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周勃:迎立汉文帝的关键人物,他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周勃:迎立汉文帝的关键人物,他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378 更新时间:2024/2/14 10:15:23

周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宋代有一位诗人,名叫徐钧,他写过一首诗,表达了对西汉重臣周勃平生遭际的慨叹:

功成无罪付廷平,借援东朝始得生。

若使当时逢吕后,诛夷又是一韩彭。

立下汗马功劳的周勃无罪入狱,靠国舅薄昭和薄太后之力才得生还;这还是幸运的,如果在吕后当政之时,他难免和韩信、彭越一样被诛杀。

周勃是沛县人(今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他出身贫苦,以编织为业,又以在丧礼上吹箫、充当挽强弓的材官维持生计。在刘邦称沛公之时,他就以中涓(近侍之臣)身份跟随沛公参加灭秦战争。刘邦为汉王,他被封为威武侯,拜为将军。

楚汉之争时,他南征北战,攻城略地,立下了赫赫战功。汉王先是把怀德(今大荔县朝邑镇西南)赐给周勃作食邑,后来又把钟离(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东北)赐给他和颖阴侯灌婴作共享食邑。汉王称帝后,论功封赏,周勃功排第四,封为绛侯,食邑绛县八千一百八十户。

后来,他又以将军身份,跟随高祖先后讨伐了燕王臧荼、韩王信、代相陈豨和燕王卢绾的反叛。

在诛灭诸吕过程中,周勃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和丞相陈平最先谋划,通过劫持郦商、让郦寄哄骗吕禄交出北军军权;他让纪通持节矫诏,从而进入北军营垒;他让曹窋传令卫尉,不许吕产进入殿门,防止了吕产挟持皇帝;他给了刘章一千多士兵,让其入宫保卫皇帝,诛杀吕产;他派兵分头逮捕吕氏家族,诛杀吕氏老幼。

他同样是迎立文帝的关键人物。以他和陈平为首的文武百官:多方权衡,决定迎立代王;渭桥迎驾,跪上天子玺符;代邸劝晋,伏地固请称帝;协助清宫,护卫天子进入宫殿。

他的功劳之大,司马迁这样评价:“勃匡国家难,复之乎正。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

所以,汉文帝在即位不久的元年十月(西汉初年以十月为岁首,所以封赏周勃在即位首月),重重地封赏周勃:“其益封太尉勃邑万户,赐金五千斤。”

周勃的封赏,大大地超过了丞相陈平的益邑三千户、金两千金,更超过了朱虚侯刘章的益邑两千户、金千金;他增加的封邑,也超过了高祖六年正月所赐的八千一百户。

一个月之后,文帝迁右丞相平为左丞相,太尉勃为右丞相。西汉之时,以右为尊,周勃的地位提升到了陈平之上。

同时,文帝还给了周勃极大的礼遇:把公主下嫁给周勃的儿子周胜之;每次朝罢趋出,常常恭敬地目送。可以说,周勃此时已经位极人臣,文帝给他的封赏和礼遇无以复加。

但一个位高权重的功臣,往往既是安抚和依恃的对象,又同时是猜忌和防范的对象。所以明智的选择应该是韬光养晦,明哲保身,但周勃偏偏不懂这个道理,反而居功自傲,志得意满。

渭桥迎驾时,他以太尉身份跪上天子玺符,以彰显自己的平叛和迎立之功。其实此事更应该由陈平或者纪通来做,因为论职位,丞相陈平为百官之首;论职责,襄平侯纪通尚符节。在敬献天子玺符时,他还想跟文帝说几句悄悄话,此举立即遭到宋昌大义凛然地驳斥,让周勃很没有面子。

在文帝入宫的当天晚上,刘兴居等已经清宫,但在未央宫门外,有十名谒者持戟护卫端门,挡住了文帝一行人,后来太尉周勃说明情况,谒者才放下兵器离去。谒者挡住文帝,却听从周勃之谕令,这怎能不让文帝心中有所畏忌?

