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康熙三子胤祉两次被软禁是为何?雍正又是如何报复他的?

康熙三子胤祉两次被软禁是为何?雍正又是如何报复他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714 更新时间:2024/2/4 9:38:26

爱新觉罗·胤祉本是康熙帝的第十子,但是兄弟早夭,实际上是第三子,与太子胤礽关系较好。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清朝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因三阿哥胤祉和太子关系一向较好,康熙便召胤祉来询问太子平时的所作所为。事后,康熙说:

“胤祉与胤礽虽暱,然未怂恿其为恶,故不罪也。”(出自《清史稿·诸王六》)

意思是说,胤祉虽然和太子亲近,但从来没有怂恿胤礽作恶,所以太子被废,不应该牵连胤祉。

如此以来,胤祉算是被康熙摘干净了。康熙五十一年,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后,康熙再一次召胤祉前来问话,父子俩聊完之后,康熙还赏了胤祉五千两白银。

种种迹象表明,康熙对这位三儿子还是比较钟爱的。没想到的是,雍正登基后,胤祉的境遇急转直下,他先被雍正派去守陵,又被降为郡王,幽禁在自己的宅邸。最终,胤祉和儿子弘晟皆死于禁所。

在康熙的诸多儿子中,胤祉算是比较“正直”的一个,他维护过太子,也不曾牵连胤禩案,此前和雍正并无罅隙,雍正登基后,为何一定要和自己的三哥过不去呢?

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胤祉,希望通过这位悲情的皇三子,重现康雍年代的悲欢。

在写本文之前,笔者需要说明:雍正登基后,将其兄弟名字中的“胤”字统一改为“允”,为了阅读方便,笔者仍称呼各位皇子原名,请诸君勿怪。

一、皇子通文武,生而父爱多

清朝康熙四年九月,年仅13岁的康熙帝举行大婚,皇后乃是四大辅臣之首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后世称为孝诚仁皇后。在接下的几年,康熙的后宫逐渐又增添了几位嫔妃,最著名的莫过于“四妃”,即惠、荣、宜、德四人。其中,最早给康熙诞下子嗣之人,就是荣妃

荣妃出身于正黄旗马佳氏,他的父亲并不显赫,只是一位普通的员外郎。康熙四年,荣妃以秀女的身份入宫,后来被康熙选中,甚是得宠。

康熙帝儿女众多,但在他25岁之前,可谓“子嗣艰难”。根据统计,康熙25岁之前,一共生了10个儿子,却夭折了7个,只有皇长子胤褆、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活了下来。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夭折的7个儿子中,有4个都是荣妃所生。

连生4位皇子,都夭折了,荣妃是一位不幸的嫔妃,幸运的是,到了康熙十五年,荣妃又被诊出喜脉,次年三月,荣妃临盆,生下来康熙的第十个儿子,康熙为这个儿子取名为胤祉。后来诸位皇子重新序齿,胤祉序齿为三阿哥。

换句话说,如果康熙的前10个儿子都能健康长大的话,其中有5个是都是荣妃所生。这不仅能看出荣妃在康熙初年的受宠程度,更能折射出胤祉“来”的不容易。

因此,胤祉从小便受康熙疼爱,荣妃更是对胤祉溺爱有加。当时,清代名臣张英(张廷玉之父)在南书房当值,康熙便让张英来教导几位皇子,胤祉便是其中之一。

从史书记载来看,胤祉的学问和书法在诸位皇子中应该是出类拔萃的,例如,康熙在自己的陵寝(景陵)竣工之后,特地让胤祉来书写景陵的《神功圣德碑文》。康熙中期,胤祉召集一帮文臣来编纂《律历渊源》和《古今图书集成》两部大书。特别是《古今图书集成》,这部书对后世的贡献巨大,笔者此前写过一篇陈梦雷的深度文章,其中详细介绍了这本书。

胤祉从小表现得就非常乖巧,《清史稿·诸王传》记载:

