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建立后,功臣榜上第一名为何不是刘伯温

明朝建立后,功臣榜上第一名为何不是刘伯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72 更新时间:2023/12/9 7:15:35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明朝功臣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说起刘伯温在广大吃瓜群众中的印象,大多数都会浮现出一副运筹帷幄、仙气飘飘的形象。这位朱元璋军中的第一军师,凭借着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能耐,谈笑间就让敌军灰飞烟灭。

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明朝建立以后,在所有功臣中排名第一的竟然是李善长。更让人尴尬的是,在当时所封的6位公爵、28位侯爵和2位伯爵,刘伯温居然排名最后一位。

其实历史上的刘伯温无论是从资历还是功劳,不要说和李善长无法相比,能封一个伯爵还是朱元璋对他的特殊照顾。但是作为江南地主文人的优秀代表,刘伯温的历史地位,随着文官集团地位的上升而水涨船高。通过后世文人们对其接力花样吹捧,到了明武宗正德年间,刘伯温已经有了“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的溢美之词。那么他和李善长之间,到底谁对明朝开国的功劳更大呢?今天笔者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刘伯温的特长

“潇洒”的干饭人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作为元顺帝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的进士,刘伯温在大元朝的官场上其实一直混得不太得意。中举之后的刘伯温没有官做,先在家待岗了三年,才于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被授予了一个正八品的芝麻绿豆官:江西高安县丞的。

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刘伯温一干就是五年,《明史》称赞他在岗位上“有廉直声”。但是五年不升职谁也受不了,刘县丞一怒之下,辞官回家了。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闲不住的刘伯温再度出山,出任江浙儒学副提举。儒学提举司,设于各行省所在地,统诸路、府、州、县学校、祭祀、教养钱粮等事。每司设提举一员,从五品;副提举一员,从七品;吏目一人,司吏二人。看来以退为进也是有所收获的,至少从正八品升到了从七品,了不起。

但是这份新工作刘伯温只干了大约一年,就再度辞职回家。此后的八年时间里,刘伯温在老家、丹徒、杭州等地隐居,一直悠哉游哉到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这一年,刘先生已经42岁了。自23岁高中进士后,近二十年时间里只上了不到六年时间的班,真正我辈干饭人的楷模。即便如此,仍然不妨碍文人间的花样互捧。

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被认为是“再世诸葛亮”的刘伯温再度出山,为对付海贼方国珍很卖了一番力气。《明史》在刘伯温本传中对其在平叛行动中的表现大加褒扬,以致于笔者都产生了一种错觉,那就是“诸葛伯温”扇子再摇几下,方国珍就要跪地求饶了。结果呢,元朝大军几次会剿方国珍,来一次败一次,江浙行省参政朵儿只班、左丞孛罗帖木儿先后被俘。最终元廷被迫对方国珍实施招安,而刘伯温则再度失业。

时间转眼就到了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50岁的刘伯温收到了一份来自于南京的工作邀约。赋闲多年的刘伯温没有犹豫,和龙泉人章溢、丽水人叶琛一起再出发,这一次他的主公是一代雄主朱元璋。

蒙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25岁的朱元璋加入郭子兴义军,开始了他的传奇生涯。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庆(今南京),成为了一方诸侯。而直到至正二十年才加入阵营的刘伯温,在朱元璋集团中的资历确实太浅了。

那么资历不够,能否靠战功来弥补呢?很遗憾,也并没有。刘伯温归附朱元璋以后的主要工作,更多地在于观察天象。比如陈友谅奔袭南京时,在一片人心惶惶之际,刘伯温指出“天道后举者胜”,鼓舞了众将士作战的信心。朱元璋准备出师九江讨伐陈友谅,刘伯温指出“今天象金星在前,火星在后,此天命也”,意思就是此行必胜。当老朱和陈友谅在鄱阳湖上决战之时,刘伯温又提出“金木相犯日决胜”的说法。

换句话说,在朱元璋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刘伯温更多地以一个术士的形象出现,通过对天象的解释来坚定朱元璋集团的作战信心。至于实打实的战功,无论在《明史》还是《太祖实录》里面,都是找不出来的。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大封功臣,刘伯温和汪广洋一起受封伯爵。汪广洋的诰文中,有“就职从征,剸繁治剧,屡献忠谋,驱驰多难”这样的高度评价。而刘伯温的诰文中,所提到的最大功劳就是“累察乾象,多效谋猷”,说白了还是当一个术士来用。

