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戴高乐成为法国总统后为何首先选择访问中国?

戴高乐成为法国总统后为何首先选择访问中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894 更新时间:2023/12/8 16:02:55

早年高乐带着重家族的愿望参与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凡尔登战役期间,戴高乐负伤被俘,在战俘营里呆了3年3个月,而这也正式戴高乐的“空闲期”,让他深刻的认识到了武器革新对战争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思考军队的建设方,并且著作了自己的第一本著作《敌人内部的倾轧》。

当然,“不安分”的戴高乐谋划了7次“越狱”。虽然均以失败告终,但绝不屈服的精神让他不仅拥有了众多的“粉丝”,也成为他日后抵制传统军事理论权威的精神动力。尤其是经历了两年的俄波战争,让他对法国军队的体制深恶痛绝。

当军校教员,对传统教学进行大胆改革。

两年援助波兰的经历,戴高乐运用精明有效的战术,取得了多次战斗的胜利。特别是其丰富的军事理论,让波兰和法国军方均认为,这是一个当军事教员的“好材料”。不久,戴高乐被调派到法国圣西尔军校当军事历史副教授。

毕业8年后,能再次回到母校并成为教员,让戴高乐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更让他高兴的是,其小家与“忘年交”——贝当元帅的家很近,俩人经探论军事变革的问题,这让戴高乐对教学工作充满了信心,对旧军队的改革先从授课开始。

尽管戴高乐在德国战俘营,经常给各国军官战俘讲述历史课,也曾承担着波兰军队基层军官的战术理论课,有着丰富的授课经验,但近2米的身高、怪异的举止和“公鸭子”一般的嗓音,让初次听课的学员们极不适应,并以此为乐。

俗话说得好,“瑕不掩瑜”。很快,学员们从他激昂、感性的授课方式中,领略出一个演说家的风采,过去呆板的历史课居然生动了起来。常常是下课铃响了,学员们才将思绪从历史的长河中拉回到现实。戴高乐富有感染力的课深受欢迎。

闲暇之,戴高乐开始系统地对传统军事理论进行大胆的改革,并对坦克在未来战场上的运用进行预见性的设想。他的意见得到贝当元帅的认可和支持,“志同道合”让二人的关系更加紧密。为表示敬意,其儿子的名字也取自贝当名字的一部分。

军校的教学活动,让戴高乐更加重视知识的重要性。为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他选择到军事学院深造。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贝当元帅的鼓励,在他看来,这是一所培养高一级别指挥官的高校,他希望戴高乐将来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出版《敌人内部的倾轧》,抨击法国军队旧有传统和诟病

初到军事学院的戴高乐,很快发现这里的学术氛围十分“迂腐”。课堂上依然在传授着阵地战的战术理论,完全忽略了坦克运动战的作用。让他略感欣慰的是,他的《敌人内部的倾轧》一书出版了,其中涵盖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军事思想。

首先,强调任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不可取代的历史。通过对德国日耳曼民族特点的分析和梳理,并结合一战期间欧洲各国“争权夺利”的过程。他认为,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应该尊重各国的化和传统,意识形态的斗争也是无法改变各国特有的历史。

也就是说,强调国家独立,各国管好自己的事情,不要干涉他国内政。也正是基于对其影响极深的观点,1964年,戴高乐宣布法国与中国正式建交,这是西方社会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资本主义国家。

其次,一战德国的失败,源自军队的独裁。当时的法国军队十分推崇德军的管理体制,而这正是戴高乐要批判的。他认为,德国军事当局以军事独裁的形式,剥夺民众权益,军官们横行霸道,不尊重政治制度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戴高乐更加强调的是,军队凌驾于国家之上是十分危险的。他认为,只有国家才能代表民族利益,军事行动应服从国家的需要。他指出,一战期间,法国的议会、公务员、司法部门都服从以霞飞的总参谋部,明显得与德国的军事独裁类似。

在当时,这本书所倡导的军事思想,与法军上层的想法是完全对立的。说白了,戴高乐就是在利用德国问题,“指桑骂槐”式的抨击法军上层。这也是他对法军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开始,但随之而来的“打击报复”让他怒不可遏。

临近毕业,遭到战术教研室主任的报复。

戴高乐在军事学院与守旧的“学究们”进行着抗争。尤其是战术教研室主任,一个教条主义战术理论的坚定支持者,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戴高乐却是坦克战、运动战的倡导者,强调灵活战术的运用。俩人可以说是“针尖对麦芒”,互不妥协。

然而,“以下犯上”的结果,“倒霉的”只能是戴高乐。临近毕业,学院以学员参加实战演习的效果,作为毕业成绩的等级划分。这让戴高乐暗自高兴,在他看来,这是展示自己战术素养,证明自己理论正确的大好机会。

在指挥室里,戴高乐指挥一个军作战,极力避开阵地战,运用长途奔袭的战术,不仅扭转战局,而且将战术教研室主任扮演的“对手”分割、包围、歼灭。可是,在评定等级时,主任坚持给他“及格”成绩。这让戴高乐愤怒不已,破口大骂。

首先,及格的成绩让他感到无比的羞辱。在平时的学习中,戴高乐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最后演习也是完胜对手,大家都认为他应该得到优秀,结果却事与愿违。这样的成绩让他无法接受,这不仅是对个人学习能力的抹杀,也是对其新理论的否定。

其次,“学究们”的公报私仇。凭借超人的记忆力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在各科笔试中,戴高乐的成绩都是优秀。但其所表露出的“反叛”态度,让“学究们”对他早就“怀恨在心”。在关键的毕业考试上,故意“下绊、使坏”,让其难堪。

更让他愤怒的是,尽管贝当元帅听说此事后进行“干预”,但也只是给了一个“良好”成绩,这意味着他将失去到总参第三局的工作,那可是戴高乐梦寐以求,更好发挥他战术特长的地方。这样的成绩,他只能去做管理后勤的工作。

这是戴高乐自一战中被俘后,人生中的第二次沉重打击。他怀着委屈和愤恨的心情向贝当元帅辞行,贝当对他的遭遇深表同情,答应设法为其安排一个合适的职位,并愤恨地表示,总有一天要和军事学院的“学究们”算账!

