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康熙这位皇后为了一己私利 让雍正背了百年黑锅

康熙这位皇后为了一己私利 让雍正背了百年黑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476 更新时间:2023/12/24 0:07:21

康熙皇帝一生中有四个皇后,他生前只立过三位皇后,第四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本是一名极普通的妃子,由于她的儿子胤禛当了皇帝,所以在康熙死后,被尊为皇太后。

乌雅氏,满洲正黄旗,生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比康熙小六岁。乌雅氏早年被选入宫,初为侍妾,由于年轻漂亮,康熙皇帝经常让她侍寝,入宫不久便有了身孕。她生下的第一个皇子便是四阿哥胤禛,在清朝的皇太后中,乌雅氏生育的子女是最多的,一共有三子三女,可见康熙对她是颇为宠爱。

作为皇帝的嫔妃,哪一个不想生皇子?又哪一个不想让自己生的皇子当皇帝呢?可是乌雅氏确实做到了,她的儿子胤禛真的就当上了大清入关的第三位皇帝,她的身价也立刻暴涨,从一位普通的妃子一跃成为了最高等级的皇太后。

按说,乌雅氏应该为自己的幸运感到高兴,跟自己儿子亲密无间才对。可是这位乌雅氏却很特别,不但不高兴,还处处跟儿子闹别扭,顶着干,甚至闹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乌雅氏做出了很多超乎寻常的事情,令人实在难以理解。

第一:要给康熙殉葬

康熙皇帝驾崩以后,乌雅氏哭着闹着要自杀殉死,追随先帝于九泉之下。雍正皇帝苦苦哀求,乃至声泪俱下,可是乌雅氏坚持要殉死,最后雍正皇帝说:“如果母亲非要随着皇父而去,我这个皇帝也不当了,愿随母亲同去。”因为自己要死让大清皇帝跟着死,这是绝对担不起的责任,乌雅氏只得答应不再殉死。

第二:拒绝移居宁寿宫

宁寿宫是康熙皇帝为他的嫡母孝惠皇后营建的寝宫,乌雅氏被尊为太后以后,雍正皇帝想让母后移居宁寿宫颐养天年,雍正皇帝多次请求,可乌雅氏就是赖在永和宫不走,雍正一点办法也没有,就随了太后的心愿。

第三:拒绝上徽号

清朝一般先帝死后,就会给新上任的皇太后上徽号,这是惯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雍正即位以后,准备给自己的母亲上“仁寿”的徽号。而乌雅氏却以先帝尚未入葬为由,拒绝接受。

有清一代,并没有先帝不入葬不得上徽号的规定,乌雅氏之前的慈和皇太后和仁宪皇太后,第一次上徽号也是在先帝没有入葬之前,所以乌雅氏的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第四:拒绝接受皇帝给她行大礼

雍正举行皇帝登基大典之前,按例先需要给皇太后行大礼,然后再御升太和殿,接受群臣的朝贺。可是礼部上奏给乌雅氏之后,她却说皇帝登大位,理应受贺,至于我行不行礼的有什么关系,况且先帝丧服还穿在身上,受皇帝行礼,我心实在不安。

尽管诸大臣几次请求,乌雅氏就是坚持不答应,最后雍正皇帝亲自出马,乌雅氏才不得不答应接受了皇帝的请求。

第五:拒绝行庆贺礼

清朝的元旦、冬至、万寿节被称为三大节,按照惯例,在元旦这一天,皇帝要率领武百官给皇太后行庆贺礼。而且雍正刚登上帝位,雍正元年的这个元旦显然意义很重大。

可是当雍正将这件事情告诉皇太后乌雅氏以后,又遭到了拒绝,不仅皇太后行礼未能进行,就连皇帝在太和殿接受群臣朝贺也被取消了。料想乌雅氏此举,雍正皇帝心里是极其难过的。

那么乌雅氏为何要做出这些有伤母子感情的事情来呢?这只能表明乌雅氏与儿子雍正之间有着很大的矛盾,又或是有其他隐情。

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乌雅氏得了重病,雍正皇帝在太后身边守护,“亲视汤药,昼夜无间。”第二天乌雅氏就病逝在了永和宫,终年六十四岁。

乌雅氏这一病逝不打紧,重要的是雍正皇帝后来被看作是弑母的凶手,那些攻击、中伤、诬陷雍正帝的各种流言蜚语满天飞。

关于乌雅氏的暴死,很多清史学家有一种推测,就是乌雅氏想将自己葬入康熙皇帝的景陵。清朝祖制,死于皇帝之前的皇后可以葬入皇帝陵寝内,而死于皇帝后的皇后,则需要另外修建后陵。

康熙皇帝梓宫是在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二十七日移往景陵的,但是还没有入葬,梓宫停在了景陵的祾恩殿内,需要到九月初一才能葬入地宫。而乌雅氏是想抢在康熙入葬之前死去,这样就可以顺利的葬入景陵,永远陪伴在康熙皇帝身边。