李善长的能力

君臣一见如故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明史》对他的评价是“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换句话说,李善长读过书,但是并没有功名,和刘基那些在元朝中过进士的文人是有区别的。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冬天,朱元璋带着徐达、汤和等嫡系小伙伴离开濠州,南下经略定远,最终目标是滁州。

南下滁州途中,李善长求见朱元璋,二人一见如故。熟知历史的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榜样,来激励同样一无所有的朱元璋。同时提出“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的治军纲领,从维度上拔高了朱元璋的视野,为他今后的成功奠定了理论基础。

李善长是个推崇法家的文化人,这在大老粗聚集的义军中极为罕见。朱元璋有了李善长的辅佐可谓如虎添翼,而他的主公、濠州红巾军领袖郭子兴甚至也打起了李善长的主意。颇有识人之明的李善长对郭子兴不屑一顾,坚决站到了貌似弱小的朱元璋一边,这反过来让老朱对他更为倚重。

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固谢弗往,太祖深倚之。—《明史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十五》

郭子兴死后,朱元璋率部渡过长江,攻克太平府。其本人出任太平兴国翼大元帅,李善长则是帅府都事。很快老朱攻克集庆,升任龙凤政权江南行中书省平章,李善长则出任参议。李善长既要参谋军事,又要制定规章制度,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忙得不亦乐乎。这个时候的刘伯温在干嘛呢?在吟诗作对,享受风花雪月。

太祖为江南行中书省平章,以为参议。时宋思颜、李梦庚、郭景祥等俱为省僚,而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决于善长。—《明史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十五》

外有徐达,内有李善长

正是有李善长在,朱元璋可以放心地用兵而不用担心粮饷问题。也正是有李善长在,朱元璋可以大胆地御驾亲征而不用担心老根据地的安危。《明史》中对于李善长在这个阶段的表现,是这样描述的:“制钱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

吴元年(公元1367年)九月平定张士诚之后论功行赏,吴王朱元璋册封了三位国公。李善长、徐达、常遇春三人被封为宣国公、信国公和鄂国公,三人之中则以李善长为首。

对于朱元璋来说,评判手下的功劳,从来不单纯地以战功来计算。在他老人家看来,外出征战和居内留守,其重要性不分彼此。就拿本次平定张士诚之战来说,固然徐达、常遇春等领兵将领自然值得嘉奖,但担负留守重担的冯胜(冯宗异),其功劳也不能一笔抹杀。在创业阶段,有幸跟着朱元璋这样的老板,想必是人人乐于效劳的。

但从军在外,与经营布置在内者,任虽不同,其劳则一。冯宗异留守京城,军府之事独任其劳,亦宜受赏。—《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大封功臣,朱元璋在封赏之前特地事先声明“凡今爵赏次第,皆朕所自定,至公而无私”。意思就是本次不管是爵位、俸禄、官职还是排名,都是我深思熟虑的结果,无人可以反对。至于李善长和徐达(当时常遇春已死),这一次同时“进封大国”。李善长封韩国公,公爵中排名第一。徐达封魏国公,排名第二。但是为了平衡,老朱给了徐达大明第一高薪:岁禄五千石。李善长则是第二高薪:岁禄四千石。

左丞相李善长虽无汗马之劳,然事朕最久,供给军食,未尝缺乏。右丞相徐达与朕同乡里,朕起兵时即从征讨四方,摧强抚顺,劳勚居多。此二人者,已列公爵,宜进封大国,以示褒嘉。余悉据功定封。—《明太祖实录卷五十八》

当年李善长将朱元璋比作刘邦,现在投桃报李,朱元璋也将李善长比作萧何。此时的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参军国事、韩国公李善长56岁,春风得意。

