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太史慈为何不受孙权的重用?为何最终郁郁而终?

太史慈为何不受孙权的重用?为何最终郁郁而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18 更新时间:2024/1/23 16:48:56

三国必然是我国古代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正是这个道理。然而却也不是所有的英雄都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完成自己的壮志,太史慈就是其中一个没能受到重用的大将之一。太史慈是东吴名将,然而当东吴归孙权接手之后,太史慈就很少被孙权重用了,空有一身本领却没有办法施展,实在是让他感到太憋屈了。而太史慈最终也是郁郁而终的,也与他的这段经历有很大的关系。那为什么孙权不重用太史慈呢?太史慈最终又是怎么死的,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太史慈是一个怎样的人

太史慈在大多三国迷的心中是一位完美的武将,尤其在东吴迷们的心中更是无可挑剔。最为关键的是太史慈在正史中也是近乎完美的存在。当世人和历代的史评家都对其赞美有加。

《三国志》作者陈寿: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风。

汉末大名士孔融:太史慈吾之少友也。

孙策:太史子义,青州名士,以信义为先,终不欺策。太史子义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其心有士谟,志经道义,贵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负。

以上评价最多,最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几乎全是太史慈的忠义诚信。太史慈的优点其实远不止这些,以下先了解一下史书中完美的太史慈吧。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县人(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年少好学且极为善射。二十一岁那年在东莱郡署担任奏曹史,负责处理文书。一次为了帮助本郡抢先递送朝廷公文到公车门。略施小计,得罪了其他州郡的衙门,为了躲避报复,避祸去了辽东。

当时担任北海相的大名士孔融,听说了这件事后,感觉太史慈是个奇人。孔融为了表示交好之意,常常派人接济太史慈留在家中的老母亲。后来黄巾军首领管亥围攻孔融,太史慈正好自辽东回家探母,母亲立即命令太史慈急赴北海帮助孔融。太史慈一片孝心,为报孔融体恤母亲的恩情,一人单马驰赴北海都昌。

太史慈见到孔融后,请求带兵出城杀敌,孔融不许。当时孔融正着急寻求壮士去山东平原向刘备求救。但因城围日密,无人敢冲出城。太史慈听闻,不辞艰难,慨然自请。孔融说:“人人都说此事难办,实在不愿以此不可能的事情为难义士。”

太史慈说:“府君有恩于我的母亲,太史慈无以为报,母亲此次遣小子前来,就是要解恩人之急。今天众人都说不可,太史慈也一样认为不可的话,那岂不是辜负了府君昔日照料我一家人的恩情吗?报恩之义如果尽失的话,母亲遣小子来见府君的意图也就难以达到了。小子又有何脸面复见母亲大人呢?如今事情紧急,愿府君只管派遣不要犹豫,以成全小子报恩之愿。”孔融没有办法只好派遣太史慈突围求援。

太史慈仅带二名骑从,出城时被黄巾军察觉,黄巾军立即兵马互出观望动静。太史慈见状却从容在城外表演射箭靶,遥射无不中,射毕,复回人城。如是者数日,迷惑黄巾军。刚开始黄巾军很警觉,但看太史慈射技如此精湛,也不敢有所骚动,只是在原处观望,后来几日见太史慈只是炫技,无所攻击,也就开始麻痹大意,放松了警惕。

一日太史慈乘黄巾军松懈之时,突然驰马加鞭突围而出,等到贼兵追来,太史慈已经跑远,回头遥射几个跑的快的追贼,追贼一一应弦而倒,此后无敢再追者。太史慈驰抵平原,请得刘备发兵三千来救孔融,贼兵遂解围而去。时年太史慈二十六岁。孔融无比感慨地对太史慈说:“壮士,你真是我的年轻好友。"

2.刘繇为何不重用太史慈

解围孔融以后,太史慈到同郡人扬州刺史刘繇处供职。当时孙策和刘繇正在争地盘。刘繇、孙策双方对峙在牛渚。手下有人向刘繇建议让太史慈担当将军之职以拒孙策。刘繇不听,只派太史慈担任侦察巡行的工作。后来刘繇在牛渚失利,逃奔丹徒。

刘繇不重视太史慈的原因是因为太史慈不是世家名门出身。仅仅是一名寒门武人,轻侠之士。在那个时代刘繇不愿重用太史慈无可厚非。因为汉末三国是一个讲究门第出身的时代,尤其在世家大族的圈层里,注重门第之风盛行。刘繇本身就出身世家豪族,还沾着那么点皇亲。当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曹操那样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要不怎么曹操能成功呢,只有非常之人才能行非常之事。

史书记载,刘繇说:“我若重用太史慈,许子将岂不是要笑话我?”许子将就是许劭。每月初一在京都洛阳搞月旦评,品评人物的那哥们。兵乱之下,许大名士品评人物的活动开展不下去了,跑到刘繇这里避难来了。

清谈评议,品评人物是当时的一种风尚,因此许劭这种大名士在当时很受欢迎。因其能“以言拔士”,经他们点评过的人,都会身价大涨,所以非常受士人的敬仰和敬畏。刘繇也不敢轻易得罪许劭,生怕被许劭给个“差评”,一世英名也就毁了。

