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历史上后梁与晋国之间的争斗有多惨烈?

揭秘:历史上后梁与晋国之间的争斗有多惨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856 更新时间:2024/1/22 7:57:10

李存勖虽然取得了魏博争夺战(与梁朝)和幽州争夺战(与契丹)的胜利,但就我分析,他的内心深处应该有一种说不出的压力,因为契丹已开始崛起,李存勖面临两线作战的危险。

事实上,等契丹真正崛起后,不要说一个分裂的北方政权了,就是统一的北方政权,甚至统一大江南北的中原王朝,也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压力。

虽然说,梁朝也存在南北两线作战的困境,但是江淮以南,似乎看不到任何统一的迹象,所以梁朝来自南线的威胁,实在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但是梁朝随着中央集权的发展,官僚政治的弊端逐步显现,官僚政治最大的优点,就是皇权可以牢牢控制帝国的军政权力,从而避免帝国出现各种形式分裂内讧。

但是它的缺点就是,它会让帝国在军事方面的效率,变得越来越差劲,因为官僚政治成熟后,前方的军事将领,越来越受制于文职系统、甚至是宫廷系统。

一方面,晋军面对契丹的崛起,在时间上有更多的紧迫感,因为它需要尽快统一北方,否则面对契丹的威胁,实在有一种说不出的压力。

另一方面,梁军官僚政治渐渐成熟,帝国军事机器的野性渐渐削弱,因为军人势力,越来越受制于文官系统、宫廷系统。

在这种背景下,梁晋以黄河为界后,晋军就一直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攻势。

既然说到梁晋围绕黄河一线的战争,我就先简单介绍一下与此相关的地理知识。

黄河一线,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渡口。由西向东分别是黎阳、德胜、杨刘三个渡口。

黎阳大约相当于三国时的官渡吧,只是官渡在黄河南岸,黎阳在黄河北岸,事实上,在三国官渡之战时,曹操沿黄河一线的据点是官渡,袁绍沿黄河一线的据点就是黎阳。

德胜大约相当于宋代的澶渊,后来辽国大举南侵,宋军就在这里阻击辽军,并且签订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杨刘这个地方,我一时找不到一个更著名的古战场对应。所以我们只要知道,黎阳向东大约50公里是德胜,再向东150公里就是杨刘。

在这里,只是为了让大家,对相关的地理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概念,所以介绍得比较简略,大家不用细抠。

总的来说,围绕黄河一线展开的梁晋争霸,大约就是在一条东西200多公里的战线上展开,它西起黎阳,东到杨刘。

围绕这条战线进行战争,梁军最主要防守的据点,自然是黎阳。如果黎阳一线被晋军突破,晋军就可以一马平川的迅速杀到汴梁城下。

梁军此次防守的重要据点,自然是德胜。如果德胜一线被突破,晋军同样可以一马平川的杀到汴梁城下。

这两个渡口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他们距汴梁太近,因为无论从黎阳、还是德胜,杀到汴梁城下,都只有一百公里多点。

相对而言,杨刘渡口就比较次要一些。因为杨刘一线被突破,晋军杀到汴梁城下,大约有二三百公里。

所以,在围绕相关战略要地进行战争时。晋军最初是从杨刘寻找突破口的,总的来说,梁军在杨刘配备的兵力,比黎阳、德胜要少一些。

公元917年底,趁黄河结冰,李存勖率军越过黄河,并且迅速攻破梁军在杨刘的据点。

到此为止,晋军等于在杨刘一线,把脚伸进了黄河南岸。对于这种事实,梁军自然不可能接受,于是围绕这个地区,进行了一系列战争,但是梁军终于无法再夺回相关的失地。

当然了,不管怎么说,在梁军主力没有受到重创前,晋军虽然突破了杨刘一线的黄河渡口,并且在黄河南岸站住了脚,但是也无法取得重大突破。一切是显然的,黄河天险会限制晋军向黄河以南输送兵力、后勤。

在这种背景下,晋军只能在黄河南岸牢牢控制一些据点,或是以这里为基地,逮住机会深入梁境骚扰一番,是可行的。如果大规模深入梁境,很容易变成孤军深入,而陷入死地的。

李存勖最后在绝境中反击时,就是从这里一路杀到汴梁城下,直接把梁帝国打崩盘了。

李存勖最后敢这样玩,大约是因为四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李存勖似乎别无选择了,因为再等下去似乎是死路一条,还不如冒险狂赌一把。

第二个原因是:当时李存勖已夺取了德胜渡口,大后方向黄河以南输送兵力物资,相对更加容易一些。

第三个原因是:梁军收复魏博部分地区的胜利,让梁军兵力无形中分散了。

第四个原因是:梁军高层出现叛徒,梁军整体战略布置,让李存勖完全洞悉了,所以李存勖终于鼓起勇气,背水一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晋军最初夺取杨刘渡口,只是意味着在东部地区,把脚伸入了黄河以南。并不意味着晋军已打通了灭亡梁的突破口。

