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武宗灭佛的原因是什么 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唐武宗灭佛的原因是什么 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4602 更新时间:2024/1/25 0:57:27

还不了解:唐代灭佛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唐武宗为什么要灭佛?灭佛之举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一、大举灭佛的原因

1.封建经济受到影响

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离不开农业的发展。人口、土地自然是十分重要的生产要素。唐代前期施行“均田制”,对土地管理比较严格,但是对佛教的管理比较宽松。

不仅每个僧人可以分得土地,而且寺院还可以拥有自己的田地。然而到了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均田制逐渐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泛滥,使得许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于是大量农民流入寺院,寺院因此聚集了众多劳动力,逐步扩张,严重影响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秩序。都去当僧人了,谁来种田?谁来交税?谁来结婚生子?

根据《毁佛寺勒僧尼还俗制》记载,一场会昌灭佛,“毁寺4600余所,还俗僧尼26万人,驱逐游惰之徒10余万人,毁私造寺庙4余万所,收田地数千万顷,收奴婢10余万人为两税户”。

当然,有学者指出土地数目有误。武宗时期,全国耕地总数才几百万顷,哪里能没收几千万顷的土地?

所以可能是把“十”误写作“千”了,实际数目也许是几十万顷。但无论是几千万或是几十万,都反映了当时佛教妨碍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

总而言之,佛教经过初唐历代君主的支持下发展迅速,又因社会发展和均田制的瓦解,促生了寺院大肆侵占民田的现象。这种现象已经危及到封建王权的统治,而这正是武宗灭佛的直接原因。

2.宦官与佛教的紧密联系危及皇权

历朝历代的君臣之间,向来存在着微妙的权力制衡关系,唐代也不例外。君臣的默契配合不仅能稳定朝政,更能推动国家的发展。

在唐代后期式微的趋势下,“会昌中兴”的局面就是君臣配合默契的最好证明。当然,一方势力壮大就会引起另一方的不满,君臣关系失衡就会产生问题。武宗时期佛教与宦官的紧密联系威胁到了皇帝的权力。

唐代后期,宦官担任枢密使,掌军权。宦官仇士良当年矫诏拥立武宗登基,统领着皇宫禁军,还担任功德使、管理佛教事务。

其气焰之盛,连武宗都得“内实嫌之,阳示尊宠”。功德使这个职位,一边服务于政权,一边管理佛教。按照现在的人际网络理论,这恰好形成了一种“结构洞”。中间人仇士良的位置,具有获取资源的天然优势。

和其他宦官一样,仇士良奉佛,同时从功德使这个职位中获利,因此与佛门关系密切。皇帝自然感受到了威胁。

为了剪除宦官势力,第一步就要削弱佛教。之后提升仇士良官职,实际上销其兵权。待其致仕后,进一步扩大灭佛行动,以致“会昌法难”。

3.巩固皇权

唐武宗本不是文宗指定的皇位继承人。文宗驾崩后,当时还是颖王的李炎在宦官仇士良等人的劝说下,赐死二王(皇太子陈王成美、安王李溶)及杨贤妃,登基称帝。

所以,为了让自己的皇位更具有说服力,在刚登基没多久,他就立刻颁布诏令,把玄元皇帝(老子李耳)的降生日作为降圣节,全国放假一天。为什么这么急着纪念老子呢?这与老子的身份有关。

首先,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奉太上老君为道德天尊,而老子被认为是太上老君的化身。既是道教神仙化身,又是李唐始祖,所以纪念老子就是追念李唐的祖宗,就是巩固皇权。

此外,笔者认为于辅仁先生的观点也值得注意。在唐武宗灭佛的这道敕令一出,毁佛寺、收田地等举措不过是浮于水面上的冰山一角,而藏在水面下的真实动机是以灭佛之由,查杀出逃的(唐宣宗)李忱。

韦昭度《续皇王宝运录》:“宣宗即宪宗第四子,自宪宗崩,便合绍位,乃与侄文宗。文宗崩,武宗虑有他谋,乃密令中常侍四人擒宣宗于永苍,幽之数日,沈于宫厕。宦者仇公武悯之,乃奏武宗曰:‘前者王子,不宜久于宫厕,诛之。’武宗曰:‘唯唯’。仇公武取出,于车中以粪土杂物覆之,将别路归家,密养之……”