大家是否有这样的体验?当一个好的想法得不到领导的认可,你会十分的沮丧和无奈;当一篇好的建设性论文遭到周围人的抨击,你会愤怒的据理力争,但又往往无功而返。看来,戴高乐对法国军队的改革之路任重道远。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法国人拉法耶特为何会成为美国的开国元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1777年,一位年仅19岁的青年贵族踏上了一艘跨海航船,他们的目的地是北美大陆。这是一位法国的年青贵族,他抛弃了他在法国所拥有的一切,打算为一个还没被世界认可的国家的人民争取自由。他坚信北美即将诞生一个崭新的国家,美利坚合众国将成为受到人人所敬仰的天堂,将改变整个人类。这位充满热血的年青贵族就是拉法

  • 希特勒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仇视犹太人的?远比公认的还要早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希特勒,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根据史料记载,目前达成世界共识的是希特勒是在一战结束之后就开始发表针对犹太人的仇恨言论。但是如果我们通过希特勒当年邻居的证词了解的话,其实希特勒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已经开始对犹太人发表仇恨言论了。而这也就意味着希特勒的凡有思想比公认的起码还要早6年的时间。历史

  • 冒顿单于写给吕后的信内容是什么?冒顿单于一生有哪些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草原和中原实际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过我们大多数人只了解发生在中原的历史,对于草原的认识就比较少了。那今天就来跟大家介绍一位草原上的传奇人物,他首次统一北方草原,并且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此后和汉朝征战百年,这个人就是冒顿单于。冒顿单于一生成就不输刘邦,而且他和刘邦的妻子吕后之间还有一

  • 克努特大帝是如何打造他的海盗帝国的?揭秘北海大帝国丹麦的最辉煌时期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维京人,相信大家都有听说过,这个词语早在中古英语中就已经出现了,意思是“劫掠者”,指的是欧洲沿海地区一带的劫匪,并不是哪些绿林强盗。而在罹遭斯堪的纳维亚人袭掠的其它国家,人们并不使用这个词语,当时的西方观察者对这些侵袭者的称呼也是五花八门。除了带有贬义的“异教

  • 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真是个大傻子?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晋惠帝仅仅因为一句“何不食肉糜”,就被后世认定为是一个大傻子,这样的判断,其实还是有些片面了,毕竟晋惠帝本身自幼生长在皇宫,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贫穷困苦的人,怎么可能会理解平民们的生活困境?只因为他这一句话就说他是个傻子,不仅片面,或许会更傻。那么,真实历史上的晋惠帝,究竟是一

  • 郭德成得罪朱元璋后,他是靠什么挽回自己一条命?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郭德成是明朝初年功臣,不过这段时期对于明朝官员来说都不算好过,无论是有功的还是有过的,整日都是提醒吊胆,生怕朱元璋找上自己。而这位郭德成虽然是功臣,但同样不敢居功自傲,有一次他酒后失言,得罪了朱元璋,醒酒后便开始后怕,但朱元璋最后并没有将他治罪。郭德成自知必须铤而走险,于是率先剃度出家,这才打消了朱

  • 千里走单骑的不是关羽,而是这个被嘲讽千年的老将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千里走单骑这个故事,很多人都是非常熟悉的了,故事的主角自然就是大名鼎鼎的关羽了。不过我们也知道,在《三国演义》里面,其实有很多事情都是虚构的,或者是换了一个主角,而千里走单骑其实就是作者换了一个主角,真正做到这件事情的,根本不是关羽,而是另外一个被嘲讽了千年的老将,你知道他是谁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

  • 李耳为何不叫李子而叫老子?这个称呼有什么含义?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是非常多的,后世人称呼他们的时候,都不是称呼他们的大名,而是用姓加一个子来称呼,比如孔丘为孔子,墨翟是墨子,朱熹是朱子等等。但是有一个人的称呼虽然也有子,却不是用姓,那就是老子李耳。如果按照一般的习惯,应该称呼他为李子才对,为什么大家没有这样叫,而是叫老子呢?提起我国古代的圣贤之士

  • 历史上薄巧慧为何被废?薄巧慧原型人物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美人心计》中,薄巧慧虽然不是主角,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薄巧慧究竟有没有原型人物呢?答案是有的。历史上薄氏是汉景帝刘启的表亲,后来还成为皇后,但他们之间的婚姻算不上幸福,刘启对薄氏不怎么上心,两人也一直没有儿子,最后因为子嗣问题薄氏被废,导致她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被废除的皇后。不过后人对于薄皇后

  • 王昭君复原容貌后什么样子?真的很丑吗?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王昭君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四大美女之一,相信在很多人眼里,她应该是非常美丽的一种形象吧,虽然说我们无法见到真人,但是通过一些古代文献奠基的描述,再加上自己的想象,还是对她可以说是充满了幻想的。但是王昭君的容貌复原图一出来,很多人可以说都是大失所望,完全没有他们脑海中那个绝世美女的形象了。1.王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