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文学界缅怀雷抒雁:用墨写的诗,斧头也砍不下来

文学界缅怀雷抒雁:用墨写的诗,斧头也砍不下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358 更新时间:2024/2/7 20:12:04

1958年秋天,雷锋报名鞍钢被招录。报名前,他把原来的名字“雷正兴”改成了“雷峰”。

“雷正兴这个名字是小时候叔公给起的,有家道兴旺的意思。”去报名的路上,雷锋同行的县放映员张希透露了改名字的想法,“旧社会我连家都没有,还说什么兴旺,现在不如趁报名当工人的机会改过来。”他在报名表上给自己起名“雷峰”,寓意登高望远。解放前只读了三个月书的张希文,也在雷锋的建议下改名张建文——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新文化。

向县委书记赵阳城告别时,书记建议雷锋把“峰”改为“锋”:“你是要去钢铁厂,换个金字旁就准确了。”

11月12日,带着新改的名字,“雷锋”和同伴奔赴鞍钢。

两天后,去鞍山的火车在北京转车,有几个小时停留时间。这是雷锋生平第一次到北京。

和工友走到天安门金水桥前,雷锋仰望主席像,伫立良久。可以说,正是这位新中国的缔造者,改变了他的命运。离开湖南家乡前,雷锋专程去过韶山毛泽东旧居。

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天安门执勤的战士告诉雷锋金水桥上不能久留。雷锋不情愿地转过身问:“毛主席在哪儿?”

战士说:“我在这儿执勤这么长时间了,也没有见过毛主席。”

“毛主席是不是住在天安门上?”雷锋继续问。

“毛主席住在中南海,天天日理万机。要见毛主席,得做出大成绩,当英雄,当模范。”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小战士的几句话,深深地触动了雷锋。

站在金水桥头,以天安门城楼做背景,雷锋提着编织篮照了一张相。这时,他看见一位青年正骑在一辆固定的摩托车上拍照,便走过去,让来自大北照相馆的摄影师给自己拍下了这张“艺术照”。这是雷锋仅有的两张在北京的照片。

两张照片上,雷锋都咧着嘴,笑得像个孩子。没有人知道,是否就在这一刻,他已把“做出大成绩”后去见毛主席,当成了自己最大的愿望。

雷锋有一个梦想,就是“做出大成绩”后到北京见毛主席。但他绚烂、炽热的生命在1962年8月戛然而止。这个梦想的背后,有着怎样的遗憾?雷锋的人生轨迹,和北京又有过什么样的“交集”?

神交:首都中央媒体的通讯员

曾担任过通信员、拖拉机手、推土机司机、解放军战士的雷锋,一直是个文学爱好者。但很少有人知道,习惯写日记总结,喜欢写诗歌、散文,被毛泽东称赞“懂一点哲学”的文学青年雷锋,还是《解放军报》等中央媒体的通讯员。

在沈阳军区雷锋纪念馆,珍藏着一份泛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报社”抬头的公文纸。公文抬头是“雷锋同志”,下面盖有解放军报社公章,落款日期是1961年1月17日。展柜里还展出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61年7月颁给雷锋的通讯员证书。

一份全军大报,为一名刚入伍一年的新兵发函,实属罕见。仔细看公文内容,则是正式聘请雷锋为通讯员的“聘请函”。这张泛黄的聘请函上写道:“通讯员同志是通讯报道工作的尖兵,是报纸编辑部的得力助手,也是贯彻‘全党办报’的重要力量。做一个党报通讯员是光荣的。”聘请函对雷锋提出了三点希望:“一、积极为本报撰写稿件;二、及时、如实地反映部队情况;三、发动群众写稿,并经反映自己和读者对报纸的意见和要求。”

“雷锋的文笔很好,是个很勤奋的人,爱学习,爱思考,爱钻研——从他的日记里也能看出来,很有诗意、有哲理。”解放军报原副总编辑陶克告诉记者,“当年改进新闻报道,提倡发展通讯员,沈阳军区上报了雷锋的名字。”

当时,按照一切从简的原则,聘请函是通过内部通信邮寄到雷锋手中的。因此,这次雷锋并没有来北京。

遗憾的是,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雷锋在《解放军报》上发表的文章。从1960年1月8日入伍到1962年8月15日因公牺牲,雷锋一直忙于军事训练、运输驾驶技能训练和当地建设,虽然给军区的《前进报》、抚顺钢厂的《红星报》写过稿子,却还没有来得及为《解放军报》写稿。

遗憾:永远还有45天的等待

虽然在抚顺服役期间没有机会来到北京,但北京一直是雷锋魂牵梦萦之地。

从雷锋日记里可以发现,1959年10月某日、1961年2月22日和1961年6月30日,毛主席三次进入雷锋的梦乡。梦中,雷锋再次来到北京。

事实上,按照沈阳军区和雷锋所在部队的安排,雷锋本应在1962年国庆节前夕前往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如果不是8月15日的那场意外,雷锋就可以实现在北京见到毛主席的心愿。

沈阳军区工程兵部队推荐雷锋作为英模代表进京参加国庆观礼,其实早在几个月前上级就批了。这个消息,经常给雷锋拍照片的原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干事张峻知道,工兵十团的韩万金政委知道,雷锋的入党谈话人、组织股长赵玉瑞知道,亲手承办雷锋入党手续的运输连指导员高士祥也知道。

雷锋有一个梦想,就是“做出大成绩”后到北京见毛主席。但他绚烂、炽热的生命在1962年8月戛然而止。这个梦想的背后,有着怎样的遗憾?雷锋的人生轨迹,和北京又有过什么样的“交集”?