文帝即位后,陈平称病,主动以相位让周勃。周勃其实不是相才,他却接受了相位。或许他不得不接受相位,因为比起丞相,文帝更害怕他继续作太尉,他在军队中的感召力太强了,入北军一呼百应,将士皆左袒。他可以诛杀权倾一时的吕氏一族,谁能保证不会发动二次政变?丞相虽为百官之首,却不直接掌兵权,而且分为左右丞相,右丞相陈平与周勃并十分融洽,也正好可以牵制。

在一次朝会上,汉文帝问周勃:“天下一岁决狱几何?”

周勃哪里知晓这些小事,只好老老实实回答:“臣不知。”

文帝又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周勃还是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

文帝转身又去问左丞相陈平。陈平不慌不忙地回答:“这些事各有负责的人。”

文帝又问:“谁负责?”

陈平答道:“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

文帝疑惑地问:“既各事皆有主管,那你这个丞相是干什么的?”

陈平谢罪说:“为臣诚惶诚恐!陛下不知我才智低劣,使我勉为其难担任宰相的职位。宰相一职,对上辅佐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时,对下养育万物适时生长,对外镇抚四夷和诸侯,对内爱护团结百姓,使公卿大夫各自能够胜任他们的职责。”

文帝高兴地说:“好!君实乃社稷之臣也。”

周勃非常尴尬,下朝后便责问陈平:“你平时为什么不教我?”

陈平笑着说:“君居丞相之位,岂有不知其职责乎?如果陛下问你长安城中盗贼数,难道你也欲一一做答邪?”于是,周勃知道自己的才能远不如陈平。

正好这时又有人劝说周勃道:“您已经诛灭了诸吕,拥立代王为皇帝,威震天下,而您得到了厚赏,居处尊位,已经很受宠信了,时间长了,灾祸要降临您的身上了。”

周勃愧疚,也自感危险,就向皇上谢罪辞职,请求归还相印。皇上同意他的请求,这完全可以看作是文帝在对以周勃为首的功臣集团的打压中取得初步的胜利,但文帝与功臣集团的搏弈并没有随着周勃免相而结束。

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冬十月,丞相陈平去世,文帝趁此下了著名的“令列侯之国”。

诏书:“朕闻古者诸侯建国千余,各守其地,以时入贡,民不劳苦,上下欢欣,靡有违德。今列侯多居长安,邑远,吏卒给输费苦,而列侯亦无由教训其民。其令列侯之国,为吏及诏所止者,遣太子”。

列侯之国,就是让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地。列侯之国的理由有二:一是从封地与京城路途遥远,转输劳苦;二是列侯不能教化训导封邑的百姓。列侯之国的重点,是在京没有官职的列侯,这就包括免职在家的周勃。

文帝没有想到这事引起了功臣集团的激烈抗争,具体怎么抗争,已难以知悉,但列侯以各种理由,一直未回封地,反而是文帝做出了让步。

一是周勃复相。列侯之国的重要目的,就是把周勃赶回封地,彻底消除其重大影响和对皇权的威胁。但周勃不仅继续留在了京城,而且在不到一个月后复为丞相,我们不难想象列侯对文帝的逼迫,以及文帝的无奈。

二是下诏罪己。文帝前元二年“十一月晦,日有食之;十二月望,日又食。”文帝对此相当重视,专门下了“罪己”诏书。在诏书中,他自我检讨:由于自己不能理育群生,所以累及三光之明。要求群臣检举他的过失,补正他没注意、不知悉而遗误之事,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正皇帝之失误。

三是取消了卫将军屯军。宋昌是代邸旧臣,是文帝的心腹,在文帝入宫当夜就被封为卫将军,统领南北军。作为对日食采取的禳解措施,罢卫将军屯军,是文帝自我削弱对军队控制力。