但即便如此,也让梁军有一种说不出的压力,于是梁晋围绕杨刘进行了一系列战争,梁军终于无法夺回杨刘渡口。

在这种长久的对恃中,梁军大约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应该集结兵力大举进攻晋军,给晋军以重创,总而言之,必须把晋军打回黄河北岸。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在黄河一线与晋军死耗着就可以了,只要我们军事主力保存着,晋军也折腾不出个什么花来。

梁军内部的这种分歧,开始并不大。但是对恃八九个月后,随着李存勖大举西进,梁军内部的这种分歧开始越来越大。

面对李存勖率军大举西进,梁军自然不敢掉以轻心,因为晋军越向西移动,距汴梁城就越近。

当双方军队你追我赶,不断向西移动到德胜渡口附近时,梁军统帅部内的意见分歧渐渐无可调和了。

贺瑰认为,这样和晋军耗下去,会一直让晋军抓住先手,从而让梁军越来越被动。总而言之,应该集结兵力大举进攻晋军,必须得给他们点厉害瞧瞧。

谢彦章则认为,应该继续这样耗着,只要我们的军事主力完整地保存着,晋军折腾来折腾去,总有个折腾不行的时候。而且在这种地方主力决战,如果出现溃败,那是非常危险的。

最后,贺瑰认为谢彦章作战意志不坚定,甚至怀疑谢彦章与晋军有什么勾当,于是就杀了他。

这个消息传到晋军那里,李存勖说,梁军起内讧了,我们可以采取更大胆的行动了。周德威则认为,梁军虽然高层起了内讧,但是整体实力并没有任何损伤,我们现在采取大举行动,那是非常危险的。最后,李存勖的意见占据上风。

总的来说,梁晋双方都鹰派占据上风,一场惨烈的大决战,自然无可避免了。

这场战争进行得非常惨烈,晋军最后胜利了,但是周德威战死。

周德威在晋军中的地位,大约是仅次于李存勖的,他的职务当时是藩汉马步总管。

周德威死后,藩汉马步总管是谁呢?是李存审。藩汉马步副总管是谁呢?是李嗣源

李存审死后,李嗣源成了藩汉马步总管,而李嗣源取代李存勖时,最重要的职务就是这个职务。

只要我们知道,这两个事实,大约就可以知道,周德威在晋军中的地位有多高。周德威在这场战役中战死,我们可以想象这场战役,当时有多惨烈。

更主要的是,在这场战争中,晋军也是一度险相环生,最后是在绝境反击中胜利的。战争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候,李嗣源都认为晋军必败了,甚至相信了李存勖已悄悄逃走的消息,于是也渡过黄河向北逃走。后来,晋军胜利了,李嗣源再见到李存勖时,那得多尴尬,我们可以想象。

在前线战争打得险相环生之际,李存勖还在前线,李嗣源就擅自退回了黄河以北,他这是想干什么?这种事不能往深了想。

当然了,李存勖并没敢追究李嗣源的责任,相反借口李嗣源养子李从珂军功重大,所以就罚李嗣源饮了一大杯酒。

因为这场战争进行得太惨烈了,也打得太险相环生了,所以有人常常怀疑李存勖的军事才能。

比如,如果当时听从周德威的意见,那该多好啊。其实呢,李存勖与周德威的意见,就是棋手与棋子的分歧。

周德威反对这样打,主要是因为这种打法,无论胜败,都会损失惨重的,他自然希望用一种稳妥的打法。

李存勖当时需要的是胜利,至于伤亡那只是一个数字,甚至需要周德威死的时候,李存勖也不会太犹豫的。

这就好像,下棋时,如果丢一个车,就可以换对方一个车马炮,我想哪个棋手也不会犹豫的,问题是,假如车有思维,车会同意吗?

基于统帅的角度,伤亡多少,那就是一个数字。但是基于前敌的将士,能把问题想得这样潇洒吗?

这场战争进行得异常惨烈,据说梁晋双方都损失了多一半的兵力。晋军取得这种惨胜,自然无法再继续扩大战果了。

但是,晋军这场战争的战绩就是非同一般的,因为这一战结束后,晋军就夺取德胜渡口。

我前面说了,梁晋双方围绕黄河,一共有三个重要渡口,从西向东是黎阳、德胜、杨刘。现在杨刘、德胜都已被晋军占据了。

随后的战争,自然是围绕德胜展开。晋军夺取德胜渡口后,开始在那里修建德胜城,德胜城地跨黄河两岸,分为南城北城。

梁晋双方围绕德胜渡口几乎天天有战争,一共打了一百多仗,双方互有胜负,但是梁军终于还是无法夺回德胜渡口。

就在梁晋围绕德胜城打得如火如荼之际,晋方出现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镇州节度使王镕被属下火并了。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因为这意味着李存勖对河北的统治出现了一个口子,如果这个口子越扯越大,李存勖就有可能丧失河北的统治。想当年,朱温丧失河北的统治,就是从镇州叛乱开始的。

