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隋炀帝聪明多才,为何却成了大昏君?

隋炀帝聪明多才,为何却成了大昏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15 更新时间:2024/3/11 8:31:27

中国历史上的昏君,其实不见得个个都是昏庸之辈。乐不思蜀的阿斗和“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毕竟是少数;其他即使如成天和嫔妃玩做买卖游戏的南朝东昏侯、整日只知道做木匠活的明熹宗,其实也就是心思没放到大事上去而已,要论智商,恐怕也未必很差。

他们中间的某些人,恰恰是因为太聪明了,结果倒成了昏君,而且是比上面提到的诸公更有知名度的大个昏君,这个人就是隋炀帝杨广

杨广之聪明多才,恐怕放到中国历史上所有明君行列中也不会逊色。他自己也认为,就算是跟士大夫们比才学,他也应该做皇帝的。话虽有点浮夸,但此公才学确实有,还在当皇子的时候,就跟士大夫诗赋唱和。从流传下来的诗作来看,多少有点意思,至少不像现在名气很大的清朝乾隆皇帝的御笔那么俗气。

网络配图

《隋书》上说他“好学,善属文,深沉严重,朝野属望”,应当说有点道理。杨广文才不错,武功也有那么点,隋平南陈,他是行军元帅,北却突厥,他还是出征的主帅,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至少没有给将士们添乱。即使是痛贬他的史家,也不得不承认他“爰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着声绩”。

可是,造化就是这样弄人,被聪明所误的人,在聪明人中十有八九,隋炀帝杨广就是一个典型。如果不聪明而且多才,恐怕杨广不会有那么多的大手笔的动作,后来让唐朝占了那么多年便宜。独享制度之利的制度创制,多半出于这个被后人骂为“炀”的皇帝,特别着名的是科举制度。

正是这个制度,让中国的帝制有了世界上最完备和发达的官僚结构,被后世史学家许倬云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原色之一,让法国着名的史学家布罗代尔惊叹,怎么中国那么原始的帝制,却有了一个现代化的官僚制相伴。

当然,调动几百万民工修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以及兴百万大军屡次征伐辽东,也是他的大手笔。只是这样的大手笔,最终让他丢掉了江山社稷。

历史上没有哪个皇帝像他那样,做了如此多的遗惠后世的大动作,却因此身死名裂的。不仅科举制让后来的皇帝把天下英雄尽数纳入彀中,而且大运河也让后来的王朝尽享漕运之利,然而他得到的只有千古的骂名。

毋庸讳言,在当时,这些大手笔的施展对于社会生活的破坏是灾难性的。

中国虽然有着发达的商业,但却从来没有形成过统一的市场,发展出成型的商业社会,国家也没有对应的制度和税收策略;中国也不完全是一个内陆国家,但海洋经济由于受到商业发展的限制,更是进不了国家战略的视线。

网络配图

所以,历代王朝都只能以小农经济作为立国的基础,而小农经济是经不起国家大手笔动作的。修建东都和大运河,成百万人耽误农时,消耗储备,一已为甚,何况再乎?农业民族,从本质上讲是不宜扩张的,对外战争,最高的限度是防卫性的。

秦始皇这样的雄才大略,挟灭六国之势,击走匈奴之后尚且得修长城,可见进攻态势之不可取。

百万兵上阵远征,百万人沿途馈粮,幸而战胜,尚且难以预后,何况战败!说到底,中国不是一个商业国度,可以方便地集中资源,也需要靠武力维持商路的畅通;中国也不是一个海洋国家,无视海洋的运输之利,也想不到出海谋取更多的资源。

在自己限定的框架里,只能量体裁衣,量入为出,否则就要出大麻烦。当然,在史家眼里,这个亡国之君跟他的同类一样,有着雪崩式的道德败坏的经历,矫情做假、荒淫无耻、挥霍无度、任用奸佞,等等。

野史小说更是把杨广说得像恶魔一般:弑父杀兄,淫母奸嫂,杀人取乐,甚至还近乎色情地描写他坐着羊车在众多宫姬住处之间游走,为了能得到他的临幸,宫姬们竞相在门口堆满羊爱吃的食物。尽管后者荒诞得有点像后现代先锋派小说,但实际上两者都是暗示隋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就在于隋炀帝的品质和道德的败坏。

事实上,隋炀帝的奢费并没有耗尽国家的储备,而使隋朝从仓储之粮满赢,到饿殍满眼的转换,恰是因为他动机看起来还不算坏的大手笔。“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格言,言外之意就是不能乱折腾、大折腾,老是翻锅。诗人的话当不得真,据说这是古训,说是唐朝一位诗人做诗云:“舍弟江南没,家兄塞北亡。”

上司见了,很是哀怜,说:想不到君家不幸如此。不想此公答道:没的事,我只是做诗而已。后人嘲笑这位仁兄,说:既然是做诗,何必把兄弟全搭上,为什么不写“娇妻伴僧眠,美妾入禅房”?不过,尽管如此,还是有拿诗人的话当真的。

网络配图

同样是唐朝,唐宣宗时,令狐为相,推荐诗人李远为杭州刺史。唐宣宗说,我听说此人有诗云“长日惟消一局棋”,这样的人,能治理好地方吗?令狐回答说,诗人的话,当不得真的。

两下僵持了半晌,最后唐宣宗说,先让他上任干着,紧看着点,以观后效。乖乖,差点因为一句诗,丢了好大的一个肥缺。唐朝毕竟是唐朝,皇帝虽然把诗人的话当了真,也不过是担心诗人光顾着下棋耽误了公事。

