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马谡为什么一定要死

马谡为什么一定要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720 更新时间:2023/12/16 17:33:55

读过三国之后,一直在想,孔明为什么要杀马谡,就是因为他失了街亭吗?难道孔明真的糊涂到,连胜败乃兵之常情都不知道吗?又有几人是常胜将军呢?我对斩马谡,是这样认识的,可能只是猜想,请诸君批评。

首先,诸葛亮出师北伐并非是为了光复中原。我们都知道,刘备在蜀地称帝之后,国家的主要领导力量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集团。而大多数“当地人”,实权很少。这自然会引起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荆州丢掉以后,这伙荆州人马,更是成了无源之水,难以持久。孔明也深知这个道理,可怎么才能巩固住荆州集团的地位呢?诸葛亮便以数次北伐为其揽权的手段。证据一,孔明首伐魏国,后主召回。这证明,蜀国内确有权力相争的事实。证据二,孔明不采纳魏延的奇谋。孔明会不知,兵以正合,以奇胜的道理?非也。而且,孔明更知道,以当时蜀国的国力根本不可能消灭魏国。所以,孔明又提供了证据三,每次孔明北伐,随未成功,但也没有大败。真的是,孔明用兵如神吗?不如说,每次孔明都知道会无功而返,早早的准备好退路了。这就是,孔明伐魏的动机问题。为了掌控权力。

其次,诸葛亮是贤相。虽然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揽权,但仍不能认为孔明是自私的弄臣。证据一,诸葛亮在蜀地治理,很是有成就的,不然也不会为蜀国七出祁山提供如此浩大的开支。证据二,魏延的死。魏延为什么会死,显然是以魏延为首的荆州帮和以杨仪为首的四川帮火并的结果。为什么说,这是诸葛亮贤相的证据呢?杨仪之所以可以打败魏延,可见当时四川帮已经有了对抗荆州帮的实力,这和诸葛亮对蜀地人士的任用是分不开的,还有后出师表里的内容。在这里,似乎本人逻辑上出了问题,既然诸葛亮要揽权,为什么还会分权给蜀人呢?可实际上是不矛盾的。为什么呢?从杨仪魏延之争,我们可以知道内部矛盾是一直存在的。就是因为有诸葛亮在,才使得这一矛盾一直没有成为蜀国社会中的主要矛盾。直到其死后,这一矛盾才浮现明朗出来。也就是诸葛亮最贤的一点,他很好的协调了两集团的关系。所以,诸葛亮是贤相。

最后,是上述两点的总结,诸葛亮是一个为自己揽权的贤相。这一句话,本身似乎又是矛盾的。但是,我们这要把诸葛亮超人的能力,作为所有人都知道的既定事实,那么这句话就不矛盾。这一点,我不再解释,上面两点也经说明,孔明有足够的能力。也就是说,诸葛亮控制集团内矛盾,防止内部分化是诸葛亮揽权的充分条件。诸葛亮死后,上述一直被压制的矛盾浮现出来。内讧开始,蜀国实力明显衰弱,并最终导致,蜀国灭亡。如果,以诸葛亮死后发生的种种不利蜀国的变故作为诸葛亮一定要揽权必要条件,那么这一逻辑又是不充足的。所以,我们从另一个方向思考,以诸葛亮继承人的选择入手来进行证明。姜维,他既不是荆州人,也不是四川人,是矛盾两方之外的羌人。诸葛亮为什么会选他,真的是因为姜维有着别人不可匹敌的能力吗?喜欢三国的人,都是会思考的,所以这一问题就得到了证明。

必须有一个,在荆州帮和四川帮之间的第三方掌权,才是合理妥当的。那么,作为荆州人的诸葛亮为什么也可以掌权呢?就是因为我们已经证明了的,孔明是贤相,他虽是荆州人,但他自己却把自己当作蜀国人,他不站在在荆州帮和四川帮任何一方。证据是,当时刘备伐吴的时候,诸葛亮的态度。当时的情况是,刘备举倾国之兵征讨东吴,一方面是借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所谓举义兵;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蜀国虽然在两川,可政权的主要力量还是以荆州人为主,所谓“荆州人贵”,所以应大多数荆州人的愿望收回荆州,比如黄忠张飞,魏延,我们不考虑从伐吴初的节节胜利导致刘备的野心膨胀和最后失败。也就是说刘备伐吴的最初目的是应荆州人的愿望收回荆州。诸葛亮的态度呢,他是坚决反对的,所以伐吴是刘备挂帅,而不是孔明。由此,可以证明,诸葛亮不是代表荆州帮的,他也是第三方。这时,我们便证明完毕了,上文所述的必要条件。就是说,诸葛亮作为揽权贤相是维护蜀国稳定的一个既充分又必要的条件。

