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第一美女:历史上貂蝉是否存在

三国第一美女:历史上貂蝉是否存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988 更新时间:2024/2/14 1:45:50

“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这是《三国演义》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中的一段诗。诗中的“红裙”指的是一个有名的奇女子貂蝉。大文豪金圣叹评曰:“十八路诸侯不能杀董卓,而一貂蝉足以杀之。”对貂蝉评价极高。大多数中国人往往都从金圣叹的评论中或《三国演义》的正文中了解这段历史,于不知不觉中陷入一个误区——

大约在清代雍正年间,有一个名叫吕安世的人写了一部《二十四史演义》(原名《纲鉴演义》),在这部书第十六回“二百年曹操起汉室三分”中有这样一段话:

董卓凶恶日甚,选民间美女八百人为侍妾,车服僭于天子。司徒王允与司隶校尉黄琬、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中郎将吕布,膂力过人,卓爱信之,拜为义子,出入扈卫。王允有义女貂蝉,其颜色之美丽,冠绝一时,兼之聪明歌舞,巧会人意,而才更过之。允因设谋,以貂蝉先许吕布,后许董卓,竟送貂蝉归卓,卓宠爱貂蝉,貂蝉复与布私,于中取事,使布与卓成仇隙。一日,吕布戏貂蝉于凤仪亭,卓见之,掷戟杀布,布避得免。允结布为内应,布曰:“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掷戟时岂有父子情耶?”布遂许之。

这段话出自号称“事事悉依正史,言言若出新闻”的书中,具有极大的欺骗性,读过这段话的人,再将它拿去与《三国演义》相印证,定会觉得貂蝉并非虚构。其实不然。

正史上没有貂蝉其人的记载

貂蝉的事迹,按照《三国演义》的“演义”,涉及到王允、吕布、董卓三人,我们为了证明问题,不妨来个顺藤摸瓜。

先看《后汉书·王允传》:

允见卓祸毒方深,篡逆已兆,密与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谋共诛之。乃上护羌校尉杨瓒行左将军事,执金吾士孙瑞为南阳太守,并将兵出武关道。以讨袁术为名,实欲征卓而后拔天子还洛阳。卓疑而留之。允乃引瑞为仆射,瓒为尚书。二年,卓还长安,录入关之功,封允为温侯,食邑五千户。固让不受。士孙瑞说允曰:“夫执谦守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师并位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耶?”允纳其言,乃受二千户。三年春,连雨六十余日,允与士孙瑞、杨瓒登台请霁复结前谋。瑞曰:“自岁末以来,太阳不照,霖雨积时,月犯执法,慧孛仍见,昼阴夜阳,雾气交侵,此期应促,尽内发者胜,机不可后。公其图之!”允然其言,乃潜结卓将吕布,使为内应。会卓入贺,吕布因刺杀之。语在《卓传》。

从这段记载中,看不到一点貂蝉的影子。也没有貂蝉与吕布、董卓二人“三角恋”的任何记载。

我们再来看看《后汉书·董卓传》:

越骑校尉汝南伍孚忿卓凶毒,志手刃之。乃朝服怀佩刀以见卓。孚语毕辞去,卓起送至阁,以手抚其背,孚因出刀刺之,不中。卓自奋得免。急呼左右执杀之,而大诟曰:“虏欲反耶?”孚大言曰:“恨不得磔裂肝贼于都市,以谢天地!”言未毕而毙。时王允与吕布及仆射士孙瑞谋诛卓。有人书“吕”字于布上,负而行于市,歌曰:“布乎!”有告卓者,卓不悟。三年四月,帝疾新愈,大会未央殿。卓朝服升车,既而马惊堕泥,还入更衣,其少妻止之,卓不从,遂行。乃陈兵夹道,自垒及宫,左步右骑,屯卫周密。令吕布等捍卫前后。王允乃与士孙瑞密表其事。使瑞自书诏以授布,令骑都尉李肃与布同心勇士十余人伪着卫士服,于北掖门内以待卓。卓将至,马惊不行,怪惧欲还。吕布劝令进,遂入门。肃以戟刺之,重甲不入,伤臂堕车,顾大呼曰:“吕布何在?”布曰:“有诏讨贼臣!”卓大骂曰:“庸狗,敢如是邪?”布应声持矛刺卓,趣兵斩之。

这段记载中同样没有“貂蝉”。

这也没有貂蝉,那也没有貂蝉,那么貂蝉是怎样“冒”出来的呢?