她的这一想法在她的遗告中也有体现,遗告这样说道:“予寿六十有四,得奉圣祖仁皇帝左右,惬予凤志,夫亦何撼!”,联想到她之前曾执意要为康熙皇帝殉死,又和雍正皇帝事事对抗,其目的就是为了她的这个终极愿望,所以乌雅氏的暴死可能就是她自己自尽的结果。

雍正元年(1723年),乌雅氏终于遂了自己的心愿,在九月初一这一天,随着康熙皇帝的梓宫一同葬入了景陵,随同入葬的还有十三爷怡亲胤祥的生母敬敏皇贵妃。

再为雍正皇帝澄清一下,说雍正逼死生母的观点基本上不成立,因为没有这个必要,从情理上讲,乌雅氏是自己的生母,再冷酷无情也不至于到逼死其母的地步。

从政治的角度来看,清朝后宫不得干政,即便雍正帝和皇太后关系不好,也不至于影响雍正的帝王权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成吉思汗为何受欧洲人佩服 如何评价成吉思汗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成吉思汗的资料成吉思汗原名叫孛儿只斤·铁木真,生于1162年,卒于1227年,共享年六十六岁,成吉思汗的一生无疑是波澜壮阔的一生,他所开创的蒙古帝国,至今让人为之咋舌。成吉思汗画像成吉思汗时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出生在漠北草原,父亲为孛儿只斤·也速该把阿秃儿、母亲为弘吉剌氏·诃额仑,父亲给他

  • 曹魏后期将领:揭秘陈泰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死后,姜维成了主管蜀国军事大局的顶梁柱。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姜维继承诸葛亮遗愿,以北伐中原为己任,先后十一次出兵北伐曹魏,但遗憾的是,姜维的虽然竭尽全力但战果甚微,几乎寸土未得。并非是姜维军事才能不够强,而是因为魏国的武将人才储备厚度远远超过了蜀汉,他们成为姜维北伐之路上

  • 66岁才当上的宰相的李泌,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唐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辉煌璀璨,统一时间最长,是公认的中国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长安十二时辰》热播,掀起了一股热潮,马伯庸老师和创作团队用十二个时辰的特殊视角,给我们展现了天宝三年上元节前一天唐朝的风云变幻。这一天,按照公元纪年,应该是公元7

  • 道光最后为何会选择传位咸丰?是何用意?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清朝统治者是满族,本身没有什么历史底蕴,因此清朝皇位传承一直比较“混乱”,并无规律可言,比如顺治帝是皇九子,康熙帝是皇三子,雍正帝是皇四子,乾隆帝是皇四子,嘉庆帝是皇十五子,道光帝是皇二子,咸丰帝是皇四子。直到咸丰之后

  • 贾诩被赐封三公后,为何会有人对此不满?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于洛阳,儿子曹丕代汉称帝后,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葬于高陵。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在此之后,曹丕开始笼络与扶持自己的政治势力,并打击与排除异己。为此,曹丕任命贾诩为太尉,华歆为相国,王朗为御史大夫,同时还任命夏侯惇为大将军。虽然说夏侯

  • 嘉庆皇帝杀和珅是因为贪污吗 贪污只是其一,不是重点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对嘉庆与和珅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嘉庆杀和珅的原因是什么?重点原因是在贪污上面吗?和珅到底碰了什么东西?说起古代中国的第一贪官,这顶大帽子戴和珅和大人头上当之无愧。在乾隆皇帝死后,嘉庆帝以雷霆之速将和珅扳倒并且处死。据传,和珅死后,从其家中查抄出来的财物,足以抵

  • 曹丕重用贾诩,孙权得知后为何冷笑?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汉朝时,司徒、司空、太尉被称为三公,贾诩是曹丕的太尉,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能位列三公者,一般都是有名望的人,要么是门第高名门望族,要么是品行高尚被人敬仰者,要么是学术学问被众人推崇者。孙权知道贾诩被曹丕封为太尉后笑了,甚至还说,连他爸爸曹操十分之一才能都没有,亡国指日可待了。陈

  • 赤壁之战后,为何感觉曹操一蹶不振了?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曹操在赤壁之战之前,意气风发,然而在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却给人英雄迟暮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首先,是因为实力大损。208年,曹操平定北方,开始把兵峰指向南方,在拿下荆州之后,豪情壮志的曹操不听贾诩的建议,执意要攻下江东,然而最终在赤壁大战中百万大军灰飞烟灭,惨

  • 嘉庆上台后处死和珅 和珅为什么不提前巴结嘉庆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了解:和珅与嘉庆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和珅作为一个聪明的人,和珅为什么不提前巴结嘉庆?和珅心里是怎么想的?其实,和珅并没有不巴结嘉庆。但是,他巴结嘉庆成为嘉庆处死他的第一大罪证。嘉庆给和珅列了“二十大罪证”,其中第一条是这样写的:“朕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

  •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嘉庆后面为什么说后悔杀错了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对嘉庆和珅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嘉庆处死和珅之后,嘉庆之后为什么又后悔了?嘉庆后悔在什么地方?和珅是清代时期最后争议的一个人,他虽然做了许多错事,但并不是一无是处。否则乾隆也不会那么庇护他。因为朝中大多都是不喜欢、嫉妒和珅的人,在乾隆时期就有官员揭发和珅,说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