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隆裕太后懦弱无能,为何死后却被称赞?

隆裕太后懦弱无能,为何死后却被称赞?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463 更新时间:2024/1/23 7:34:36

一说到隆裕太后,很多人首先可能还是会想到慈禧太后吧。隆裕太后当年是慈禧太后钦点与光绪帝成婚,成为光绪帝的皇后,然而如果从为人处世来说,隆裕太后和慈禧太后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慈禧太后手握大权,是后来实际的掌权人,但是隆裕太后相对来说就“懦弱”了很多,甚至有人认为是懦弱无能。可是就这样一个无能的太后,在她死后却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龙玉太后所谓的懦弱,难道真的就像她表面看起来的那样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隆裕太后的葬礼

隆裕太后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太后,一生命运多舛,生前被慈禧当作棋子埋在光绪身边,充当慈禧的耳目,极不受光绪待见。终于等到了慈禧和光绪先后去世,她成为了大清的最高决策者之后,清朝又在她的手中丢了,她也就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太后。

但是,这位一生都在任人摆布的皇太后,去世后的葬礼却异常隆重,盛大空前。她的死引发了国民的强烈反响,清室、民国政府、社会各界均惋惜哀悼,甚至出现了举国哀悼的情景。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病逝,大总统袁世凯闻讯立即派人前往宫内料理治丧事务,并下令以君主的最高礼仪举行,将灵堂设在太和殿内,扎素彩,褂挽联、孝慢、花圈等。灵堂中央悬挂着隆裕太后的遣容,素彩上有“女中舜”的巨幅横匾,几筵前放置鲜花和供桌,王公大臣们送来的果桌、饽饽桌、祭筵等供品高达2米多。

在殿内蟠龙金柱、红柱及殿壁四周皆挂满白布孝幔和挽联,这在明清两代是绝无仅有的。在太和门、午门、端门、天安门和中华门前都扎素彩、搭牌坊,红墙上挂满挽联、孝幔、以及中华民国五色旗和万国旗。

袁世凯派出的特使和清朝遗老共同守灵,专设了民国的仪仗队和军乐队。民国政府同时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三日,穿孝服27天,当时的参议院还为此专门休会一天。

同时,民国各界都对隆裕太后给予了高度评价。民国政府副总统黎元洪不吝赞美之词:“德至功高,女中尧舜。”山西土皇帝阎锡山送来挽联:“皇太后贤明淑慎,洞察时机。”

2月24日,民国政府在太和门前广场隆重召开了全国国民哀悼会,前往吊唁、祭奠的各界人士达数万人,并请僧众在太和殿内灵堂奉经。穿戴清式丧服的王公大臣和现代军服的民国大臣在殿前间杂相列,共悼举哀,紫禁城内出现了空前绝后的特殊哀悼场面。

尽管当时的民国政府财政捉襟见肘,但仍然承担了隆裕太后大约100万银两的丧葬费用,同时向溥仪拨付了3万元的慰问金。各大报纸纷纷刊发隆裕太后去世的消息,各国公使都派出吊唁人员前去太和殿致祭,各使馆均下半旗致哀。

由于光绪帝的陵寝一直没能修缮完成,隆裕太后的梓宫就只能被“恭奉暂安”。4月3日,由民国政府的仪仗队、军乐队前引,传统的满族送葬随后,将隆裕梓宫抬至前门火车站,用慈禧太后曾经使用的专列运至河北易州梁各庄行宫内暂安,等候崇陵竣工后与光绪一起入陵。

同年11月,这对“生不同衾”的夫妻被隆重地安排为“死后同穴”了。

那么,这位懦弱一生,丢掉大清江山的皇太后,为何会在死后荣宠至极,得到社会“女中尧舜”这样的盛赞?以至于赢得国民的如此尊重呢?

2、隆裕太后死后为何受到人们称赞

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她顺应了历史潮流,接受《优待清室条例》,签发了《退位诏书》,赢得了民心。

在她死后,当时的《中国日报》曾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评价:“隆裕太后秉性柔懦,失西后欢;尤与光绪感情不洽,抑郁深宫二十余年。既无可誉,亦无可讥。惟清廷退位,后力居多,将来共和史中亦不失有价值之人物也。”

在辛亥革命洪流激荡,如火如荼之际,我们可以设身处地为当时的隆裕试想一下,她和溥仪的出路能有几条?