凡行围、谒陵,皆从。

意思是,康熙不管是到塞外行围,还是去拜谒祖陵,都喜欢带着胤祉。康熙三十二年,山东曲阜孔庙竣工,康熙让胤祉带着四弟胤禛(后来的雍正帝)前去祭拜。

在史料记载中,胤祉不仅有“文”的一面,更有“武”的一面,例如,康熙三十五年,康熙亲征噶尔丹,胤祉奉命掌管镶红旗大营。待剿灭噶尔丹,得胜归来后,胤祉被康熙封为诚郡王。彼时,康熙一共封了两位郡王,另一位是大阿哥胤褆(直郡王)。而当时一起到西北参战的四阿哥胤禛仅仅被封为贝勒。

关于胤祉得宠,《清史稿》还有一个佐证:

四十六年三月,迎上幸其邸园,侍宴。嗣是,岁以为常,或一岁再幸。

意思是说,康熙四十六年三月,康熙帝亲临胤祉的府邸吃饭。从此,康熙经常来胤祉这里。

纵观康熙朝,康熙到儿子府邸的次数并不多,经常来并且还留下了吃饭就更加稀少了。

根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晚年曾去过御赐给雍亲王胤禛的圆明园一次,在胤禛的刻意安排下,康熙第一次见到了年幼的弘历(乾隆帝)。乾隆登基后,多次拿这件事炫耀,要向世人证明康熙多么看重雍正父子。殊不知,这样的待遇,乾隆的三伯父胤祉早就享受过了。

一言以蔽之,在有限的记载里,我们能看出胤祉是一位能力出众,且十分得父亲喜爱的皇子。只不过,这一切从康熙晚年的夺嫡风波中,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

二、太子因故废,胤祉鸣不平

清朝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在屡次惹怒康熙后,举止癫狂,多行悖逆,再加上大阿哥胤褆控告太子私藏御马等事,康熙一怒之下废黜胤礽。在胤礽被废时,胤祉曾一度帮胤礽说话,后来,康熙特地召胤祉问话。结果,康熙和胤祉一番交谈,确定胤祉没有参与胤礽的恶行,非常满意。

接下来,胤祉做了两件事,很能证明他的性格:

第一件事是胤祉主动去调查太子癫狂的原因,《清史稿》记载:

蒙古喇嘛巴汉格隆为允禔厌胜废太子,允祉侦得之,发其事。

意思是说,胤祉从蒙古人那里得知,大阿哥胤褆一直在用巫术魇镇太子,胤祉把这件事捅给了康熙。最终,康熙在东宫果然发现了证据。再加上大阿哥胤褆之前曾对康熙说过“如诛允礽,不必出皇父手”的话,因此,大阿哥从此被康熙圈禁,再没有翻身。

胤祉之所以这么做,可能存在两种动机:

(一)胤祉和胤礽关系好,他在千方百计帮胤礽开脱。

(二)趁胤褆扳倒胤礽之际,胤祉再扳倒胤褆。这样一来,胤祉就“渔翁得利”了。

第一种动机,说明胤祉没有夺嫡之心,他忠于太子;第二种动机说明胤祉有夺嫡之心。因为以上两种动机截然相反。因此,大家可能会认为,胤祉要么是在帮太子,要么在夺嫡。

不过,按照当时的情形,胤祉拥护胤礽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因为接下来又发生了第二件事。史载:

上以东宫仪仗礼服,从前定制太过,特命廷臣纠正。胤祉见廷臣所议,忿然谩骂,且云:“如此则何乐为皇太子邪!”

意思是说,康熙废除胤礽之后,觉得胤礽此前的仪仗和服饰都太过接近皇帝,于是让大臣们商议,降低东宫仪仗礼服的规格。胤祉竟然说了一句:“如果降低了规格,谁还愿意当太子呢?”

胤祉这句话,明显是在为胤礽打抱不平。他认为,胤礽此前作为太子,规格高一点,也无不可。

因此,可以更加确信,在太子胤礽被废后,三阿哥胤祉其实是在维护太子。但是,笔者认为,也不排除一种可能性:胤祉可能在唱一出“进可攻退可守”的戏。他揭发大阿哥胤褆之后,如果太子胤礽复立,他就是大功臣。如果太子胤礽没有被放出来,胤祉就积累了资本,在康熙面前留下了好印象,为自己夺嫡打下基础,这是胤祉给自己留的后路。

果然,胤祉的“忠君”表现,康熙是看在眼里的。《清史稿》记载:

