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魏征对唐朝的贡献 历史对一代名臣魏征的评价是?

魏征对唐朝的贡献 历史对一代名臣魏征的评价是?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959 更新时间:2024/2/3 23:45:43

表扬李世民,其次肯定的就是魏征。不论是李世民还是魏征,因为共同对创造贞观之治做出了杰出贡献,君臣关系作为典范载入史册,千古流芳。

性情耿直经国之才

魏征,河北巨鹿人。魏征先是参加了李密的瓦岗军,后来几经周转归顺了唐朝,进入太子李建成的东宫任职,又陷入到太子之争的旋涡中,最后李建成被杀,魏征被唐太宗收服,并得到重用。于是魏征的满腔抱负,几经辗转,终于在贞观时代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旧唐书·魏征传》说魏征其貌不扬,素有胆智,每每进谏,触怒龙颜,他却面不改色。魏征有经国之才,性情耿直,无所屈挠。太宗和他议政,往往欣然接纳他的意见。魏征也感激太宗的知遇之恩,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魏征的成功,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应该重视。

(一)他来自民间,深知民间疾苦,更能了解百姓心思。

(二)他博览群书,对《春秋》公羊学最有研究,对于“以德化民”的理论和实践,有很高的热情和很强的信心。

(三)他性格刚直,不屈不挠。

(四)他有胆量更有智慧,不仅有进谏的热情,还掌握了进谏的技巧。

魏征进谏,是一千多年以来的一段佳话。我们可以用三句话概括魏征的进谏:敢于进谏、善于进谏、能够进谏。

贞观元年,右仆射封德彝为检点使,检点府兵。当时兵力不足,封德彝提了个建议,要把十八岁以上的中男,也检点入军。形势所需,皇帝就同意了封德彝的建议。敕书发出三四次,魏征坚持不签署。不但不签署,还要上奏,提出自己的反对理由,大概就是中男身体还没有长成之类。封德彝也不示弱,说中男也有长得很强壮的。太宗于是大怒,继续出敕,魏征还是不签署。唐太宗没有办法,只好把魏征和门下省负责人王珪都招来开会。太宗声色俱厉地说:“中男要是身形矮小,自然不会点入军中。若体貌魁伟,当然可以征发。你这么固执,简直不可理喻!”魏征正色说道:“竭泽取鱼,非不得鱼,明年无鱼。”魏征是从国家更长远的利益来看待这个征兵问题,你不能把年轻人都点了兵,都点了兵,赋税怎么办?以后再需要征兵怎么办?你不能把人力一下子用完啊。国家治理要有长远规划,不能只看眼前啊。道理很简单,一讨论就明白了。皇帝就立刻下令,禁止下发这个文件。最终,皇帝被魏征说服,并奖赏魏征和王珪。

魏征敢于如此坚持,因为他站得高看得远,所以他的话才有说服力。

寓贬于褒有理有节

魏征不仅敢于提意见,而且善于提意见。他能把道理说清说透,还善于因势利导,充分利用表扬的方式达到帮助皇帝改正错误的目的。

贞观七年,蜀王妃的父亲杨誉在官衙内竞婢犯法,相关的官员都官郎中薛仁方把杨誉扣押起来调查,但是还没有最后提出处分。杨誉的儿子是千牛卫士,在皇帝身边负责安全保卫工作,于是向皇帝申诉说:“按规定,五品以上官员没犯特别罪行不能被扣押,但是我父亲因为是国亲,所以受到非法待遇,不知道要被扣押到什么年月。”皇帝一听,自尊心大受伤害,命令将薛仁方杖一百,解除所有官职。杨誉儿子告状,明显是在挑拨,普通官员哪里敢专门跟皇帝亲戚作对。皇帝感情用事,竟然听不出这里面的问题。还是魏征出来讲话了,他说:“城狐和社鼠都不强大,只是因为它们有所凭恃,所以清除起来很不容易。何况世家贵戚,从来号称难治,汉、晋以来,朝廷对他们都没有办法。武德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很骄纵,自从陛下登极以来,刚有所收敛。薛仁方既是国家的公务人员,能为国家守法已经难能可贵,怎么可以随便妄加刑罚到他的身上,让这些外戚的私心得逞呢?这个口子一开,今后一定万端争起,到时候您必然后悔,可是那时就来不及了。自古以来,能禁断这样的事情,只有陛下一人而已。防微杜渐,是国家正常的方法,怎么可以水未横流,便欲自毁堤防?”唐太宗听后,马上接受了魏征的意见。

