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名将张辽有何过人之处 两个帝王都感激他?

三国名将张辽有何过人之处 两个帝王都感激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815 更新时间:2024/1/14 7:52:31

张辽,是《三国演义》中曹魏的第一名将,,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曾从属丁原、董卓吕布。下邳之战后,归顺曹操。此后随曹操征讨,战功累累。与关羽同解白马围,降昌豨于东海,攻袁尚于邺城,率先锋在白狼山斩杀乌桓单于蹋顿,又讨平辽东柳毅、淮南梅成、陈兰等。濡须之战后,曹操任命张辽、李典乐进等守合肥。张辽多次击退孙吴进攻,在建安二十年(215年)的逍遥津之战,更是以七千之众大破十万大军,差点活捉孙权,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声名大噪,成为历代推崇的名将之一,“张辽止啼”也成为民间流传的传奇故事。

网络配图

张辽智勇双全、临危不惧。除此之外,他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口才上佳。小说中描绘的武将中,大都武艺高强、英勇无比,但如张辽般临时客串一把“说客”的却是少之又少,能成功者更是寥寥无几。而张辽不仅能圆满地完成任务,其言语的功夫也让人叹为观止,拍手叫绝。

张辽充当“说客”是在小说第二十四回埋下伏笔的。当时,曹操大举进攻徐州,大败刘备。刘备、张飞逃走。此时,徐州仅剩下关羽镇守的下邳。曹军一路猛攻,又将关羽赶到城外的土山上。下邳被占,刘备的两位夫人也成了曹操的俘虏。“关公见下邳火起,心中惊惶,连夜几番冲下山来,皆被乱箭射回”。嫂嫂救不回来,自己也陷入重围,进退两难。

如何对待困兽犹斗的关羽,曹营内部出现了意见分歧。郭嘉认为关羽义气深重,难以劝降。曹操则“素爱云长武艺人材,欲得之以为己用,不若令人说之使降”(见第二十五回)。正在此时,张辽出现,主动请缨去当一回“说客”,劝降关羽。

张辽毛遂自荐的理由是什么呢?张辽说“某与关公有一面之交”,指的是两件往事。当初张辽还在吕布手下为将时,关羽曾在张辽进攻时说张辽“仪表非俗,何故失身于贼”(见第十八回),对其心存好感。另外一件是在白门楼曹操拔剑要杀张辽时,关羽跪在地上为张辽求情,并说张辽“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见第十九回)。关羽对张辽可谓有救命之恩。张辽主动提出去劝降关羽,一则是完成任务,二来也是报恩。

张辽来到土山后,关羽问道“文远欲来相敌耶?”张辽回答“非也。想故人旧日之情,特来相见。”然后弃刀下马,向关羽行礼。张辽的举动非常巧妙。所言避实就虚,拉近与关羽的距离,所行严谨细致,消除关羽的敌对情绪。关羽见此情景,自然防备之心松懈,与张辽坐在山顶谈了起来。

关羽问“文远莫非说关某乎?”点出了张辽此行的目的。张辽答曰“不然。昔日蒙兄救弟,今日弟安得不救兄?”这两个“救”字用得妙。既回顾了旧情,又道出了关羽面临的险境。关羽又问“然则文远将欲助我乎?”这话是自然反应。既然不是来为敌,又说是来救自己的,自然就会想到张辽是来帮助自己脱身而不是来劝降的。但张辽的回答却让关羽糊涂了。张辽先是否定了关羽的这个想法,之后的回答是“玄德不知存亡,翼德未知生死。昨夜曹公已破下邳,军民尽无伤害,差人护卫玄德家眷,不许惊扰。如此相待,弟特来报兄。”这是告诉关羽目前的战局,答非所问,并没有回答关羽的提问。关羽“怒”了,生气地对张辽表示“此言特说我也。吾今虽处绝地,视死如归。汝当速去,吾即下山迎战。”关羽的意思很明显。说来救自己,却只字不提具体的措施,反而报告目前的危局。这分明是进一步打击关羽。关羽焉有不怒之理。因此,关羽表示让张辽离去,自己下山迎战,与曹操拼个你死我活。这显示了关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同时也暗示着张辽的劝降无法达到目的。

