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晚清第一美人四格格,高贵的出身成就了她也毁了她

晚清第一美人四格格,高贵的出身成就了她也毁了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659 更新时间:2023/12/16 0:36:35

四格格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我爱历史网小编告诉你。

历史老照片可以帮我们留住一些历史真相,但也可能会产生一些误导。近些年,晚清后宫的照片风靡网络,让大多数人都直呼“想不到皇帝的后宫这么丑”。毕竟与照片不同,字上的记载总会带一些修辞加工,令人自行脑补出一些美好的事物来。就比如在描绘慈禧太后的容貌时,一位外国友人就曾称赞其是一位“风姿绰约、明媚鲜明的少女”。但可惜的是,在所流传的慈禧照片上,我们却根本找不到半分“风姿绰约、明媚鲜明”的样子,只觉其面容凝肃、一脸凶样。

更有意思的是,除了慈禧,其他有幸能够与她合照的嫔妃也都不怎么好看,个个都是歪瓜裂枣,根本不像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倾国倾城,不禁让人觉得上当受骗了。虽然有些人解释这是因为晚清后期,为加强统治多选官家女子,只图对方身后的娘家地位,不图对方美貌。或是当时的摄影技术还不成熟,没有美颜和滤镜,妆容也比较老土,因此这才显得对方不好看。但不管怎么说,这一组组的嫔妃真实照还是打破了人们对后宫的美好幻想,令大家有些失望。但就在这些“丑女”中,也有一位令人过目不忘的绝色美人,而她便是号称“晚清第一美人”的四格格。

四格格是庆亲奕劻的第四个女儿,其父位高权重,曾是清朝首任内阁总理大臣,又被追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虽无什么真才实学,却凭借着一手好字深受慈禧太后的喜爱,连带着家里人也备受皇恩。因此四格格一出生,便是众星捧月的小公主,自小便锦衣玉食的伺候着,将她培育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大美人,浑身都透着贵族的气质,令人过目难忘。而且更难得的是,富贵的出身并没有将四格格变得刁蛮任性、目中无人,她待人彬彬有礼,从不随意打骂下人,伺候她的宫女都夸赞她的温柔,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大家闺秀。但可惜的是,就是这么一位绝色美人,最后却被慈禧太后给圈禁了起来。她的高贵出身成就了她,却也毁了她。

由于庆亲王奕劻深知自己没有什么真本事,只能依附于太后,因此他便故意带着自己的闺女,也就是四格格入宫陪伴太后,让四格格去讨太后的欢心。由于这是父亲的命令,且关乎家族的兴亡,四格格纵使心有不愿,却也不得不遵循命令。温婉的四格格让慈禧太后感到异常舒心,因此隔三差五便要将其召入宫来陪自己谈话玩耍。慈禧太后对待四格格的态度,就像是圈养了一只乖巧听话的小宠物一般,她从未想过自己的行为会给四格格带来什么困扰,只想着让四格格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欢乐。

但四格格当时正是处于花季的年纪,又怎愿意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都浪费在一个老太太身边呢?但无奈她的肩上抗的是家族的荣宠,为了不连累自己的家人,四格格只能每天强颜欢笑,陪着慈禧太后四处闲逛。慈禧喜欢拍照,她就要时时跟随,同其合照;慈禧喜欢游湖,她也要陪伴左右,和其说话解闷。在慈禧太后的照片中,我们常能发现这个温婉如水的女子,带着淡淡的笑容,立于慈禧太后身边,只是她内心的苦闷又有几人能懂呢?

而后四格格好不容易熬到了出嫁的年纪,其家族又一次将她作为巩固地位的筹码,许配给了当朝重臣裕禄的第九子。本以为只要出嫁,便能摆脱后宫牢笼的四格格,纵使对男方并不熟悉,却也满心欢喜地嫁了过去。但令她没想到的是,慈禧太后对她的占有欲已经达到了变态的程度,纵使她方为人妇,慈禧太后却仍不知收敛,还是同以前一般每日将她召进宫来。可怜这一对新婚夫妇,才刚新婚燕尔,便已聚少离多,但无奈“横刀夺爱”者是当朝太后,四格格的丈夫也只敢怒不敢言,而后没过多久,便因抑郁难平离开了人世。如此一来,慈禧太后就更有了将四格格圈禁起来的理由。