但是,他们都没有告诉雷锋。他们还有一项任务,就是更严格地教育和帮助雷锋成长。

出事前不久,张峻在毛主席像前为雷锋拍摄了一张持枪的工作照。拍摄时,雷锋说:“我多想见到毛主席呀!”

“你马上就能。”话都到嘴边了,张峻又硬生生咽了回去,改口说,“你用实际行动去争取,一定能见到毛主席。”直到今天,这依然是张峻心中的遗憾。

连指导员高士祥在7月29日还找雷锋谈过话,起因是听到有人反映雷锋和女青年谈情说爱,担心他在这方面出错。虽然委屈,雷锋还是耐心地解释了事情的原委。在7月29日的日记里,雷锋最后写的一句话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事情总会清楚的,让组织考验我吧。”高士祥后来看到这句话,难过得几乎流泪:这个小同志是带着委屈走的,我要是把他就要进京观礼见毛主席的消息透露一点点给他,对他也是个安慰啊!

就这样,雷锋与北京,留下了永远的45天的等待。

没有见到毛主席,雷锋是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去的。1963年8月1日,很少看话剧的毛主席,在中南海的怀仁堂观看了沈阳军区演出的话剧《雷锋》。接见时,扮演雷锋的演员张玉敏握着毛主席的手汇报:“毛主席,雷锋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见到您,我替他实现了。”

后来,电影《雷锋》上映,毛主席又去看了这部电影。当看到雷锋给人民公社捐款时说:“我是人民的儿子,我是公社的儿子,你一定要收下儿子这点心意。”毛主席掏出手绢,抹了抹眼角的泪水……本报记者 童曙泉

雷锋印记

23年前,北京有了雷锋小学

坐落于西城区旧鼓楼大街西绦胡同内的北京雷锋小学,是全国第一所雷锋生前没有去过、却以“雷锋”名字命名的学校。

雷锋小学的前身是双寺小学。“文革”期间,社会上学雷锋的氛围并不浓郁,唯独双寺小学学得如火如荼。1973年在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10周年之际,学校发起了“把雷锋叔叔请回来”活动。大队辅导员卢锦华动情地给同学们讲雷锋的故事,孩子们听后非常感动,于是给雷锋生前所在的沈阳军区工兵某团运输连二排四班,即“雷锋班”写信。

很快,第八任“雷锋班”班长曾树林带领全班战士,在雷锋老班长当年用过的小油灯下给孩子们写来回信。信中说:正当雷锋精神受到亵渎的时候,正当雷锋班长开始被淡忘的时候,正当学习雷锋的口号已经不响的时候,你们,首都北京的同学们却喊出了我们共同的心声:向雷锋同志学习……学生是不能放弃学习的,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

“雷锋班”的回信激励了千名在校师生。从那以后,他们与贵州贫困山区青山小学“手拉手”,他们照顾学校退休的孤寡老人,他们每天早晚为鼓楼桥下喝不上热水的交警送开水……

到1990年,双寺小学学雷锋名气越来越大,远近皆知。

时任西城区教育局局长的胡红星非常重视双寺小学在德育教育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力主将校名改成“雷锋小学”,为教育系统打造一个学雷锋的典范和窗口。在她的促成下,经原北京市政府文教办、原北京市教育局审批,1990年3月5日,双寺小学正式更名为雷锋小学。

至今,每年,师生们都会请来“雷锋班”在任或历任班长,共同开展学雷锋活动;一茬又一茬的孩子们一直坚持续写雷锋日记,40年来,共写了40本、近2000篇。

雷锋像见证鱼水情

人定湖北巷里颐年园敬老院北门外,一尊白色的雷锋半身像安静地矗立着。这尊像有半米多高,雷锋头戴印有五角星的雷锋帽,微笑着注视前方。

这是1994年5月1日,由河北省曲阳县津曲联营雕刻厂专门为国防科工委美容外科医院(现名为总装备部司令部黄寺门诊部)制作的。

德胜街道颐年园敬老院工作人员张建回忆,当时医院从河北订购了一尊雷锋像,最初放在医院。由于当时敬老院是学雷锋活动基地,且很早以前与医院结为军民共建单位,于是,在2000年学雷锋日,医院将这尊大理石雷锋塑像赠送给了敬老院。