我们看到,魏征批评皇帝的做法,是以表扬为前提的。“自古能禁断此事,唯陛下一人。”这样说,有利于皇帝改正错误,不会让皇帝发生误解。寓批评于表扬之中,容易让皇帝接受,毕竟皇帝只有接受之后才能改正错误。同时,魏征提起武德时期外戚横行的往事,那是因为唐太宗对此亲身经历过,感触良深,所以更容易对眼前的问题有所认识。魏征进谏,从立意到证据到劝说角度,都有完好的搭配。既有利于国家未来发展,又有利于皇帝思考,最后有利于皇帝改正。当唐太宗表扬魏征的时候,魏征都一定强调,是皇帝引导求谏,所以才敢于进谏。魏征这样强调,一方面是事实,另一方面是为了突出皇上。这种突出,当然不是拍马,而是给皇帝以鼓励,保证皇帝在正确的方向上继续前进。

魏征被誉为良臣,这是有来历的。

贞观六年(或作二年),征乃拜而言曰:“臣以身许国,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欺负。但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太宗曰:“忠良有异乎?”征曰:“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独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太宗曰:“君但莫违此言,我必不忘社计。”乃赐绢二百匹。

在这里,魏征辨明良臣与忠臣的区别。良臣当然有忠臣的禀赋和特性,但是两者下场完全不同。忠臣虽然获得美名,但是身死国灭,君主担当大恶之名。良臣是与君主、国家同荣,子孙传世,福禄无疆。这是魏征的心声,他不愿意得一己之名,而希望是与君主、国家共同荣光。我们很高兴地看到,魏征的一生证明,他的这个愿望确实实现了。

明察秋毫防微杜渐

魏征善于从长远观察眼前,善于因小见大,重视防微杜渐。

关于征兵问题,封德彝的想法是只顾眼前利益,而魏征坚持长远利益;关于李泰的问题,魏征则看到防微杜渐的必要性。

贞观十年,因为皇帝很喜欢越王李泰(后来转封魏王),而李泰企图用皇上来压制大臣,特别是魏征等,他就向皇帝反映,大臣轻蔑亲王。皇帝对众大臣动怒:当初隋文帝的时候,亲王多厉害啊,所有的大臣都遭受过亲王的侮辱。我自然不会让我儿子这样,不会纵容他们,但是你们敢如此不尊敬他!皇帝龙颜大怒,房玄龄等吓得战栗拜谢。只有魏征颜色不改,凛然而谏,指出没有人敢于轻蔑越王。按照儒家的理论,大臣跟亲王是一个级别的,大臣是为国家工作,皇帝礼待大臣是应该的,大臣如果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也不容许亲王来侮辱他们。隋朝的例证是负面的,不足挂齿。魏征的声音甚至比皇帝还大。他说,如果我们现在处于无道的时代,别说亲王,谁都可以横行霸道,可是我们现在是一个开明的时代,有一位有道明君在指挥我们,我们怎么能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呢?太宗听了魏征的话,立刻服气了,说魏征“言语理到,不可不服”,我那是私爱,他讲的是公法。于是下令三品以上的大臣,见亲王不必下车行礼。结果房玄龄等人受到太宗的责难,魏征获得奖赏。魏征能把道理说透,当然能够服人。

魏征还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地方。

贞观十五年,朝廷遣使者到西域册立叶护可汗,为了节约成本,又让使者顺路到各国购买马匹。魏征又出来提意见了,说这样做是得不偿失。西域可汗册立是大事,使者专门前往说明朝廷重视。结果使者又去买马,会让西域各国误以为册立可汗是顺路的,可汗是不被重视的。以后朝廷在西域的威信势必受到影响。只要跟西域关系良好,马匹还不是小问题吗?西域甚至会主动来奉献骏马的。唐太宗只注意节约成本,让册立可汗的使者一身二任,没有魏征看得全面,没有看到这种“节约”的害处。一经指出,太宗立刻明白了,马上命令停止购马。

我们常说艺高人胆大,魏征因为总能站得高看得远,能在别人没有感觉的地方发现问题,所以总给人以特别的印象,好像是胆量大,敢说话。其实,能够看清楚问题的各个方面,注意从不同角度提出看法,这是一种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基本立场。

耻君不如

魏征是贞观时期的重臣,对贞观之治多有贡献。他做事认真,有责任心,办事能力强。他还善于写文章,抒发心中的远大理想,所谓“耻君不如尧舜”,就是这种理想的写照。综合魏征的贡献,以下方面最为重要。

第一、贞观定策,魏征是设计师。太宗曾经对长孙无忌等人说过:“朕即位之初,有上书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任,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唯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此语,天下大宁,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凡此等事,皆魏征之力也。朕任用,岂不得人?”这段话证明,李世民即位之初,关于如何治理天下问题争论不休,很多人上书建议使用霸道之术。而只有魏征依然坚持以德化民。而唐太宗最终采纳了魏征的建议,这使得魏征成为贞观之治的设计师。