唐武宗的皇位是靠弑杀太子得来的,他担心叔父李忱也这么干。加上他与李忱的关系并不好,所以想除掉这个潜在的皇位竞争者也是很有可能的。

有史料记载,唐宣宗逃出皇宫之后,成为了僧人。与之互为印证的,正是道士上奏唐武宗的一句谶语:“李氏十八子昌运方尽,便有黑衣天子理国”。“黑衣”指的正是僧人。

唐武宗毁佛寺、严查寺院僧人等灭佛之举,很有可能就是为了找到宣宗,除掉“黑衣天子”。

二、灭佛的影响

1.恢复经济

武宗下令灭佛的直接原因是,佛教的发展已严重影响封建经济社会的运行秩序。根据《旧唐书·本纪·卷十八》记载,“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饥者; 一妇不蚕,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胜数,皆待农而食,待蚕而衣。”

在唐武宗灭佛行动中,收回被寺院侵占的田地竟有几十万顷。寺院掌握了大量土地,再租给农民耕种。打破了朝廷对土地的直接管理。

经过整顿,“毁寺4600余所,还俗僧尼26万人,驱逐游惰之徒10余万人,毁私造寺庙4余万所,收田地数千万顷,收奴婢10余万人为两税户”会昌灭佛,使朝廷加强了土地管理,也增加了维持封建经济社会发展的劳动力。

分给还俗的僧尼、奴婢等流民以土地,将其重新编入农籍,成为两税户。另外,武宗下令拆毁寺院,将建材回收利用。拆毁定觉寺,将寺院中的合抱之木用在新修建的昭武庙上。这些措施确实使社会的经济问题得到了缓解。

2.削弱宦官势力 借兴道教巩固皇权

此次灭佛行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限制佛教与大举灭佛,其转折点就在仇士良的失势。上文提到,宦官仇士良拥立了武宗登基。

不但管理佛教事务,暗中对佛教进行保护,还统领着神策军。唐武宗表面尊宠仇士良,实际早已心生不满。

出于对宦官掌握兵权的忌惮,前期行动只是限制佛教。当仇士良失势,新任宦官杨钦义掌握兵权后,灭佛行动便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根据日本高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所录,会昌三年,“京兆府尹投新裹头僧于府中,打杀三百余人”。

拆毁佛寺、强制僧尼还俗,甚至连没有祠部牒的外国僧人都强制还俗,驱逐出境。同时大兴道教,巩固了皇权。

3.佛教遭遇重创

佛教经此一难,遭到了重创。首先僧尼数量大幅减少,佛寺、佛经、佛像受到了严重毁坏。

虽然朝廷允许少量僧人保留,但在文化集中地区长安、洛阳,佛教已大不如前。但是藩镇割据的地区受到的影响较小,使得佛教势力在边远地区有所保存。《资治通鉴》卷二四八:“五台僧多亡奔幽州。”

三、武宗因何而死

据《旧唐书·本纪·卷十八》记载:“三月壬寅,上不豫,制改御名炎。帝重方士,颇服食修摄,亲受法箓。至是药 躁,喜怒失常,疾既笃,旬日不能言。宰相李德裕等请见,不许。中外莫知安否, 人情危惧。是月二十三日,宣遗诏,以皇太叔光王柩前即们。是日崩,时年三十三。 谥曰至道昭肃孝皇帝,庙号武宗,其年八月,葬于端陵,德妃王氏祔焉。”

唐代皇帝信奉道教,唐宪宗唐穆宗都因为想追求长生不死,结果服用丹药中毒身亡。所以长期服用丹药是武宗死亡的直接原因。宰相李德裕也信奉道教,曾经担任浙西观察使时,自称茅山道教弟子。

但是李德裕对于道教有着清醒的认知,他在敬宗时就曾以《谏敬宗搜访道士疏》直言,劝皇上可以向道士询问养生方法,但是对于丹药的功效,不可全信。他本人也服食饵药,但是只用来养生。

根据圆仁记录,唐武宗不仅下令修建筑仙台,还令道士“飞炼仙丹”。修建仙台需要挖土,看到土坑太深,甚至想要用僧人头颅填土坑(还好没有实行)。

可见唐武宗对道教的痴迷程度。《旧唐书》记载武宗病重后不许李德裕拜见,这一点其实很让人怀疑。

因为在仇士良之后,当时掌握兵权的正是宦官杨钦义,他之前与唐武宗关于兵权的问题上有过一触即发的矛盾。所以,很有可能是在宦官的控制下,“不许”李德裕拜见。

综上所述,唐武宗大举灭佛的原因在于:当时佛教的发展已严重妨碍了封建社会的经济秩序。为了稳固皇权,发展经济,武宗一边推行尊崇道教之风,一边开始了对佛教的整顿。

另外,还有政治因素。朝中以仇士良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强盛,而宦官与佛教联系密切,使皇上感到了危机。