为了让四格格能尽快入宫陪伴自己,慈禧太后竟直接免了她对丈夫的守孝期,蛮横地将她接到宫里来。而且就在四格格的丈夫去世后的不久,慈禧太后更是提出无理要求,希望由自己扮观音菩萨,让四格格扮作龙女,陪自己去宫外拍合照。正处于丧夫悲伤中的四格格哪里有这种闲情雅致去拍照玩耍,当即找到父母,直言自己不愿再做慈禧太后的“宠物”,陪着她胡闹了。但令四格格没有想到的是,她的父母不但没有安慰她,站在她这一面,反而处处帮慈禧太后说话,还劝说女儿千万不要得罪慈禧太后,不然到时候全家人都没有好果子吃。

就这样,在得知家人也不过将自己当做工具后,彻底死心的四格格终是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她的一生没有选择再嫁他人。只陪着慈禧太后在宫中游玩拍照,一味地奉承对方。纵有花容月貌,被称为晚清第一大美人又如,也不过被人当做是提线木偶,圈禁在宫中罢了。四格格本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身份,却因父母的贪念最终落得如此下场,着实令人惋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南北朝最后一位皇帝是谁?当时的分裂局面又是怎么结束的?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南朝(公元4

  • 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 张良最后为什么还能功成身退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张良和刘邦,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张良是刘邦一生的贵人,他总是能帮刘邦出谋划策,化险为夷,在刘邦的心里,张良就是他一生的贵人,有张良在,刘邦都能战无不胜,特别是张良总能给刘邦一些锦囊妙计,让刘邦走一步猜一个,这样就更加让刘邦佩服张良了。刘邦身边的才士不少,能与张

  • 唐玄宗李隆基共有几个年号?为何要从开元改为天宝?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唐垂拱

  • 北齐后主高纬的弟弟高俨,他又是怎么纵横北齐官场的?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南北朝时期的北齐,虽说北齐的皇帝都很变态,但是北齐皇室中,还出现了兰陵王高长恭这样的为国为民的大将军。今天我爱历史网要给大家介绍的一个人物,是兰陵王的同族弟弟,却是纵横北齐官场的狠角色,他就是北齐后主高纬的同母弟高俨。高俨,字仁威,是北齐皇帝高湛的第三个儿子。虽说跟高俨跟高纬是亲兄弟,但是高俨可比高

  • 面对噶尔丹的不断侵袭,康熙不殊死一搏的话会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噶尔丹和康熙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身为皇帝最重要的最喜欢的无非就是,富民,强国,打天下。康熙更是一生,除鳌拜,灭三藩,打沙皇,收台湾,还有踏平噶尔丹。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噶尔丹。噶尔丹全家都是虔诚资深的格鲁派教徒,而噶尔丹本人更是被称为“活佛”的存在。先是接受了西藏达赖

  • 宋仁宗在位时间长达42年之久 宋仁宗最后为何选择养子作为继承人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对宋仁宗传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宋仁宗赵祯,是宋真宗的第六个儿子,也是宋真宗唯一活下来的儿子。他本人也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长达42年之久。在位这么长时间,后宫妃嫔若干,却没有一个儿子可以继承皇位,这是怎么回事呢?宋仁宗无奈之下,只好给自己找了个养子赵宗实

  • 胡善祥给朱瞻基生下孩子 朱瞻基为什么还要废后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朱瞻基废后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朱瞻基本身就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女人,也就是后来的孙皇后。可是明成祖朱棣,在为朱瞻基选妃的时候,却将胡善祥选为正妻,而孙皇后当时只能成为朱瞻基的小妾。这件事孙皇后不能接受,孙皇后的娘家人也不能接受,甚至连朱瞻基的外婆也不能接受。这些人之间到

  • 朱瞻基正值壮年却意外离世 朱瞻基英年早逝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朱瞻基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前言公元1435年1月31日,大明王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在乾清宫意外离世,时年38岁。朱瞻基是明朝颇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从小就聪慧过人,被明成祖朱棣称为“好圣孙”,朱瞻基跟他父亲明仁宗朱高炽一起开创了“仁宣之治”这样的盛世。然而

  • 朱瞻基喜欢斗蛐蛐“玩物丧志” 后世对他的评价为何如此之高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朱瞻基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明代文治武功的皇帝不多,尤其是中后期的诸位皇帝大部分都是平庸之辈,这也是很多喜欢历史的朋友对明朝评价不高的主要原因。纵观明朝数百年,若说后世史学家评论最高的,除了开国的明太祖朱元璋和开创永乐盛事的明成祖朱棣,其次当属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即位

  • 朱元璋在大肆屠杀功臣的时候 期间为何没有人反抗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对朱元璋杀功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朱元璋手底下造反,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性。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英武之君,在军事上基本没有短板。无论是单打独斗,还是团战,国战,能够和他相提并论的并不多。朱元璋麾下,能征善战的武将数不胜数,却从来没有一个武将敢于生出这样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