我们分析了这么多诸葛亮,那么这些结论,和马谡的死有什么必然关系呢?我们已经知道,诸葛亮是一位揽权的贤相,他不但是把权力从四川帮手里拿来,也要从荆州帮手里拿来,这就需要协调双方的力量。当然,协调双方的力量,不是说要杀马谡来削弱荆州帮。是要缓和双方的矛盾。诸葛亮北伐,被后主召回,已经说明,矛盾在激化,因为所有人都没有充分认清诸葛亮的“揽权贤相”,都认为他是荆州帮的成员,魏延也不例外,所以他才气愤诸葛亮不用他的奇谋,因为他不知道诸葛亮伐魏的真正目的,其目的是为了以魏国和蜀国间的外部矛盾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内部矛盾。

我们再分析以下这次战争,我们已经说明了孔明每次北伐都没有大败,可这一次确实是失败了,虽不严重但却彻底。所以,诸葛亮要自贬三级,来表明自己要为失败负责任。可是,为什么要杀马谡呢?我们也是,从充分性和必然性两方面进行说明。

充分性从表面看,似乎不必证明,是显然的,马谡失掉街亭,导致整个战争的失败,所以依法当杀。我要说这是太过肤浅的认识。当时的情况是如何的呢,蜀魏双方对垒势均力敌,僵持不下的时候,司马懿的魏国援军到了,一下子就使得蜀国的战局变为防御阶段,双方实力已经不再是对等的状态。所以,诸葛亮要分兵防御,一个很关键的地方是街亭,会是魏国的进攻目标。所以,诸葛亮要选一个可以上任的人来进行街亭的防御。当时的最佳人选是谁呢,不是马谡,是魏延,可魏延不愿去守街亭,当时诸葛亮“以目视魏延,魏延低头不语”,魏延不去才有了马谡担任此职。魏延不去的最直接原因是街亭太难守住,他去也守不住。为什么呢?诸葛亮都没料到,司马懿会迅速的解决掉孟达,杀奔而来,更没料司马懿会用全部人马二十万来攻街亭,当然魏延不去,不是因为诸葛亮没预料到的他预料到了,而是他不想去,他知道太难守了,守的可能性太少了。我们都知道三国中魏延也是少有的文武全才,他都没把握打赢的仗,输了就有情可原(当然,可能有人不同意魏延的权威性,不认为他是将才,我只想说,再看看书吧)。所以,对一个有非常大的可能会输的战争打输了,要惩罚吗?所以,杀马谡不是失守街亭的必要惩罚,即马谡失守街亭,不是诸葛亮杀马谡的充分条件,失掉街亭如果有错也不足被杀。所以,充分性不成立。

有人要笑我了,充分性都不成立了,你在这里说什么呢,稀里糊涂的?我要说诸葛亮杀马谡是有着太过强烈的必要性,如果不是马谡失的街亭,换作别人是不会被杀的。。再论证必要性之前,我想先说明有时候,一个决策的制定是迫不得已的,我们不必这样做,可却必须这样做。这就是,诸葛亮杀马谡的原因。

必要性。我们已经知道了,诸葛亮的立场是荆州帮和四川帮之外的第三方调和者,这就不可避免的使诸葛亮成为众矢之的,他在双方都不会,事实上也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因为以荆州帮和四川帮任何一方的立场出发,诸葛亮都是自己一方的对立者。这一点,我们从上文中的几个例子可以感受到,四川帮诽谤诸葛亮至使北伐被后主召回,荆州帮的不信任,魏延屡次公开抱怨,以及诸葛亮急需魏延支持的街亭问题上,魏延退了一步(孔明魏延都知道守街亭难,可魏延守的话机会哪怕是只有一点点,也会是多那么一点的)。所以诸葛亮已经是生存在双方夹缝中的老鼠。

到了孔明临终的后期,司马懿说,孔明事无巨细,均亲力而为,其可长呼?是呀,没人支持他,这事儿没人干,诸葛亮能不自己干吗?我们不禁要叹息,旷世孔明的千年孤单,没人理解他,和他站在一起。可是,这是错的,有人是和他有共同的观点和立场---马谡。读过三国都知道,孔明和马谡的关系是非常好的,有“常与之谋”的证据,事实上马谡确实是很有才干的,七擒孟获,攻心为上都是出自马谡和孔明的讨论。孔明也很重视马谡,待之犹如兄弟。这自然引起,无论是荆州帮和四川帮所有人的嫉妒,他们认为诸葛亮谁都不信任,而是仅仅信任马谡一人。是这样吗,他们不知道马谡和孔明是站在第三方的,他们甚至会有人讲就是因为马谡的存在,才是自己不被重用的原因,这就是马谡一定要证明自己,才站出来守街亭的原因。我们假想,马谡守住了街亭,诸葛亮全师而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诸方给予的压力,因为街亭太难守了,难得魏延都不敢守了。可以说这是马谡不如诸葛亮成熟的表现,他承受不住各方指责的压力,选择了去守街亭。对于马谡守街亭,诸葛亮并不赞成,甚至是反对,要他立军令状,应该立这个军令状吗?悲哉马谡,可怜马谡,他明白孔明的意思,可还是选择了守街亭,所以他几乎选择了死,结果他也选择了死。因为,他丢掉了街亭。经过这些分析,我们已经可以知道,如果诸葛亮不杀马谡,那么孔明和属下的矛盾将发展的不可控制。到这里,必要性得以证明。

