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苏轼和苏辙的兄弟情谊揭秘,他们关系究竟有多好

苏轼和苏辙的兄弟情谊揭秘,他们关系究竟有多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21 更新时间:2024/1/3 19:11:37

唐宋八大家,苏家就占了三席,而这三位还是父子关系。苏轼自然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位,他的弟弟苏辙同样非常优秀,很多网友好奇,苏轼和苏辙这对亲兄弟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都说文人相轻,而他们还是亲兄弟,会不会因竞争导致兄弟俩的关系不如意呢?其实不然,苏轼和苏辙之间的兄弟情义非常深厚,可以当做是模范之一。那下面就为大家讲讲他们兄弟之间的故事,让你了解这背后更多不为人们熟知的故事。

1、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背景

公元1076年,也就是宋神宗熙宁九年,39岁的苏轼从杭州任上转任密州(今山东诸诚)已有2年时间。他的弟弟苏辙于1075年也改授齐州(今山东济南)掌书记。

一晃,他们兄弟俩又有七年时间没有相聚了。

于是,那年月色如银清辉如洗的中秋节。苏轼在密州一方面关注着大宋时局,期盼返回京城工作,一方面又极为思念同在山东任职的弟弟苏辙,便一边赏月,一边独自饮酒,直到天亮。触景生情下,一挥而就,写下这首中秋绝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字里行间,旷达的苏轼将中秋赏月的复杂心情灵动地显现出来,对苏辙的兄弟情亦跃然纸上。

其实,苏轼在赴密州时,就曾写有《沁园春.孤馆灯青》寄给弟弟苏辙,表达过这份深情: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耿耿;云上擒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依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出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取君舜,此事何难?用舍由对,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2、苏辙回赠《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苏轼的这首中秋词,传唱大江南北家喻户晓后,立时散发出万丈光芒,使他的名头更响。

他的弟弟苏辙似乎显弱些。事实上,苏辙的才华并不亚于哥哥苏轼,其入仕生涯也不错,还曾官至副宰相。只是,苏辙选择了隐身哥哥背后,甘愿做幕后英雄,使得他存在感偏低。公允而言,苏轼之所以一生豪放洒脱不为世事牵绊,与他的弟弟苏辙全身心扶持、为他承担世俗的琐碎与不堪密不可分。

此处暂按下不表。先说说苏辙收到哥哥的中秋词后,也恨不得早日与之相聚。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077年,苏轼转任徐州知州,苏辙改任著作佐郎、签书应天府判官。兄弟俩得以在徐州的中秋时节相聚。

苏辙当即写下《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表达欢聚的喜悦,其中后两句是: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玉粲,相对永登楼。

字里行间,亦透着弟弟苏辙对哥哥苏轼依依不舍之情。短暂的相聚过后,兄弟俩又将在不同的岗位继续工作,这离别的伤感呀,尽涌心头。

3、"兄友弟恭"情

这两首互和的中秋词,即可看出,苏轼苏辙兄弟俩深厚的感情。

其实,他们兄弟俩早在出生地四川眉山就有了"兄友弟恭"的儿时情。

出生于1037年的苏轼,大苏辙(生于1039年)2岁。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辙字子由,称"颖滨遗老"。

父亲苏洵给他们兄弟俩取名中就已暗藏深意:轼,马车上用作扶手的横木;辙,马车辗过留下的车轮印。意在希望直爽的兄长苏轼与低调的弟弟苏辙相互扶持,才能免去灾祸。

苏轼苏辙兄弟俩做到了,的确也没辜负父亲拳拳之爱。他们一生始终相持相依,创下了文学史上手足之情的光辉典范。

儿时,"风神俊秀、芝兰同芳"的兄弟俩就相携互助。苏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史载可考:"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苏辙言,"自信老兄怜弱弟,岂关天下无良朋。"苏轼亦云,"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

可见,那时,苏轼苏辙兄弟俩就已奠定兄弟加师友的感情基础。

4、同年进士及第

嘉佑元年(1056年),兄弟俩随父亲苏洵出川赶考,曾路经渑池宿于县中寺舍,留下共同题诗僧壁的趣闻。次年,又创下一同进士及第的科场佳话。

1061年,苏轼外放签书凤翔判官,苏辙改任商州军事推官。苏辙送苏轼到郑州就任后,感于途中又经过渑池(苏辙曾于1060年授任渑池主薄),即写下《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轼即和诗《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解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两首和诗亦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更加佐证了他们兄弟俩的情深似海。不完全统计,苏轼苏辙兄弟俩往来的诗词有2百余首。

