的公子哥不同,范仲淹自小就十分聪明好学,朱家将他送到长山县长白山醴泉寺寄读。

小小年纪,在生活上极为节俭,过的甚至有些艰苦。

他每晚煮一锅粥,第二天待粥凝结成块,便用刀切成四块,早上两块,晚上两块,然后把各种咸菜野菜捣碎,和粥一起吃。

数年来,皆是如此。

这也就是成语“划粥断齑”的来历。

范仲淹勤读诗文,在寺庙之中潜心学习,而朱家几个公子却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范仲淹二十三岁那年,和几位兄弟因节俭起了争执,他劝阻朱家兄弟们不要挥霍浪费,反被讥讽“我自用朱氏钱,与你何干?”

惊骇之余,才得知了自己的身世。

随即愤而离家,求学在外,并放言要靠自己恢复范姓。

朱说来到河南应天府求学,得利于学院良好的资源,范仲淹得以博览群书,文韬武略、儒释道法、排兵布阵,只要是书,他都不放过。

那时候的范仲淹,志向远大,并写诗以自勉: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 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期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他自比颜子和钟期,可见自视甚高,自信非凡。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不过二十出头的范仲淹,便有了这样济世安民的志向。

青年及第,初政灿然

在应天府学习了三年,公元1015年,二十六岁的范仲淹终于考中进士,这在当时已属难得,自科举时代,从来便是“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想当年,同是27岁中进士的白居易,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毕竟有的人穷经皓首,却连举人都没考上。

考中进士的范仲淹官拜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官不大,却也有了一份经济收入。

两年之后,迁文林郎,奏请皇帝允许他恢复范姓,自此,范仲淹才叫回了如今的名字。

基层官职,一当就是好几年,若没有政绩,就一点升迁的希望都没有。

1021年,范仲淹因为政绩突出再次升迁,被调到泰州管盐仓。

正是在泰州,范仲淹耗费数年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绵延百里,后世称之为“范公堤”,如今遗址犹存。

同样是在泰州,范仲淹母亲去世,在丁忧期间,范仲淹又被晏殊看中,迁至应天府,当了一名老师。

不久,又被晏殊推荐到京城,做了一名京官。

却不知,范仲淹也迎来了自己“三进三出”的坎坷生涯。

直言敢谏,三进三出

范仲淹到京城后,担任密阁校理,官虽不大,却是个很重要的职位,经常能见到皇帝,无形之中也多了更多的机会。

那年仁宗年纪尚小,日常政务皆由太后做主。

一次正逢太后大寿,仁宗带文武百官进宫叩拜贺寿,家事国事不分,难免不合礼制,群臣不敢有异言,就连礼部官员也一言不发。

可范仲淹却按捺不住了,事后上书皇帝,指出此事不妥,应清晰家国界线,维护国君威严。说了皇帝还不够,又说太后,他希望太后结束问政,将君权还给仁宗。

随后,范仲淹又写了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道歉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原则。

一套操作行云流水,酣畅淋漓,可后果可想而知。

范仲淹得罪了太后,很快便被调离京城,去河州府任通判。这是范仲淹的“一进一出”。

1033年,太后驾崩。仁宗调回范仲淹,任右司谏,掌箴诲鉴戒,以拾遗补过。

这一次,范仲淹又因为废后一事得罪了宰相吕夷简。

皇后平时管理后宫严厉,因此也得罪了不少人,一日因为一个妃子无意间打到皇帝,于是以宰相吕夷简为首的一群人小题大做,主张废后。

可废后岂非儿戏,范仲淹很是不平,先在朝堂上和宰相大肆争辩,未果。后来写好奏折,要上书劝皇上不能废皇后。

结果是,范仲淹还在等着见皇上,宰相吕夷简就讨来了圣旨,直接把范仲淹贬到浙江桐庐任知州。

这是范仲淹的第“二进二出”!