网络配图

谁知张辽不但没有灰溜溜地离去,反而“大笑”起来,表示“兄此言岂不为天下笑乎”。这让关羽更为恼怒“吾仗忠义而死,安得为天下笑?”连死都不怕,又怎么会反“为天下笑”。可以想象,此时的关羽已是怒不可遏了。

张辽毫不退让,又说“今即死,其罪有三。”这是“严气正色”(毛宗岗夹评),是以理相劝。是让关羽从暴怒中冷静下来。

果然,关羽问“汝且说我那三罪?”这说明关羽已逐渐恢复了理智。张辽随即说了一番话

当初刘使君与兄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使君方败,而兄即战死,倘使君复出,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复得,岂不负当年之盟誓乎?其罪一也。刘使君以家眷付托于兄,兄今战死,二夫人无所依赖,负却使君依托之重。其罪二也。兄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思共使君匡扶汉室,徒欲赴汤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为义?其罪三也。兄有此三罪,弟不得不告。

张辽所言的第一条其实是说关羽若死背弃了当初“桃园三结义”的誓言,违背的是“义”;第二条无法保护两位嫂嫂,违背的也是“义”;第三条“不思共使君匡扶汉室”,此罪最大,指的是“忠”,更是“大义”。这三条条条在理,条条属实。也使得关羽不得不认真思量一番。同时,张辽的话中又故意只字不提曹操,这又是张辽的煞费苦心之举。也为关羽之后提出的“降汉不降曹”做了一个铺垫。

张辽的话终于打动了关羽。关羽沉吟半晌,终于表示“汝说我有三罪,欲我如何?”态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张辽趁热打铁,立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今四面皆曹公之兵,兄若不降,则必死;徒死无益,不若且降曹公;却打听刘使君音信,如知何处,即往投之。一者可以保二夫人,二者不背桃园之约,三者可留有用之身有此三便,兄宜详之。说服关羽投降,是张辽此行的目的,无论怎么回避,最终还是要回到这个主题上来。如果到最后仅仅是为了说服关羽投降,显然难以如愿的。因此,张辽又为关羽的将来做了一个规划“且降曹公;却打听刘使君音信,如知何处,即往投之。”这句话是关键,关羽日后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这一系列的壮举都是因为这句话而引发出来的。可见,张辽对关羽的未来是做了一番认真考虑的,很为关羽着想。

网络配图

关羽提出了三个投降的条件“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这三个条件与之前张辽提出的建议其实并无本质的差别。“只降汉帝,不降曹操”是从张辽的“匡扶汉室”引申出来的;“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与“保二夫人”无异;“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更是与“打听刘使君音信,如知何处,即往投之”一致。

最终,曹操答应了关羽的条件。张辽得偿所愿,圆满地完成了使命,此次“客串”做“说客”大获成功,足见其口才非常了得,简直可以和智圣诸葛亮“舌战群儒”相媲美。尤其是提出的“且降曹公;却打听刘使君音信,如知何处,即往投之”一语可以看出,虽然张辽的目的是为了劝降关羽,但从内心深处对关羽是非常敬佩的,可谓惜英雄重英雄,真心在为关羽着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史上杀兄夺嫡篡位皇帝:相煎何太急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一、秦二世胡亥秦二世,也称二世皇帝,姓赵氏,名胡亥。是秦始皇第十八子,太子扶苏的弟弟。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途中时,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谋杀了其兄扶苏后就当上了秦朝的二世皇帝。胡亥杀兄夺嫡,登上皇帝大位,却不问朝政大事,安享后宫之乐,将朝中大小政事都由赵高一人来独断专行。赵高虽然大权在握,但他也害怕朝

  • 顺治为什么会指定鳌拜为四大辅政大臣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鳌拜在康熙年幼时,杀死同位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把持朝政,是个权臣,恶人的形象。那么顺治当初为什么要指定鳌拜为辅政大臣呢?鳌拜在满清打天下时期立下过汗马功劳,军功赫赫,被称为满洲第一勇士,对满清也是衷心耿耿。网络配图崇德二年(1637),清军进攻牵制辽东的明军重要基地皮岛(今朝鲜椵岛),明军严阵以待,