“貂蝉”所由何来

中国古代一些有名的美人,其事迹虽然被“演义”得有些出神入化,但毕竟还是有真人作基础,如西施王昭君等,莫不如此。

貂蝉其人,作为《三国演义》中塑造的一个重要人物,其事迹纯属子虚,这已成定论,其人有无所本呢?

《后汉书·吕布传》有这样一段话:

董卓诱布杀(丁)原,而并其兵。卓以布为骑都尉,誓为父子,甚爱信之。稍迁至中郎将,封都亭侯。卓自知凶恣,每怀猜畏,行止常以布自卫。(布)尝小失卓意,卓拔手戟掷之,布拳捷得免,而改容顾谢,卓意亦解。布由是阴怨于卓。卓又使布守中阁,而(布)私与傅婢情通,益不自安。因往见司徒王允,自陈卓几见杀之状。时允与尚书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因以告布,使为内应。布曰:“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掷戟之时,岂有父子情耶?”布遂许之,乃于门刺杀卓。事已见《卓传》。

《三国志·魏·吕布臧洪传》中也有大略相同的记载:

(董)卓性刚而偏,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为卓顾谢,卓意亦解,由是阴怨卓。卓常使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这两部史书都提到吕布与董卓的一个女人私通而反目成仇。

这个女人恐怕就是后世好事者和小说家笔下附会出来的貂蝉之所本。

但这个女人细究起来,却绝非貂蝉。

理由是:

(1)她只是董卓的一个侍女(婢),而非《三国演义》等书中所说的如夫人(妾)。

(2)此女与王允无任何渊源,并非如一部工具书中所说,是“司徒王允家的歌妓。为了帮助王允为国除奸,自己献身”。

(3)此女正史只载其姓氏(傅),并无其名,并非“名貂蝉”。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貂蝉”一词倒非罗贯中所创,宋代大诗人陆游《草堂拜少陵遗像》中就有“长安貂蝉多,死去谁复还?”的诗句,不过那个“貂蝉”并非二八佳人,而是喻指达官贵人。

中国古代男女地位并不平等。大男人主义者在阐释历史事件时,常常把男性的失误归结到女性身上,所谓“红颜祸水”是也。这是一种十分浅薄的说法。

虚构出一个“貂蝉”,并对她在诛杀董卓,扫荡邪佞中所起的作用加以不着边际的渲染,这看起来似乎是对“女人祸水”论的一种“反动”(Reaction),好像是对女性地位的一种尊重。实则不然,“貂蝉”所做之事,根据正史,全系吕布、王允等人所为,罗贯中等人把她拉来,无非是像现在坊间的某些四流导演拍电影时“一斤情节等于八两打斗加上二两私情”一样,起个“调味”的作用,一如某些不走正路的公司重薪聘请几个“三围”达标准的丽人以招徕顾客一样,实际上仍是对女性的不尊重。

我们帮助读者搞清“史无貂蝉其人”的目的一是要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二来也是希望读者诸君能以平常、平等的心态去看待女性,把她们看成与男性一样,对她们在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既不抹煞,也不夸大。

一位思想家说过一段大意是这样的话:“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吴,杨妃乱唐的那些老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由男的负责。但向来的男性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人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没有出息的男人。”

这段话今天读来仍有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辛弃疾真的有军事才能吗?辛弃疾不为人所知的一面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人们认识辛弃疾词人,大多数在于其词作。雄阔苍茫的词作风格,豪放派代表人物深深的印刻在人们身上。以至于后世人提起辛弃疾都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但却忽视了他实际上还是一位在沙场战斗的将军。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文官的升迁与品级往往高于武将,就算两者之间的品级相同,文官都天生高武将一等。所以这也就造就了宋