之后,范仲淹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师,担任国子监,后来升为吏部员外郎。

吏部可从来就是个得罪人的差事,此时朝廷,宰相吕夷简培植羽党,任用亲信,把持朝政。范仲淹便提出官制改革,朝堂顿时掀起门派之争,这就是有名的景佑党争。

可范仲淹哪是吕夷简的对手。

1036年,范仲淹又被贬黜,这次贬到江西饶州,三进三出,四十七岁的范仲淹一路向南,显得格外凄凉:

三出专城鬓似丝,斋中萧洒过禅师。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范仲淹的朋友,著名诗人梅臣写了一篇文章《灵乌赋》,来劝范仲淹以后尽量少说话,不要多管闲事,要像报喜鸟而不要学乌鸦:

...乌兮,事将兆而献忠,人反谓尔多凶。凶不本于尔,尔又安能凶。凶人自凶,尔告之凶,是以为凶。尔之不告兮,凶岂能吉?告而先知兮,谓凶从尔出。胡不若凤之时鸣,人不怪兮不惊。...

范仲淹同样作《灵乌赋》回复,全文不过是说八个字: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胡不学太仓之鼠兮,何必仁为,丰食而肥。仓苟竭兮,吾将安归?又不学荒城之狐兮,何必义为,深穴而威。城苟圮兮,吾将畴依?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八字箴言,传唱千年。

临危受命,白发出征

公元1038年,范仲淹正在越州大兴教育,创办书院。

而远在千里的朝堂之上却是一片哄闹,不过几年时间,李元昊建立的西夏国屡犯大宋,重文轻武,特别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的北宋几十年没有战事,军队早已不复当年英勇,节节败退,如今狼烟再起,整个朝堂,竟无一将可领兵抗敌。

后来大臣韩琦向皇上推荐范仲淹,说此人熟读兵书,一定可以打赢西夏国。此时吕夷简也一同推荐。

1040年,年过半百的范仲淹与韩琦同担任副安抚使协助正史夏竦一同对抗西夏。

当范仲淹风尘仆仆赶往延州之时,一路断垣残壁,茅庐废墟,尸横遍野,民不聊生。也就是此时,范仲淹感极而悲,写下一首《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没让人失望,一到延州淹带着大儿子一起打了几个小胜仗,可宋军和西夏还是有不小的差距,范仲淹心知肚明,于是定下重防守的策略。

范仲淹上书给朝廷说:目前我们要积极防守,几年后,西夏兵定然不战而退。

朝廷上下气愤,几十万大军数倍于西夏,如今士气高涨,正是主动出击的绝佳时机,皇帝不听范仲淹的策略,转而命韩琦赶紧出兵。

次年,韩琦带领大军交战,惨败而归,死伤数万。

韩琦兵败后,宋仁宗才认同了范仲淹的想法。

范仲淹于是命人建堡垒、加防固、招本地军、筹备粮草、训练士兵、和本地羌族以及老百姓搞好关系,一副打持久战的架势。期间李元昊大军多次来犯,都无功而返。范仲淹也时不时组织反击,采取骚扰策略,让西夏军防不胜防,战局一度陷入僵持。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范仲淹看着远山斜阳,战乱不休,一种乡愁悠然而生,写下一首《苏幕遮·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果然,在第五年,范仲淹的防守策略奏效,建国不久的西夏连年征战,早已掏空了国库,军中士气逐渐低落,1043年,李元昊不得不和北宋正式议和,持续多年的战争正式落下帷幕。

新政失败,调离京师

文有文功,武有武功,范仲淹得到了朝廷的高度器重,朝廷连下四道诏书,令范仲淹、韩琦二人速回京师任职!

此时,给范仲淹的职位是参知政事,即副宰相,和枢密使富弼、韩琦一起主持朝政!

彼时朝廷,纲纪混乱,人心涣散,官员腐化之风愈加严重。

而此时范仲淹已经五十五岁,为官二十八年,他回到朝中后,很快向宋仁宗呈上十项改革内容,这就是有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从此拉开了“庆历新政”的序幕!

