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真正的历史上薄姬是个怎样的人?

真正的历史上薄姬是个怎样的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726 更新时间:2024/2/3 5:06:28

但是的说“薄姬”这个人可能很多人都不太认识吧,但是如果仔细的分析的话你会发现其实这个人还算是比较的有名气的,因为她是汉文帝刘恒的母亲,说到这想必大家都应该清楚了这个人好像并不简单啊,那么她在历史上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简单来说,薄姬是个低调的人,但在当时,这种低调却成了她和刘恒母子得以幸存并最终逆袭的一大原因。

1、平凡的出身

薄姬是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她的母亲魏媪是魏国的宗室之女,不过母亲是和父亲私通生下她的(可见薄姬父亲地位不高),再加上魏国很快就被秦国灭亡,薄姬的地位完全来源于父亲,是个很普通的女子。

普通的人也是有朋友的,薄姬和年纪相当的管夫人、赵子儿十分要好,三人以姐妹相称,还相约"富贵莫相忘"。

秦朝只存在了十来年,基本上是薄姬刚刚长大,天下就乱起来了。当时六国宗室纷纷复起,原来魏国的贵族魏豹就自立为魏王。

魏媪应该还有点关系,为了谋出路,她将女儿薄姬送进魏王宫中。从后来的情况来看,薄姬还是挺受魏豹重视的。

据说魏媪曾请许负给女儿看相,许负说薄姬会生下天子。魏豹听说后,以为自己会当天子,就不跟刘邦混了,自立门户,并且跟项羽联合,结果分分钟被刘邦派人灭了。

魏豹死后,薄姬被送到刘邦宫中织布的工房工作,有一次刘邦到织布工房视察,看见薄姬有姿色,就将其纳入后宫。

2、幸运与能力

刘邦可不是不近女色之人,他后宫之中美女无数,薄姬并不算拔尖,也没有出头,进宫一年多都没得到刘邦的宠幸。

不过跟薄姬关系很好的管夫人和赵子儿都先后受到刘邦的宠幸,她们没有忘记当初的约定,却并不打算信守,想想也是,后宫争宠激烈,谁会想多一个竞争对手呢。

薄姬的幸运之处在于管夫人和赵子儿在一次陪刘邦的时候,将当年的约定当成笑料说了出来,两人笑得花枝招展,刘邦觉得莫名其妙,就追问缘由。

得知此事的刘邦想起了薄姬,顿时来了兴趣,当天就把薄姬召来。薄姬很好地把握住了这次难得的机会,她说昨晚梦见有苍龙盘踞在肚子上,刘邦笑着说这是吉兆,我帮你促成。

当晚,刘邦就临幸了薄姬,很巧合的,这一次同房,薄姬就有了身孕,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生下儿子刘恒。

这一次人生逆袭的机会多少有些偶然成分,但似乎又是必然,管夫人和赵子儿不知是无意还是有意,反正是勾起了刘邦对薄姬的兴趣,薄姬又非常准确地抓住这次机会,从这里可以看出,薄姬并不是一个无能之人,她对机遇的把控,是非常准确的。

3、培养儿子

自从那一次临幸后,刘邦又仿佛忘记了薄姬,很少再来找她,在后宫中失去皇帝的宠爱,这几乎是致命的,所幸薄姬生下了儿子刘恒,她还有另一条路可走。

所谓子以母贵,母以子贵,没有刘邦宠爱的薄姬自己是不可能贵了,只能依靠儿子刘恒。

薄姬对刘恒的培养重点就是低调,在险象环生的后宫中,即便不受宠,她也是刘邦八个儿子中的一个,必然受人瞩目,也容易遭受危险,如果没有过硬的保护,能不张扬就不张扬,一定要低调。

八岁的刘恒按例被封为代王,这是个又偏又小的封地,别说跟齐王、赵王两个哥哥相比,就是梁王、淮南王这两个弟弟,封地也比刘恒要好得多。

但薄姬和刘恒没说什么,事实上,他们也不能说什么,多说就是找死。

4、低调的代王

薄姬和刘恒母子一向保持着低调朴素的生活习惯,完全不像得宠的戚夫人那样飞扬跋扈。

最后的结果也很明了,刘邦一死,刘盈继位,吕后掌权,戚夫人死得很惨,其子刘如意不久后也被毒死,刘盈还因此受到了惊吓。

刘邦剩下的六个儿子中,刘肥也险遭吕后毒手,憋屈地认妹妹鲁阳公主为母才得以活命,最后郁郁而终;刘恢刘友死于吕后之手;刘建死于意外,但独子被吕后所杀,绝后;只有刘长和刘恒安然无恙。

刘长是吕后的养子,没事很正常,但刘恒能够幸存,靠的就是低调,吕后以为这个儿子(她是正妻,刘邦的儿子也是她的儿子)很老实,就放他们母子到代国。

代王刘恒和王太后薄姬在代地很老实,该干什么干什么,在吕后疯狂压制刘氏家族的时候,刘恒却依然完好无损,从中可以看出他们母子的手段,真是小心谨慎到了极点,这才得以屡屡躲过吕后的猜疑。

薄姬的低调还影响到了她的家人,她的弟弟薄昭也在代地,但并没有获得代国多大权力,这个情况,给刘恒的逆袭带来机会。

刘恒被封代王的第十七年,即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齐王刘襄起兵西进,试图铲除吕氏,并争夺帝位,但齐军尚未进入长安,吕氏已经被周勃等大臣铲除。

