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范增活了多少岁?项羽为何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范增活了多少岁?项羽为何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326 更新时间:2024/2/12 20:16:13

导读范增(公元前277-公元前204),享年73岁。70岁之前的漫漫长夜,范增喜欢呆在家里,默默无闻,爱好琢磨问题,研究奇谋诡策,有机会就给周围那些深陷困境的人们出点好主意,指出哪里的路有坑,哪里的路走过去没事儿,帮助大家过好日子。日子长了,大家都知道这人很有主意、脑子相当好使,对于同样的事儿,他总是看得更透彻,当别人想破脑袋只看到一步时,他却能轻描淡写地看到两步、三步甚至更远,属于传说中未卜先知、掌握大势的仙人。

由于年龄偏大、背景惨淡、身处偏远,在天下一统、需要和谐、讲求规矩的秦帝国里,即使拥有身怀绝技、通天感地的半仙之体,史书上也很难给他闪动身影的机会。除非他能帮着秦始皇活得更长,乃至于使皇上成仙得道,最好能使其活成千年不死的妖精。当然,身逢秦帝国摇摇欲坠、造反有理的年月,范增的好日子就来了。

从此,他不用想着忍心屈志混入帝国的公务员队伍,成为掌握特权的贵胄;也无需通过向皇帝进献奇丹妙药,获得豪宅广地。在他面前延伸出一条不失体面的路——加入民营的造反公司。如果事业成功,依然会获得对得起他的聪明才华的高贵身份和成为人前显贵、锦衣美食的富家翁。更为关键的是,像他这样出类拔萃、身体健康、虽老不死的人物,从投身造反事业之初,就完全可以非常高调、非常张扬地尽情挥洒才智,一步登天,进入核心决策层,无需夹着尾巴做人做事,熬资历,等机会,对一个已经进入“古来稀”、活着的日子倒计时的老人来说,造反事业绝对是他相当很看重的。人这一辈子就这一回轰烈地打拼了。

陈胜吴广退出历史舞台之后,正是范增及时地跑到当时势力最大的造反队伍头领项梁那里,向正在不知所措的项梁献计,“立旧楚国的王族直系后裔为起义领袖”,将民营的造反公司“国有化”,从而积聚了人心,壮大了声势,变成无头“苍蝇”的起义队伍重新积聚在一起。从此,拨云见日,范增有了地位,队伍有了根基,事业有了奔头。当项羽带着大家杀到咸阳时,范增早已经荣升为项羽的“亚父”了。

当然,大家都知道,范增在鸿门宴上充分表现出那种料事如神的本领和宏大的政治视野,非常透彻地看出装傻充愣、玩低调的刘邦所深藏的秘密和无尽的野心,准确地嗅出刘邦身上漫漶出来的帝王气质。可惜,他没有说服一夜暴富、缺乏宏观政治思维的项羽下定决心杀掉刘邦。他只能私下里组织一次“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刺杀。在鸿门宴,他是孤立的,是无助的,是一个被敌我阵营共同抛弃的第三类人。他忍受着因超人的智慧不能得到施展而带来的痛苦,承受着只有自己醒着而战友们都睡不醒的孤独。对于这样一个垂暮之人,没有任何人怀疑他的智慧和忠诚,都非常理解他的痛惜和无奈。“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这句话成为他愤怒的绝唱。那一夜,他走上人生的巅峰,并开始走向谷底。

在范增有限的出场中,他始终扮演着刘邦前进道路上的“捣乱者”。他“稳、准、狠”地抓住了能够颠覆项羽成功事业的关键。除了刘邦,在他看来其他人都是不足论的草芥,好像只要刘邦从地球彻底消失,做任何事情,一切才皆有可能,否则无论如何折腾,最后都跑不了身死国灭、不得善终的结局。对于项羽而言,他是对的,只是自从鸿门宴之后,上天没有再给他一招制敌的机会。在波谲云诡的战争中,除了针对刘邦,史书中没有记载,他对于项羽其他的战略规划和战术指挥,发表过睿智的言语。他也许出于不屑,或者他根本就是只懂得“抓大放小”的政治家而非军事干才。也许是说了,还是苦口婆心型的,但是无人理解,无人执行。在鸿门宴,他痛斥项庄,暗骂了项羽;他要杀掉刘邦,得罪了项伯。在自己的队伍里,他没有了不离不弃的朋友和强大的同盟者,他被彻底边缘化了。

然而,范增没有像其他爱惜自己羽毛的高人,如陈平韩信,离开项家军,投奔敌营,寻找出路。他充满了怨气,但依然从一而终;他辛苦地挣扎,但从未言放弃。在他悲催无助的境况下,陈平施展出一个低劣庸俗的反间计,他就被轻易地踢出革命阵营。在同一时刻,项羽出于讨厌,刘邦出于恐惧,两个死对头挽起手臂,都成为盼望他早死的敌人。最后,他再一次发出预言,“天下事大定矣”,以此羞辱幼稚可笑的项羽,并讽刺性地让项羽好自为之。然后,主动要求回家养老等死。在回乡路上,他进一步满足了所有人的愿望,背疽发作而死。他逃脱了胜利者的惩罚,更避免了亲眼看到自己给予厚望的事业走向末路,及时快速地死亡成全了他。