  • “满洲第一勇士”鳌拜简介 鳌拜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看过《鹿鼎记》的朋友们,应该对鳌拜这个人有着深刻的印象。因为他是康熙帝和韦小宝第一次联手除掉的大患,正是因为共同谋划除掉鳌拜的交情,康熙和韦小宝的情谊才迅速升温,可称知己。电视上那个满脸络腮胡,身材魁梧,空有一身武力,而没有脑子的鳌拜,在历史上又是怎么一个人呢?鳌拜,姓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卫齐第

  • 道光皇帝初政清查陋规:为何最终成了一门“哑炮”?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嘉庆二十五年(1821)七月二十五日,嘉庆帝在避暑山庄病逝,皇次子旻宁遵遗诏嗣位,是为道光帝。其后即急忙料理大丧,奉梓宫返京,于八月二十七日御太和殿即位,时年39岁。道光帝返京后,召见吏部尚书英和询问政事。英和见历朝相沿的陋规越来越严重,几乎成为不成文的规矩,名目多如牛毛,诸如节寿礼、程仪、卯规、别

  • 解密:汉高祖刘邦是如何摆平了'汉初三杰'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秦朝末年,群雄四起。在推翻暴秦之后,两支义军逐鹿中原,由此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历史帷幕。当时,楚强汉弱,但最终,以刘邦为代表的汉军却打败了强大于己数倍力量的项羽集团,取得政权,建立了大汉王朝。造化弄人,但绝非无缘无故。登上最高权力宝座之后,刘邦有天大宴群臣,喝到高兴处,刘邦有些得意,就问手下群臣,“

  • 戏说史上阿哥:八阿哥胤禩的自白书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史上那些阿哥大家好,我是爱新觉罗·胤禩(音祀),至于身份来历,《宫锁心玉》已交代得比我自己还清楚,特略。听说如今兴起穿越,还说我的福晋是21世纪穿越过来的,比我小了足足三百多岁,呵呵,小说家之言,且不论其真假。既然你们穿越我,我八阿哥亦可穿越你们,特此给你们表白表白自己。世间万事,未尝不可以穿越,故

  • 北宋清官包拯逝世 其一生为何鲜有朋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5月28日)。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

  • 徐光启:四百年来中国开眼接纳世界第一人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徐家汇,如今上海地图上最重要的地名之一,和这个城市最重要的先贤、明末爱国科学家徐光启名字相联。400多年前,上海还远不是大都市时,因徐光启而闻名的徐家汇拉开上海近代文明的大幕。在政治浑浊的晚明,徐光启卓尔不群,学习西方新知识、新思想,将中国在农学、天文学、数学、军事思想等领域的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缅

  • 徐光启个人成就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天文学 历法修订编制历法,为历代王朝所重视。 但是到了明末,却明显地呈现出落后的状态。一方面是由于此时西欧的天文学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则是明王朝禁研历法政策的结果。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所说“国初学天文有历禁,习历者遣戍,造历者殊死”,指的就是此事。明代施行的《大统历》,是继元代《授时历》,日久天长

  • 李自成快速溃败的致命伤:谋士集团档次太低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谈及明末农民战争,人们感慨李自成推翻明朝腐朽统治历史功绩的同时,也感慨其溃败之迅速。细究起来,李自成败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知识分子政策的失误,不能不说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说到李自成知识分子政策的失误,不妨先从他任用的谋士顾问谈起。李自成生于陕西米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崇祯三年(1630年),他带领本村

  • 徐光启的人物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徐氏祖居苏州,以务农为业,后迁至上海。徐光启的祖父因经商而致富,及至父亲徐思诚家道中落,仍转务农。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徐光启出生于太卿坊(今上海市黄浦区乔家路)。少年时代的徐光启在龙华寺读书。明万历九年(1581年),应金山卫试中秀才后,他在家乡教书,并娶本县处士吴小溪女儿为妻。万历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