第二、魏征是唐太宗的帝师。在贞观群臣中,对唐太宗影响最大的人,就是魏征。

唐太宗说:“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唯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对于臣下的功劳,唐太宗说法很具体,贞观以前房玄龄功劳最大。贞观以后,魏征功劳最大。具体的功劳是帮助皇帝:尽心尽职地献计献策,帮助我安邦定国,成就我今天的事业,为天下人所称赞,只有魏征一人。比起古代名臣,魏征一点都不差。

唐太宗有一次对魏征说:“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若遇良工,即为万代之宝。朕虽无美质,为公所切磋,劳公约朕以仁义,弘朕以道德,使朕功业至此,公亦足为良工尔。”李世民把自己比喻为玉石,而魏征为良工。唐太宗这个说法,就是很明白地承认魏征是自己的思想导师。

不仅太宗这样看,在其他大臣的眼中,魏征也确实每以培养帝王为己任。王珪的一个著名的说法,魏征“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

贞观二年,房玄龄、魏征、李靖温彦博戴胄与王珪共同管理国政,一次大家陪同皇帝赴宴,太宗对王珪说:“你见识精准,善于言谈,从房玄龄以下,都评论一番。你也说说自己与大家谁更贤能?”王珪回答说:“一心为国,知无不为,我不如房玄龄。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我不如魏征。文武之才兼备,出将入相,我不如李靖。奏事详明,办事公允,我不如温彦博。处理繁重事务,条理分明,我不如戴胄。如果说抨击丑恶,弘扬道德,嫉恶好善,我跟各位相比,也有一日之长。”太宗表示赞同,大家也认为符合自己的想法,是确切的言论。

大臣之间,相互品评,实事求是,这种景象多么惬意。而太宗和大家都同意王珪的说法。这就是说,不仅李世民认为魏征是自己的导师,大臣们也认可魏征的这种角色,承认魏征经常以皇帝为自己的工作对象。他对自己君主的要求是很高的,是以尧舜为榜样的,如果自己的君主不如尧舜,他会感到羞耻的。

就唐太宗而言,魏征是他十分需要的。贞观八年,太宗决定向全国各地派遣大使,检查工作,不合格的官员可以就地免职,所以使者的名称叫做“黜陟使”。这是监督地方工作的重要举措,而畿内道(以长安为中心的京畿地区),还没有合适的人选。唐太宗很重视,问房玄龄等:“此道事最重,谁可充使?”右仆射李靖说:“畿内事大,非魏征莫可。”李靖这么一说,太宗立刻不高兴了,脸色忽然阴沉下来说:“我正准备去九成宫,这事也不小,怎么可以在这个时候派遣魏征出使?我每次出行都不要跟他分离,因为他能看到我的是非得失。你们能改正我吗?为什么要说出这样的话,太没有道理。”最后呢?最后派李靖充使畿内道。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皇帝带领太子再次来看魏征,看见魏征病情如此严重,皇帝抚摸着魏征失声痛哭。有一天,皇帝夜里睡梦中见到了穿戴整齐的魏征,太宗猛然醒来,有人来报告,郑国公魏征去了。君臣之间,竟然如此感应。魏征去世,唐太宗感到损失巨大。太宗说出了一段响彻千古的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说了这番话以后,太宗哭了很久。魏征是唐太宗知道得失的一面镜子,现在魏征去了,以后谁来提醒皇帝的政策得失呢。太宗对此真的没有把握。

君臣情感如此,如何不令人感动。

没有人是天生的皇帝,更没有人是天生的好皇帝。所有的皇帝,都有自己的成长史。帮助皇帝成长的就是他身边的大臣们。唐太宗成长为一个伟大政治家,千古传颂,对他帮助最大的就是魏征。唐太宗很幸运遇到了魏征,魏征更幸运遇到了唐太宗。他们相辅相成,共同创造了贞观之治,共同为中国人创造了一段永远值得骄傲的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魏征夫人裴氏简介 魏征的妻子裴氏结局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魏征与李世民的故事,房玄龄的夫人叫什么,唐朝魏征下场

    大家都是知道魏征是唐代杰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宰相,对他“薄赋敛,轻租税”的治国策略大加赞赏,对他“居安思危”、“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等思想推崇有加,对他为人俭朴,直到病危时还没有像样的房子的清廉美德津津乐道。但是,很少有人提及魏征这些辉煌光环背后站立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夫人裴氏,正是有了裴氏夫人的相夫

  • 魏征之死 魏征死后为何李世民要砸他墓碑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世民写给魏征的碑文,李世民为什么要推倒魏征的墓碑,魏征墓碑为何三次被推到