明年,太子复立,允祉进封诚亲王。

也就是说,到了康熙四十八年,太子胤礽复立,胤祉被康熙封为诚亲王。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被封为亲王的人,并非只有胤祉一人,还有两位皇子,他们分别是皇四子胤禛(雍亲王),皇五子胤祺(恒亲王)。

康熙活着的时候,一共就封了3个儿子为亲王,有且仅有三个,还都是在康熙四十八年封的。

胤祉在太子复立的时候被封为亲王,一方面是因为大阿哥胤褆被圈禁后,他是诸位皇子中最年长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康熙认可胤祉的品格。至少,在康熙心目中,胤祉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儿子。

三、两度被责难,三哥死禁所

笔者此前写过太子胤礽,我认为,康熙之所以复立胤礽,有两个原因,第一,他认为胤礽之前的癫狂状,是被魇镇所致。第二,八阿哥胤禩的突然冒进,打乱了康熙的计划。换句话说,康熙虽然更愿意胤礽来当太子,并不是因为此时的胤礽有多令他满意,而是他寄希望于胤礽能够痛改前非。

在这种情况下,胤礽的太子之位其实并不稳妥,这就导致其他各位皇子蠢蠢欲动,欲把太子拉下马。

这期间,胤祉的表现则非常“低调”。他带领一帮文臣在家中编书,颇具古文士之风,在诸位皇子中,可谓别具一格。在康熙五十三年,胤祉把他主导编撰的《律历渊源》献给康熙,赢得康熙的赞誉。接下来胤祉又带领陈梦雷等人编撰了旷世奇书《古今图书集成》,这部书在康熙朝几乎已经完成(雍正时期完全成书),当胤祉把该书目录交给康熙的时候,康熙喜不自胜,认为胤祉所做的事情,乃是“盛世必备之伟业”。

所以,九子夺嫡各显神通,胤祉所做的,就是打造康熙所需要的“文化盛事”,用这种做法来“讨好”康熙。

太子胤礽二次被废后,胤祉的表现仍然非常低调。康熙五十九年,康熙封胤祉的长子弘晟为诚亲王世子,《清史稿·诸王六》记载:

五十九年,封(胤祉)子弘晟为世子,班俸视贝子。

笔者查阅了《清史稿·诸王传》,康熙诸子中,世子在康熙朝享受贝子待遇的(“班俸视贝子”),仅有胤祉和皇五子胤祺两人。

种种迹象表明,胤祉在康熙晚年,一直深受康熙重视。

不过,胤祉的这种受重视是短暂的,因为到了雍正朝,他瞬间跌落到了谷底。

康熙六十一年,69岁的康熙帝在畅春园驾崩,皇四子胤禛登基,是为雍正帝。雍正登基后,立即做了三件事:

第一,召十四弟胤禵火速来京奔丧;

第二,任命八弟胤禩为总理事务大臣,和胤祥、马齐、隆科多一起总理朝廷事务。

第三,命三哥胤祉为康熙守陵。《清史稿》云:

世宗即位,命允祉守护景陵。雍正二年,弘晟得罪,削世子,为闲散宗室。

不仅如此,到了雍正二年,雍正又以诚亲王世子弘晟获罪为由,免去弘晟世子职位,降为闲散宗室。

到了雍正六年,胤祉向苏克济索贿事发,雍正最终将胤祉降为郡王,把胤祉和他的儿子弘晟一同圈禁在府中,无旨不得外出。

康熙八年,雍正考虑到胤祉是他唯一的兄长了,便恢复了胤祉的亲王爵位,不料, 这一年因为怡亲王胤祥病逝,胤祉不仅很晚才到达丧葬现场,还面无悲伤。雍正和胤祥的感情非常人可比,得知胤祉如此不尊重胤祥,盛怒道:

“允祉乖张不孝与阿其那、塞思黑交相党附。其子弘晟凶顽狂纵,助父为恶,仅予禁锢,而允祉衔恨怨怼。怡亲王忠孝性成,允祉心怀嫉忌,并不恳请持服,王府齐集,迟至早散,背理蔑伦,当削爵。”

这段话,雍正列出了胤祉的三宗罪,第一宗罪:胤祉和胤禩、胤禟相交。

第二宗罪:胤祉的儿子弘晟获罪被圈禁,胤祉对雍正怀恨在心。

第三宗罪:胤祉嫉妒胤祥,故意不尊重胤祥。

三宗罪乃定,雍正最终削除胤祉的爵位,再度圈禁胤祉。不过,这次雍正没有将胤祉圈禁在他的府中,而是将他幽禁在景山永安亭,和胤祉一起被圈禁的,还有他的家人和儿子弘晟。

两年后,也就是雍正十年,胤祉死于禁所,他的儿子弘晟于两个月后随乃父而去。雍正得知三哥去世,没有半点戚容,最终郡王之礼安葬三哥。

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原因,让雍正刚登基就要对付三哥,最终让三哥死于禁所呢?胤祉所犯的错,真的至于雍正这么做吗?