结语:从加入朱元璋集团开始,李善长一直就是幕僚中第一人。到明朝开国之时,李善长已经为朱元璋兢兢业业地服务了十七年。朱元璋集团所有的法律规章,税收粮草,都是李善长一手操办。在夺取天下的征程中,朱元璋可以没有刘伯温,但却一定不能缺少李善长。这就是为何李善长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而刘伯温只能封诚意伯,岁禄二百四十石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诸葛亮身为一个大才之人 诸葛亮为何会选择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诸葛亮选刘备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这和诸葛亮找工作的方式有很大关系,诸葛亮选择主公的方式,类似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时曹操,孙权虽然都想招揽人才,但真正能屈尊上门相请的只有刘备。诸葛亮当时不过二十来岁,把他当作人才的没有几个人,诸葛亮传记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 揭秘:大臣赵普是怎么受到赵匡胤赏识的?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赵普(922年-992年),北宋开国功臣,赵匡胤夺取天下的主要参谋者,北宋建立后,先后获得赵匡胤、赵匡义兄弟二人的赏识,曾三度拜相。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那么,作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他是如何能够进入赵氏兄弟的视野,进而成为北宋初期的一位名相呢?赵普书确实读的少,《宋史·赵

  • 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是真的吗 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这条路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诸葛亮北伐的文章,欢迎阅读哦。诸葛亮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三国人物之一,自从刘备三顾茅庐请其出山之后,他就开始为了刘备的事业出谋划策,鞠躬尽瘁。即便是刘备去世后,他也兢兢业业的为了蜀汉的江山社稷谋求福利,最为经典的当属诸葛亮北伐的“六出祁山”。当然了,诸葛亮北伐的经过

  • 徐妙锦为何会拒绝当皇后?朱棣不设皇后之位跟她有关吗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徐妙锦为何会拒绝当皇后,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古代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掌握着全国子民的生杀大权,地位尊贵,因此身边的女子更是不计其数。这些女子大多都以侍奉皇帝为荣,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女子都挤破头想进宫的原因,并且都勾心斗角,争宠不断。因为她们

  • 安禄山的势力到达鼎盛的时候 安庆绪为什么要杀自己的父亲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安禄山被杀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在中国历史上,唐朝一直是一个话题度很高的朝代,其强盛的国力和发达的文化都十分令人神往。不过唐朝的鼎盛时期其实比较短暂,其发展以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为转折点,急转直下,之后再也没有恢复到初唐的鼎盛状态。作为安史之乱的主谋,安禄山

  • 胡宗宪:功绩不输戚继光,他在历史上有何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中叶以来,我国的东南沿海深受倭寇祸乱之害,与此对应的是,自明嘉靖年间,也涌现出众多的抗倭将领,我们熟知的有戚继光、俞大猷等人,而在他们之前还有一位抗倭名将,甚至可以说,他的功劳丝毫不输戚继光等人,他就是戚继光、俞大猷的上司——胡宗宪。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胡宗宪(1512年—

  • 巨鹿之战时,项羽到底有多厉害?被誉为他的封神之战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说起巨鹿之战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提起项羽,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当年破釜沉舟打赢的巨鹿之战。本来秦军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诸侯们将要被逐一剪灭。项羽在巨鹿获得的胜利,直接扭转了天下形势,秦朝最精锐的两个军团在巨鹿之战和后续战役中被项羽歼灭,本来如同一盘散沙的诸侯军被项羽整合了起来。

  • 梁元帝萧绎:历史上的才子皇帝,一生有哪些代表作?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我国古代历史上出过不少的才子皇帝,他们写诗作赋绘画样样精通。比如,南唐后主李煜,其代表作有《虞美人》和《浪淘沙令》等;宋徽宗赵佶独创“瘦金体”,代表画作《池塘秋晚图》;陈后主陈叔宝,其代表作《玉树后庭花》,不过,这几位才子皇帝似乎都是亡国之君。下面,笔者来介绍一位南朝的才子皇帝——梁元帝萧绎。萧绎(

  • 大辽的皇后为何都姓萧?萧这个姓氏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燕云台》这部剧带我们了解了大辽的历史和萧太后这个人物,很多人都非常好奇,为什么大辽的皇后都姓萧呢?萧这个姓氏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呢?其实这不是巧合,而是有根据的,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这个姓氏是由辽太宗开始册封的,这一点在《辽史·后妃传》中也有着明确的记载:“太祖称帝

  • 慈禧太后的密室里是干什么用的?里面有什么东西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慈禧太后,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带着光绪帝、皇后等人逃往西安,令奕劻、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列强进行谈判,把战争的责任推到义和团身上,下令对义和团“痛加剿除”。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从现实来看,清朝的覆灭是历史所趋,但毫无疑问离不开的是清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