可是到了宋朝就不一样了,王安石变法,大才子苏轼写了几句诗发牢骚,结果被御史摘出,逮捕下狱。转眼到了明朝,朱元璋一做了皇帝就大兴文字狱。不过,倒霉的大多是些地方上的小知识分子,上书写什么“生民作则”之类的话拍马屁,不幸拍在了马腿上。朱元璋用凤阳话把“作则”误会成了“作贼”,结果拍的人纷纷掉了脑袋。

真格的诗人,因为做诗丢命的好像还没有。大概是因为明朝采用特务统治,锦衣卫、东西厂特务密探神出鬼没,诗人的诗兴未免稍减,大家一哄而起写小说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酷吏张汤之死:张汤自杀是为证明自身清白?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时期,实行严法酷吏,这是政治的产物,也是他统治手段中必不可缺的一点。张汤这样的人,表面上得到了汉武帝的宠幸,其实都是他分割朝堂权利的棋子,他的死,有着性格上的缺陷,也有着皇帝的故意引导。图片来源于网络张汤将盐铁收归官府,损害一大批富商的利益,还有很多同姓诸侯国也对他怨恨滋生。赵王利用鲁揭居让皇

  • 为什么说酷吏张汤其实是个天生的官胚子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张汤是汉武帝时期的酷吏之一,他在处理三王谋反的时候穷追猛打,对涉案的人一律酷刑,哪怕汉武帝要释放两个人他都有说辞,让汉武帝绝了放人的念头,可见张汤的影响力之大。图片来源于网络张汤的权势在后期达到了顶峰,在处理淮南衡山江都的谋反中,汉武帝曾经想放了严助和伍被,但是张汤却对汉武帝说:“不应该,伍被之流曾

  • 陈蒨与韩子高是什么关系 陈文帝的皇后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在看到韩子高的第一眼起,陈蒨就知道自己必须跟他在一起,否则自己的后半生将只能与孤独为伴,他乍见大为震惊,继而心中大喜。据说,陈蒨对韩子高许诺“日后我当了皇帝,就立你为后,这大好江山就是我俩的啦!”韩子高也不扭捏“好啊,古时候有女皇帝,现在也该有男皇后,我就为你做了这千古人妖!”网络配图与韩子高韩

  • 清朝目不识丁的重臣李卫身上有何特质让雍正欣赏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的李卫是清朝雍正年间的一个重臣,在雍正在位期间,他凭借着自己圆滑的头脑,很得雍正帝的喜爱。历史上的李卫最初只是买了个小官,在自己的家乡任职。后来,雍正去江浙地区查巡水灾,正好遇到了李卫,雍正在与李卫接触的时候发现李卫是一个头脑灵活的人物,就想要得到这个人。图片来源于网络在康熙年间,雍正与八阿哥

  • 西汉刘向编撰过专写给妇女的列女传吗?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西汉刘向,是皇室的宗亲,因此在朝为官几十年,期间因为上疏弹劾宦官乱政而被免官十几年,死时七十有二。图片来源于网络汉宣帝时期,十二岁的刘向就受父亲的荫庇,担任了辇郎一职,也就是给皇帝乘坐的车子引路的人。之后,刘向十八岁既冠,因为品行端正符合礼法,所以被拔擢为谏大夫。当时,宣帝学习武帝选拔青年才俊的儒生

  • 陈武帝陈霸先的两个皇后各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陈武帝陈霸先(503年-559年),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郡长城县(今浙江长兴)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陈的开国皇帝,史称陈武帝,志度弘远,恭俭勤劳。南朝众多的皇帝大多是荒唐暴虐之君,陈霸先却属于其中的一代英主。557年-559年在位。原为南朝梁名将。网络配图他有两个皇后,以下为大家介绍她们钱氏,昭皇

  • 东汉建威大将军天才军事家耿弇屠城是真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耿弇怎么读呢?耿弇的“耿”念“geng”发第三声,弇念“眼”同样是第三声。耿弇是东汉开国名将,是著名军事家,耿弇小时候就喜欢兵事,后来劝说父亲投奔刘秀,被任命为偏将军。图片来源于网络刘秀称帝后,耿弇被封为建威大将军,为东汉的统一立下赫赫战功。建武十三年的时候,耿弇辞去大将军的职位,告老还乡,在永平元

  • 陈宣帝陈顼的皇后是谁 陈顼哪个儿子被立为皇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陈顼出生于530年,字绍世,他是始兴昭烈王陈道谭的二儿子,陈武帝的侄子,陈文帝陈蒨的弟弟,后来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的第四位皇帝,也就是陈宣帝。很少人知道他的皇后是谁,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她网络配图陈宣帝陈顼的皇后柳敬言(533年―615年),河东解县人,鄱阳太守柳偃之女,母为梁武帝萧衍之女长城公主,陈宣帝

  • 揭秘:曾国藩为什么能在官场全身而退?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曾国藩是晚清极其重要的一位大臣,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如果少了这位曾文正公可以说大清帝国八成老早就被起义军拆成了碎片。在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就是曾国藩代领的湘军和他的弟子左宗棠率领的淮军比较有战斗力。其他的所谓八旗勇士、绿营悍将基本上都是一群丝毫没有什么能力的兵老爷。他们

  • 苏武为汉使匈奴:为忠义将年华耗在了放羊上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汉朝的时候的事情。一代帝王汉武大帝,出征匈奴。那个时候打仗,人们就有了一种意识,叫做侦察兵。大汉扣留了很多匈奴的探子,匈奴也扣留了好多大汉的探子。图片来源于网络这个时候,单于觉得大汉十分强大,难以贡献,于是就想要称臣。大汉知道后十分高兴,于是便找人出使匈奴。这时候苏武站出来了,苏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