苏轼一生都很信赖弟弟苏辙,几乎每到一个地方工作,就以"子由"为题,给苏辙写诗寄信。

苏轼在杭州"知通判"时,了解到弟弟苏辙任陈州(今河南淮阳)学官时,当地经济落后,不太视教育,便作《戏子由》一诗,实际上是表达为弟弟出口气的愤懑之情。

苏轼在海南儋州时,悉弟弟苏辙不习惯雷州生活,便作《闻子由瘦》鼓励:人言天下无正味,蝍蛆未遽贤麋鹿。

苏轼向弟弟求助也不拖泥带水。他从定州任上贬往广东惠州时,因囊中羞涩,便向弟弟苏辙直言。苏辙当即倾其所有,资助苏轼"七百万缗",苏轼才顺利到惠州就任。

苏辙一生对哥哥苏轼亦很尊崇。他在雷州任上,一年存诗二十九首,其中二十五首是和兄之作。

苏轼去往海南儋州时,途经雷州犯了痔疮,苏辙就给哥哥苏轼念陶渊明的《止酒》诗,劝他戒酒。

后来,兄弟俩在梧州见面时,苏轼以《谪海南,作诗示子由》表达自强不息的精神:

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古真吾乡。

综上所述,苏轼苏辙兄弟俩的确无愧"史上最深兄弟情"之称。二人不仅同年高中进士,还在同朝为官砥砺前行中将手足之情升至巅峰。

壮哉,苏辙;壮哉,苏轼!

5、在"乌台诗案"中休戚与共

尤为一提的是,在"乌台诗案"中,兄弟俩休戚与共更是文坛佳话。

发生于1079年的"乌台诗案",哥哥苏轼时任湖州知府,因"恃才傲物"被人指控在诗句里愚弄讥讽朝政,御史台即派太常博士皇甫遵前往湖州逮捕苏轼。

弟弟苏辙第一时间得知,冒着被说成是通风报信的危险,即刻休书派人快马加鞭告之苏轼,要他有心理准备,不必担心家小安全,他自会全力照顾。同时,又连夜上奏《为兄轼下狱上书》,愿削去自身官职替兄赎罪,以保住苏轼性命。

苏轼被捕入狱后,误以为"今生此命休矣",即写下绝命诗《狱中寄子由》。

宋神宗被他们俩手足深情感动,兼之太后及重臣王安石等求情,便免去苏轼死罪,贬往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辙也由河南任上贬去江西,在江西安顿好一家老小十几口人后,又护送苏轼一家老小到黄州。

苏轼蒙冤"乌台诗案"后的困境,全靠苏辙忙前忙后休戚与共地帮衬,甚至不惜被连累(事实上,苏辙大受牵连),苏轼才得以抗住"狂风暴雨"。

某种意义上而言,正是弟弟苏辙全情全心的付出,哥哥苏轼穿越时空的锋芒与伟才得以完美绽放出来。

有幸,苏辙;有幸,苏轼!

6、兄弟情依旧"山高水长"

更为难得的是,苏轼苏辙兄弟俩在几十年跨越时空的交集中,始终携手前进,从未因遭遇到的挫折而影响感情中断彼此相互引为知己的信念。

苏辙在陈州任职时,苏轼陪住了七十多天,曾相约,待年老时,辞官隐居,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共度余生,"对床夜雨听萧瑟",弹琴论诗,饮酒欢歌。

可惜他们兄弟俩最终未能实现约定。苍茫的宦海沉浮,哪里由得起起落落的苏轼苏辙兄弟俩在有生之年无忧地"听风观雨"?那不多的几次见面相聚,其实已是难得的福音了。

幸运的是,沉稳的弟弟苏辙隐忍长寿,有条件也有实力照顾好"二苏"拖家带口几十号人的生活。哥哥苏轼终没能熬过颠沛流离的一生,就在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从海南渡海北还途中生病。次年病逝常州,卒年65岁。后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临终前,苏轼终未能与弟弟苏辙见上最后一面,只留下遗言"惟吾子由,自再贬及归,不及一见而诀,此痛难堪。"

苏辙得知噩耗后,失声痛哭"惟我与兄,出处若同,幼学无师,先君是从。游戏图书,寤寐其中,回予二人,要以是终。"

次年,苏辙将兄嫂安葬于嵩山之下,为兄长写了祭文《祭亡兄端明文》:"手足之爱,平生一人……。"还题写了墓志铭:"抚我则兄,诲我则师。将苏轼定格为"亦师、亦友、亦兄长"。

又将兄长苏轼家小全部安顿好,接三个侄儿到身边生活。

十年后(即1112年),苏辙离世,卒年七十四岁。朝廷追授他为端明端学士、宣奉大夫,谥号"文定"。

苏轼苏辙兄弟俩这般"山高水长"的深情厚谊,的确如是"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少罕见"。称他们俩"史上最深兄弟情",实至名归,无出其右。