一是顽抗到底,跟革命党人和北洋军拼命。

当时的清廷,并非毫无招架之功,最起码手中还掌握着装备精良,有一定战力的八旗禁卫军。如果隆裕采取鱼死网破的策略,在涉及到清廷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即便八旗兵早已不可一战,但仍然会拼死一搏。其后果不但会让双方死伤严重,还会将京城的百姓至于战火纷飞的环境中,不得不承受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苦果。

当然,具有厚重历史和文化的北京城,也会在隆隆炮火中瓦砾遍地,残垣断壁。这样的结局,虽然气节可嘉,但于国于民都是一场灾难。

二是效仿当年的慈禧,举朝外逃。

如果隆裕认为,日薄西山的清军实力打不过革命党人或北洋军,那还有另一条路,就是退守关外,去到满族的“龙兴之地”。因为当时的东北有日俄两大势力,正对中国虎视眈眈,巴不得看到中国四分五裂,从中攫取利益。

尤其是狼子野心的日本,正好借着清廷北窜的机会,扶植溥仪的傀儡政权,以实现其用心险恶的“满蒙独立”的目的。

隆裕太后的一纸《退位诏书》,正好击碎了日本人的这一阴谋。如果说隆裕此举完全是在为国为民考虑,做到了“大公无我之心,尧舜禅让之德”,其实也不准确。

她更多地是在为溥仪和自己的切身利益考虑,她不想让年幼的溥仪为大清殉葬,也不想让自己身陷绝境,永远回不了头。她为了孤儿寡母的生命计,也只能接受优待条件,宣布退位,从而最大限度地保全了清廷皇室成员。

不管隆裕太后签署《退位诏书》的目的如何,她的这一壮举,客观上起到了“化干戈为坛坫,合五族为一家”的作用,也让她从此得以青史留名,受人尊敬。

3、隆裕太后的隆重国葬

隆裕太后下诏逊位后,毕竟心中难以释怀,郁郁寡欢,终至染病。

1913年,隆裕太后的“万寿日”(生日),在御殿接受朝贺时,见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专使梁士诒,用外国使臣觐见的礼节祝贺;宗室王公大臣多半回避,不肯入贺,殿上不过寥寥数人,抚今追昔,悲痛不已,以至一病不起。于同年2月22日在长春宫薨逝,享年46岁。[7] 溥仪上谥号“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

时任民国总统的袁世凯随即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员穿孝二十七日。参议院除下半旗外,于2月26日休会一天。2月28日为祭奠之期。不唯如此,袁世凯还亲自臂戴黑纱,举哀致祭。当时的军政要员纷纷致电名义尚存的清室,对隆裕的病逝表示哀悼。

随后,在参议院议长吴景濂的倡议下,借商务总会为哀悼会的筹办事务所。全国各地纷纷响应这一号召,长春、辽阳、凤凰、铁岭、营口等各地都开会追悼隆裕太后,并各派代表入京参加追悼会。18、19两日,在大和门前广场隆重召开了全国国民哀悼会,到席者达五万人之多。民政府于3月19日在太和殿召开了国民哀悼大会。灵堂上方悬挂着“女中尧舜”的白色横幅,灵堂正中摆放隆裕像,所有外露的梁柱均用白布包裹。殿堂内摆满了挽联、花圈。穿着清式丧服和现代军服的仪仗队在灵堂前左右站立。

哀悼大会还决定将要设立皇太后的铜像,以表彰她的功勋。据当年各大报纸刊载,隆裕太后薨逝后,舆论界颇为惋惜。

驻京各国公使对隆裕太后的薨逝亦均表惋惜,除亲去太和殿致祭外,于哀悼会期间,各使馆均下半旗致哀。

由于光绪帝的“崇陵”还没有修完,所以,隆裕太后的梓宫也只能“恭奉暂安”。奉移时由民国政府的仪仗队、军乐队前引,传统的满族执事:门纛、曲律(满语译音,即小纛旗)、影亭、亮轿、曲柄黄伞、鹰、狗、骆驼、刽子手、帐篷等随后。用的是96人的“落地满黄”的“皇杠”(即黄杠、黄罩、黄杠绳、杠夫戴的青荷叶帽插着黄雉翎,举黄色白光的拨旗,上书“恭奉暂安”字样),一直抬至前门火车站(西站)用慈禧太后曾经使用的专列,运至河北易州梁各庄行宫内暂安,等候崇陵竣工后,与光绪帝一起入陵。

