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袁崇焕的故事:袁崇焕宁远大战

袁崇焕的故事:袁崇焕宁远大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900 更新时间:2024/1/10 20:03:17

魏忠贤的阉党把明朝朝政闹得乌烟瘴气的时候,后金大汗努尔哈赤正不断在辽东进攻明军。萨尔浒大战以后,明王朝派了一位老将熊廷弼出关指挥辽东军事。熊廷弼是个很有才能的将领,可是担任广宁(今辽宁北镇)巡抚的王化弼却认为熊廷弼出关,影响了他的地位,千方百计阻挠熊廷贞的指挥。公元1622年,努尔哈赤向广宁进攻,王化贞带头逃进关内。熊廷弼无法抵御,只好保护一些百姓退到山海关内。

广宁失守,明王朝不分青红皂白,把熊廷弼和王化贞一起打进大牢。魏忠贤趁机向熊廷弼敲榨勒索,要熊廷弼拿出四万两银子,才免他死罪。熊廷弼是个正派人,哪来这些钱,当然拒绝。阉党就诬陷熊廷弼贪污军饷,把他处死。

明王朝杀了熊廷弼,派谁去抵抗后金军呢?掌管军事的兵部衙门正在着急。恰恰在这个时候,主事(官名)袁崇焕忽然失踪。衙门里的人找到他家里,家里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去向。过了几天,袁崇焕才回来,原来他看到国事危急,单独一个人骑着马到山海关外视察去了。

袁崇焕详细研究了关内外的形势,回来向兵部尚书孙承宗报告,并且说:“只要给我人马军饷,我能负责守住辽东。”

一些朝廷大臣正被后金的攻势吓破了胆,听袁崇焕自告奋勇,也都赞成让袁崇焕去试一试。明熹宗批准给他二十万饷银,要他负责督率关外的明军。

关外经过几年战争,一片荒凉,遍地都是死亡兵士的尸骨,加上冰天雪地,野兽横行,环境十分艰苦。袁崇焕出关后,带着几个随从兵士,连夜在荒野上骑马奔驰,天没亮就到了宁远(今辽宁兴城)的前屯。他在那里收容难民,修筑工事。那里的将士对袁崇焕的勇气和毅力,没有一个不钦佩的。

袁崇焕在关外,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决心派兵进驻宁远,在那里修筑防守工事,他把他的主张报告朝廷后,立刻得到孙承宗的支持。

袁崇焕在宁远筑起三丈二尺高、二丈宽的城墙,装备了各种火器、火炮。孙承宗还派了几支人马分驻在宁远附近的锦州、松山等地方,声援宁远。

袁崇焕号令严明,受到军民的爱戴。关外各地的商人听说宁远防守巩固,从四面八方拥到宁远来。辽东的危急局面很快扭转过来。

正当孙承宗、袁崇焕守卫辽东有了进展的时候,却遭到魏忠贤的猜忌。魏忠贤唆使阉党说了孙承宗不少坏话,孙承宗被迫离职。

魏忠贤排挤了孙承宗,派了他们的同党高第指挥辽东军事。高第是个庸碌无能的家伙,他一到山海关,就召集将领开会,说后金军太厉害,关外没法防守,要各路明军全部撤进山海关内。

袁崇焕坚决反对撤兵,他说:“我们好容易在关外站稳脚跟,哪能轻易放弃!”

高第硬要袁崇焕放弃宁远。袁崇焕气愤地说:“我的职守是防守宁远,要死也死在那里,决不后撤。”

高第说不服袁崇焕,只好答应袁崇焕带领一部分明军留在宁远,却下命令要关外其他地区的明军,限期撤退到关内。这道命令下得十分突然,各地守军毫无准备,匆匆忙忙地退兵,把储存在关外的十几万担军粮丢得精光。

努尔哈赤看到明军撤退的狼狈相,认为明朝容易对付,公元1626年,他亲自率领十三万大军,渡过辽河,进攻宁远。

那时候,守在宁远周围几个据点的明军都已经撤走,宁远城只剩下一万多兵士,处境十分孤立。但是袁崇焕并不气馁。他咬破指头,写了一份誓死抗金的血书,给将士们看,并且说了一番激励大家的话。将士们听了,都感动得热血沸腾,纷纷表示一定跟着袁将军一起死守宁远。

接着,袁崇焕就命令城外百姓全部带了粮食、用具撤进城里,把城外的民房烧掉,叫后金军队来了没有粮食和掩体。他向城里的官员分派了任务,有的管军粮供应,有的清查内奸。他还发信给山海关的明军守将,如果发现宁远逃回关内的官兵,要他们就地处斩。这几道命令一下,宁远的人心都安定下来,大家除了一心一意守城杀敌之外,没有别的念头。