四、兄弟阋于墙,强词又夺理

我上文提到,雍正刚登基时,就做了三件事。他让十四弟胤禵火速回京奔丧,是为了削掉胤禵的兵权;他让八弟胤禩做总理事务大臣,是因为胤禩背后有太多的支持者,雍正在自己立足未稳时,还需要笼络众人,慢慢图之。那么,雍正让胤祉去守皇陵,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要知道,努尔哈赤去世,当时最年长的皇子代善并没有被派去守陵;皇太极去世,皇长子豪格也没有去守陵;就是顺治帝去世,当时的皇次子福全也好好地在家待着。可见,雍正让三哥去守陵,是有意在削弱三哥。

那么,胤祉到底哪里得罪雍正了呢?

清宫《文献丛编》中,曾记载了康熙五十七年,雍正的谋士戴铎给雍正写的一封信,其中一句是:

“奴才看,目下诸王各各心生,前奴才路过江南时,曾为密访,闻常州武进县一人名杨道升,此人颇有才学,兼通天文,此乃从前耿王之人也。被三王爷差人请去,养在府中,其意何为?”

这句话不难理解,常州武进有一个叫杨道升的人,不仅博学多才,而且懂天文,此前曾在耿精忠府中当过谋士,现在被三王爷胤祉请到府中。戴铎认为,胤祉这么做,是有“想法”。这件事发生在康熙五十七年,正是九子夺嫡的最后阶段。

也就是说,九子夺嫡期间,三阿哥胤祉看似低调,其实对大位也有觊觎之心。或许正如前文笔者分析的那样,太子第一次被废时,他可能有救太子之心,但是,他给自己留了“B计划”,特别是在胤礽第二次被废、胤褆被幽禁后,胤祉作为皇子中年龄最长者,又深得康熙喜欢,他有夺嫡之心,太正常不过。

正是因为这个,雍正登基后,才要立即对付三哥。因为三哥和八弟、十四弟一样,都是曾经对雍正夺嫡颇具威胁之人。

不过,胤祉夺嫡毕竟是在暗中,雍正不可能以此为由来为难胤祉,因此,雍正需要另找借口。雍正为了定胤祉之罪,可谓“欲加之罪”,在《上谕旗务议覆》中,雍正说:

“诚亲王允祉,自幼即为皇考之所厌贱,养育于外,年至六岁,尚不能言,每见皇考,辄惊怖啼哭。及年岁渐长,则性情乖张,行事残刻,于皇考之前,则不义不孝;于其母妃,则肆行忤逆。是以皇考屡降谕旨,将其心术不正不端之处宣示于众,此举朝所共知者……”

按雍正的说法,他的三个胤祉从小就不被康熙所喜欢,到6岁时还不会说话,每次见到康熙,只知道哭。胤祉长大后,为人乖张刻薄,在康熙面前不孝,在荣妃面前忤逆。康熙曾多次降旨,将胤祉的罪孽公之于众。

笔者认为,雍正说的这段话,基本上不属实。

其一,雍正说胤祉从小就被康熙讨厌,这个很明显不成立,笔者前文已经说过,胤祉“,来”得不容易,从小又乖巧,康熙甚是喜欢。

其二,雍正说胤祉“性情乖张,行事残刻”,若真是如此,他又怎么能聚集一帮文人来帮他编书。要知道,文人的内心最是骜,若胤祉为人残忍刻薄,这些文人又怎么会轻易屈居其府。

其三,雍正说胤祉对康熙不孝不义,康熙还多次降旨公布他的罪过。但是,在《清实录》和《清史稿》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而且,胤祉是康熙封亲王的三个儿子之一。若胤祉真的不孝不义,康熙又怎会给他如此待遇?