为了剪除宦官势力,他以灭佛之举削弱宦官的经济、政治势力,最终迫使仇士良辞官致仕。从此灭佛举措愈演愈烈,导致“会昌法难”。

灭佛确实使国家经济得以恢复,促进了“会昌中兴”的局面。佛教在两京地区遭遇了重创。而迷恋道教的武宗,也没能改变因服丹而中毒身亡的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李世民的5位开国功臣分别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李世民的5位开国功臣分别什么结局?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历朝历代,开国都不是件简单的事,而开国后,那些开国功臣,鲜有善终。就连被称为千古明君的李世民,也同样免不了俗。唐朝李世民开创了历史上有名"贞观之治"。但是玄武门之变同样也是史上有名。玄

  • 汉文帝为什么废不掉年老色衰的窦漪房?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汉文帝为什么废不掉年老色衰的窦漪房?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汉文帝是一位比较靠谱的皇帝,出了名的节俭、爱民、勤政,他还是第一位取消“向百姓征收土地税”的皇帝。即便如此靠谱的皇帝,但在美色面前也不是完全靠谱。因为皇帝们有一个“喜新厌旧”的通病,汉文帝也不免俗。促使皇帝们“发病”的诱因

  • 汉文帝刘恒的母亲薄姬为何能笑到最后?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汉文帝刘恒的母亲薄姬为何能笑到最后?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薄姬作为汉高祖刘邦的嫔妃,是被刘邦长期忽略的,这也跟她低调、不争的性格有关。所幸,她受了一次宠幸就得子,后半生也就有了依靠。薄姬平时与世无争,在刘邦和吕雉相爱相杀的斗争中,她带着儿子,躲避在自己的宫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

  • 曹睿和曹丕作为曹魏的皇帝 两人寿命为何那么短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了解:曹丕和曹睿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曹丕和曹睿如此短命,不一定是有家族病。首先,曹丕和曹睿如此短命,不一定是有家族病:第一,古代人的寿命本来不如现代的人的寿命长,最大原因也是医疗条件不完善,一些小病痛都有可能致命。第二,在那时的传宗接代,根本没有优生优育

  • 曹冲作为三国时期的神童 司马懿为何说他不是真正的聪明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对司马懿和曹冲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曹冲是三国时期罕见的神童,司马懿为何却说曹冲不是真正的聪明?曹冲,字仓舒,三国时期罕见的神童,他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便非常聪明,过目不忘。相传曹冲五、六岁的时候,智力就和一个二十多岁的成年人差不多了。试想,我们在五六岁的时候,

  • 司马懿能夺权得靠四位“恩公” 他们分别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了解:司马懿和曹魏皇帝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司马懿为何能夺走曹魏大权?他有四位“恩公”,尤其第四位最给力。一、司马懿有四位“恩公”司马懿能在70岁高龄时,夺走曹魏大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概括说来,是因司马懿有四位“恩公”。第一位是曹操。公元201年,司马懿

  • 如果朱棣直接被封为太子,明朝会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朱棣,即明成祖,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历史有很多遗憾,比如有人纠结为啥朱元璋明明有个文武双全的儿子朱棣,却非要把皇位传给15岁的孙子朱允炆。在其他文章中我们分析了其原因主要是明朝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因为太子朱标突然去世之后,应该就是

  • 司马懿能成为狼子野心的权臣 司马懿是怎么做到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狼子野心文言文阅读,司马懿从谁手里夺天下,司马懿狼顾之相是真的吗

    对三国司马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被曹操怀疑、被曹叡戒备,司马懿怎么一步步成为狼子野心的权臣?在封建帝制下,想成为一个篡位的“奸臣”,需满足两项因素:主观意愿、客观条件。其中,主观意愿几乎是没有门槛的。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不信命、不信邪,信奉的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三国时期文聘是什么出身?他投靠曹操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司马懿为什么选择辅佐曹丕,司马懿为什么选择了曹丕,三国演义中士元指的是谁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提及三国英雄,人们大多想到的是关羽、张飞、吕布、赵云、典韦这几位猛虎将士,他们的事迹和能力深入人心,令人印象深刻。但在三国时代,也有一些英雄好汉有着功勋伟绩,但他们的名号却并不响亮,比如曹魏名将文聘。文聘,字仲业,他是曹操麾下的将军,但

  • 历史上睿真皇后沈氏最后去了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韩信的父亲是白猿,历史上温宜公主最后结局怎样,睿真皇后

    在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影响下女子的地位向来低下,古人甚至对女子提出了“三从四德”的要求。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安史之乱”把大唐盛世转入了衰败时期,与此同时国色天香的杨贵妃也在此香消玉殒。唐玄宗在外逃亡的时期,不仅仅是他与杨贵妃天人永隔,他的儿子也面临着妻离子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