是为记。

【作者简介】李大奎,七0后,法学学士,贵州湄潭人,文学爱好者。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海瑞和张居正谁贡献大,他们为何互不相容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网上很多朋友都喜欢把海瑞和张居正放在一起比较,他们都是明朝著名官员,各自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如果论贡献的话,应该还是张居正的贡献会更大一些,但海瑞的品质是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点张居正也比不了。其实这两人都有我们可以学习的东西,也有需要警惕的方面,对于后人来说要从前人身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才

  • 杨业被谁害死的,历史上杨业死因揭秘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看过杨家将故事的朋友,一定不会对杨业陌生。而历史上,杨业正是北宋名将之一,他曾在雁门关之战中大破辽军,立下战功。据说,杨业从小便透露出一股侠气,他自幼跟随刘崇,并成为刘崇护军的指挥官。此后杨业在战场上履立功劳,而且胜率很高,因此人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做“无敌”,可见杨业在当时

  • 瑁存姿原型人物是谁,瑁存姿历史原型揭秘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当年《喜宝》这部小说非常火热,可以说影响了不少人,这次电影版即将上映,令很多网友感到期待。在《喜宝》中,瑁存姿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角色,可以说他是对喜宝产生最大影响的人之一。瑁存姿对喜宝展开追求,如果他们俩在一起,难免会引来外界的猜测,但喜宝并没有在乎这些眼光,而是选择接受瑁存姿,还有他带给喜宝的一切。

  • 周亚夫真正的死因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最近很多人都非常的关心这个周亚夫的死因,也有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周亚夫是死于这个绝食而死的,那么这个其中到底有什么样的说法呢?周亚夫是不是真的死于这个绝食,周亚夫真正的死因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吧!都知道周亚夫是被冤枉,然后绝食而死的,但是其实核心的原因还是自己的性格和当时皇帝不想让他活了。

  • 北宋名臣赵普是一个怎样的人,赵普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赵普是幽州蓟县人,后唐时期,幽州战争不断,赵普父亲赵迥举族搬到河北正定县,此后又迁至河南洛阳。据说赵普从小沉默寡言,虽没读过什么书,但对《论语》研究透彻,称“半部《论语》治天下”。作为北宋开国功臣,赵普帮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后来担任宰相,宋理宗更是把赵普选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

  • 名将李晟一生有哪些成就,李晟大器晚成立有不世之功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整个唐朝年间,著名的将领有很多,但大部分被后人熟知的将领都出自早唐或者晚唐,那今天准备和大家介绍一位唐朝中期的名将,他性格嫉恶如仇,敢于谏言,受人尊敬。在战场上,不畏艰险,善于鼓舞士气,为维护唐朝的大一统立有不世之功,也是无法替代的一位将才。史记对于他的评价非常高,认为他是真正的“器伟雄

  • 陶渊明人物短评200字(含50字300字600字),陶渊明人物评价分析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陶渊明的故事,很多人都非常喜欢这个陶渊明,羡慕他的心态和田园般的生活,那么大家都是怎么评价这个陶渊明的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期待大家加入哦!陶渊明人物短评50字陶渊明的品格和气节,还有文学成就,是得到了所有人的肯定的。陶渊明人物短评100字陶渊

  • 安德海到底是不是假太监,安德海和慈禧关系揭秘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安德海是清朝末年宦官,慈禧太后的心腹。据说安德海为人聪明机灵,很讨咸丰皇帝和叶赫那拉杏贞的喜欢,并且深受重用。安德海的确很聪明,咸丰帝死后他明白自己需要作出选择,如果选错的话往后日子也将不在好过。结果,安德海决定站在慈禧这边,并且帮助慈禧掌握了主动权。此后安德海便成了慈禧身边的红人,在民间甚至有种说

  • 王维为什么叫诗佛,王维的作品和禅宗有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应该都有在课本上学过王维的诗,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使至塞上》、《山居秋暝》等。王维是唐朝著名诗人、画家,而他还有一个称号叫“诗佛”,因为他的作品其实和禅宗走的非常的进。或许这一点知晓的朋友并不多,今天也是准备跟大家讲讲王维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称号,禅

  • 成吉思汗为什么把妃子赏赐给部下?这个部下究竟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虽然说在古代,妾的地位很低,远远没有影视剧里面那种妾能欺负到正妻头上来的程度,但对于皇帝来说,自己的皇后和妃嫔的地位却也远远不同于普通人的妻妾,都是很有身份地位的人,而且皇帝所拥有的妃子也算是属于私人拥有了,然而成吉思汗却毫不吝啬的将自己的妃子赏赐给一个自己的部下,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部下又是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