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孙策不死能统一三国吗,孙策一生有哪些成就

孙策不死能统一三国吗,孙策一生有哪些成就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933 更新时间:2024/2/4 5:44:06

孙策不死,便无三国”,这句话究竟有没有道理呢?孙策乃孙坚长子,东吴政权奠基人,如果孙策当年没有选择在江东形成自己的势力,那的确可能导致三国历史成为另一副面孔。孙策年少成名,年纪轻轻便有一番成就,孙策不仅带兵打仗厉害,更重要的是他有一双超前的战略眼睛。有人问,如果孙策不死,他能不能一统三国?这是个无解的问题,因为只能推论,没办法实践,但孙策的确是三国顶尖人才一枚。

孙策其人

孙策是破虏将军乌程侯孙坚的长子,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英勇之人。时人盛赞其高超的武功和过人的勇毅。袁术曾经说,“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曹操也说自己“难与争锋”。

作为孙坚的儿子,孙策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异于常人的号召力与引导力。《三国志·吴书》记载他,“收合士大夫,江、淮间人咸向之”。《江表传》也说他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交结知名,声誉发闻”。

不可否认,这其中有部分他父亲孙坚的原因在里面。但是,他一个人十几岁的小孩子,乳臭未干的年纪,若是没点真本事,仅靠早亡的父亲的威名,怎么会有如此多的名士大夫甘愿投靠他,屈居他之下呢?

除此之外,我们所熟知的《三国演义》中那个和诸葛亮斗智斗勇的周瑜,更是孙策的挚友。二人年纪相仿,少时便相识,“推结分好,义同断金”。在孙策之后的政治军事生涯中,周瑜可谓是助他良多。

那么,这么多人投奔于孙策名下,仰慕其英勇果敢,他的武艺究竟如何呢?

勇冠一世,于天下争衡

在孙策十七岁时,他的父亲孙坚就在攻打刘表的战斗中为黄祖所杀,离开人世。作为丧父长子,孙策自然是要挑起家中的大梁的,也自然是要为父亲报仇雪恨的。

孙策明白当时的自己势单力薄,想要在乱世中生存,想要为父亲报仇,不能急于一时,得先培养自己的势力。于是,他带领着一家老小前往曲阿,投奔在丹阳做太守的舅舅吴景。在此过程中,“因缘招募得数百人”。之后,他又前往父亲生前的盟友袁术的麾下,欲在此大显身手,增强实力。

袁术早就听闻过孙策的名声,对于他能在路上招募士兵人才一事颇为称赞,并且“以坚部曲还策”。就此,孙策的势力进一步扩大。当时的太傅马日磾也很看好孙策,专门上表朝廷征召他为怀义校尉。而孙策也不负众望,他帮助袁术成功打下了庐江郡,击败太守陆康,保证袁术攻打徐州有足够的粮草。

这之后,在袁术攻打刘繇“连年不克”时,也是孙策挺身而出,“助景等平定江东”。更难能可贵的是,孙策虽是个行军打仗的武夫,但也是个顾念百姓的将军。他的军队,所过之处“军令整肃”,仅仅有条,也不杀烧抢掠百姓。故而,百姓们都愿意依附他。

眼看着孙策的势力稳步扩大,但袁术却不是明主。他多次许诺孙策攻下郡县后封他做太守,但此次都失信于人,不念孙策的功劳不说,反倒不吭一声就把自己的亲信推上位,完全不顾孙策的面子。就这样,孙策对袁术逐渐失望,自立门户的念头也越发深了。

在刘繇兵败逃走后,孙策领兵追击的路上,各地郡守听说孙策的威名,或弃城而逃或举城投降。渐渐得,孙策的兵力愈发壮大。后来他击败了以严白虎为首的数万贼寇,又攻占了会稽,声名更加盛大,许多有识之士慕名前来投靠他。一时间,孙策的阵营又扩大了。而此时的他,也不过二十岁左右。

恰在此时,孙策听闻“袁术僭号”,公然称帝,便毅然决然地与其决裂,专心发展自身的势力。不久后,袁术就去世了,他的部下庐江太守刘勋收割了他的势力与地盘。孙策便假装与刘勋交好,趁机打败了他,接手了袁术的大部分势力,基本占领了江东地区,为东吴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业。

英年早逝,托孤张昭

当时北方的曹操正与袁绍开战,二人都知道孙策的实力,出于对自身安危的考虑,他们不敢公然与其对抗,反而想和他结交。照这样的势头,孙策若是没有去世,天下也不一定就是三分了。然而,这个少有才名,勇冠天下,才略绝异的青年,就在二十六岁时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三国志》记载,“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孙策单独打猎出游,被为许贡报仇的几人伏击,幸好他反应快,没有当场毙命,但也伤得不轻。而后不久,他便重伤不愈而亡。

在临死之前,他惦记的还是东吴的基业。他明白,此时东吴刚刚建立,正是内不稳,外有忧的时候,偏逢自己命不久矣,弟弟孙权又年幼,还不足以完全撑起东吴。于是,他将重任托付给自己信任的谋士张昭,甚至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一个因重伤将死之人,当时必定是浑身剧痛难忍的,孙策竟能在那样的情形下还能顾全东吴,甚至把事情和形势看得清清楚楚,可见他不是一个只懂舞刀弄枪的武夫,更是个文武双全之人。不仅如此,从他对张昭那一番话,我们便可以看出,孙策不是一个目光短浅、心胸狭隘之人,反而是个礼贤下士、善用人才、心胸阔达之人。