从某种意义上,此时也是李存勖人生最危险的时刻之一。

镇州出现叛乱后,镇州向北会找契丹求援,向南会找梁国求援。中间是镇州叛乱,北边契丹、南边梁朝一块行动,李存勖当时崩了盘,也没有奇怪的。

当李存勖冲过这个坎后,战略上陷入了迷茫之中。因为简单的分析,好像怎么看,也是一个死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孙权北伐时为何没有选择从荆州出兵?是何用意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孙权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公元208年,曹操在赤壁之战大败而归,但即便如此,曹操仍让大量军队驻扎在荆州北部,占据着南郡,东吴为了争夺荆州北部,让周瑜率军攻打坐镇江陵的曹仁,与此同时,孙权则亲率大军攻打合肥,就此开拓西北两边的战线。当时孙权亲率大军围住

  • 庞德在投降之初,他的待遇为何却比张辽和张郃好很多?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曹操麾下降将不少,相对于张辽投降后官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张郃投降后官拜偏将军、赐爵都亭侯来看,显然庞德的待遇比他们两人高了不少,那么既然大家都是降将,凭什么投降之初庞德的待遇比张辽和张郃好很多?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第一,曹操的地位早已今非昔比:官渡之战前后张辽和

  • 揭秘历史上脾气最大的宰相,还要皇帝请他回来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做人忠诚正直,不要有邪心,当官的更是应该这样子,作为国家的官员要正直清廉,对于上级领导要如实对待,不要拍马屁做些虚假的事情。在古代中就有一些官员他们刚正,勇敢向皇帝进谏事情,不怕皇上的怪罪,我今天讲的就是这样的人,他叫寇准。寇准出生在一个富贵的家庭,19岁成为举人,要考进士时有人就建议他把年龄报

  • 朱元璋和朱棣都下令抓拿陈祖义 此人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我爱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陈祖义,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朱元璋和朱棣都是明朝,非常霸气的皇帝,有自己果断的决断,两个人对待自己共同的敌人,都会毫不手软,朱棣的性格和朱元璋非常相似,这也就是为什么朱元璋,没有把朱棣封为太子的原因,因为他想要一个,更加温和的人,来治理国家,不喜

  • 玄武门之变的功臣中有一个女子,此人是谁呢?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世界上但凡是想要做大事的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会轻易满足于自身目前的成就,总想着爬到更高的地方,更进一层楼。唐朝的第二任皇帝李世民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不满足于一辈子只当一个王,于是他杀掉了自己的哥哥,逼迫父亲退位给他。这就是历史上令人哗然的玄武门之变。当时李世民的妻子,也就是后来的长孙皇后还只是李

  • 东吴四大都督分别是谁 他们的实力排名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东吴四大都督,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东吴的四大都督分别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然而他们四个人的实力排名是怎样的?先说周瑜,他自身也是这四人当中唯一一个文武双全的人。而且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可谓是以一己之力打败了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人马比东吴的人马多了好几倍,如果不是周瑜

  • 太监刘瑾权倾朝野,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太监在古代,可是被众人鄙夷的一个存在,因为众人皆知太监并不能传宗接代,已经不属于真正的男人,所以不管是满朝文武,还是那些平民百姓,几乎无人对太监有好感,而实际上,太监也是颇为可怜的一类人,毕竟若是有选择的话,谁愿意自宫呢。而太监一般在宫里都是个奴才,但若是能讨来主子欢喜,那地位可就不一样了,清朝那会

  • 万历皇帝封郑贵妃为皇后,为何却遭到了群臣的极力反对?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1620年8月18日,天气阴霾,日光昏黄。虽值盛夏,可是紫禁城中却弥漫着一股“肃杀”与“不祥”之气,明朝的文武大臣们立在毓德宫前,他们有的神态慌张,有的故作镇静,有的心怀鬼胎,但他们不管是什么心态,都已阻挡不了明朝第十三位君主,万历皇帝朱朱翊钧在毓德宫里奄奄一息的脚步了。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

  • 三国历史上弃主投降的名将,你知道几位?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三国时期的那些事情,我想应该也会有很多人有想说的话吧,虽然那个年代非常的混乱,经常会发生战争,而且人民的生活也过得非常的不容易,经常会发生饿死人的现象,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才让那个时期出现了很多有名气的人,他们有的非常擅长筹谋划策,有的则在武力方面非常的擅长,但是不管怎么说,他们都是一些有本事的人

  • 郭威的人生是因为谁而改变的?他是如何建立后周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说起郭威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郭威是五代时期后周的开国皇帝,虽然在位仅三年,但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却是一位难得的明君。郭威的父亲叫郭简,曾担任过顺州刺史,在郭威很小的时候就在战乱中被杀。不久之后,郭威的母亲也去世了,年幼的郭威被姨母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