所以,哀哉孔明,真的是千年孤独,因为马谡已死。

还记得当时杀马谡的场景吗?多么感人至深呀,马谡无语,孔明挥泪。一个什么都不说了,一个已是伤痛欲绝。

最后我想说,人们都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是说有才干的人很少。可是,才子满天下,知音仅一人。可怜马谡,哀哉孔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孙权攻打合肥只是声东击西么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208年,也就是赤壁之战的时候,孙权趁曹操主力在荆州之机,亲率大军围攻合肥,攻城逾月。曹操在赤壁失败后,赶快回军北撤,派张喜带骑兵救援合肥。孙权听到曹操援军将到的消息,主动撤军,第一次攻打合肥就此结束。215年,曹操率大军攻汉中。孙权趁曹操主力陷在汉中之机,再次带10万大军围攻合肥,引发了著名的逍遥

  • 揭秘岳飞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民族英雄在民间有广泛的影响力,也因此有许多民间传说,其中秦桧之奸与岳飞之忠更是被民间演绎得精彩绝伦。那么岳飞之死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深层原因使得宋高宗非杀岳飞不可呢?岳飞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赵构被推上皇帝接班人宝座,无疑是捡漏的结果。为什么让他捡漏皇位呢?最具说服力的理由是:他是正统。先帝的儿子,

  • 空城计最早的使用者竟是张飞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先来说一下空城计的典故:《三国演义》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空城计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最终大胜司马懿。但世人只知道诸葛亮有个

  • 解密宋仁宗是个昏君还是暖男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宋朝,宋徽宗这个亡国之君大家都会记得,他荒淫腐朽、重用奸臣,但宋朝的皇帝并不都像他一样昏庸误国,这里要说一个仁慈宽厚、爱民如子的好皇帝——宋仁宗赵祯,搁今天那就是一个标准的大暖男呐!不仅如此,宋仁宗还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赵祯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13岁就继位,在位42年,也是两宋时期在位

  • 揭秘张辽为什么是三国正史中第一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张辽(169-222年),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他与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并称为曹魏的“五子良将”。《三国志》将张辽列为曹魏五大将之首。王歆更赞曰:“曹魏多名将,张辽随曹操四处征讨,战功累累。史料记载作为浴血沙场能征善战的将军,张辽当为曹魏阵营的第一人。张辽为什么

  • 揭秘张飞两次犯错使他终丢性命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史书记载张飞是贵族,有智有谋,三国演义中张飞原为杀猪屠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张飞以其勇猛、鲁莽、嫉恶如仇而著称。张飞虽然优点跟多,但是人无完人,他也有着自己的缺点,张飞两次犯错使他终丢性命。这里单说他的缺点。《三国志》将他与关羽对比,说“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这里的“君子”

  • 有史最牛反腐朱元璋 铁面铁心铁腕铁血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濠州钟离人(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他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本文主要说说他严惩贪官的反腐败故事。朱元璋出身贫苦,十分痛恨贪官污吏,掀起的反贪官运动,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朱元璋先从自己身边高干开刀,就是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官吏。洪武十五年,户部官员与地方官勾结,预先空白报

  • 娶妻当得阴丽华 看看她得到刘秀多少爱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阴丽华,南阳新野人,刘秀的原配 ,管仲的后裔,以美貌著称, 她是青年刘秀的人生梦想之一:做官要做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她恭谨俭约,不喜嬉笑,仁爱孝顺,怜悯慈悲,下面看看刘秀是怎样爱她的吧。刘秀是刘邦的九世孙,他身长七尺,前额饱满,大口高鼻, 昆阳大战后,刘秀和阴丽华结婚,相处三个月,刘秀把阴丽华送

  • 这位皇帝比朱元璋还狠 贪污1000文钱立判死刑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当年家里没少遭到官府的盘剥,因此他对那些贪官污吏可谓是深恶痛疾!朱元璋即位后发布诏书,“赃至六十两(白银)以上者,枭首示众,剥皮实草。”量刑可谓是非常之重,但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皇帝比朱元璋还狠,说他狠,不是说他的手段狠,而且是入刑标准非常之低!此人是谁,这又是怎么一回

  • 冷血无情堪称人渣 但此人却是一位绝世明君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天下大乱,人们渴望明君的出现,但明君的背后往往是阴暗的。人渣是一个新词,原意指那些道德败坏、品行低劣的、违反人伦、缺乏操守准则的人。在历史上,有一位风云人物,他冷血无情,丝毫不顾及亲情,做出许多令人发指,甚至不齿的事情,但他却是一位不世出的好皇帝,堪称绝世明君!此人是谁呢?他又有着那些秘密呢?此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