四是贬贾谊为长沙王太傅。贾谊是文帝在功臣集团之外擢拔的有学之士的代表,文帝对他特别赏识和器重,很想委以重任,所以一年之内就将年仅22岁的他提拔到秩比千石的太中大夫。但列侯之国是贾谊提出的,在列侯的强烈抗议之下,文帝只得贬谪贾谊。

在因列侯之国诏令而引发的较量中,功臣集团取得了暂时的胜利,文帝再次感受到功臣势力之强大,以及对皇权的威协。他暂时做出了让步,但不等于已经屈服。相反,他很快就开始了新的谋划,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反击。

文帝前元二年九月(因十月为岁首,所以九月是最后一个月), 他“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不动声色地加强军权。在此之前,为了管控地方军队,军事调动时就需要虎符,但虎符的材质非铜质的。因文帝登基时间较短,除了护卫京城和皇宫的南北军、卫军,其它军队实际为功臣集团掌控。通过改用铜虎符、竹使符,文帝加强了对军队的管控,从而有效地削弱了周勃等功臣集团的军权。

前元“三年冬十月丁酉晦,日有食之。”文帝利用日食机会,再次执行列侯之国令,并直接将矛头指向了周勃:“前日诏遣列侯之国,辞未行。丞相朕之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

强行解除周勃的丞相之位,让他回到封地。这次,“列侯之国”政策得到很好地落实。周勃回到封地绛县,他这时切实感受到皇权的威严和不容侵犯,感受到了自己的险境和无力反抗。每当河东郡守和郡尉到辖区绛县来巡视的时侯,周勃都非常害怕,常常披着铠甲,让家人带着武器去会见。这和他在长安时的志得意满已截然不同,这也说明了“令列侯之国”政策极大削弱了功臣集团的势力。

周勃的恶梦还没有结束,此后有人上书告发周勃想谋反,皇上就把这件事交给廷尉。廷尉逮捕周勃治罪。周勃恐惧,不知怎样答辩。狱吏渐渐欺凌侮辱他,周勃拿千金送给狱吏,狱吏就在牍板背面写上字示意他说:“请公主作证。”公主,指汉文帝的女儿,周勃的长子周胜之妻。周勃马上明白了,把增封受赐的财物都给了薄昭。等到周勃案件紧急关头,薄昭替他向薄太后进言,太后也认为周勃没有谋反的事。文帝临朝时,薄太后抓起头巾向文帝掷去,说:“绛侯身挂皇帝赐给的印玺,在北军率领军队,不在那时谋反,如今身居一个小县,反倒要谋反吗!”薄太后之盛怒,仅此一例。

她之怒,更多是感念周勃昔日之功、顾及儿女姻亲之情,这是薄姬的温情,也是她不谙政治的体现。周勃的冤情文帝岂能不知,而半年牢狱之灾也达到了挫伤周勃、以儆群臣的目的。文帝就向薄太后谢罪说:“狱吏刚才查清楚了,马上放他出狱。”于是派使臣手持符节释放绛侯,恢复他的爵位和封邑。绛侯出狱后,感慨地说:“我曾经率领百万大军,然而怎么知道狱吏的尊贵呀!”我想此时的周勃,全然没有了染指权力的欲望,只要能做个富家翁、平安度余生就知足了。

周勃又回到封国后,又安安静静地生活了六七年,于孝文帝十一年去世,谥号为武侯。周勃逝世后,安葬在绛县勃村北边一块高塬上。有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镶嵌在绛县城门楼上的《汉封邑》石匾额和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矗立于绛县仪门楼前的《绛侯封邑》石碑的佐证。

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左丞相绛侯周勃”。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周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霍去病的死司马迁都没有详细记载 霍去病到底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霍去病死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有人说他是因为染上了瘟疫而死,还有人说他是功成身退,不过这两个理由往深了研究是站不住脚的!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关于染瘟疫的说法,要知道如果一个人染上了瘟疫是必死无疑的,这种病症在当时来说可是不治之症,如果他真的不幸染上了瘟疫,那必然是没得救