因此,笔者认为,雍正为了报复三哥,为了给三哥安罪名,有些强词夺理了。

另外,雍正还说:“其接待诸兄弟,皆刻寡恩,诸兄弟皆深知其人而鄙弃之。”

在太子被废之际,胤祉为太子说话,为太子鸣不平,他真的刻薄寡恩?不见得吧。

雍正所说的话,也有自相矛盾之处。例如,雍正在《上谕旗务议覆》还说:

“皇考玉龙上宾,方有大事之夜,朕命允祉管理内事,阿其那管理外事。允祉私自外出,于阿其那密语多时,不知所商何事。”

这句话是说,康熙驾崩的那夜,雍正命胤祉主持内事,让胤禩主持外事,胤祉私自外出,和胤禩说了半天悄悄话,不知他们所说的内容。

上文雍正刚说过胤祉“皆刻寡恩,诸兄弟皆深知其人而鄙弃之”,怎么转眼他就和胤禩聊上了呢。而且,既然让他们俩管理内外之事,难道亲兄弟之间都不能说话,都没有事情要协调?

以上种种,足以说明,雍正是刻意要治胤祉的罪。为了将胤祉的罪名坐实,雍正有“无中生有”、“强词夺理”之嫌。

五、常棣花常开,兄弟赋新涵

笔者认为,在清朝12帝中,雍正皇帝的能力是值得认可的,他为清朝所做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他是一位合格的帝王,但是作为兄弟,他却有瑕眦必报的心态。

在雍正登基后,胤禩、胤禵、胤禟等兄弟的结局,都足以证明雍正有“秋风扫落叶”之势。当然,因为胤祉在夺嫡中比较低调,因此很多人认为,雍正对待三哥和对待上述几位兄弟不同。其实,本质上来说,胤祉的悲剧,和胤禩、胤禵并无区别。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胤祉和胤禩一样,都在夺嫡之争中和雍正结仇,那么,雍正登基后,为何首先拉拢胤禩,却立即打压胤祉,让他去守皇陵呢?

笔者认为,雍正之所以区别对待二位,是因为胤禩背后的支持者们过于强大,而胤祉背后都是一帮翰林文臣。胤祉对雍正的威胁较小,所以才会被雍正当“软柿子”先捏。当然,雍正对胤禩也是且用且防备,并不是真正重用胤禩。

爱新觉罗·胤祉,身为康熙的第三子,雍正之兄,他在清朝的结局是悲剧的。雍正帝在政治上的成就值得肯定,但在亲情上却相对冷漠,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诗经·常棣》云: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古人认为,天下最亲近之人,就是亲兄弟。有危难,亲兄弟会舍命相护;即使长眠于地下,兄弟也会相陪。

然而,放眼古代,穷乡僻壤中的穷苦兄弟,大多能相互扶持,彼此照应。但在封建帝王之家,为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多少兄弟束甲相攻、手足相残。

笔者认为,“兄弟”二字的概念,从古至今都没有错,错的是封建制度之下,一些人对皇权的贪婪和对亲情的淡漠,这不得不让后人引以为戒。

到了新时代,“兄弟”二字被赋予了更广阔的内涵。一个家族若想兴盛,必须兄弟齐心。一个国家若想复兴,必须各民族同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姜维才干显然不如诸葛亮 姜维上台后司马懿为何不进攻蜀汉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姜维和司马懿,姜维和司马懿哪个厉害,诸葛亮司马懿谁厉害?

    蜀相诸葛亮审北伐曹魏之战,先后六出祁山,最后因病去世,病死五丈原,诸葛亮死后将兵权交给了姜维,姜维上台后,司马懿为啥一次都没进攻过蜀国?司马懿怕姜维吗?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遗憾的是,诸葛亮虽然晓畅军事,神机妙算,然而六出祁山的战果还是不尽人意。蜀汉连年兴师动众,

  • 李宪为什么甘愿让出皇位?让位后的他过着怎样的生活?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崇祯如果答应李自成,李自成有没有做过皇帝,明朝抢皇位

    李宪,唐睿宗李旦的嫡长子,唐玄宗李隆基同父异母的长兄,他在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历史中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李宪本来是皇太子,但却主动让出储君之位,心甘情愿做弟弟的臣子,他这一让,就让出一个开元盛世。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李宪让太子位于弟弟李隆基,不仅一生平安,生前