新政轰轰烈烈,范仲淹的政治生涯到了巅峰,在皇帝的大力支持下,他的治国主张得到了落实,也给整个北宋带来了新的面貌。

可改革谈何容易,十条新政,于国于民皆为良药,可也触犯了一些弄权者的切身利益,新政来的太过猛烈,很多官员甚至是皇族利益受损,一时之间无法习惯,就连宋仁宗也在各方的压力下摇摆不定。

终于,不到八个月,庆历新政宣告失败。

范仲淹、韩琦等人先后以“朋党”之名被调离京师。

1044年,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也就是后来重修岳阳楼的人),也受到牵连被调往岳州,担任岳州知府。

进退亦忧,以文明志

到了岳州的滕子京,滕子京很快就让岳州面目一新,而且重修了三大名楼之一岳阳楼。

如此名楼得以焕然一新,一定要有篇文章纪念一下,于是,滕子京想起那位才华横溢妙笔生花的范仲淹,他写了封《求书记》,加上刚画好的《洞庭晚秋图》一起,派人给范仲淹送去。

此时的范仲淹,被贬到了河南邓州,算上他此前入朝改革那一次,已经是“四进四出”,屡次三番的进退,多年的官场斗争、边关战事,范仲淹已经有些疲惫了。

这一天,范仲淹接到好友滕子京的来信,他看着那幅《洞庭晚秋图》,不由心潮澎湃,幕幕往事浮现眼前,回想自己一路走来,究竟是为了什么,不觉感触丛生,沉吟两秒后,命人摆上笔墨纸砚,一气呵成,写下了中华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五十七岁的范仲淹未登岳阳楼,单从一幅画中便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真谛,

忧君忧民,这是成仁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超然洒脱;先忧后乐,这是舍己利他精神。

《岳阳楼记》堪称中国第一美文,论事、写景、说理、抒情都是一绝。

不管是精神,还是文学,此刻的范仲淹已达化境。

几番调迁,命殁他乡

三年后,范仲淹被调往杭州任知州。随后,调往青州。

1052年初,范仲淹身体不佳,在回颍州的途中,不幸病逝,享年六十三岁。

宋仁宗听说后,悲痛万分,亲笔写“褒贤之碑”,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

由于欧阳修所到州县甚多,皆有所建树,民间出现数十处纪念堂和雕塑以纪念范文正公。

就是这样的范仲淹,在他身后数百年,其家族仍兴盛不衰。

三百多年后,洪武年间,朱元璋查看死刑犯案卷之时,发现里面有个人叫范文从,因反对朝廷政策而被判死刑,朱元璋命人传唤范文从,问道:“你不会是范仲淹的后人吧?”

那人答:罪臣正是范仲淹的第十二世孙。

朱元璋随即命人取来锦帛,写下十四个大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写罢,他把这幅作品送给范文从,说:免你五次死罪!

看啊,范仲淹的福祉竟绵延子孙数百年。

纵观范仲淹的一生,他每时每刻都把国家百姓放在身前,他为国,直言上谏针砭时弊,纵使朝廷纷争尔虞我诈,纵使四进四出坎坷非常,却依然奉诏必回,内推新政匡扶社稷,外有良策救国于危难;他为民,大修学堂振兴教育,修筑大坝赈灾安民,重民生轻徭役......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而我们再读《岳阳楼记》,对于生前的种种挫折和仕途坎坷,范仲淹一字未提,在敬佩文正公高山仰止的气节之余,也为最后一句所打动:微斯人,吾谁与归?

是啊,与范仲淹一道的人,还有没有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探索杨万里的生平,他的仕途之路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杨万里,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杨万里,南宋诗人,一代名臣,后人多称他为诚斋,兼善诗文,其文兼擅众体,步趋韩柳,其诗风素雅清欢,又有童趣,创“诚斋体”为世人称道,尊为诗宗。一说到杨万里,就能想到荷花,当然,写荷花的诗并不少,王昌龄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

  • 文丑有多牛?单挑赵云五六十回合都分不出胜负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在三国之中,不乏有很多骁勇的大将,而与不同的人交手有不同的结果,比如河北四庭柱的颜良文丑,就是结果最为典型的名将了。首先谈一谈文丑,袁绍麾下在面对大将赵云时,前前后后交手打了六十多个回合,从不畏惧,依然不败,可见,文丑的战斗力是与大将赵云不相上下的,但在面对与赵云战斗力差不多的关羽,却表现出之前没有

