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隋炀帝一生三次征辽,分别是什么结果?

隋炀帝一生三次征辽,分别是什么结果?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855 更新时间:2023/12/17 6:31:51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曾经倾举国之力三次征讨辽东的高丽,正是因为这三次征辽战争,导致大量士兵、农夫死于战争,中原缺乏劳动力,土地荒芜,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引发隋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终使得隋炀帝身死国亡。

那么,隋炀帝为什么要这么偏执的征讨高丽呢?这三次征辽为什么又都失败了呢?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隋朝时,高丽与隋朝北方的游牧民族突厥、吐谷浑保持着密切的来往,因此,在隋朝的统治者看来,高丽、突厥、吐谷浑在隋朝的北方形成了一个弧形威胁圈。

高丽早在魏晋之乱时,还乘机侵占了辽河以东的大片土地。而且高丽还和南方的陈朝保持着贸易和政治的来往,这一切都引起了隋朝统治者对高丽的高度戒备。

开皇九年(589年),隋朝一举灭陈,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大一统。当时的高丽王“闻陈亡,大惧,治谷修兵,为据守之策”。从高丽王的统治者对中国统一的反应可以看出,隋朝与高丽有着较深的隔阂。

开皇十八年(598年),高丽王高元发兵进攻辽西,隋文帝接到奏报后,派他的儿子汉王杨凉和大将王世积率30万水陆大军分路进攻。结果陆路大军从山海关出发后,中途遇大雨,洪水泛滥,粮食断绝,瘟疫流行,只得无功而返。

水路大军从东莱(今山东掖县)渡海直接经过高丽,但船队受到大风的袭击,大半沉没。历时三个月的征讨高丽的战争,毫无进展,只是高丽王慑于隋朝的声威,遣使谢罪,隋文帝顺水推舟,宣布班师回朝。

这次征讨,撤回京师的部队只有出征时的十分之二,也就是说30万大军,死伤的就有25万左右,这是隋朝人无法忘掉的心头之痛。

到隋炀帝即位后,隋朝与高丽的关系表面是友好的,但隋炀帝却积极备战,有三个明显的举动便能说明:一、调河北百余万士卒开凿永济渠,使大运河一直向北延伸到涿郡(今北京西南),以利于转运军需物资,并在涿郡建立临朔宫作为军事大本营;二、进行大规模征兵,以至“扫地为兵”;三、在山东设置机构养马,检验兵杖器械,凡提供兵器不合格者立斩。

当时的大臣裴矩向隋炀帝上奏的一番话,说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想法,裴矩说:“高丽本箕子所封之地,汉、晋皆为郡县,今乃不臣,别为异域,先帝欲征之久矣,但杨谅不省,师出无功。当陛下之时,安可不取,使冠带之境,遂为蛮豹之乡乎?”

大业七年(611年)二月,隋炀帝向全国下达了讨伐高丽的总动员令:“总征天下兵,无问远近,会于涿。”出征的大军达到130万人,号称200万进攻高丽。

大业八年(612年)正月初三正式出兵征辽,当时出征的军队首尾相继,鼓角相闻,旌旗相连近千里,史学家说:兵威之盛,前所未有。

隋炀帝认为,隋军之兵盛,征服高丽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他甚至主观地认为,大军一到,必有纷纷投降的高丽兵,所以他下令:不得攻击和杀害投降的高丽兵将;任何部队都不能擅自行动,必须听从他的指挥。

隋炀帝的这两条命令却直接导致了此次大军的失败,因为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前线指挥员应有灵活机动的决断,如果事事请示汇报,必将造成战场上的混乱。

而不得攻击和杀害投降的高丽降将这一命令,更是造成了高丽军打不过隋军的时候,马上投降,而休整之后,又突然袭击隋军。甚至还有高丽大臣与大将诈降,如此反复,使得隋军在此次进攻高丽的过程中损兵折将,大败而还。唯一的收获是攻占了辽水西部城市武厉逻(今辽宁新民县东),并在那里设置了辽东郡和通定镇。

大业九年(613年)正月,隋炀帝不顾已经爆发出来的社会危机,而是偏执地再次发布总动员征辽,他说:“高丽小虏,侮慢上国,我们移海拔山都可以成功,何况这小小的高丽!”

隋炀帝吸取上次的教训,取消了前线指挥官必须向他请示汇报才能展开军事行动的命令。战事开始的时候很顺利,但当隋军与高丽进行辽东城攻防战的时候,后方传来了负责督运粮草的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造反的消息,传信的人还说许多的达官子弟也参加了造反的行列,这让隋炀帝十分恐慌,即下令全线撤兵平叛,第二次征辽不了了之。

同年八月,隋炀帝平息了杨玄感的叛乱,此时国内的局势已经很乱了,隋炀帝理应集中精力安定国内局势,但近乎偏执狂的他又强行组织第三次征辽。

大业十年(614年)二月,隋炀帝又下诏发兵第三次征辽。士兵们纷纷逃亡,隋炀帝就斩杀逃兵,但逃亡的现象无法禁止。隋军开到毕奢城(今辽宁金县),高丽举国来战,被隋军打败,隋军准备继续前行,此时的高丽也因连年征战,国内疲惫不堪,高丽王不得已向隋炀帝呈上了降表,隋炀帝总算是捞回了一点面子,于是下令撤军回国。