隆裕太后的丧礼结束后,于民国2年3月出版了一个线装石印的特刊《国民哀悼纪事录》。书前是一幅隆裕太后的御影,附有她宣布清帝逊位的谕旨。接着是太和殿内外哀悼大会的摄影12幅。还有各界拍来的唁电、挽联、致祭礼节、祭文、哀悼歌词、皇室答词、外宾名单、工作人员名单等等。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李勣历经三朝后寿终正寝,他为何能得到三代皇帝的赏识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李勣是唐初名将,一生战功显赫,深得唐高祖、唐太宗和唐高宗的重用和信任。如果了解李勣的一生就会发现,李勣每次遇到重大选择,足以改变他今后命运的事情时,他都能走出正确的一步,在官场也从来没有被打压过。李勣先是降唐,后来又跟随李世民,这两个重要选择决定了李勣能否寿终正寝。为什么李勣能有如此敏锐的嗅觉呢,还

  • 薛道衡怎么死的,杨广为什么要杀薛道衡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在隋朝所有诗人中,薛道衡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最高的。薛道衡从小好学,年少成名。在隋文帝时期,薛道衡深受杨坚信任,当时朝中大臣也都非常尊敬薛道衡,太子等人都和薛道衡有着不错的交情。但太子最后没能顺利继任,反倒是杨广成了隋朝第二位皇帝,他和薛道衡的关系就不怎么好了。最后薛道衡算是以文获罪,被杨广逼死。薛道

  • 李严原本默默无闻,为何能成为托孤大臣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了解三国历史的人,应该对于李严这个人并不是特别陌生吧。不过李严虽然作为刘备的托孤大臣之一,但是在此之前几乎可以说没有特别的让人印象很深刻的事情,换句话说,李严在这件事情之前其实一直都是一种默默无闻的态度的,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刘备选中了李严来做自己的托孤大臣,和诸葛亮到达了差不多的地位?李严原本并不出名

  • 钩弋夫人历史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这个钩弋夫人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的,还是非常非常厉害的一个人,也比较的知名,最近很多人都在问了,这个钩弋夫人到底是一位什么的样的人呢?最后这个钩弋夫人又是怎么死的呢?下面我们一起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看看,看看钩弋夫人之死的原因吧!钩弋夫人简介钩弋夫人赵氏(?-约公元前88年),名不详,河间(今属

  • 寡道人什么意思,寡道人希水结局揭秘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民初奇人传》中,谭松韵饰演的女主希水。希水一登场就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原本希水是叫寡道人,后来给这个角色改了名字,不过大家还是很好奇寡道人到底是什么意思。寡道人希水的真实身份为易阳行首,属八行之一,她的出现改变了华民初的生活轨迹,两人也是互生情愫。不过钟瑶已经喜欢华民初多年,希水的出现无疑让她嫉

  • 司马光为何不纳妾?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知道,在古代,纳妾是一种很寻常的行为,很多达官贵人们,只要养得起,就会在正妻之外纳妾,目的也就是给家里多添几个人口,人丁兴旺是古人的一种追求。不过在古代,有人纳妾,也会有人拒绝纳妾,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很多人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而司马光娶妻之后,却从来不肯纳妾,即便是妻子硬塞给他的也坚决不要,

  • 阎海文是怎么死的?为何会受到日军的尊重?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阎海文牺牲的时候年仅21岁,因为他的勇气而使得日军称颂、敬佩,并且给予了厚葬。能让当年日军做到这个程度的中国军人,在战场上并不是经常能见到的,实属罕见,也许是日军第一次见识到吧。阎海文的英勇壮举、刚烈的性格,当场就把日本鬼子们给折服了。1937年8月17日,淞沪战场上,中国飞行员正驾机与侵华日军激战

  • 历史上真有阴丽华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这个阴丽华也还是有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人的,非常知名的一位历史人物,但是很多人都是在这个电视剧上知道这个人的,那么这个历史上真的有阴丽华吗?如果有的话,历史上真实的阴丽华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看看他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传奇人生吧!历史上是肯定有这个阴丽华的,真真确确的有这个

  • 冯弘是如何当上北燕皇帝的,冯弘杀侄自立是真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冯弘是北燕末代皇帝,后来北燕兵败北魏,冯弘逃往高句丽被高句丽国王杀死。冯弘的上位之路异常血腥,因为他并非通过继承,而是在冯跋死后,靠逼死太子冯翼自立为帝,而且还手段残忍的将冯跋后代全部杀死。冯弘心狠手辣,杀侄自立最后落得一个众叛亲离的下场。可能多数朋友对北燕的这段历史还不太了解,那今天就借此机会给大

  • 日军中将服部晓太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服部晓太郎,估计很少人有听说过这个名字。他是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东北地区的一名日军中将。服部晓太郎出生于日本的兵库县,1912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4期工兵科。1938年2月份,服部晓太郎以关东军第12师团工兵第18联队队长的身份进入到了东北地区。进入中国东北后,服部晓太郎在中国东北的战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