  • 文同的一生是怎样的?诗歌创作与官宦生涯密不可分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文同,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文同,北宋诗人、画家,又称与可,治蜀太守文翁的后人,人称石室先生,自号笑笑先生。文同一生最大的贡献便是“画竹”,他自创“湖州竹派”使中国历史上有了第一位以画竹为主的画家,对后来的郑板桥影响深远。然而,很少人知道,他还是苏东

  • 朱元璋的妻子为人如何?为何被称为明朝的天字一号夫人?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一个当过乞丐,当过和尚,起过义,当过皇帝的一个传奇人物。他背后究竟有一个什么样的老婆,才能支持他到万人之上的地步呢?说起来这个女子竟然是个不裹足的大脚美女,她叫马秀英。不过古代还是以小足来论美丑轻重的,大脚会成为人们街边啼笑的对象。当了皇帝拥有佳丽三千的朱元璋,却依然对这老妻子言听计从,对她

  • 秦魏少梁之战是什么结局?看秦孝公如何临危受命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秦魏少梁之战是什么结局?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嬴师隰(xi),秦灵公的太子。在位太子两年,在河西(黄河)驻守。待到他继位后秦国实力衰微,河西地尽被晋夺,于是他便立志要将河西函谷关收回秦地。周显王七年(前362)秋,位于黄河西岸的少梁谷地,以公孙痤和嬴师隰为首的魏

  • 孝端显皇后的后世评价如何?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孝端显皇后的后世评价如何?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在后宫中,提到皇后之位,想必是大多数女人毕生的愿望。无数青春曼妙的女子,为了能够母仪天下,在皇宫中荒废了自己的青春。古代皇帝都几乎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所以要想当上一国之母,竞争还是很大的,多少人一辈子入了深宫,却连皇帝都

  • 有信布之勇的马超,在季汉五大将中是什么排名?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马超张飞黄月英蜀枪,诸葛亮黄忠马超组一队,蜀枪诸葛赵云马超还是法正

    你真的了解马超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五虎大将”是《三国演义》的说法,“五子良将”是网文的说法,罗贯中创造了五虎大将之说,是根据《三国志·卷三十六》中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合为一传,地位在诸葛亮之后、庞统法正之前。至于五子良将,那是网文作者对《三国志·卷十七》的断章取义:“太祖建

  • 曹髦如果不主动讨伐司马昭的话 结局又会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关系,曹髦如果杀了司马昭,司马昭杀了曹髦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曹髦和司马昭,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贵乡公曹髦如果不主动去讨伐司马昭,最好的结局就是像他的接班人,陈留王曹奂那样。老老实实做个傀儡,看着司马家上窜下跳。然后就顺从地把程序走完呗,九锡、封公、封王、最后禅让,一步步地配合演出好。哪怕司马家表现得再不情愿,而皇帝其实也并不

  • 魏王魏豹,赔了夫人又折兵,也把自己活成了笑谈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魏王的老婆是不是让刘邦睡了,孙权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公子与魏王博译文

    魏豹,本姓姬,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先祖以封地魏为姓,建都在安邑,后来迁都大梁(今开封浚仪)。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魏王假被秦军俘虏后,魏豹编委下等人便与哥哥魏咎隐姓埋名的生活。秦朝末年,陈胜吴广高举"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大旗,发动的农民起义。魏豹兄弟跟随着六国遗族纷纷加入,准备复兴魏国。

  • 司马昭弑君朝中大臣都纷纷责骂 司马昭是怎么平息众怒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司马昭看穿了司马懿,司马炎追封司马师,司马昭篡位

    很多人都不了解司马昭弑君,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弑君之事,人神共愤。曹髦被杀后,许多大臣,包括司马家的支持者,都对司马昭极为不满。司马昭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显示出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把握。突发危机虽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代魏之心已经昭然若揭,但是,曹髦之死,是出乎意料的。自汉代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