  • 司马懿去世之后 足智多谋的姜维为何打不赢曹军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司马懿熬死诸葛亮,诸葛亮庞统姜维司马懿合成,姜维和司马懿

    在东汉末年,刘姓王朝的没落,最终导致群雄逐鹿中原,老百姓也深受其害。赤壁一战后,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诸多的文臣武将,也开始在政坛上崭露头角。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姜维打仗,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影视作品中的姜维)当诸葛亮去世后,作为蜀汉的丞相,姜维继承了他的遗志,为蜀汉江山开疆扩

  • 明朝开国功臣被杀的时候 徐达为什么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徐达最后善终了吗,朱元璋的开国功臣谁没有死,明朝大将徐达的后代

    很多人都不了解徐达能善终,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是一个和尚、是一个乞丐,又从一个没有任何势力背景的人成为一统天下的皇帝,这一路走来着实不容易。朱元璋身边有一群为他出谋划策和奋战沙场的人。就像是汤和、常遇春、徐达、刘基等人。这些人帮助朱元璋建立了政权,所以说他们是大明朝

  • 郭德成对朱元璋也有帮助 朱元璋杀功臣时为何没有杀他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元璋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朱棣,朱元璋杀了哪些开国功臣,朱元璋害死郭子兴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朱元璋和郭德成,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话说朱元璋在没有崛起的时候,路过郭德成住的地方,结果郭德成给朱元璋算了一命,当机立断,让儿子在朱元璋底下做事,更是把自己的女儿送给朱元璋做妾室。后来朱元璋创立了明朝,登基为帝后,把郭山甫之前送给他的爱女郭氏封为了宁妃。郭家也

  • 黄忠与王平原是曹操的武将,为何最后要投靠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黄忠归顺刘备,黄忠为什么投奔刘备,汉水之战赵云和黄忠谁是主将

    曹操作为东汉末年实力最强大的诸侯,他的手下自然也是人才济济。每当一提起这个,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比如武将有张郃、张辽、于禁、乐进、徐晃等人,谋士有郭嘉、荀彧、荀攸、司马懿、程昱等人。正是在这些文臣武将的辅佐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消灭了袁绍、袁术、张绣、刘表、马超、韩遂等众多割据势力。当

  • 朱元璋身为草根出身的皇帝 朱元璋为什么要大肆屠杀昔日的兄弟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自成为什么不如朱元璋,朱元璋杀了多少兄弟,草根的逆袭朱元璋

    很多人都不了解朱元璋杀功臣,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都知道朱元璋是地道的“草根”出身,朱元璋能够统一天下,和当初的那些兄弟携手有关,大明初期,朱元璋也对那些曾弟兄,论功行赏的,然而遗憾的是,当大明基业稳固之后,朱元璋便开始卸磨杀驴了除了极少部分在加入朱元璋前已经是元末社会“有头有脸”的人物

  • 正史上真实的宋江是什么形象?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宋江形象分析,宋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宋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施耐庵小说《水浒传》中宋江的历史原型是北宋时期农民起义的首领,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易中天先生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三国历史,每个人也都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点评三国人物。但凡重要的历史人物,都可能会有三种形象,而随着历史的久远,历史形象就可

  • 朱元璋麾下的七大名人是谁 善始又能善终的有几位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朱元璋大臣善终的有谁,朱元璋善终的功臣,朱元璋手下有几个善终的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朱元璋七大名人,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个性和特点的人物。他既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肚量,能把天下英豪收为己用,颇有明君气象。但另一方面他又显得凶狠暴戾,开国之后,曾经跟随他鞍前马后效力疆场的功臣宿将,几乎被他屠戮一空。我们同样知道,朱元璋的“卸磨

  • 司马穰苴对齐国有何发展?最后郁郁而终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齐国后胜下场,孟子离开齐国之因,司马什么写了国什么

    齐国能在周朝八百年的漫长时光中维持其大国的地位,依靠的便是先秦时期的那些齐国将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我们今天要讲到的这位齐国传奇将领,他就曾经为齐国击败强劲的对手,拯救危局,以至于被后世供奉为武庙十哲之一,他就是齐国的大司马,被称为司马穰苴的田穰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