从此,在雷锋像的注视下,医院在敬老院开展了更多“学雷锋活动”,为每位老人都办理了免费就诊卡,建立了病历档案,并定期补充日常用药,医护人员还开展定期巡诊。

最初雷锋像被放走廊里,但走廊太窄,为了方便老人进出活动,2005年,敬老院将雕像挪到北门的院墙外。平日里,敬老院的清洁工经常出来擦拭雕像,在“学雷锋月”期间,来这里开展公益活动的小朋友也会为“雷锋叔叔”献花,以示敬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真实的莎士比亚:迷恋贵族生活,爱上一个男人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莎士比亚是西方一个解不开的迷。这位伟大剧作家在西方文化中有着不可动摇的至高地位,影响无处不在,但他在世时却没有留下任何信件、日记、手稿,同时代人对其也廖无记载,人们从不知晓他的真实身份,甚至“莎士比亚”这个名字是真名还是化名,都无从考证。就像“红学”在中国一样,莎士比亚学也是西方一个解不开的迷。这位

  • 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简介 秦庄襄王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秦庄襄王(前281年-前247年7月6日)赢姓,本名子异、异人,后名楚或名子楚,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孝文王之子,在位3年,曾经在赵国邯郸作质子,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其子秦始皇在灭六国、称皇帝尊号后,追尊其为太上皇。异人的父亲是秦国的储君安国君,母为夏姬,异人母子均不受安国君的宠爱,加上安

  • 国难当头怎能忍辱偷生:北宋学生运动英雄陈东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的青年学生,一向关心国家大事,坚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条,尽忠报国,死而后已,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机器。中国古代曾经发生过很多学生运动,对当时的时事起过重要的影响,宋朝的靖康学生运动(这里将“靖康学生运动”定义为宋钦宗即位之后陈东领导太学生的上书请杀“六贼”和东京

  • 先南后北定统疆――宋太祖赵匡胤的赫赫武功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后周世宗柴荣生前,采纳大臣王朴的建议,收拾天下的方针为“先南后北,先易后难”。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基本上仍沿袭后周的统一计划。最根本原因,杮子先捡软的捏,消平江南和蜀地,一方面在政治上实现最低层次上的“大一统”,另一方面,江浙地区以及蜀地的经济力量,是支撑中原王朝用兵北方的巨大梁柱。战争就是无限的消耗

  • 王莽怎么死的 王莽死后为何被割下舌头?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王莽称帝之前,很注意笼络人心,表现得礼贤下士,谦恭大度,也做过几件顺页乎民心的事。平帝继位之后,太皇太后认为王莽拥立有功,耍加封他2·8万民户、256万亩田地,王莽坚辞不受。有一年遇天灾,王莽主动捐饯百万,献地3000亩,带动了一批官员献地献宅,使一批灾民得救。王莽有个儿子杀死了一个奴婢,王莽痛骂儿

  • 耿三七原型是谁 历史上有耿三七这个人物吗?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剧中孙涛饰演的主人公耿三七曾是保定山货店小伙计,误打误撞加入了八路军,用江湖生意场上练就的机智和鬼点子屡屡挫败日伪军,经历了从平型关大捷到开国大典不平凡的成长历程。孙涛表示,看到剧本即被耿三七这一角色深深吸引,他与以往电视题材中的英雄人物有很大差别,耿三七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生意人,最终却成长为一个有着

  • 火线三兄弟中的高木简介 高木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火线三兄弟高木――日特高课课长,心狠手辣,田家三兄弟的主要对手。从日军侵华伊始便来到中国,一开始在上海担任特高课课长,后因细菌计划被宪兵司令山田调来北平。高木一直调查北平日军被杀案件,因此逮捕了梁雅优、梁文山,并怀疑大林。高木后在浅田的调遣下参与负责细菌计划,高木利用梁雅优套出了二林的真实身份,更利

  • 寒冬造成功亏一篑:唐太宗对高丽的征伐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隋朝在杨广的倒行逆施之下终于亡了,亡得很悲惨,起而代之的便是至今依然为人所称颂不已的大唐帝国。龙虎济,风云会,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唐初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后,平南扫北,中国四周的边患几乎一一扫平,国家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的道路,此时高丽问题便又一次横亘了在中国的面前。隋朝几度在高丽的惨重失败,前

  • 英雄挑江山:左宗棠与大清国的兴亡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一光绪十一年(1885年)7月27日清晨,74岁的湘人左宗棠停止了最后的呼吸。他是在福州北门黄华馆钦差行辕任上去世的。他一死,意味着大清王朝最后的顶梁柱倒下了,这大厦还能维持多久?接到丧折后,慈禧太后的心情是复杂的。“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言犹在耳,可左宗棠走了。走了也好,这个汉

  • 四场血战扫荡西突厥:大唐天可汗号令西域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唐代安西都护府的统治范围唐之德大矣!际天所覆,悉臣而属之;薄海内外,无不州县,遂尊天子曰“天可汗”。三王以来,未有以过之。至荒区君长,待唐玺纛乃能国;一为不宾,随辄夷缚。故蛮琛夷宝,踵相逮于廷。——《新唐书》卷二百三十五 北狄列传四夷君长诣阙请上为天可汗,上曰:“我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