  • 卫青生前对汉朝有功 死后汉武帝为何要对他家族进行大清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卫青大家族,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卫青的人生经历可以给人很多启发,明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最终靠的仍然是才华,理解“伴君如伴虎”最终难逃厄运的悲凉。自刘邦建立汉朝后,一直都面临匈奴的侵扰,汉武帝登基后就立志反击匈奴。此时的汉朝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已经积累下不少财

  • 魏延俨然成了蜀汉的柱石,为何最后却死于谋反之罪?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魏延,字文长,初以部曲随刘备入蜀作战,后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汉中地理位置及其关键,而且有长期对峙的态势,需要有勇有谋的将领,这也是刘备选择由魏延镇守此地的

  • 张苍为什么继任西汉丞相?他有哪些作为?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对张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人生七十古来稀,然而就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之际,出了两位年逾百岁的著名人物,一位是南越武王赵佗,一位是汉文帝时期的丞相张苍。张苍是阳武人(今河南省原阳县),生于战国末期(公元前256年左右)。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76年),丞相灌婴

  • 东方朔为何经常娶妻 同僚弹劾汉武帝为什么不责怪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东方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谋士似乎都是在乱世中的比较出名,比如张良,司马懿,荀彧,元末明初的刘伯温等等,但是东方朔不同于这些人,东方朔是和平年代出名的谋士。东方朔出名出名就在他的奇、他的怪、他的与众不同,这也是当时的皇帝汉武帝欣赏他的地方。东方朔最大的特点就是才思敏

  • 汉中之战后,许褚为何就没有担任曹魏的先锋大将了?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许褚到底有多猛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除了裸衣斗马超的经典之战外,他在投身曹操帐下之前,便已经聚拢宗族和当地壮丁来抗击贼寇。在一次与流寇争夺财物的战斗中,许褚曾在两军阵前只身拽着牛尾拖行走了百余步。试想,许褚的力量和勇气是多么惊人!正因如此,在场的贼人吓得不敢近前

  • 在三国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哪些人的死值得我们去研究?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也是一个个福主名将应运而生的时代。这样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视人命如草芥的时代,似乎死亡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是这几个人的死却值得我爱历史网去谈谈,因为他们实在是死的太悲催了。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三国时期蜀汉着名的将领,深受刘备的器重,甚至在刘备入蜀之后,直接就让他

  • 朱元璋之所以能建立明朝,是因其手下都有哪四大猛将?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每一个开国皇帝,不管他的出身如何,他们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都离不开一些能人的帮助,而朱元璋便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原本只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家中甚至因为贫困而饿死了很多人。为了生存,朱元璋还当过和尚和乞丐,谁也不曾想过,这样的一个人,最终会成为国家最尊贵的皇帝。朱元璋的手下有不少的猛将,接下来就和我爱历史

  • 在诸葛瞻迎战邓艾时,他有辱没父亲诸葛亮的名声吗?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在去世之前,将自己的一身本事倾囊相授于姜维。作为继马谡之后诸葛亮的唯一弟子,姜维虽有勇有谋,却还尚显稚嫩。所以他得到诸葛亮的真传之后,需要大量的时间来融会贯通。而此时的诸葛瞻才刚刚年满七岁,正是年幼之时。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所以蜀汉的兵权则落在了蒋琬,费祎等

  • 从治国理政方面来看,邓绥如何丝毫不逊于历代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在汉朝时候,却也有一位叫做邓绥的女人,她在25岁的时候就当上太后,开始垂帘听政,临朝摄政长达16年之久,而且从治国理政方面来看,丝毫不逊于历代帝王,堪称史上最低调的太后。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汉朝的时候崇尚孝道,她也是凭借为父守孝3年,而受到时人的认可,最终被汉室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