这样一个人,若是没有英年早逝,想必东吴定然比孙权在位时要强上更多,说不定,还不会有什么天下三分之势呢。不过可惜的是,这个“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的孙伯符,就死在壮年,没能见到东吴的风光,也没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刘病已时期西汉进入巅峰,为何他知名度却不高?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要说西汉时期,哪个皇帝在世的时候是巅峰时期,可能有不少人都会觉得应该是汉武帝,汉武帝抗击匈奴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这一点被后世一直铭记,而且汉武帝也是足够出名的,甚至于汉武帝之后是什么皇帝,很多人都回答不上来。但其实真实情况却是,汉武帝时期虽然西汉发展的很厉害,但却并不是巅峰时期,真正的巅峰出现在刘病

  • 徐达是怎么死的?后代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徐达,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名字不会很陌生了,明朝开国第一大奖,最终在残害开国功臣的朱元璋手下能够善终,可以说算是非常幸运的。徐达之所以能够善终,我们从朱元璋对他的评价中就能够看得非常清楚。朱元璋评价道:“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女色财宝,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没有过失。当世有此美德者

  • 朱元璋杀了哪些开国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明太祖朱元璋,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起自布衣,驱逐蒙元重光华夏,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然而在他的有生之年,对开国功臣大开杀戒,被后世称之为杀人狂魔。朱元璋杀功臣的直接原因,便是是为了让自己那些在大明军中根基浅薄的儿孙,能够世世代代坐稳皇位,才要除掉那些在军队中亲信甚多的开国元老宿将。而朱

  • 张仪为何没有像商鞅那样被清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张仪,在历史上也是非常有名的,张仪的连横策略,破解了秦国面对的六国合纵局面可以说对于秦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有利于秦国攻灭六国的策略,对于秦国来说,张仪绝对是一个大功臣。不过在此之前,秦国的另一个大功臣商鞅,我们知道他最后是被车裂而死,那为何张仪最终没有像商鞅那样被清算掉呢?张

  • 王十朋主要有哪些成就,王十朋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王十朋是宋朝著名爱国大臣,朝中最为坚定的抗金代表之一。王十朋可以说是大器晚成,因为他是在四十六岁时被宋高宗亲擢为状元,入朝为官后,多次建议皇上整顿朝政,重用抗金将领。可以说王十朋一生都在用行动为大宋贡献自己的力量,王十朋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有一番成就,所以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是很高。今天就打算借此机会给各

  • 魏延如果单挑五虎上将,他能打败哪一个?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五虎上将想必大家也是非常熟悉了,作为三国时期蜀国的五员大将,他们可以说都是非常厉害的人物。不过他们虽然出名,却并不是唯一的,在五虎上将之外,蜀国还有其他的大将比如魏延,魏延也是很厉害的,尤其在镇守汉中这件事情上,魏延做的可以说是非常好的。那么,如果让魏延去单挑五虎上将当中的一个,那么他能够打赢的又是

  • 周宣帝宇文赟是一个怎样的人,宇文赟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周宣帝宇文赟是北周第四位皇帝,在位不到一年时间就禅位太子,最后因好酒去世。宇文赟死时只有21岁,这本该是他大展宏图的年纪,为何会英年早逝呢?实际上,宇文赟继位后,整天沉迷酒色,乱施刑罚,暴虐无情。等宇文赟杀死宇文宪后,朝中宗室力量锐减,外戚趁势崛起,这才给了杨坚篡位的机会。其实宇文赟性格会变成如此,

  • 妲己姓什么,妲己的姓氏揭秘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大部分朋友心中妲己的形象,都是通过《封神演义》定型的。妲己被妖狐附身,此后魅惑纣王,独霸宠爱,纣王则是变的更加暴虐,使得百姓民不聊生。其实古代有关妲己的传说故事都很多,但这一个应该是最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就准备来跟各位讲一个和妲己有关的故事,就是妲己究竟姓什么。可能很多人会脱口而出,妲己姓苏!其实妲

  • 曹操抢了那么多小妾,他最爱的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知道,曹操经常抢了别人的老婆回来做小妾,而且人数还不少。曹操的妻妾一共有十六位,在这中间有不少都是“抢”回来的,但是纵然人数再多,对于曹操来说,必然也有一个是在他心里地位最高,无法被取代的人,那么究竟曹操最爱的人又是谁呢?曹操可以说也是妻妾成群的人,光是儿子都有二十五

  • 项羽不自刎能东山再起吗,项羽为何不愿卷土重来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是很多朋友内心的一个疑问。可能这件事对于项羽来说太难做到,如果他能暂时放下身段,忍辱负重,或许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但项羽在乌江自刎,结局也就此注定。可能对于项羽来说,在战场上战死是最有尊严的死法,但不少后人觉得项羽死的太可惜,包括大诗人杜牧。项羽此番选择到底是对是错,其实根本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