太史慈在刘繇的手中虽然未得到重用,但是一次机缘巧合他还是和号称江东小霸王的孙策遇上了。这也许就是天意。

3.孙策重用太史慈

当时太史慈正在神亭巡行警备,与孙策和他的从骑遭遇。太史慈不顾敌强己弱,独自上前同孙策搦战。孙策和太史慈从马上一直打到马下,然后各弃兵器,开始赤手空拳,肉搏厮斗,斗到最后,孙策抢了太史慈背上插的短戟,太史慈抢到孙策的头盔,二人还是不分胜负。直到双方增援的兵马赶到,才不得不罢手归营。

经过此番厮斗,二人心中顿起默契之感,心生钦佩之情,正所谓英雄惜英雄,豪杰爱豪杰。后来刘繇在孙策的猛攻之下战败,太史慈被执。孙策亲解其缚,拉着太史慈的手说:“壮士还记得神亭相搏时否?那时如果是我被执,不知你会如何见待?”

太史慈说:“各为其主,未可知也。”孙策大笑说:“俱往矣,以后我们一起来干一番大事如何?”太史慈早有钦佩孙策之意,既然得不到刘繇的重用,如今孙策如此肝胆相照,遂许美意,愿为驱驰。

孙策先任命太史慈为门下督。回吴郡后又分兵给太史慈,拜为折衔中郎将。刘繇不久病死在豫章,其部众万余人未有所属。孙策命太史慈前往招抚,左右都说:“太史慈此去恐不复还也。”孙策说:“子义勇敢有智略,肝胆照人,非纵横易变之人,他读书知义,素重言诺,一旦许知己,死亡不相负,诸君可勿疑。”

孙策在吴县间门送别时,把腕问太史慈:“何时能还?"太史慈慨然曰:“不超过六十日。”果然不出两月,太史慈完成任务而返。而且把豫章目前松散无备治的情况汇报给了孙策。孙策据此决定对豫章用兵,结果大胜。孙策据有豫章后,分出庐陵郡,任太史慈为建昌都尉,驻屯海昏。

针对刘繇死后太史慈收抚刘繇的部下,《吴历》中有另一番记载。【《吴历》记:慈曰:"州军新破,士卒离心,若傥分散,难复合聚;欲出宣恩安集,恐不合尊意。"策长跪答曰:"诚本心所望也。明日中,望君来还。"诸将皆疑。】

按《吴历》的说法,是太史慈主动向孙策提出要去收抚刘繇的余众,而不是孙策的命令安排,因此孙策诸将皆疑太史慈会一去不返。孙策给了太史慈极大的信任,太史慈不负信任,按期而返。

如果按《三国志》的记载,是孙策命令太史慈去收抚刘繇的余众,然后同部下们商议,部下们觉得不可,孙策力排众议觉得太史慈肯定会回来,则表明孙策对太史慈是有把握控制的。《三国志》记载: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与谁?"

从孙策的言语中能看出他知道太史慈除了他以外,没有其他可以投靠的途径,因此才放心让太史慈北归抚众。那么孙策和太史慈意气相投的成分则显得不是那么强烈,信任程度也大打折扣。

太史慈和孙策的这一段交往,我是更愿意相信《吴历》中的说法。后来的史例也表明太史慈和孙策之间的关系很大的成分是感念知己,意气相投。

4.孙权为何不重用太史慈

孙策死后,孙权对太史慈的人事安排比照孙策没有任何改变。依旧是督诸军拒刘表的侄子刘磐,使磐绝迹不敢再犯。终太史慈一生也没有改变。依照太史慈的能力,孙权的这个安排显然是不重用太史慈。

以孙权的用人之明,忽视太史慈的能力,不符合其一向用人的原则和惯例。这种结果只能说明孙权不信任太史慈,怕控制不住,不敢用。孙权毕竟没有他哥哥孙策和太史慈之间的这份武人之间不打不相识的交情。

按年龄来说,太史慈比孙策大十岁,孙策被人暗算时,太史慈已三十六岁。孙权以十九岁继位,比太史慈年幼十七岁。太史慈毕竟和张昭、周瑜这些孙策旧部不能比,孙权以“不变应万一”的人事安排,在太史慈身上也许是最恰当的安排。

《三国志》记载,曹操听闻太史慈的名气和能力,也想笼络一下,于是寄出中药材当归一味。曹操此番行为纯属裹乱挖墙脚,知道太史慈不被孙权重用,想趁机挑拨离间。太史慈在深陷孙权的怀疑中,抑郁不得志之时,能不为曹操所动,凸显了其难能可贵的忠臣名节。

宋代著名文史学家洪迈评价太史慈光明磊落,说:“三国当汉、魏之际,英雄虎争,一时豪杰志义之士,礌礌落落,皆非后人所能冀,然太史慈者尤为可称。”

《吴书》中记载了一段太史慈的临终遗言,陈寿在《三国志》中却没有录入。太史慈临死喟然而叹说:“男儿在世,当带七尺之剑,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伸,奈何而死乎!”太史慈的临死嗟叹之词充满了壮志未酬的遗憾,不能不说心里对孙权的安排没有不满情绪。

太史慈去世时年仅四十一岁,不甘心的死亡不能说跟抑郁的心情无关。一个浑身充满武艺的高人,在满腔的愤懑之中,在有如曹操这样的明主的诱惑之下,还能因为同一位故人的意气相投而坚守臣节,其忠义烈名真心是可敬可叹!