    先前唐太宗已经同意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这时也后悔了,下旨解除婚约。到后来他越想越恼火,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魏征是馆陶(今属河北)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后,他又被李

  • 魏征和唐太宗之间有什么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世民与魏征的事例,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的感悟,魏征和李世民的具体小故事

    魏徵,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巨鹿(今属河北)人。少孤贫,曾出家为道人。隋末参加瓦岗军,李密败,降唐。归唐后跟随李建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任谏议大夫。后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封郑国公。魏徵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徵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徵“犯上”,所言多被采纳。因此

  • 谁是逼死长孙无忌的幕后黑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长孙无极是谁的儿子,张无忌的徒弟,长孙无忌谋反案

    长孙无忌,是唐初政治舞台上的一个风云人物。从李渊开创大唐,到李世民喋血宫门,再到李治顺利接班,每一个关口都承载着长孙无忌的智慧、谋略和心血。长孙无忌对大唐可谓忠心耿耿,始终不渝;同样,李唐前三任皇帝也对他代代礼遇,宠眷甚隆。李渊在位时,封其为齐国公,后徙赵国公;李世民临死前,还对大臣们说“我有天下,

  • 女皇帝武则天是怎么对付长孙无忌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武则天长孙无忌多少集死的,武则天为什么嫁了两位皇帝,武则天为什么想当女皇

    显庆四年(659年),在武则天的授意下,由许敬宗费尽心机,把长孙无忌编织进一桩朋党案,进行恶毒陷害。许敬宗借处理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朋党案之机,诬奏韦季方与长孙元忌构陷忠臣近戚,要使权归无忌,伺机谋反。唐高宗先是吃惊不信,继而伤心怀疑,命许敬宗再察,然后面对许敬宗足未出户编造的关于韦季方交待

  • 李治为什么要杀长孙无忌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吴王李恪被杀武则天为何不救,李恪如果当了皇帝会怎样,李隆基后期为什么昏庸

    李治对长孙无忌谋反一事最终同意许敬宗等人的话,将长孙无忌判为乱臣贼子,长孙无忌侍奉两朝帝王,辅政三十年,最终被亲侄子当作叛贼处死,原因很多,下面我简单的分析一下。首先,长孙无忌遭到武则天的憎恶,原因在于长孙无忌虽深受皇室赏赐,但一直反对武则天摄政,成了武则天谋夺帝位的重大阻碍。另外在废除皇后这件事上

  • 长孙无忌 为何享誉大唐开国第一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唐朝长孙无忌简介,长孙无忌为什么是凌烟阁第一,长孙无忌是忠臣吗

    唐朝名臣济济,仅唐太宗在凌烟阁挂像旌表的功勋卓著者就有24位,而长孙无忌被列在首位。就才能而论,他在谋臣猛将、良宰贤相中可能算不上最突出,但却是太宗的心腹。由于受到唐太宗特殊信赖,长孙无忌不但在贞观朝发挥了特殊作用,且受托辅佐高宗,成为唐初政治史上的特殊人物。与其他功臣相比,长孙无忌既是一个忠心谋国

  • 长孙无忌与唐太宗关系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长孙无忌和李世民关系好,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的关系,长孙无忌杀了李治多少兄弟

    在李世民夺取皇位继承权的兵变中,长孙无忌称得上是首功之人。在酝酿政变时,他态度坚决,竭诚劝谏;在准备政变时,他日夜奔波,内外联络;在政变之时,他不惧危难,亲至玄武门内。所以唐太宗至死不忘长孙无忌的佐命之功,临死前仍对大臣们说:“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世民成了皇太子后,长孙无忌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

  • 长孙无忌的妻子是谁?长孙无忌的妻子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长孙无忌的事迹,长孙无忌有几个孩子,长孙无忌的女儿有哪些

    长孙无忌资料简介:中文名:长孙无忌别名:长孙辅机朝代:唐朝民族:汉族出生地:河南洛阳出生日期:597年逝世日期:659年职业:顾命大臣、太尉、扬州都督主要成就: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代表作品:《贞观律》《律疏(唐律疏议)》死因:自缢葬处:黔州经历的皇帝:隋炀帝杨广、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

  • 长孙无忌的父亲是谁,长孙无忌的父亲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长孙无忌有几个孩子,长孙无忌的女儿有哪些,长孙皇后的父亲

    长孙晟长孙晟(551—609年),字季晟,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隋朝著名军事将领。座驾:千里追风驹,兵器:五神飞钩枪,经典之战:大破突厥长孙晟“性通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矫捷过人”(《隋书·长孙晟列传》)。北周时崇尚武功,贵族子弟交游皆以武艺相夸相敬,每次共同驰射,同辈皆在长孙晟之下。长孙晟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