过了二十来天,努尔哈赤带领后金军气势汹汹地到了宁远城下。大批后金兵士头顶盾牌,冒着明军的箭石、炮火,猛烈攻城。明军虽然英勇抵抗,但是后金兵倒下一批,又来一批。在这紧急的关头,袁崇焕下令动用早就准备好的大炮,向后金军发射。炮声响处,只见一团火焰,后金兵士被轰得血肉横飞,留下的也被迫后撤。

第二天,努尔哈赤亲自督战,集中大股兵力攻城。袁崇焕登上城楼瞭望台,沉着地监视后金军的行动。直等到后金军冲到逼近城墙的地方,他才命令炮手瞄准敌人密集的地方发炮。这一炮使后金军受到更大伤亡。正在后面督战的努尔哈赤也受了重伤,不得不下令撤退。

袁崇焕听到敌人退兵,就乘胜杀出城去,一直追赶了三十里,才得胜回城。

努尔哈赤受了重伤,回到沈阳,跟他的部下说:“我从二十五岁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没想小小的宁远城攻不下来。”他又气又伤心,加上伤势越来越重,拖了几天,就咽了气。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接替他做了后金大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周瑜简介 三国历史上的周瑜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周瑜(175—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微舒城)人。周瑜是三国时期吴国著名将领、战略家,在孙氏开基立业,创立鼎足三分格局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为东汉太尉。其父亲周异,曾任洛阳令。周瑜“长壮有姿貌”(《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周瑜志向远大,自幼

  • 左宗棠简介 晚清重臣左宗棠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朴存,号上农人,湖南湘阴人(今湖南湘阴县界头铺镇)。自幼聪颖,14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曾写下“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以铭心志。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举,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由好友胡林翼保荐,先后入湖南巡抚

  • 关羽败走麦城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汉建安二十四年,蜀将关羽在败走麦城时为吴将截获,被斩于临沮。后以"走麦城"喻陷入绝境。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将关羽失守荆州,退守麦城,在此演出了一场千古悲剧。麦城因此闻名中外。麦城现留有残垣断壁。南北长600米,宽100米,高30米,似一座小山,横卧在沮水河畔。公元218年10月,南阳

  • 霍金的故事:感恩生活和乐观不屈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史蒂芬霍金(StephenHawking)於1942年1月8日生於牛津,那一天刚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可能因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所以小时候对模型特别著迷。他十几岁时不但喜欢做模型飞机和轮船,还和学友製作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战争游戏,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他攻读博士学位,并

  • 伽利略的故事: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气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1564年2月15日,伽利略·伽利雷出生在意大利西海岸比萨城一个破落的贵族之家。据说他的祖先是佛罗伦萨很有名望的医生,但是到了他的父亲伽利略·凡山杜这一代,家境日渐败落。凡山杜是个很有才华的作曲家,生前出版过几本牧歌和器乐作品,他的数学也很好,精通希腊文和拉丁文,但是美妙的音乐不能填饱一家人的肚皮,

  • 苏格拉底故事:哲学的先驱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柏拉图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去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很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却不知是不是最好,不得已,因为只可以摘一次,只好放弃,

  • 诸葛亮的故事:功盖三分国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的事迹三顾茅庐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第一次来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途中

  • 貂蝉的故事:四大美女之闭月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貂蝉更早的含义:“蝉是古玉中十分常见的器形,并以打孔区分它们的用途,如头上打孔的为佩蝉;腹上打孔的为貂蝉;不打孔的是专门为陪葬而制作的唅蝉……”(见《王敬之说古玉》)在小说中,她是司徒王允家的义女,为拯救汉朝,由王允授意施行连环计,使董卓、吕布两人反目成仇,最终借吕布之手除掉了恶贼董卓。之后貂蝉成为

  •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1820年9月,嘉庆帝在承德中暑,突然病死。皇子旻宁继位,改元道光,世称道光帝,也叫清宣宗。道光帝除了同他父亲一样,疲于应付国内此伏彼起的反清起义外,还面临了另一重危机,即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略和威胁。第一次鸦片战争,就是在他在位期间发生的。道光年间,江南暴雨成灾,一时饥民遍野。户部尚书潘世恩正

  • 贝多芬的故事:世界音乐大师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当雄浑激昂的《命运交响曲》叩击着你的心扉时,你也许想起了贝多芬这位遭到命运沉重打击的音乐巨人。贝多芬是18世纪以来世界最著名的德国音乐家,可能也是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他和海顿、莫扎特并列为西欧古典音乐的三个代表。贝多芬生于德国莱茵河流域的波恩,他的父亲和祖父是当地的选帝侯马克斯·弗雷德里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