“话说给懂得人听,事做个懂的人看。”一千年以后,元初著名的政治家郝经有感而发:“太史慈笃于信义,以气相许穿彻,劲挺克复。其言亦田畴辈流也。终委身孙氏,受其驱防,以不能为王爪士咄唶自恨,衔愤以死,其志可哀已。”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司马师到底有多厉害?比司马昭更厉害吗?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师和司马昭这两兄弟,一直都是很多人关注的历史人物了,作为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同样可以说也都是非常厉害的,在司马懿篡权之后,司马家就已经成了魏国实际的掌权人了。而司马昭和司马师作为兄弟,也经常会被拿出来相互比较一番,两个人在当时都是非常厉害的人物,又对当时的局势起到过很大的影响作用,那么他

  • 古德里安将军经典语录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二战之初,闪电战粉墨登场,一举击垮了波兰人。随即再战法兰西,仅仅在两周内就横扫了整个法国,他的进攻速度不仅让对手,就连他的上级和希特勒都感到心惊胆颤。三战苏联,将闪电战发挥到了极致,在5个月的时间里连战连捷,兵锋所指,挡者披糜,战车直逼莫斯科城下,俘虏苏军几达两百万人。虽然德国战败了,但请你记住这个

  • 8点上朝,为何慈禧每天凌晨3点就起床了?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在如今的社会当中,对于那些早出晚归的上班族来说,每天早上起床可以说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了。那么在我国古代,古人是否也会出现这样的困扰呢?事实上在古代,人们并不会收到这样的困扰,因为古代人晚上睡觉的时间要比现在人早太多了,不像现代人有那么丰富的夜生活,每天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这也是现在许多

  • 历史上司马懿老师胡昭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如果要说孔明是司马懿的老师,很多人一定都难以相信,毕竟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关系大家都很清楚,说是宿敌也不为过,两人之间的争斗持续了多年,最终以诸葛亮的死而告终。因此如果说诸葛孔明是司马懿的老师,很多人一定都不相信。然而真实的情况是,孔明的确是司马懿的老师,只不过这个孔明并不只是诸葛孔明,而是胡孔明,

  • 关羽的儿子关索为何突然消失?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关索这个人物,其实在历史上是没有什么记载的,一般都是出现在一些小说或者传说当中,是关羽的第三子。而在很多传说当中,关索在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当中,可以说是立了大功的,对于诸葛亮有很大的帮助,然而从此之后,却基本上也就没有什么记载了,也没有人知道关索去了什么地方,也不知道关索的最终的结局又是什么。那么

  • 北宋开国名将曹彬是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在古代有很多的开国名将,他们协助开国皇帝四处征战,为一个朝代的建立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而他们的功劳也会影响他们的家人后代,比如宋朝时期宋仁宗的皇后曹皇后,就是开国名将曹彬的孙女。而在最近热播的《清平乐》当中,曹皇后的将门之风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那么她的祖父曹彬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曹彬有着什么样的传奇

  • 蜀汉灭亡后,黄皓的下场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黄皓作为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在当时也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的,只不过这个作用并不是很好的作用。黄皓作为刘禅身边的宦官,却干预政事,可以说蜀汉的灭亡黄皓也有很大的责任。那么这样的一个人,在蜀汉灭亡了之后,他又有着什么样的下场呢?黄皓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名声不好的宦官之一,在历史上一直都是受到人们

  • 司马光为何不纳妾?妻子送给他的丫鬟也坚决不要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纳妾在古代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甚至在一些高位者的眼中,纳妾或者将小妾送人,都是非常风雅的事情,妾在古代的地位也是很低的。那么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如果有人有条件却不纳妾,反而会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了。但历史上却还是有这样的人,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司马光砸缸的事迹可以说是非常出名了,不过今天要说的,却是司

  • 朱祁镇为何废除殉葬制度?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可能有很多人都以为,我国古代的殉葬制度,在秦朝之后就少见了,的确在先秦时期,殉葬还是比较多见的,当时因为有奴隶的存在,他们都要为了主人的死而去死,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俗。但其实一直到明朝时期,朱元璋要求自己的妃子为自己殉葬,在此之前秦国早已经废除了殉葬,后世的朝代也基本上没有出现,但是到了明朝却又被

  • 苏子美是谁,苏子美和苏轼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苏子美是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大家比较好奇的是苏子美和苏轼是什么关系,其实他们只不过是同姓,苏子美比苏轼大29岁,苏子美去世时苏轼只有12岁,所以两人并没有太多交集。说起苏子美的仕途之路也是令人感叹不已,苏子美在朝中倾向于改革派,但此后他遭到王拱辰的诬奏,导致被削籍为民,最后郁郁而终。下面就来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