事后,具有吕后血脉的少帝刘泓被废,大臣们商议拥立新的皇帝,主要候选人就是刘恒和刘襄,但刘襄外戚势力强大,而刘恒外戚几无势力,且一向低调,再加上刘襄手握重兵,不好控制,刘恒势力小,更好操控,于是大臣们迎立刘恒,是为汉文帝,薄姬也由王太后改称为皇太后。

所有的低调,最后却成了成功的铺垫,然而在低调背后,却是刘恒隐忍十数年积聚的手腕,在中央毫无根基的他却能在数年之内,软硬兼施,最终掌控中央,功劳比天大的周勃最后被他整得服服帖帖。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欧阳锋的师傅是谁?为什么传授给欧阳锋的武功都和毒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欧阳锋被称为“西毒”,因为他的武功绝学几乎都和毒有关,那欧阳锋的师傅究竟是谁呢?传授给他的武功都如此危险,一不小心就会走火入魔。其实欧阳锋的武功来自西域,而欧阳锋的师傅被称为“五毒真人”,是不是听起来比欧阳锋还要危险一些。实际上像什么蛤蟆功,都是根据西

  • 刘禅"乐不思蜀"真的是一种智慧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刘禅,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个没有能力没有担当的君主,很多人也总以他为警诫,对他进行一些嘲笑或者讽刺。不过后来却又多出来了一种声音,那就是说刘禅这样做其实是大智若愚的表现,毕竟在司马昭的眼皮子底下,刘禅只能这样才可自保。说得有理有据的,让人不得不相信。但是,刘禅当真是大智若愚的吗?刘禅的乐不思蜀,真的

  • 历史上第一个太后是谁?她有着怎样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太后”可以说是古代一个非常尊贵的女性群体,她们一般都是皇帝的生母,当然也有其他情况,那就是与皇帝只是名义上的母子。但是不管怎么说,作为太后,如果没有到皇权旁落的时代,都是很尊贵的。而历史上的第一位太后又是谁?这位太后有着怎样的经历,成为太后之后,她又做了一些怎样的事情呢?喜

  • 刘秀为什么定都洛阳?为什么没有继续用长安?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西汉与东汉,虽然都是汉朝,但是因为都城的地理位置的原因,我们习惯性地给它们用上了不同的叫法。其中,西汉的都城长安,东汉的都城是洛阳。而东汉,是汉室后裔刘秀重新夺回江山建立的,既然都是汉室,为什么刘秀没有选择继续使用长安作为首都,而是要定都在洛阳?洛阳与长安之间又有什么分别吗?汉朝有东汉和西汉两种说法

  • 猪八戒实力有没有被故意削弱?原本猪八戒能和孙悟空55开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堂堂天蓬元帅投胎后就成了搞笑担当?可能很多人都会为猪八戒感到不公平,怎么说前世也是天庭上的一位大将,到了取经路上却被各路妖怪无情羞辱,这你忍得了?难道是作者故意削弱了猪八戒的实力么?其实按照猪八戒原本的设定,他是能压制二郎神的男人,也就是说猪八戒的巅峰时期应该是能和孙悟空打个55开的,但后来基本上失

  • 唐伯虎一生真实经历揭秘,曾在巅峰时期惹来杀身之祸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大部分普通人知道唐伯虎,可能还是因为唐伯虎在影视剧当中的出镜率挺高,不过唐伯虎的一生真如电视里那样一帆风顺么?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唐伯虎过的非常不如意,虽然他是明朝著名画家和才子,但在他的巅峰时期差点惹上杀身之祸。其实以唐伯虎的才智,如果放在唐朝或者宋朝,应该都会有比较好的发展。但在明朝时期,各方面

  • 大宋提刑官宋慈,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宋慈,很多人都会想到电视剧《大宋提刑官》。宋慈是历史上有名的断案高手,他创作的《洗冤录》(又称《洗冤录集》)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他被尊为世界法医学的鼻祖。宋慈不仅是破案高手,在军事方面也颇有造诣,而且他最早展现出的也是军事能力。宋慈的好友刘克庄说他“满腹诗书,余事到、穰苴兵法&

  • 解忧公主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真实的她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1.有的人是带着使命而来的,好像他们的出生就是为了去完成某件事。对于解忧公主而言,她出生的使命就如她的名字一样:解忧,为大汉解忧!2.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一驾马车从西方缓缓的朝长安而来。此时,汉宣帝带着文武百官出城做好了迎接的准备了。马车到了,车上为首的走出了一位70岁的老人,这位老人就

  • 唐僧前世金蝉子是谁?金蝉子在佛界地位有多高?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期初唐僧自己都还不知道,自己是金蝉子转世,不过一路上所有妖怪都想吃他的肉,好得到长生不老之躯,所以他也应该有些警醒,觉得自己的肉身应该不同于凡人。金蝉子是如来坐下二弟子,这个辈分还是比较高的,不过在西游记中并没有介绍如来的大弟子是谁,所以也就成了一个谜,姑且就让这位金蝉子担当如来第一爱徒吧。不过按理

  • 项羽的手下为什么不如刘邦手下忠心?项羽最大弱点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其实项羽会输给刘邦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项羽手下不如刘邦手下那么忠心,从项羽那里投奔刘邦的人不占少数,但刘邦的下属几乎不会叛变他。其中放走韩信应该是项羽最后悔的一件事,原本韩信首选是项羽,但始终不被看重,最后只能转投刘邦。其实刘邦拉拢人心靠的是他的一片赤诚之心,不管是谁都能掏心掏肺,这点和三国时期的刘备