  •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什么那么容易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杯酒释兵权为什么那么容易,这是因为赵匡胤有着经天纬地的才干,他能够镇得住这些将领。这些将领虽然南征北战,但是都是在赵匡胤指挥下进行的,因此他们都很敬畏自己的上司。由于这种心理的存在,杯酒释兵权变得很容易。杯酒释兵权是在宋朝刚建立的时候进行,在当时,国家已经没有了再需要打仗的地方,因此这些武将没有了用

  • 汉宣帝刘询为何放弃白富美 却迎娶太监女儿?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据说,汉宣帝刘询即位后,公卿相们开始议论该立谁为皇后。大将军霍光的女儿霍成君,是上官太后的姨母,典型的白富美,大臣们都倾向于她,但都不敢道破。于是汉宣帝下诏寻求微贱时的一柄宝剑,大臣们知他有“糟糠之妻不下堂”之意,因奏立许平君为皇后。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刘询刚出生不久,就遇到“巫蛊之祸”。网络配图最

  • 揭秘初汉三杰为何唯有张良能独善其身?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打下了江山建立西汉朝称帝后,马上对帮助他的所有功臣都来了一个斩尽杀绝,除了张良之外没人能逃过屠戮。那为什么刘邦会对张良手下留情呢?小编总结了如下五个原因来说说:网络配图一、张良此人不贪恋权贵。刘邦对张良的评价很高: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但是张良在刘备手下做事,是一个借士,

  • 解密:千古名将霍去病为何23岁英年早逝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汉代最著名的大将军霍去病,一生短暂,遭遇传奇,他的生平被后人一直称颂。也有很多人为其短暂的生命大感遗憾!对于霍去病之死,至今无人能道个明细,因为史料少有记载,这也是千百年来难以释疑的问题。霍去病被称为战神,查看相关资料,你会被他的事迹震撼,甚至不得不感叹:此人莫非是来自星星的你!他十七岁领兵打仗,首

  • 清朝最风流的皇帝:死后被士兵拖出棺材头骨被压碎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乾隆皇帝是清朝最有福气的一位皇帝,从少年起,乾隆皇帝就得到了祖父康熙皇帝的宠爱,对于当时子孙众多的康熙皇帝来说,能够对一个孙儿如此疼爱,真可以说是破了先例,因此弘历的生活待遇和地位也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提升。网络配图当然最高兴的莫过于雍亲王胤禛,因为当时被称作冷面王的胤禛深深的知道自己的儿子可能就是

  • 揭秘历史上第一个下罪己诏的帝王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后世将汉武帝与秦始皇相提并论,素有“秦皇汉武”这一称号。从汉武帝文韬武略来看,他的确是位英明神武的帝王。但是,汉武帝晚年时候,因好大喜功,任用奸臣,导致西汉朝廷腐朽不已。公元前89年,汉武帝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反省,并发布“汉武帝罪己诏”以示接受世人监督。图片来源于网络历史上,“汉武帝罪己诏”被称为“

  • 古代第一女神相因善于相面 竟被汉高祖封侯!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在印象中,算卦看相的几乎都是老先生,很少见到女性。偶尔见到也是神婆。可在汉朝,却有一位善于相面的女性。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女神相。关于此人的事迹,有些神话色彩。对于历史记载,本人也不好更改。故,其中真假大家自辩。网络配图相传,前221年秦国灭齐。始皇帝令天下大庆。同时诏令各地官吏广征神异祥瑞之事上奏

  • 揭秘:一代女皇,死后却留下了这样的遗书!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无字碑,高7.53米,宽2.10米,厚1.49米,约有一百吨重,附有雕刻花纹,精美之至。这是武则天死后的三大遗制之一,此碑如其名,最开始时是无字的,直到北宋才开始有人在碑上题字,后来在明代仆倒,从此再无人题词,直到1957年才有被扶正……武则天死后,大唐君臣宣读了她的遗书。网络配图首先,抹去自己的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