范增的人生充满遗憾,这种遗憾被后来的苏轼之类的文人骚客们无限放大。他看到了黑暗的结局,却眼睁睁无法阻止,因此,他被失败者和失意者们寄托了无限的哀思和同情。所以,虽然他是挑动不义杀戮的罪魁祸首,他是阻止天下统一的坏人,可是,我们很难恨他。

后来,刘邦得到了天下,很得意地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范增简介:霸王项羽的奇谋士亚父范增的人物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范增是秦朝末期农民战争中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秦末著名政治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秦二世二年(即公元前208年),范增投靠了项羽的叔叔项梁,劝说他立楚王的后裔为楚怀王,以此号召天下百姓。在项梁阵亡后,他跟随项羽,成为他的重要谋士,后来封位历阳侯,项羽尊称他为“亚父”。《史记·项羽本纪》载:“居巢

  • 秦武王之后是谁继位的?秦武王举鼎死后的继任者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秦武王赢荡,17岁继位,算是年轻有为,23岁那年外出,看见人家洛阳的大鼎,较上劲了,听说姓孟的大力士能举起来,非说自己也能举起来,结果还真举起来了,可是没抗住,掉下来砸断了大腿,搁着当时医疗条件也差点,当晚死在洛阳了。秦昭襄王如何继位?前306年,武王与东周的大力士孟说举行举周九鼎的比赛,却因

  • 左宗棠后人在哪?晚清重臣左宗棠的后代名医辈出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早在2000年,美国《新闻周刊》评选出全世界40位智慧名人。其中包括3位中国人:第一位是毛泽东,第二位是成吉思汗,第三位就是左宗棠。身为晚清重臣的左宗棠,军功赫赫,治家有方。左氏一族,在清末乱世出了不少治国能臣,而后代良医辈出,清白家风令后世称道。科举之途屡屡不顺左宗棠,字季高,号朴存,湖南湘

  • 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王昭君约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宜昌兴山县昭君村),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擅弹琵琶,琴棋书画,无所不精,

  • 刘玄一短命玄汉王朝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更始帝名刘玄(?—25),字圣公,南阳蔡阳(湖北枣阳县西南)人,刘玄原本是西汉皇族,刘秀的族兄,其祖父为苍梧太守刘利,父刘子张,母何氏。新莽时,因客犯法,亡命平林(今湖北枣阳南)。22年(王莽地皇三年)投入平林陈牧军,在新朝末年的大乱中,刘玄亦成为了绿林军中的将领。新莽地皇三年,绿林军与舂陵军所组成

  • 汉文帝刘恒的儿子有谁 汉文帝之子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汉文帝刘恒的长子,母亲是汉文帝皇后窦氏(即窦太后),出生于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西汉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谥孝景皇帝,无庙号。汉景帝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了其父汉文帝的事业,刘启在位期间,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发展生产,他统治时期与其父汉文帝统治

  • 汉昭帝的孝昭皇后上官氏:汉代年龄最小的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上官凤儿(公元前89年-公元前37年),是汉昭帝的皇后,西汉陇西(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人,祖父是左将军上官桀,父亲是上官安,外祖父是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上官氏一直到汉元帝(汉宣帝长子)即位还健在,比皇帝长了三辈,成为汉元帝的法定曾祖母,在中国史上为皇帝曾祖母辈分的太皇太后只见上官氏一人而已。公元前87

  • 三国时期伏完简介 东汉末大臣伏完战功有多少?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伏完,沉深有大度,大司徒伏湛七世孙,袭爵“不其侯”,官拜侍中。娶汉桓帝长女阳安长公主刘华为妻,生六子一女。六子:伏德、伏雅、伏均、伏尊、伏朗、伏典,一女:伏寿。兴平二年(195年),伏寿为汉献帝刘协立为皇后,伏完升迁为执金吾。196年(建安元年),伏完官拜辅国将军,仪同三司。汉献帝迁许都后,曹操自任

  • 中国历史上十大奸臣之粱冀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梁冀(?-159年),字伯卓,安定(今甘肃泾川)人,出身世家大族,先祖时曾协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其父亲为梁商,有一妹,是汉顺帝的皇后。公元125年,东汉第七个皇帝汉顺帝即位,外戚梁家掌权,梁皇后的父亲梁商成为大将军。梁冀初任黄门侍郎,转侍中,虎贲中郎将,越骑﹑步兵校尉﹐执金吾。136年(永和元年

  • 成语九牛一毛之典故的主人公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是谁,东施效颦意思相近的成语,指鹿为马的反义词成语

    汉武帝刘彻听说将军李陵率领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兴。许多大臣便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的大臣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武帝见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吭,便问他对此事的看法。司马迁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深入到敌人的腹地,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