八月二十五日,隋炀帝回到京师长安,告慰列祖列宗,宣告了征辽的胜利,并要求高丽王入朝接受召见。而高丽王根本就不理会隋炀帝所谓的“召见”。隋炀帝恼羞成怒,还要组织第四次征辽,但这也只不过是做做姿态了,因为国内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他已经没有可能再做出第四次的征辽之举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灭辽灭北宋后权倾天下,完颜宗翰一生如何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完颜宗翰(1080年—1137年),又名粘罕,金朝开国第一功臣,金朝宗室之后,其父完颜撒改与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是叔伯兄弟。完颜宗翰早年参与拥立完颜阿骨打称帝,因而备受金太祖信任。金天辅五年(1121年)十二月,宗翰奏请金太祖伐辽:“诸军久驻,人思自奋,马亦强健,宜乘此时。”金太祖同意并发大军于次年正月

  • 夷陵之战本是魏国南下好时机,为何曹丕还按兵不动?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夷陵之战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在蜀汉和东吴爆发“夷陵之战”之际,看上去的确是曹魏趁机南下的好时机。事实上,在获悉“夷陵之战”爆发后,侍中刘晔便曾建议曹丕趁机南下攻打建业,与蜀汉共同瓜分东吴

  • 嘉庆抄家杀完和珅之后 嘉庆为什么又后悔了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嘉庆与和珅,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和珅(1750~1799年),字致斋,清满洲正红旗人,生员出身,袭世职。乾隆时任军机大臣,后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公。其略有文采,相貌英俊,善于察颜观色,乾隆对其极为宠任。其执政20余年,植党营私,招权纳贿。嘉庆即位后,俟乾隆卒后,列二十

  • 她是唐高祖的外孙女,最后却被活活饿死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上,宫廷斗争是比较惨烈的,除了为皇位而发生的父子相残、手足相残等惨剧外,后宫内的斗争也是激烈的。在唐朝历史上,还发生了一起罕见的婆婆不喜欢自己的亲家,而把自己的儿媳妇活活饿死的惨剧,这位可怜的儿媳妇就是唐中宗李显的结发妻子赵氏。赵氏(?-675年),出身高贵,其母乃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七

  • 嘉庆猝死后大臣并没有找到传位诏书 道光是怎么继位的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对嘉庆和道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朝的皇位交接,除了皇太极死后,福临的继位可谓“险象环生”外,其他的权力交接都还算顺利,即使康熙晚年,九子夺嫡如此猖獗,康熙还是力保雍正顺利继位。到了咸丰之后,因为清朝皇帝子嗣稀少,皇位的交接争议性就更小了。但在乾隆和嘉庆之后,

  • 孝庄和顺治身为母子关系 两人为什么会反目成仇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顺治和孝庄,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清代奉行以孝治天下的国策,从太祖努尔哈赤开始一直到清朝灭亡,皇帝和亲娘的感情大多融洽,只有顺治帝和孝庄母子却是恰恰相反,他们母子不仅不好,而且用母子反目来形容一点儿都不过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对母子反目的呢?最关键的原因,还是皇家冷

  • 赵匡胤为什么能够轻易发动兵变、黄袍加身?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赵匡胤的故事。看似轻松写意,实际上经过了多年的苦心谋划、步步为营。表面上演出来的被动当皇帝,其实是一出处心积虑的谋朝篡位大戏。危难之时见真章,军N代赵匡胤一战成名赵匡胤曾经是一位英勇作战、才能出众的武将,

  • 乾隆不知道和珅是一个贪官吗 乾隆知道为何还要重用和珅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对和珅与乾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和珅是清朝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是中国古代的权臣之一。他不仅擅于溜须拍马,还十分的贪。当然,乾隆也知道和珅是个贪官,但是为什么乾隆不但没有除掉巨贪的和珅,反而对他予以重用呢?在我看来,巨贪的和珅没有被乾隆除掉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 张苞是怎么死的 张苞对蜀汉真的很重要吗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蜀汉张苞的故事,欢迎关注哦。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后,决定出山帮助刘备打江山。之后他忠心耿耿的辅佐刘备,为蜀汉的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在刘备、关羽以及张飞都去世之后,诸葛亮更是一个人挑起了整个蜀汉的重任,竭力辅佐后主刘禅。张苞是如何死的?蜀汉在接连失去

  • 刘渊是如何成为汉赵的开国皇帝的?他是怎么做到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刘渊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曾这样形容刘渊:刘渊以匈奴遗种,乘晋室之衰,奄有河汾天下。蠭起之众辐辏而归之,石勒、王弥皆北面为臣。刘渊,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一手建立了汉国政权,改变了当时局势,实现了属于自己的崛起。他是西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